淨土大經科注 (第十四集) 2011/10/11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014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淨土大經科注》第一百五十九面倒數第六行,第四個小段,「暗合道妙,巧入無生」。我們看批注:
「夫無念與無生遠非凡夫之所能。圓教八地菩薩,離一切心意識分別,始名真得無生法忍」。無念、無生,這個現象實際上就在眼前,可是凡夫粗心大意,見不到。我們把無念認爲是有念,我們起心動念;無生認爲是有生有滅,生滅就是生死,就是輪回。其實這些都是假相、幻相,都不是真的,但是不是凡夫所能夠明了的。爲什麼?它太深了。佛家講密,這個密不是秘密,佛法裏頭絕對沒有秘密,密是什麼?深密。所以大乘經裏頭有一部叫《解深密經》,真的是深密,不是一般人所能夠理解的。可是近代的量子學家他們發現了,這個深密被他們揭露了,很難得,真不容易。宇宙之間的秘密,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,到底是怎麼回事情?大乘經上說到了,到底什麼事情?無念無生。這我們一般人聽不懂,跟我們的常識恰恰相反,我們看到有念,我們看到有生有滅。科學家怎麼看到的?這些人一生專研究一樣東西,德國的普朗克博士,愛因斯坦的老師,一生專門研究物質,物質到底是什麼?從原子到粒子、誇克,最後到量子,真的被他發現了。我們中國人所謂的「皇天不負苦心人」,一輩子苦心搞這樁事情,終于搞清楚了。
他的論文裏面告訴我們,根據他研究所得的結論,這個世間根本就沒有物質這個東西。這話是什麼意思?就是此地講的無念與無生。佛所說的被他發現了,物質是什麼?物質是念頭變現的,這他研究出來的。念頭從哪裏來的?這個現象他看起來,念頭好像是沒有原因,無緣無故突然從這個虛空當中蹦出來的,但是一出來之後馬上就消失掉,是這麼一樁事情。這個事情,他的報告,我們能聽得懂,我說佛在經上講過,念頭從哪來的?念頭從一念不覺。一念不覺沒有原因,一念不覺,自性裏頭就變出一個阿賴耶,阿賴耶是個妄心,確實就像他所說的,突然蹦出來,馬上就消失。阿賴耶存在的時間,我們根據彌勒菩薩所說的,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。就是一秒鍾,它蹦出來又消失,蹦出來又消失,多少次?一千六百兆次,一秒鍾。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識念極微細,我們沒有辦法把它掌握住,無法執持。你想執著它,你想把它抓住,抓不到,它太快了,比閃電還快,閃電的速度跟它比那慢多了,無法執持,這是什麼?這是無念跟無生。
所以此地講圓教八地菩薩他才見到。八地菩薩是證得,現在的科學家他沒有證得,他是根據數學推演,掌握到理論,然後再用科技的儀器去觀察,發現了。所以科學家的了解跟我們現在差不多,解悟,不是證悟。八地菩薩他是證悟,八地,你就曉得那個定功多深!從初信位就得定,他八十八品見惑斷了,他就得定。定中有兩種自性本能出現了,一個是天眼,一個是天耳。天眼,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東西他能看見,我們聽不到的音聲他能聽見。實際上用科學來解釋,我們的肉眼能見度是很有限,我們靠這個光,光要沒有了,一片漆黑,什麼都看不見了。我們眼睛能看到的光波是有限,比這個光波長的我們見不到,比這個波短的我們也見不到。我們只能見到,無量無限的波度我們只能看見這一小段。
有定功的人,他能把這個時空維次突破,他看的就比我們多。譬如說X光我們見不到,紫外線我們見不到,但是我們用科學儀器來探測,知道真有這個東西存在。如果我們肉眼能夠見到紫外線、見到X光,這個世界馬上就變樣子了,爲什麼?人是透明的,內髒活動全看見。音聲亦如是,我們這個耳根很有限,這個大家都知道,像無線電波,波長的我們聽不到,波短的我們也聽不到,我們也只能聽到其中的一部分,很小很小的一部分。可是佛給我們說,我們的本能,我們的眼能夠見到遍法界虛空界,阿羅漢還不行,差遠了,比我們強一點,比佛菩薩就差太遠了。耳聽也如是。所以八地菩薩那麼深的定功,他對這個事情全了解,爲什麼?他沒有障礙了。圓教,其實圓教初住就明心見性,眼耳鼻舌身意,這六種神通他已經具足了。當然他不究竟,初住到妙覺位還有四十一個位次,這四十一個位次當中,都是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轉八識成四智,心意識是八識。
爲什麼要說八地?到八地,這是最高層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最高的五個位次,他證得了。這個時候智慧能力完全恢複,一絲毫障礙都沒有,對于宇宙萬物、生命跟我從哪裏來的,源起,那就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知道無念、知道無生,這叫無生法忍。無生是一切法不生不滅,這他看到了,這是事實真相。我們凡夫,不但我們凡夫,欲界二十八層天,再加上四聖法界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十法界裏面的佛,都是有生有滅。只有到法身菩薩才真的是無念無生,圓教初住以上。但是雖然是無念無生,可是他有念有生的那個習氣很濃厚,對他自己與一切衆生感應道交,隨心應量,這個沒有障礙,但是對于回歸自性有障礙。回歸自性,一絲毫的習氣都不能有。等覺菩薩還剩一分習氣,那一分習氣斷盡了,才能回歸到妙覺位。妙覺位就不在實報土,他就入了常寂光,入常寂光就是回歸自性。這是最大的一個循環,他又歸到零點,一念不覺是從零點出發,最後還歸到原點。原點就是佛,就叫成佛,所以佛說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。佛是什麼?佛是圓滿的智慧、圓滿的德行、圓滿的才藝、圓滿的相好,自性本來具足,不向外求。外面一無所有,全都是在自性裏頭。所以佛法無論是哪個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,它最後的目標都是回歸自性,這叫佛法,如果不是回歸自性那就不叫佛法。
「可見此乃聖者之所難,安能期之于具縛凡夫」。這一樁事情,了解事實真相,聖者是什麼?阿羅漢、辟支佛、權教菩薩,對他們來講都是難事。聽佛講經,知道有這麼一回事情,自己不能證得;不能證得,你受用不到。今天科學家,我們很難爲他,他的成就也不簡單,是這叁百多年科學技術的累積。科學家是一個踩一個肩膀往上提升,提升到今天這個境界,把阿賴耶的叁細相發現了,這真不得了!這一樁事情,在大乘經裏面有,釋迦牟尼佛早就預言到了,凡夫用意識心,就是用思惟、用想象、用觀察,用這種方法,這個方法它有極限。在宏觀宇宙,它能看到宇宙的邊緣,能夠緣得到,對外;對內,能夠緣到阿賴耶,就是緣不到自性。爲什麼?八識能緣的一定得有現象。現象有叁大類,物質現象,前五識能緣得到,眼識能緣色法,耳識能緣音聲,所以前五識能緣物質現象,精神現象緣不到。可是第六識能緣精神現象,能緣自然現象,它的能力太大了,五十一個心所統統相應。
爲什麼緣不到自性?因爲自性沒有現象,自性不是物質現象,也不是精神現象,也不是自然現象,它緣不到。八地以上菩薩,他們爲什麼能緣到?他們放下了,所以佛說,你能把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你就緣到了。放下是什麼?放下是真心現前,真能夠緣到真,妄緣不到真。我們的思考,我們五根,眼耳鼻舌身,這種感觸,這是妄心,不是真心。所以它能緣到妄境,緣到阿賴耶的叁細相,這妄境,緣不到自性,道理在此地。所以放下便是。這些科學家到最後要是明白了,一下放下,那恭喜他,他就成佛。今天量子學家跟成佛就差一點點,他一放下就成就了。這些人在佛法裏面講,真的是利根,上上根人。所以具縛,就是具足煩惱纏縛的衆生,這個沒有能力,我們對阿賴耶的叁細相不知道。
「是以善導大師《四帖疏》曰」,善導是唐朝人,是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。淨宗很特別,在佛法裏頭,任何一個宗派,這個祖師都是祖祖相傳的,一代傳一代的,淨土宗沒有。淨土宗的祖師是民選的,是選舉製度的。怎麼選?就是在這個時代,這個人對淨宗的修學、對淨宗的弘護有特別貢獻的人,他往生之後,後人推選他爲這一代的祖師。如果這一代沒有這個人,沒有這個人就沒有了。所以你看每一個宗派祖師都傳了幾十代,一百多代了,都傳了這麼多,淨土宗才有十叁個祖師,你就曉得那個時代沒有這種特殊貢獻的人就沒有了,什麼時候有再續上去。不是一個傳一個,不是的,真有德行,大家公認的。所以它是民選製度。那是什麼?第二代,唐朝時候才有的,這個隔的時間很久。
《四帖疏》是《觀無量壽佛經》的批注,善導大師做的。他在這個批注裏說,「今此觀門等」,這個觀門,觀想的法門,觀想念佛的法門,一共有十六門,所以說等,我們稱它爲十六觀。念佛法門也在其中,念佛法門是十六觀裏頭最後的一門,第十六門。這是阿彌陀佛慈悲,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,前面十五種觀想,你粗心大意,我們今天講心浮氣躁,你都觀不成;也就是說,你的功夫用不上力。最後怎麼辦?最後就是用持名念佛,就是念這一句佛號也行,所以持名念佛是在第十六觀。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講淨宗的理論與修學的方法,專講這兩個問題。《無量壽經》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,面面都講到,《觀經》只講兩樁事情。小本《彌陀經》的性質跟《無量壽經》相似,說得簡單,《無量壽經》說得詳細,是同一部經,一個細說,一個是略說。
這十六種觀門都是「指方而立相」,不落空,不跟你講無念無生,不講這個,那個太深了。指方,指定方向,你看西方極樂世界,指定方向。立相,你才能觀,沒相,你觀什麼?有阿彌陀佛名號你才能念,沒有阿彌陀佛名號你怎麼念法?所以指方立相。「住心而取境」,這個方法說得太方便了,你把心安住在,十六觀安住在心上。我們現在是采取第十六觀,十六觀是名號,我們把心安住在名號上,我們執著,取境,境是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念念不忘。西方極樂世界是什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十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