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十四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說。半個多小時之後,他說出一個字,「有」。我們聽到有,馬上就振奮起來,等,等了半個鍾點了,等到他有。我們精神一振的時候,他又不說了,停了六、七分鍾,告訴我六個字,說話很慢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,他是一個字一個字的說。我從來沒有過這種經驗,問人家一個問題,半個多鍾點才回答。我常常想這個問題,爲什麼他不直截了當一下子就答複我,要待這麼久?我十幾年之後才悟到,我們年輕,我那一年二十六歲,還是有心浮氣躁的習氣,所以他不跟你講。他要怎麼樣?他要叫你情緒整個定下來,他才跟你說,不是別的原因。他不是在思考,你一問,他馬上就明了,就可以應答,心浮氣躁,要你定下來。才定下來,他說個有字,我們又浮躁起來,精神一振作,那是浮躁,沈不住氣。

  我跟他老人家叁年,每一個星期見一次面,他給我的時間是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。他有事情,就一個小時;他沒有事情,就是兩個小時。我很喜歡到他那裏去,到他那裏去氣氛好,是定中境界,讓你身心整個甯靜下來,這個時候字字句句聽進去之後,它真有受用。我學佛的基礎是他老人家奠定的,沒有他老人家那叁年的基礎,我不會有今天的成就,爲什麼?心浮氣躁學不到東西。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。真誠恭敬從哪裏看出?就是定下來。浮躁沒有誠敬,真正整個情緒定下來,那就是至誠恭敬,它才起作用。

  所以聖教的承傳,今天難就難在到哪裏去找一個誠敬。定靜的學生找不到了,現在學生全是心浮氣躁,全都是古人形容的心猿意馬,他停不住的。這個心態學科學可以,學哲學、學聖賢學術不行,你決定不能契入。我們在一起分享大乘經,你不是老老實實坐兩個鍾點不行,你得不到東西。這兩個鍾點也是修定,也是誠敬的表現。所以現在,大概最近二、叁十年,我很少接觸學生,學校我不願意去了,爲什麼?學生全是心浮氣躁,浪費時間,不好好的學。我在學校裏面,我很樂意跟教授們舉行座談會,他們很能定得下來,學生不行,學生定不下來。如何能夠像中國古時候從小就修定,就學規矩、學穩重,這是中國古老教育裏面對小孩的要求。小孩出生下來,就要他穩重,就要他不會心浮氣躁,他有智慧,他沒有煩惱。定生慧,動是生煩惱,不生智慧。所以這個情形我們要很清楚、很明了。

  「行人倘若錯認,便雲相應,實大謬誤」。我們有一點點感應,有一點點的法喜,就錯認了,以爲自己跟經教相應,這就大錯特錯。一切錯誤的根源就是我,這要學大乘的話,要從這個點來講起。大乘法,你看看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,六祖惠能大師在這部經開悟的,所以這部經的名氣就大了,跟著人起來了。佛教經典幾千部,沒人知道,《金剛經》人都知道。《金剛經》的確是好,這部經在佛教,無論哪一宗哪一派沒有不學的,這必修課。爲什麼?便于觀想,重要的原理原則都在這裏頭。學大乘,首先要放下四相,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。我沒有放下,自私自利沒有放下,名聞利養沒有放下,貪瞋癡慢沒有放下,這個障礙就大了。障礙不在外面,在你自己本身,你聽講,有這四種障礙,你聽不懂;你去研究,有這四種障礙,你也研究不出個道理出來。那這四樣誰能放下?放下就證果,小乘初果,大乘初信菩薩。不能放下,也應當把它淡化。你淡化一分,你就能得一分利益;淡化十分,你就能得十分利益。章嘉大師知道,看破、放下說得容易,做起來太難了。他老人家沒有要求我一下放下,他教我每一天放下一點,每一天放下一點,天天放下,他教我這個方法。這個我能接受,他叫我統統放下,我做不到。我那時候剛剛初學,學佛大概才叁個月認識他。而且說實在的話,那個時候學佛,全是站在哲學的觀點上,對佛法一無所知。章嘉大師告訴我的都是些重要的原理原則,我們對佛法有了個概念。以後他老人家圓寂,我在臺中跟李老師學經教的十年,得受用,這個叁年的根起了作用。

  「于是大悲慈父,興無緣之慈,垂茲奇妙方便法門,指方立相,攝心專注」。這個大悲,大慈悲,慈父是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興起,我們今天講發起,興就是發起的意思,發起無緣之慈。這種慈悲沒有條件的,無緣就是無條件的,無條件的愛心,無條件的慈悲心。垂茲,垂教,教我們這一個奇妙方便的法門,就是持名念佛。這部經上所講的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這不得了,這是奇特,這是奧妙。方便,方是方法,便是便宜,用我們一般講,就是最巧妙的方法,最適合的方法,也是最容易學習的方法,叫方便法門。指方立相,這是個著相的,不是離相的,確實專注在西方,你的心不散亂,立相,你有目標,極樂世界是相,阿彌陀佛是相,有方向、有目標。攝心專注,攝心就是收心,攝是收攝,我們的心向外跑,把它收回來,專注。攝心專注,就是佛在經上常說的「製心一處」,也有地方講「止心一處」,把心止在一處,攝心是一個意思。

  今天科學發現念力不可思議,那就是念力要專注,要特別專注,它才産生很大的能量,這個能量能改變地球,這麼大的能量。我們今天心是散亂的,不産生能量。譬如我們的燈光,燈光是散亂的,所以一張紙它都透不過,隔一張紙它都透不過。如果把這個光集中在一點,變成激光、雷射,連鋼板都能穿過。同樣一個道理,我們的念頭太散了,散心雜話,不集中。這念頭一集中的時候不得了,念頭集中,對自己來講,可以治病,最嚴重的癌症都能夠治好。你身上的這些癌細胞,心念一集中,就把它們全部都調整了,這些病毒全部掃光了,它就恢複正常,就這麼個道理,不需要用醫藥。我們地球上這些災難,如果我們能夠把意念集中在一處,就能把許多災難恢複正常,這災難就沒有了。有道理,不是沒有道理。道理懂得了,所以爲什麼佛家重視修定?定就是什麼?一心,念佛有沒有修定?有,只是你不肯修。我們能把心收回來,一心專注阿彌陀佛,那就是定,沒有雜念了,定在這句佛號上,那個作用就非常非常大。大到什麼程度?跟阿彌陀佛溝通,就像我們電話接通,阿彌陀佛那邊信息我們就可以收到。我們什麼時候想到極樂世界,隨自己的心願,我想去佛就來接引,有這麼大的力量。連到極樂世界去作佛都沒有障礙,其它事情都是小事,哪有不靈的道理!攝心專注這句話重要。

  「即此妄心,持佛名號,念一佛名,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」,這就是佛號不可思議的道理。我們今天用的心是妄心,不是真心,就用這個妄心,行,執持名號,一心專注在阿彌陀佛的名號上,念這一佛名。念這一佛名是把自己心裏頭百千萬億的妄想雜念打掉,用這一句佛號取而代之。這就是李老師早年教給我們換心的方法,我們的心不是無量無邊的雜念嗎?放下,阿彌陀佛放進去,那些東西排除,叫換心,心裏頭只有一尊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什麼都沒有。你果然能換下來,我就可以透個消息給你,你的身心永遠健康,你什麼毛病都沒有。我敢這樣告訴你,因爲我自己做到了。什麼道理?就是這個道理。妄想雜念最傷身體,這個東西帶給你煩惱,帶給你疾病,你正常的細胞它會生病毒。你心理健康,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什麼念頭都沒有,阿彌陀佛是至善,善中之善,念這句佛號,我身上所有病毒的細胞全部恢複正常,一個病毒細胞都沒有了,不要看病,不要醫療保險。

  醫療保險不好,爲什麼?你念頭上有我要生病,它有這個念頭,你肯定生病。只要你有個念頭,它就會兌現,你那一筆錢就用在這上面,你何苦來,這錢拿去做好事多好!這個都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,所以我一生不搞這些保險醫療,我布施醫藥,我在醫院裏面捐錢,沒中斷。我在澳洲,澳洲一個公立醫院,我一年捐給它十二萬澳幣醫藥費,指定些窮苦的人,看病沒有醫藥費,用這個錢給他醫藥費。另外還有一個安甯中心,基督教辦的,臨終關懷,它經費不夠,我幫助它大概有七、八年了,每年也是十二萬,一個月一萬塊錢澳幣。這叫無畏布施,老師告訴我,無畏布施,你就得長壽,健康長壽,不生病。他教我叁種,財布施得財富,你一生財富不會缺乏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他教我這叁樣東西。我聽話,我真幹,果然有效。

  馬來西亞現在要辦漢學院,我上次去了叁天,叁天還是四天?我就回來了,回來講經。接受的供養不少,那裏有兩天的講演,好像住了四天,他們辦的這次活動,好多年沒有辦了,聽衆有大概一萬五千人。這兩天收的供養,我全部都給,我都沒有看,紅包沒打開,沒看,全部給漢學院做經費。我離開的時候,漢學院負責財務的人來告訴我,把錢統計拿個單子給我看,五百多萬馬幣,我都嚇一跳,怎麼會這麼多?全部給他們,愈施愈多,就怕你不布施,要錢嗎?布施,拼命布施,愈施愈多,愈多愈施。可別留,留了就麻煩,留了什麼?災難,留了就有災難;出去了,什麼災難都沒有了。真的是心想事成,你說你多快樂。什麼都沒有,想要什麼,它統統都有,這才叫大自在。這就是方東美先生教給我的,人生最高的享受。

  我們這一次講這部經,要重新印,把科判會進去,《淨土大經科注》,科判是我做的,批注是黃念祖的,這部經典是叁個人合作的,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經,黃念祖老居士是會集批注。這個書印出來,精裝兩冊,我想印一萬套。這個話還沒說完,有個居士來看我,說帶一筆供養來給我。好,印經,打開一看,人民幣一百四十多萬,這一萬套夠了,現在陸陸續續超過兩萬套了。一點心都不操,兩萬套已經有五千套印出來了,大概過幾天就會運到了,我們大家都可以得到這個經本。這個經本跟我現在念的頁數完全一樣,查起來很方便。佛決定不騙人,生財有大道,真的不是假的。用不正當的手段去奪取財富,得到財富,還是你命裏所有的,你說你冤不冤枉?命裏所有的還打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十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