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折扣,你命裏有十個億,你用的手段不正當,所得來的,你只能得到一半,五個億,你就不得了,我有本事賺五個億,其實命裏頭十個億,打對折了,這樣的人很多。命裏有的從哪裏來的?是你過去生中修的布施,這麼來的。過去生中修財布施,你命裏頭有財庫,有財;過去生中修法布施,你就有聰明智慧;過去生中修無畏布施,你這一生健康長壽。如果這一生懂得佛教這些道理,我們真幹,那你福壽綿長,你享不盡,這一生享不完,下一生還有。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,它不是假話,它是真話,真有道理。
「念得純熟,乃忘能所。心無所住,佛號分明。暗合道妙,便契《金剛般若經》無住生心之妙谛」。這是教我們的方法,念到純熟之後,你得定,你開智慧了。那跟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楞嚴》上所說的境界,你全部通達了,你就契入了。這個是佛經上所說的,《華嚴經》上說得很多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一部經通了,通什麼?見性,只要見性,樣樣就通,爲什麼?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的,你見到性,哪有不懂的道理!不懂是沒見性,見性沒有不懂的。惠能大師見了性,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,什麼都懂。《法華經》一乘圓教,在佛法裏頭那是無上法門,那很難懂。《壇經》上有記載,有一個例子,法達禅師讀《法華經》叁千遍,《法華經》很長,一天頂多只能念一遍,至少要十個小時,這十個小時以上,你一天念一遍,叁千遍十年。我們相信他心清淨,他得法華叁昧,沒開悟。到曹溪去見六祖,禮拜的時候,頭沒有著地。六祖看得很清楚,起來的時候問他,剛才禮拜頭沒有著地,你一定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地方。他馬上就承認了,我讀《法華經》叁千遍了,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。六祖就問他,《法華經》講的些什麼,我不知道?六祖當然不認識字,他沒有念過,他沒有聽過。問他講些什麼?法達說不出來。六祖說,你念得很熟,你背一段我聽聽。從頭念起,《法華經》二十八品,他只念到第二品,六祖說行了,不必念了,我全知道了。全知道了,把《法華經》的大意講給他聽,他開悟了。開悟,這才拜下去頭著地了。
這個故事說明一個事實真相,一經通,一切經通;一法通,一切法通。六祖能通一切佛法,世間法通不通?通,沒有一樣他不通。其它不同宗教經典通不通?告訴諸位,通,樣樣都通。現在人修學是用錯了心,爲什麼?想廣學多聞,我學得愈多愈好,其實愈多就愈少,他不通,學了才通,不學他不通。其實他學的也沒有通,所以把大好光陰浪費掉了,走錯了路。中國古人的智慧是不得了,現在人瞧不起古人,認爲古人沒有科學,其實古人的科學比我們現在高得太多,你無法跟他相比。你說今天有電,比這油燈方便。古人不要用電,自己身上放光,比這個電厲害多了,你能跟他相比嗎?他本能放光。你說我們今天手機很方便,還得拿個手機,他不需要,他有天耳通,他有天眼通,他要這個幹什麼?所以科學這些玩意在他用不著,這麼笨的東西。你看交通,你們現在有汽車、有飛機,他有神足通,一起心動念到哪裏,人就已經到那個地方,決定沒有交通事故,他已經到了。六種神通現前,他還要什麼科學技術,不需要了,全是自己的本能。這種能力並不是說他獨有,不是的,佛說了,一切衆生個個都有,只是你現前迷失自性,有了障礙,你只要障礙放下,去除了,你的能力就恢複了,這一點都不假。
攝心專注一念,一念要念得純熟,純熟到什麼程度?能所忘掉了,能念的我、所念的阿彌陀佛忘掉了,念頭不斷,相續不斷,能所沒有。有一些同修得到這個境界,要是以爲相應,那是錯了。那是什麼?很短幾秒鍾的相應,證明在這個時候,你的心地清淨,你的妄念確實不起作用,這個境界現前。但是幾秒鍾之後又不行了,一說這境界好,我不錯了,很難得,馬上就完了。爲什麼?又起心動念,又分別執著了,這就是沈不住氣,沒有定功。真正有定功,能所不見了,心無所住,佛號分明,不是佛號沒有了,佛號清清楚楚。心無所住,妄心沒有了,妄心,妄心沒有了,妄心沒有,真心就現前,妄心一起來,真心就不見了。這個心無所住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無住生心,你看心無所住,佛號分明就是而生其心,這個境界現前。暗合道妙,你沒有修這個法門,但是這個境界你出現了,就用念佛這個方法,成就了金剛般若的境界。《金剛經》上講的無住生心,那個惠能大師就在這一句下開悟的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你能說念佛不是禅嗎?釋迦牟尼佛在《大集經》上告訴我們,持名念佛,即是無上深妙禅。我們看到這裏就明白了,真正契入無住生心就超越十法界,不只超越六道輪回,他到實報土了。用華嚴境界來說,他最低的位次是圓教初住,法身大士。
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小節,「夫衆生之生滅心,處處能緣,獨不能緣于般若」。般若是自性裏頭本有的智慧,它緣不到。這個生滅心是指的八識,特別是指的第六意識,第六意識相應的心所五十一個,所以它能緣的功能最強,對內能緣到阿賴耶,緣不到自性。般若是自性的,自性本有的智慧叫般若。「須位登別教地上之菩薩」,別教登地,初地菩薩,就是圓教初住菩薩,《華嚴》是圓教,「方能契入」。所以惠能大師開悟是什麼境界?圓教初住以上,真佛,不是假佛。天臺大師講六種佛,第一個講理即佛,從理上講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從理上講的。第二個是名字即佛,有名無實,名字位中。我們現在學佛的人,絕大多數都是名字位中,沒真幹。認真去學習,那叫觀行即佛,這是真幹,他不是名字,他不是有名無實,他真幹,觀行。觀行是功夫得力,無論學哪個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,功夫都得力了,這觀行。觀行大概包括六道衆生,在六道裏頭最高的地位都是觀行。如果再提升一等,叫相似即佛,那不在六道了,在十法界,十法界的四聖法界。四聖法界裏面的佛,佛法界,是相似即佛,不是真的。爲什麼?他還是用阿賴耶,阿賴耶是妄心,真佛不用阿賴耶,用真心那是真的,用妄心就是假的,這是相似,很像佛,但是他還是用的妄心。再向上提升,就是分證即佛,就是此地所講的,別教初地以上,圓教初住以上,用圓教的講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是分證即佛。最後一個位次叫究竟佛,究竟佛,那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妙覺,妙覺如來是究竟佛,完全回歸自性,回歸到零點,我們也可以說,回歸到原點,這才能契入。
「于無住時即生心,于生心時即無住」,生心跟無住是同時。這怎麼說法?我們說得更簡單,大家容易懂。他生心,生什麼心?完全是利益衆生的心,決定沒有自利的心,爲什麼?他自己我相破了,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全破了;換句話說,他根本就不會生心。他生心從哪裏來的?是衆生有感,他有應,應是自然的,就叫無住生心。無住是他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起心動念怎麼生心?感應。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實驗,從這裏我們可以體會到一些,我們有個意念對一杯水,我愛你,我喜歡你,我們把這個意念觀想這個水,對這個水。一個小時之後,你把這個水放在冰箱裏面去冰凍,攝氏零下五度,它就結冰,結成雪花,在顯微鏡下的時候,就看到它現的相。這個好的意念,現的相非常之美;以惡念對它,我討厭你,我不喜歡你,現的相就很醜陋。做了幾十萬次的實驗,絲毫不差。說明什麼?說明水會看、會聽,懂得人的意思。它有沒有起心動念?不可能,它是礦物,它是無生物,它怎麼會起心動念?這就說明感應,我們有感,它就有回應。
諸佛菩薩在十法界,與有緣的衆生就起這個作用,沒有緣的不起這個作用。只要跟他有緣的,有緣的人起心動念,無論他在哪一道,因爲在無住生心的時候,空間跟時間都沒有了,衆生有時空,他們沒有時空觀念。所以只要他有起心動念,這個信息他收得到,收到的時候,馬上就反應。這個反應,現身說法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不是自己的意思,他的意思;他想要佛來度他,就現佛身,他想要菩薩,他就現菩薩身。所以「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」,自己沒有起心動念。說什麼法?他喜歡聽的,他想聽什麼,他自然就流露出來。所以佛菩薩現身說法,從來不起心、不動念,叫無住。他又現身給人說法,那叫生心,生心跟無住是同時的,這我們凡夫做不到,他能做到。這個意思很深,諸佛菩薩,包括阿羅漢以上,示現在世間,幾乎都是這個境界,只是功夫淺深不同。阿羅漢、辟支佛、權教菩薩功夫淺,他還沒有完全到無住,煩惱斷了一些,沒斷幹淨。法身菩薩斷幹淨了,像惠能法師這樣的,符合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,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住在這個世間,不會起心動念。
這就是從有念入無念,從有生入無生,這是講修行證果的人,在一生當中兩個階段。惠能大師沒有開悟之前,是有念有生,開悟之後,他就入無念無生,那個境界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。說明凡夫成佛不難,就在一念之間。這一念你能轉得過來,這一生就成就。轉不過來也要轉,比不轉好太多了。關鍵就在放下。所以一般人他就放不下,放不下對自己造成嚴重障礙。一般人爲什麼放不下?事實真相沒搞清楚,事實真相搞清楚,不必勸,他自然放下。爲什麼?對他有大利益。這不放下,對他有大害處;放下,對自己有大好處,放下什麼都有了。放不下,你就有那麼多,你就繼續畫個圈子,就認爲那是你的。圈子脫掉了,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的,這真的一點不假,因爲遍法界虛空界是你自性變現出來的。
惠能大師最後一句說得好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整個宇宙一切萬法是自性變現的,所以你一放開的時候,整個宇宙是你自己的,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。我是要這一點點,佛法用大海做比喻,我們迷了,是大海裏起的水泡,你是守住水泡,你還是要整個大海?你把水泡捏破了,放棄掉,整個大海是自己。你不肯把這個界線打破的話,那水泡是你自己。這個比喻得好。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,它破了,水泡裂開了,他是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。我們今天有個我執,我這個圈沒有打破,那這個圈就很小,這個圈出不了六道輪回,六道輪回是自己,但是自己還不曉得,在六道輪回裏又畫小圈圈,圈子愈畫愈小。佛經上有個名詞叫纏縛,愈纏愈小,愈小愈可憐,愈小愈苦,應該要舍棄。所以無住生心、生心無住同時,我們從這個地方得到一個概念。
「其余地前諸賢,仍是打成兩截,一時生心,另一時無住,可見凡夫絕分」,凡夫沒有辦法,做不到。別教地前的菩薩,叁賢、十信,圓教初住以前,就是十信位的菩薩,十信位的菩薩,生心的時候不能無住,無住的時候不能生心,他是兩段的,不是同時的。圓初住以上同時,別教初地以上同時,同時得自在。不同時,他得不到自在,所以說凡夫絕分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十四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