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十一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十一集)  2011/10/9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011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淨土大經科注》第一百五十二面,第叁行:

  「二、詳明本經興起之因緣」,一共分五段,第一段「稱性極談,如來正說」。這個黑體字我們只說段落的標題,就是科題,我們學習完全用黃念祖老居士的批注,所以我們看解:「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均圓頓稱性之教,但其歸趣,卻在本經」。《華嚴》是釋迦牟尼佛開悟的時候,也就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見性之後跟我們提出的報告,說明自性的體、相、作用,說得非常詳細。這就是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是佛在定中所說的,有兩個說法,一個說法叫二七日中,十四天,另外一個說法是叁七日中,二十一天。兩種說法都有根據。在大乘教裏面時間跟空間都不重要,因爲它不是真的,時間、空間都是我們分別執著裏面生起來的幻相。現在科學家證明了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
  世尊報告非常詳細,報告完了之後,大龍菩薩將這份報告,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收藏在龍宮。而是六百年之後龍樹菩薩,龍樹菩薩是別教初地,圓教初住,也就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這樣一個修行人。凡是明心見性的人,世出世間一切法他不需要學自然就通達了,爲什麼?一切法是心性變現的。《華嚴經》上說宇宙、萬物、人生都是自性所現的。惠能大師所說的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都是自性所生所現,因此見性之後對于一切萬法他自然就通達、自然就明了。所以宗教裏面贊歎神的話是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,那是贊歎,實際上衆神他不知道的東西很多,他不能的也很多,真正全知全能是自性。所以佛說得好,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。換句話說,你本來是全知全能,你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,個個人一樣,平等的。現在我們這個能力好像是失掉了,其實沒失掉,只是什麼?只是有了障礙,有障礙這個東西不起作用了,如果障礙去掉,自性的起用就現前,作用就現前。所以並不是真正的失掉。在佛法講這個失掉叫迷失,我們迷了自性。佛陀的教育沒有別的,就是教我們破迷開悟,恢複自性,恢複本有的智慧德能,這是佛法。能不能恢複?只要你真肯放下,把那些障礙放下,就現前了,就行了。

  障礙很多,分作叁大類,第一類是執著,我們用《華嚴經》上的說法,你過分的執著,第二類是分別,第叁類是起心動念。所以佛說我們只要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,你就成佛了,你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。龍樹菩薩做到了,龍樹菩薩跟惠能大師一樣,這叁種障礙他都放下了。所以大龍菩薩接引他到龍宮,去看釋迦牟尼佛當年開悟的時候,在菩提樹下所作的報告,也就是所講的這部《華嚴經》。他看了之後非常驚訝,原本還有一點傲慢的習氣,自以爲很聰明、智慧過人,沒有人能跟他相比。看了這部《華嚴經》的分量,傲慢心完全沒有了,爲什麼?不是他能夠接受的。分量多少?龍樹菩薩告訴我們,「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,一四天下微塵品」。我們只聽這兩句話,把大千世界,叁千大千世界磨成粉一樣,磨成微塵,一個微塵是一首偈,一首偈是四句,多少偈?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,沒法子計算;多少品?一四天下,就是我們一個單位世界,把它磨成微塵,一粒微塵是一品,一四天下微塵品。他呆了,傲慢習氣沒有了。這個我們要曉得。真有這麼多嗎?真能相信嗎?如果道理你明白了,你就相信了。爲什麼?自性裏頭沒有多少,多跟少是一不是二,這是華嚴境界。

  所以看到這個《華嚴經》,他就知道,地球上這些衆生沒有能力接受,分量太大了。它還有中本,中本也不行,也太多了。看小本,小本還可以,小本是十萬偈,四十萬句,十萬偈四十品,這個可以,閻浮提衆生能夠接受,就把這一部經帶到地球上來了,《華嚴經》是這麼來的。所以南傳小乘不承認,他說這是龍樹菩薩自己造的,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,他們不能接受,這是小乘。大乘菩薩接受了。現在所傳的《華嚴經》,在這個世間大概只有中文本比較完備,梵文的原本失傳了,找不到了,不過聽說最後的這一品「普賢菩薩行願品」,梵文本還在,那就太珍貴了。如果真的在,我就建議這個《華嚴經.普賢行願品》應當至少印個叁、四千部流通,就不會失傳了。保存在一個地方,不可靠,一個災難來了,可能就毀掉了。保存最好的方法是多印,許許多多地方保存就不會失掉。

  傳到中國來的是叁次,東晉最早的,傳到中國來的《華嚴》都是殘缺不齊的本子,叁萬六千偈,小本的原本是十萬偈,叁萬六千偈差不多是叁分之一多一點,在中國翻成了就叫《六十華嚴》,或者我們稱它作晉譯,現在讀的人很少,大家都讀《八十華嚴》。《八十華嚴》是第二次傳來的,武則天做皇帝,她把國號都改了,她不叫唐,叫周,所以《華嚴經》也稱之爲《大周經》。你們看到古人題的《大周經》就是《八十華嚴》。這次傳來的是四萬五千偈,比六十多了,翻成中國文,翻成八十卷,稱《八十華嚴》。第叁次是唐朝貞元年間,烏荼國王向中國皇帝進貢,就是送禮,裏面有一部《華嚴經.普賢行願品》是完整的,就一品,這一品完整沒有欠缺,翻成之後四十卷,稱之爲《四十華嚴》。所以《華嚴經》在中國有《六十華嚴》、《八十華嚴》、《四十華嚴》。

  晚近,弘一大師他是非常歡喜《華嚴經》,用「行願品」做早晚課誦本,這最後一卷,就是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」。這一卷他能夠背誦。他建議我們讀《華嚴經》的人,讀《八十華嚴》五十九卷,最後二十一卷是「入法界品」就不必念了,念《四十華嚴》,這樣把它接起來,一共九十九卷。這是中文本翻譯最完整的,雖然還是有欠缺,但是《華嚴經》的大意完全能看得出來了。所以這是非常珍貴的經典,也是佛門最重要的一部經典。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確確實實明顯的告訴我們指歸淨土。在這個經典上我們看到文殊、普賢發願求生淨土,善財童子爲我們表演大乘菩薩的修學,這就是五十叁參,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所以確確實實它的歸趣就在本經,因此《無量壽經》的地位自然就提升了,《華嚴》是一乘圓教,《法華》也是一乘圓教,最後歸《無量壽》,《無量壽》當然也是一乘圓教。它確實是稱性之談,完全從自性裏頭流露出來的。

 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批注,「蕅益大師贊本經雲:絕待圓融,不可思議,《華嚴》奧藏」,奧是奧秘,藏就是藏的意思。「《法華》秘髓」,精髓。「一切諸佛之心要,菩薩萬行之司南」,就是指南,「皆不出于此矣。是故本經稱爲稱性之極談也」。蕅益大師在《彌陀經要解》裏頭的贊歎,稱《無量壽經》是絕待圓融。絕待,我們一般人說絕對,絕對圓融不可思議。佛說這部經沒有思,沒有議。思是意業,議是口業,這個意思就是說,佛講這部經不像我們凡夫要通過思考,通過思考就是思,我想的,佛沒有通過思考,佛也沒有通過研究議論,沒有,自自然然就流露出來了,這叫稱性。是自性當中自然的流露,妙不可言。所以它是《華嚴》的奧藏,《華嚴》的奧秘,《法華》的秘髓,奧秘,是自性的奧秘,宇宙的奧秘,這是這部經。現在人講揭秘,把宇宙的奧秘把它揭穿,把它揭開,那就是宣講。宣講就是揭開,如果你沒有入這個境界,你就沒有能力揭開。要什麼樣的能力才能揭開?要不可思議,你就能揭開它。因爲佛說這部經是不可思議裏頭流出來的,我們也有不可思議。換句話說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你去讀這部經,研究這部經,學習這部經,演說這部經,就跟自性的奧秘相應,你才能懂。如果你有分別執著,你決定聽不懂,你決定看不懂。離開分別執著你能夠看懂,你能夠聽懂,但是是解悟,不是證悟。也很了不起!怎樣才證悟?證悟必須不分別、不執著,也就是把起心動念放下,你就能證入。不但圓滿透徹的理解了,你跟它融成一體,你得到圓滿的受用,這叫成佛,這叫證得佛果。由此可知,這真不容易!它是一切諸佛的心要,是諸菩薩萬行的指南。現在怎麼樣?統統濃縮在這部經裏頭,那這部經是《華嚴》中的《華嚴》,《法華》中的《法華》,這個經真正是,不但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第一經,也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第一經,所以稱它爲稱性極談。極談是說到極端了,再沒有了,全說出來了。

  我們今天能夠讀到,能夠遇到這麼好的會集本,真不容易!這是真正值得慶幸的,像彭際清所說的,「無量劫來希有難逢」,我們今天逢到了;武則天在開經偈裏面所說的,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,我們今天遇到了,能不珍惜嗎?真正明白,他就珍惜,真正珍惜,絕不浪費時間,我就在這一門上下功夫。功夫要到什麼境界?一定要到開悟,死心塌地照這一本經學,這叫持戒,持戒就是守規矩。第一個階段我得定,清淨平等心現前,學一樣東西沒有雜念,所以他容易得定,萬緣放得下。定到一段的時間,這就是一般普通的人,中等根性的人,大概叁年、四年就能得清淨心,心清淨了,你真能放下了;得定之後叁、四年就能開悟。根利的,什麼叫利?放得徹底的,就大徹大悟,就見性了。放得不夠徹底的,還留了有些渣子在,那就是大悟,大悟也不得了!以前老師告訴我,大徹大悟教理通了,一切法貫通了,那是大徹大悟。大悟雖然不能夠教理那樣的通達,你能夠通達一宗。譬如說淨土宗,這一宗的東西通達了,與我這一宗有關系的也能通達;他不能全部通達,他能通達一部分。所謂是一經通一切經通,大悟,我們這一部經通了,淨土宗的,關于淨土方面這個全通了,那淨土以外的不行,那要徹悟,徹悟就全通了,不但佛法通了,世間所有一切法也通了。他一通一切通,沒有說其它除外,真的全通了,沒有一樣不通。這是我們懂得這個道理,才曉得古人教給我們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十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