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這個時間。叁餐飯吃飯之前我不念供養咒,我合掌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,念十聲阿彌陀佛,念叁次,加上早晚兩次;你工作上工、放工,上工念一次才開始工作,收工之後念一次,上午兩次,下午兩次,九次,一天九次,一次都不能缺,這也叫十念。這個方法很多人學,很多人告訴我,有效果,真的不耽誤時間。我這個方法從哪裏學來的?從伊斯蘭教學來的,諸位知道回教一天五次禱告,真管用!那我們九次,我們禱告這個禱告的文比它短,我們就十句佛號,二、叁分鍾就行了。重要的是什麼?是時時刻刻能提得起來,你不會忘記,真管用!臨命終時,蒙佛攝受,便生極樂,這個方法真可靠,真靠得住。爲什麼?因爲你熟了,你當中隔的時間不長,馬上就想起來了,把它養成一個習慣,臨命終時它就産生極大的作用。能不能往生關系在最後的一念,在斷氣之前的這個一念它是阿彌陀佛就決定得生。所以你說養成習慣多重要。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,這個方法符合阿彌陀佛的本願,第十八願「十念必生」,所以到時候佛一定來接引你。
「花開見佛,悟入無生。奇妙疾捷,莫過于是」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是蓮花化生,生邊地還是蓮花化生,花開見佛。什麼時候花開?把娑婆世界這些習氣放下了,花就開了,悟入無生,無生法忍。無生法忍什麼人證得的?下品無生法忍,七地菩薩;中品,八地菩薩;上品,九地菩薩。這個地位多高,這不可思議。無生法忍上面是寂滅忍,清淨寂滅,十地是下品寂滅,等覺是中品寂滅,妙覺是上品寂滅。妙覺就不住在實報土了,他住常寂光。我們看這種經文,你就曉得淨宗往生這地位是多高。奇妙,奇妙是不可思議,無法想象。疾捷是快速,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沒有比這個法門更快的,沒有比這個法門更穩當的,沒有一個法門比這個更可靠的,我們都碰上了。所以我常常跟大家講,我不是上上根,上上根一聞就明白了,他就接受了。你看我遇到佛法,從哲學入門,費了二十年的時間才接受淨土,不是不知道,一入門就知道有淨土法門,對淨土不相信。
李老師送我印光大師四本書,《文鈔》正編上下兩冊,續編上下兩冊。六十年前臺灣《印光大師文鈔》只有正續兩編四本,老師要我讀。我把這四本讀了一遍,對淨土不排斥了,對淨土很尊重,也很感動,但是沒有意思學。態度改變了,以前帶著有一點排斥、輕視,改變態度,但沒發心學。學習還是在大乘經論,心目當中非常向往的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楞嚴》、《般若》,《大智度論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,這大論,向往這些東西。這也是好事,沒有這個快速,沒有這個方便,沒有這個穩當,換句話說,那是走彎路,這是走直路。總算是佛菩薩加持,我講《華嚴經》講了一半,突然起了個念頭,文殊、普賢修什麼法門?善財童子修什麼法門?其實五十叁參我講了一半,沒發現善財童子學淨土,沒發現。你就想到這講的心粗智劣,講過都沒有發現,這東西講過就應該發現了,講過沒發現,爲什麼?沒注意到。這種事情很多,多少人講《楞嚴經》,講多少遍,沒有發現大勢至菩薩是特別的法門,沒發現,觀音菩薩發現了。只以爲「觀音菩薩耳根圓通」是特別法門,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」疏忽了。
我《楞嚴》也講好幾遍,也沒發現,是囫囵吞棗講過去的。而是被一個日本的法師,這個法師是大學教授,在臺灣,臺灣大學的客座教授。當時有四個同學陪他來訪問我,他問了我一個問題,也是帶著很輕慢的口吻,他問我學什麼?我說我現在正在學《楞嚴》,跟李老師學《楞嚴》。他說你修什麼?我說我修念佛法門。他好像非常訝異,《楞嚴經》跟淨土有什麼關系?他這一問,把我的注意力提醒了。因爲他也學過《楞嚴經》,我提出一個問題,觀世音菩薩與淨土法門有什麼關系?立刻就想到大勢至菩薩,一發現的時候,《楞嚴經》上是講的兩個特別法門。特別法門不按照次序排的,那就是特別的,按照順序排的是普通的。它的順序是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、七大,是按這個順序,觀世音菩薩是六根裏面的耳根,眼根是第一,耳根第二。所以從第二個位次一下拉到最後,這個太明顯了,大家都看出來了。大勢至菩薩也沒有按照順序排,大勢至菩薩按照順序,他是最末尾的第叁個,二十五他是二十叁,二十四是彌勒菩薩,他跟彌勒菩薩換了位次,所以他就不明顯,因爲就換一個位次。所以實際上《楞嚴經》上講特別法門是兩個,不是一個。我馬上就想起這樁事情,我就回答他,他都沒話說了。觀音、勢至是西方叁聖,那《楞嚴經》跟淨土有密切關系,不能說沒有關系。我回答他,他服了。如果他不提問,我只知道觀世音,沒有想到大勢至,這一問問出來了。觀世音菩薩是契我們娑婆世界衆生的根機,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」是契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的根機,不一樣。所以是奇妙疾捷,莫過于是,這個法門不可思議。
「一切衆生由此得度,十方如來乃稱本懷。」十方如來的心願是什麼?希望一切衆生快快成佛。一切衆生真正能快快成佛,那就是這個法門。其它法門沒有辦法保證你一生成就,你還要花相當長的時間去學習,去修行。遇到這個法門肯定一生成就,而且成就是無比的殊勝,超過一般法門。
下面第五段的批注:「又本經所宣,乃如來真實純一之法,無有權曲,故名正說。」《無量壽經》,本經是說《無量壽經》,佛講這部經是如來真實純一之法,怎麼說是真實純一?因爲它不是權教,權是方便,它不是方便說,它是真實說。曲是委曲,拐彎抹角的說,它沒有。它是直截了當,所以稱爲正說。
下面一段:「又乃世尊稱其本性,和盤托出,毫無保留,故名稱性」。這是贊歎。世尊稱其本性,其本性我們大家是共同的,大乘經裏頭說,「十方叁世佛,共同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,力無畏亦然」,一切衆生跟佛是同一個心性,就是同一個本性。中國老祖宗說本性本善,那個善不是善惡的善,善惡的善意思很淺,本性本善應該跟佛經上講的是一個意思,這個善是完美,是至高無上,沒有絲毫欠缺,用這個善字來贊美它。《叁字經》上頭一句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不作善惡的善來解釋,那個淺。那是真心,那是本性,能生萬物,本自具足,這個善裏頭具足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能才藝、無量相好,它一樣都不缺,應該是這個意思。和盤托出,這是說沒有保留,我以茶水接待客人,我連盤子都端出來了,統統都在盤子裏面,不是一樣一樣拿出來的有先後,全部拿出來了,叫和盤托出,就是毫無保留,就這部經。那一切經裏面托出來是部分,還有保留的,只有這部經毫無保留,全部拿出來了,叫稱性,稱圓滿的性德。
「一切含靈皆因此而得度脫,乃稱性中登峰造極之談,故爲稱性極談。」把稱性極談這一句講清楚了。一切含靈,一切衆生,都因爲這個法門,這部經而得度脫,了生死出叁界,出十法界。所以它是稱性當中登峰造極之談,究竟圓滿之教叫做稱性極談。稱性極談的經只有這一部,《華嚴》稱性沒有極談,《法華》稱性也沒有極談,極就在這部經上。所以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楞嚴》都歸淨土,都歸《無量壽》,《無量壽》才是真正稱性極談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十一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