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十一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以看前人栽培底下的接班人,要求的水平真高!我们今天如果这样要求,一定要会背经、背批注,大概一个学生都没有,没人了。

  这就是什么?水平慢慢往下降,原因在此地。从三皇五帝一直都是往下降,现在降到低谷了,低谷不能再降了,又往上兴起了。兴起从哪里下手?从礼,礼是最基本的,礼里面还有个根,那个根就是信。你看五常里头讲仁义礼智信,现在人没有信心,这是没有信德,仁义礼智信是五德,没有信德,没有信德什么都不能成就。我们如何去建立信心?相信自己,相信父母,相信兄弟姐妹,相信祖宗,相信圣贤,这信心不建立不得了!记住六祖的教训,「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」,不要老是盯着别人的过失,那是自己严重的过失,别人的过失未必是真的,自己的过失决定不是假的,亏吃大了。这个道理很深,一定要懂。你要想真成佛,你只看到自己的过失,没有看到别人的过失,你才能成得了佛。你要看别人的过失,见不到自己的过失,你永远不能成就。这个道理很深,大乘经典里面说得很多。

  「盖谓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两经只是本经之导引,本经者正是一大藏教之指归」。我承认这句话,为什么?我走进净宗就是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跟《楞严经》把我带进来的,我要没有这三部经,我对净宗很难相信,这就是没有信德你就走不进来。我的信德是从这三部经上建立的,连李老师那么关心我,那样劝我,我都没接受。接受之后,我非常感激老师的慈悲、老师的爱护。「《华严》经末,普贤大士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是其明证」。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诱导,诱导多少好学人士归向净土。因为学习大乘几乎没有不读《华严经》的,所以从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这些大乘经,然后归净土的人多!

  再看下一段批注,一百五十四面第一行:「圣教如旃檀」,从比喻上说,「片片皆香,法法圆顿,本无高下」,此地圣教专指释迦牟尼佛所说的。经典无论是大乘、是小乘,是藏教、是别教,我们众生有分别、有执着,佛没有。如果我们把妄想、分别、执着都放下了,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的教就像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,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。为什么?任何一门都能帮助你明心见性,你回归自性了,哪有高下!所谓的高下是从我们自己妄想分别执着里面产生的,离开妄想分别执着,法法圆顿,就像檀香一样片片皆香。这底下说,「唯以众生垢重障深」,垢是染污,我们有严重的染污,这个染污由来已久,不是短时间,我们在六道里头无量劫来生生世世被烦恼习气染污了,变成自私自利,浓厚的贪瞋痴慢疑很难拔除。障是什么?障是自己制造的业障。我们行善得善果会生起贪恋的障碍,我们造作恶业伤害一切众生,造下冤冤相报的障碍。杀人、杀害众生,他要向我们索命;我们用权势,或者用不正常手段,夺取他的财物,要还债,这都是障碍。三善道是障碍,三恶道也是障碍。

  垢重障深,「心粗智劣」,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,你细心观察,哪一个不是粗心大意、心浮气躁!这样的心态,他跟圣学自然产生了障碍,圣学对他变成格格不入。纵然他想学,还有那么一点善根福德,好学,他不懂,不能契入。什么原因?业障深重,他敌不过业障,没有办法把业障伏住,所以纵然听懂了,他做不到,还是去搞杀盗淫妄,还是顺从贪瞋痴慢,这是心粗智劣。在这个环境当中修学,不能没有福报!福报是什么?有善知识指导,有安稳的修学环境,这两个太难太难了!这两样少一样,我们这一生都空过了,得来真不容易。我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,三位老师指导,韩馆长三十年的护持,没有这三十年安定学习的环境,完了。不是短时间!三十年才把根扎稳。她离开这个世间,我们虽然流浪,没有改变,没有受到社会影响。顺境善缘没有贪恋,逆境恶缘没有瞋恚,自己能守得住,每天研教修行、讲经教学没中断。

  下面两句是比喻,「饥遇王膳,而不能餐」,是非常饥渴,遇到了国王供养的餐饮,自己没能力不敢去。这个饥遇王膳,王膳是比喻圣教,我们在六道里头过这么样辛苦的生活,遇到圣教害怕,不敢学,不知道它是好东西,不识货。「唯本经持名一法,乃易行道,人人能修」。这个王膳是指大乘佛法,真不容易。遇到禅宗,遇到性宗,遇到法相,遇到般若,确实不得其门而入,纵然能听懂、听明白了,做不到。做不到就是不能餐,你看到了,你没尝到味道。可是这部经是易行道,人人能修,又被人怀疑这是下等佛法,这是没有文化的、没有知识的那些人学的,这不是高级佛法,所以怎么?不想学它,不愿意学它。高的修不成,这低的不相信,这问题严重。

  「《大势至圆通章》曰:净念相继,自得心开,即凡夫心,开佛知见」。这是《楞严经》上的,「大势至菩萨圆通章」里面告诉我们,只要真正能够念到净念相继,前面还有句话,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,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」,这四句。不能够都摄六根,净念就做不到,都摄六根就是现在所说的放下万缘,眼见色,把色法放下;耳闻声,把声法放下;乃至意缘法,把法也放下。六根可以接触,不被它染污,染污叫尘,灰尘,灰尘是染污的,也就是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执着、不分别就是净念。这个净念要相续,不能中断,要常常保持。换句话说,得永远放下,你的净念才能相继。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,不需要用任何方法来帮助,就这个方法,自得心开就是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。你要认为不行,再找别的东西来帮助,你的功夫就不纯了,你的功夫就杂乱了,换句话说,你的功夫已经被破坏了,你不会开悟。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,是一门深入,很可能开悟,只要一夹杂就毁掉了。可是人能够守住这一念,难!不容易,喜欢广学多闻的人多,浪费了精力,浪费了时间,把自己功夫破坏殆尽,错了。即凡夫心,开佛知见,开是开悟。这是叙说这个法门多殊胜,真正是稀有难逢,我们今天遇到了,如果要不认识,要犯一般人很容易犯的过失,这一生就虚度了。

  「至于根器浅者,但能至心信乐,愿生彼国,乃至十念,临命终时,蒙佛摄受,便生极乐」,根器浅的。根器深的,净念相继,他明心见性了。这种人往生极乐世界直捷生实报庄严土,生到实报土同样的也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,他闻道,他快速证得究竟佛果。根器浅的带业往生,一品烦恼都没断,这种人能往生吗?能,四十八愿就是为这种人说的。弥陀慈悲到极处,四十八愿专门为这些根机浅的人,只要他能够至心信乐。至心两个字重要!真信,一点都不怀疑,真正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,有阿弥陀佛。蕅益大师晚年,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号,叫西有道人。西是西方,就是真有极乐世界,真有阿弥陀佛,西方真有,叫西有道人。表演给大家看,释迦、弥陀所说的决定不是假话,真有,真信。乐是喜欢,对极乐世界欢喜,真想去!愿生彼国,就想到极乐世界,就想亲近阿弥陀佛,没有别的念头。

  今天在我们这个时代遇到这么大的灾难,对这个世界还能有留恋吗?蕅益大师生在明朝末年,清朝初年,他出生在明朝,他老人家圆寂的时候在清朝。明朝末年社会动乱,清统一之后,社会就安定了。顺治皇帝是个好人,有真诚的爱心,我们看到他的上谕,对人民真心照顾,不刻薄人,常常想到人民的福祉。所以接着底下康熙的盛世,雍正、乾隆差不多将近一百五十年盛世,历史上很少有的。所以那个时候愿意做个人还不错,社会安定,人民有福。现在这个世间社会动乱,动乱到了极处,无论什么人,生活都过得非常苦,苦不堪言,这我们亲眼所看见的。他们没有遇到净宗,没有遇到净土法门,我们遇到了,该怎样去庆幸!如何把握住这个机缘这一生成就?真想在这一生成就,就必须要放下。带业,带旧业不能带新业,带新业不能往生。「随缘消旧业,莫更造新殃」,古大德教我们的。所以一定要愿生彼国,只要真正想生到极乐世界,想亲近阿弥陀佛,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,蕅益大师说的。有愿一定有行,行是执持名号,就是念佛,念佛就变成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第一桩大事,唯一的一桩大事就是念佛。工作也不忘记念佛,不需要操心的工作,用劳力的工作,我们就可以念佛。如果用思考,我们就把念佛暂时放下,好好工作,工作完了之后,佛号再提起来,这就对了。用思考工作,一面工作一面念佛,佛没有念好,工作也没做好。这个不可以不注意。

  有一年我在台北,我记得是过年的时候,出租车司机学佛的不少,他们有一帮人常常来听我讲经。有一位同修就问我,他开车的时候可不可以听,那个时候是录音带,听讲经?我说不可以。他说为什么?开车的时候你要专注路况,不要听讲,这样分心容易出交通事故,那你做出最不好的榜样,不但害自己,你还让人家对佛法产生误会。他说念佛呢?念佛也不可以。你的出租车可以播放讲经、播放念佛,让你的顾客,让乘车的人他们听,你可别听,你要专注路况,这就对了,可以放给他们听,跟他们结法缘,这个就好。你要专心听,准出乱子,这都必须要懂得。不开车的时候可以,开车不行。

  十念,这是对于工作非常繁忙的人,他没有时间念佛,那怎么办?教他十念法,这古大德教的。用十念法做为早晚定课,早晨起来洗脸漱口之后,家里供佛像就面对佛像,家里没有佛像就面对西方,尽一口气叫一念,不管这一念多少声就算一念,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尽一口气一念,念十口气叫十念法。十念法很多,哪一种对自己有效果就学哪一种,没有拘束。我过去住在新加坡也传了一个十念法,我十念法确实只有十句,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一句,十句,所以时间很短,两分钟就念完了,但是一天念九次,这会有效果,你不会忘记。早晨起床的时候念一次,十念,两分钟,不浪费你的时间;晚上睡觉之前念一次,这是早晚,每一次就二、三分钟,你决定能找出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十一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