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以看前人栽培底下的接班人,要求的水平真高!我們今天如果這樣要求,一定要會背經、背批注,大概一個學生都沒有,沒人了。
這就是什麼?水平慢慢往下降,原因在此地。從叁皇五帝一直都是往下降,現在降到低谷了,低谷不能再降了,又往上興起了。興起從哪裏下手?從禮,禮是最基本的,禮裏面還有個根,那個根就是信。你看五常裏頭講仁義禮智信,現在人沒有信心,這是沒有信德,仁義禮智信是五德,沒有信德,沒有信德什麼都不能成就。我們如何去建立信心?相信自己,相信父母,相信兄弟姐妹,相信祖宗,相信聖賢,這信心不建立不得了!記住六祖的教訓,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,不要老是盯著別人的過失,那是自己嚴重的過失,別人的過失未必是真的,自己的過失決定不是假的,虧吃大了。這個道理很深,一定要懂。你要想真成佛,你只看到自己的過失,沒有看到別人的過失,你才能成得了佛。你要看別人的過失,見不到自己的過失,你永遠不能成就。這個道理很深,大乘經典裏面說得很多。
「蓋謂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兩經只是本經之導引,本經者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」。我承認這句話,爲什麼?我走進淨宗就是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跟《楞嚴經》把我帶進來的,我要沒有這叁部經,我對淨宗很難相信,這就是沒有信德你就走不進來。我的信德是從這叁部經上建立的,連李老師那麼關心我,那樣勸我,我都沒接受。接受之後,我非常感激老師的慈悲、老師的愛護。「《華嚴》經末,普賢大士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是其明證」。這是非常了不起的誘導,誘導多少好學人士歸向淨土。因爲學習大乘幾乎沒有不讀《華嚴經》的,所以從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這些大乘經,然後歸淨土的人多!
再看下一段批注,一百五十四面第一行:「聖教如旃檀」,從比喻上說,「片片皆香,法法圓頓,本無高下」,此地聖教專指釋迦牟尼佛所說的。經典無論是大乘、是小乘,是藏教、是別教,我們衆生有分別、有執著,佛沒有。如果我們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都放下了,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的教就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。爲什麼?任何一門都能幫助你明心見性,你回歸自性了,哪有高下!所謂的高下是從我們自己妄想分別執著裏面産生的,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法法圓頓,就像檀香一樣片片皆香。這底下說,「唯以衆生垢重障深」,垢是染汙,我們有嚴重的染汙,這個染汙由來已久,不是短時間,我們在六道裏頭無量劫來生生世世被煩惱習氣染汙了,變成自私自利,濃厚的貪瞋癡慢疑很難拔除。障是什麼?障是自己製造的業障。我們行善得善果會生起貪戀的障礙,我們造作惡業傷害一切衆生,造下冤冤相報的障礙。殺人、殺害衆生,他要向我們索命;我們用權勢,或者用不正常手段,奪取他的財物,要還債,這都是障礙。叁善道是障礙,叁惡道也是障礙。
垢重障深,「心粗智劣」,特別是現在這個社會,你細心觀察,哪一個不是粗心大意、心浮氣躁!這樣的心態,他跟聖學自然産生了障礙,聖學對他變成格格不入。縱然他想學,還有那麼一點善根福德,好學,他不懂,不能契入。什麼原因?業障深重,他敵不過業障,沒有辦法把業障伏住,所以縱然聽懂了,他做不到,還是去搞殺盜淫妄,還是順從貪瞋癡慢,這是心粗智劣。在這個環境當中修學,不能沒有福報!福報是什麼?有善知識指導,有安穩的修學環境,這兩個太難太難了!這兩樣少一樣,我們這一生都空過了,得來真不容易。我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,叁位老師指導,韓館長叁十年的護持,沒有這叁十年安定學習的環境,完了。不是短時間!叁十年才把根紮穩。她離開這個世間,我們雖然流浪,沒有改變,沒有受到社會影響。順境善緣沒有貪戀,逆境惡緣沒有瞋恚,自己能守得住,每天研教修行、講經教學沒中斷。
下面兩句是比喻,「饑遇王膳,而不能餐」,是非常饑渴,遇到了國王供養的餐飲,自己沒能力不敢去。這個饑遇王膳,王膳是比喻聖教,我們在六道裏頭過這麼樣辛苦的生活,遇到聖教害怕,不敢學,不知道它是好東西,不識貨。「唯本經持名一法,乃易行道,人人能修」。這個王膳是指大乘佛法,真不容易。遇到禅宗,遇到性宗,遇到法相,遇到般若,確實不得其門而入,縱然能聽懂、聽明白了,做不到。做不到就是不能餐,你看到了,你沒嘗到味道。可是這部經是易行道,人人能修,又被人懷疑這是下等佛法,這是沒有文化的、沒有知識的那些人學的,這不是高級佛法,所以怎麼?不想學它,不願意學它。高的修不成,這低的不相信,這問題嚴重。
「《大勢至圓通章》曰:淨念相繼,自得心開,即凡夫心,開佛知見」。這是《楞嚴經》上的,「大勢至菩薩圓通章」裏面告訴我們,只要真正能夠念到淨念相繼,前面還有句話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,這四句。不能夠都攝六根,淨念就做不到,都攝六根就是現在所說的放下萬緣,眼見色,把色法放下;耳聞聲,把聲法放下;乃至意緣法,把法也放下。六根可以接觸,不被它染汙,染汙叫塵,灰塵,灰塵是染汙的,也就是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執著、不分別就是淨念。這個淨念要相續,不能中斷,要常常保持。換句話說,得永遠放下,你的淨念才能相繼。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,不需要用任何方法來幫助,就這個方法,自得心開就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你要認爲不行,再找別的東西來幫助,你的功夫就不純了,你的功夫就雜亂了,換句話說,你的功夫已經被破壞了,你不會開悟。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是一門深入,很可能開悟,只要一夾雜就毀掉了。可是人能夠守住這一念,難!不容易,喜歡廣學多聞的人多,浪費了精力,浪費了時間,把自己功夫破壞殆盡,錯了。即凡夫心,開佛知見,開是開悟。這是敘說這個法門多殊勝,真正是稀有難逢,我們今天遇到了,如果要不認識,要犯一般人很容易犯的過失,這一生就虛度了。
「至于根器淺者,但能至心信樂,願生彼國,乃至十念,臨命終時,蒙佛攝受,便生極樂」,根器淺的。根器深的,淨念相繼,他明心見性了。這種人往生極樂世界直捷生實報莊嚴土,生到實報土同樣的也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他聞道,他快速證得究竟佛果。根器淺的帶業往生,一品煩惱都沒斷,這種人能往生嗎?能,四十八願就是爲這種人說的。彌陀慈悲到極處,四十八願專門爲這些根機淺的人,只要他能夠至心信樂。至心兩個字重要!真信,一點都不懷疑,真正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,有阿彌陀佛。蕅益大師晚年,他給自己起了一個號,叫西有道人。西是西方,就是真有極樂世界,真有阿彌陀佛,西方真有,叫西有道人。表演給大家看,釋迦、彌陀所說的決定不是假話,真有,真信。樂是喜歡,對極樂世界歡喜,真想去!願生彼國,就想到極樂世界,就想親近阿彌陀佛,沒有別的念頭。
今天在我們這個時代遇到這麼大的災難,對這個世界還能有留戀嗎?蕅益大師生在明朝末年,清朝初年,他出生在明朝,他老人家圓寂的時候在清朝。明朝末年社會動亂,清統一之後,社會就安定了。順治皇帝是個好人,有真誠的愛心,我們看到他的上谕,對人民真心照顧,不刻薄人,常常想到人民的福祉。所以接著底下康熙的盛世,雍正、乾隆差不多將近一百五十年盛世,曆史上很少有的。所以那個時候願意做個人還不錯,社會安定,人民有福。現在這個世間社會動亂,動亂到了極處,無論什麼人,生活都過得非常苦,苦不堪言,這我們親眼所看見的。他們沒有遇到淨宗,沒有遇到淨土法門,我們遇到了,該怎樣去慶幸!如何把握住這個機緣這一生成就?真想在這一生成就,就必須要放下。帶業,帶舊業不能帶新業,帶新業不能往生。「隨緣消舊業,莫更造新殃」,古大德教我們的。所以一定要願生彼國,只要真正想生到極樂世界,想親近阿彌陀佛,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,蕅益大師說的。有願一定有行,行是執持名號,就是念佛,念佛就變成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第一樁大事,唯一的一樁大事就是念佛。工作也不忘記念佛,不需要操心的工作,用勞力的工作,我們就可以念佛。如果用思考,我們就把念佛暫時放下,好好工作,工作完了之後,佛號再提起來,這就對了。用思考工作,一面工作一面念佛,佛沒有念好,工作也沒做好。這個不可以不注意。
有一年我在臺北,我記得是過年的時候,出租車司機學佛的不少,他們有一幫人常常來聽我講經。有一位同修就問我,他開車的時候可不可以聽,那個時候是錄音帶,聽講經?我說不可以。他說爲什麼?開車的時候你要專注路況,不要聽講,這樣分心容易出交通事故,那你做出最不好的榜樣,不但害自己,你還讓人家對佛法産生誤會。他說念佛呢?念佛也不可以。你的出租車可以播放講經、播放念佛,讓你的顧客,讓乘車的人他們聽,你可別聽,你要專注路況,這就對了,可以放給他們聽,跟他們結法緣,這個就好。你要專心聽,准出亂子,這都必須要懂得。不開車的時候可以,開車不行。
十念,這是對于工作非常繁忙的人,他沒有時間念佛,那怎麼辦?教他十念法,這古大德教的。用十念法做爲早晚定課,早晨起來洗臉漱口之後,家裏供佛像就面對佛像,家裏沒有佛像就面對西方,盡一口氣叫一念,不管這一念多少聲就算一念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盡一口氣一念,念十口氣叫十念法。十念法很多,哪一種對自己有效果就學哪一種,沒有拘束。我過去住在新加坡也傳了一個十念法,我十念法確實只有十句,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一句,十句,所以時間很短,兩分鍾就念完了,但是一天念九次,這會有效果,你不會忘記。早晨起床的時候念一次,十念,兩分鍾,不浪費你的時間;晚上睡覺之前念一次,這是早晚,每一次就二、叁分鍾,你決定能找出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十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