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修学的方法是正确的,是高明的,是真实智慧、真实利益。
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,第三段念老的批注。「又日道隐」,日本道隐大师。「于所著《无量寿经甄解》」,这本书在日本非常出名,注得好,所以念老这个批注里头引用很多。所著的《无量寿经甄解》中曰:「五浊之世,造恶之时,圣道一种今时难修,其难非一」。五浊恶世是指我们这个时代,释迦牟尼佛出现就提出来了,这个世界已经有浊、恶了,但是浊恶很轻,并不严重。依照中国人,中国古人的记载,释迦牟尼佛过世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八年,跟外国人讲的有很大的差距。我们中国这些老和尚、老法师统统用这个纪年。那依照中国这个说法,释迦牟尼佛讲经是三千年前所说的。三千年前就讲五浊恶世,很轻微,那浊恶刚刚开始。浊恶是什么?污染,不严重,刚开始。
这三千年当中菩萨、圣人在这个世间教诲,教诲的目的是什么?防止浊恶扩张,也做出了相当有效果的成就。在中国古圣先贤教诲当中也看到这个现象,这是佛法没传到中国来之前说的,没受佛法影响的,春秋战国之前,佛法是汉明帝传来的,很晚了,在这个之前。你看中国古圣先贤也说,道,上古时代圣人以道治国,道是无为,无为而无所不为,最高明的道!那是什么?大同之治。大同在中国不是理想,不是乌托邦,真正做到过。谁做到?三皇,中国人讲三皇五帝,三皇做到了,五帝也做到了。五帝里头有尧舜,其它的历史,那个时候没有文字记载,尧舜有了,尧舜有文字记载,我们看到大同之治。三皇是用道,道失掉之后则有德,五帝用德,道德治理国家的时候就是大同之治。德失掉了之后,这就有仁。仁是什么?三王,三王是夏商周,时代也很长,夏四百年,商六百年,周八百年,总共一千八百年。这一千八百年,人没有道德,他用仁,仁者爱人,推己及人,所以不能称大同,这称为小康,三王是小康之治。孔子生在这个时代,生在周朝末年,不幸是乱世,春秋战国。春秋战国混乱了五百年,秦始皇统一了中国,用的是霸道不是王道,用的是武力不是文化,所以十五年就亡国了。在中国历代秦是最短的,十五年亡国。汉继承了。汉,前汉、后汉四百年,汉武帝他很聪明,接受中国传统,领导人要具三个字的条件:君、亲、师。你是国家领导人,君,君是领导,你把这个国家带到哪里,你把人民带到哪里去?这是你的使命,是你的责任。第二个字的意思,第二个字是亲,亲是什么?你是人民的父母,你要爱人民,你要好好去养他。第三个字是老师,你是群众的老师,你要好好教他。所以领导人他的责任,他的使命就三个字,君、亲、师。作之君,作之亲,作之师,你把这三个字做到了,你是最好的领导人。这个是三王的时代,夏商周三代称为小康,他们真正负责任,真正履行,行仁道,用爱治天下。
春秋战国这五百年,我们看看历史,这个记载得很详细。《春秋》孔子作的,有批注,有三家,有左丘明的,这我们称为《左传》,「传」就是批注,有《公羊传》、有《谷梁传》,有三家批注。批注称之为传,以后人不敢用这个字,用传这个字意思是什么?他的批注绝对正确,没有错误,才敢用这个字。所以以后著作的人不敢用这个字,不敢说我这是绝对正确,可能里面有错误,请人指点。传是没有这个,没有这个客套的,我这东西就是正确的,决定不能更改的,这称之为传。后人都不敢用传,用注、用疏,用这些字。用这些字当然也是谦虚,古时候这是大圣大贤,后人不敢以圣贤自居,学圣、学贤,所以态度也转变得非常谦虚。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,在诸子百家里面挑选,用什么东西来教全国人民?最后选孔孟之道。孔孟讲仁义礼,特别重视礼,所以是以礼治天下,用礼教来教人民,从汉朝到满清末年,将近两千年,这两千年中国完全接受礼。礼是最低的标准,礼上面是义,义上面是仁,换句话说,仁义礼。这两千年当中虽然有改朝换代,但是时间不长,动乱的时间不长,整体来说,中国社会是长治久安,文化底蕴非常深,道德仁义礼。道德不敢讲,但是仁义礼是存在的,确实是存在于社会。文化能治国,文化能统一。
今天的地球,由于交通方便,信息发达,地球已经没有障碍了,换句话说,地球应该要统一,应该是一家人。多少人有统一地球的这个想法,我们都遇到。但是他说出来了,表态了,这个大概是英国汤恩比博士,他公开表态。因为地球统一成一国,战争就没有了,特别是核武战争,国家不需要军队,只有警察维护治安就可以了,人祸可以消灭了。那谁来统一?这是英国汤恩比博士说的,他想来想去只有中国人有资格。什么原因?中国从秦统一,一直到现在都统一,所以他说中国人有大一统的智慧,有大一统的方法,有大一统的经验,有大一统的效果,那不是他找谁?欧洲罗马曾经统一欧洲一千年,亡国之后再不能统一了,在世界上也找不到第二家像中国的。中国用什么统一?用文化、用伦理、用道德、用因果。老祖宗千万年传下来的四个科目,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,这就能统一国家,这就能统一世界。所以我们得把老祖宗东西找回来,老祖宗真有学问、真有智慧,我们现在人不如他,千万不要看不起老祖宗,那就错了。为什么?老祖宗明心见性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为什么?老祖宗心地清净没有自私,不为自己。
不像现在人,现在人不相信老祖宗,完全是看到现前的社会,所以现前乱世,乱到了极处,也就是经上所说的,五浊恶世,浊恶到极处了。祖宗留下来这个四科我们全部丢掉了,五伦没有了,五常也没有了,四维八德全没有了。清朝末年虽然不好,还有人讲,做的人很少,但是讲的人还不少。到民国之后,连讲的人都没有了。抗战之前我们家乡,我们家乡沾了光,沾了桐城派的光,明、清两代桐城的文学是非常有盛名,这个地区桐城、庐江、舒城,这三个县是桐城派的根据地。所以这个小地方,农村普遍都有私塾,没有念过书的人很少,从小就上私塾,对于这四个学科讲的人多,所以我们有印象。虽然没做到,听得很多,总还沾了一点根的边缘,影响了我们这一生的生活。我们能保守,我们有能力辨别是非,有能力辨别邪正,我们不走邪道。再艰苦,再艰难,我们的心正,我们的行正,这里头有乐趣。这个乐趣与地位不相干,与财富不相干,这里头有真乐。但现在人不懂,你跟他讲,他无法体会。这是浊恶到极处。
造恶之时,现在恶,佛法讲的十恶,身造杀盗淫,口妄语、两舌、绮语、恶口,意贪瞋痴,这是十恶。造恶之时,圣道一种今时难修,这真难。我们深深为这个事情去思惟、去观察,我这一代是最后一代了,还能接受。小我一岁的徐醒民,也是我们家乡人,大我七岁的周家麟居士,他过世了,李老师传我们这三个人,三个人都是安徽人。所以像我们这个年龄的沾一点点光,有那么一点根。老师教的我们能相信,我们能听得懂,我们能够依教奉行。所以其难非一,不止一种,太多太多了,这个社会太复杂了。今天整个地球的社会混乱,地球灾难频繁,是不善的心行所感应的。
「特此一门,至圆极顿」。特是特别,特此一门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就是净土法门,持名念佛。这个法门圆极、顿极了,圆是圆满,它没有欠缺,顿是快速,一生当中肯定可以成就。这个法门就无比殊胜,真能够拯救今天的社会,拯救今天的地球。「而且由其简易直捷」,它不麻烦、不啰嗦,简单、容易、直捷、不拐弯的。「则出世之正说偏在斯经」,出世是脱离六道轮回、脱离十法界,正说不是偏说、带说,直截了当就在这部经。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,这个经是第一,真实智慧,真实的利益。「一代所说归此经」,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最后归在这部经,总结在西方极乐世界。「如众水归于大海」,像陆地上江、河统统都流到大海。《华严经》就好比黄河,《法华经》好比是长江,主要的河流,《无量寿经》是大海,统统流入大海。
「由此言之,百万阿僧祇因缘以起《华严》之典」,这《华严》还得了!经上常讲无量因缘,此地举了个例子,百万阿僧祇因缘兴起《华严》之典,「一大事因缘以成《法华》之教」,这多么不容易。一大事,大事是生死大事,如何解决生死大事,这个因缘成就了《法华》教义。「亦唯为此法之由序」。确确实实我对于净土念佛法门深信不疑是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,很辛苦,很困难。为什么?因为年轻的时候受了一些现代教育,对这个不能接受。跟方老师学哲学,佛经里面有关哲学这一部分我们欢喜接受,像这种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,这个不能接受。总费了二十年的时间才相信的,真叫难信之法!我跟诸位报告过,我真正接受这个法门是讲《华严经》、讲《法华经》、讲《楞严经》。从这三部大经上回过头来看净土,明白了。《楞严》是大乘教里头最有名的一部经典,跟《法华经》媲美,大乘教里面称成佛的《法华》,开慧的《楞严》,开智慧的《楞严》,成佛的《法华》。
我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讲《楞严经》,讲了四个月,那个时候海仁老和尚在世,九十多岁了。我有缘去参访他老人家,这个老人一生专攻《楞严》,在香港号称为首楞严王,这大家对他多尊重。我听说他只有六个学生。做他的学生条件很高,要背《楞严经》,不但要背经还要背批注,连经带批注会背,他才收你做他的学生。所以他的学生只有六个人,门坎很高。他学《楞严经》,《楞严经》批注特别多,总有五十多种,他用的是蕅益大师的《文句》,我当时觉得很奇怪,也不好意思问。《楞严经》的古注最有名的《长水疏》,宋朝,新注是明朝交光大师的《正脉》,这是佛门公认的五十多种批注里最著名的两种。他没有选,选蕅益大师的《文句》。当然蕅益大师也非常了不起,是我们净土宗第九代的祖师。所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十一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