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十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妄心是不清淨,有染汙,不平等,有高下,妄心。真心用事就叫發菩提心,菩提心是真心,不是妄心。一向專念目的就是求生淨土!所以信願行這叁個字是一而叁、叁而一,有信決定有願行,有願決定有信行,有行決定有信願,它一個就是叁,叁就是一,叫真信、真願、真行。你這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成佛,就是究竟圓滿,我們古人常講指日可待,你決定成就。尤其是往生淨土,決定證不退轉。因爲西方世界是學校,老師是阿彌陀佛,十方諸佛如來是那個學校的教授,學生,等覺以下的都是學生;法身大士是高級班,聲聞、緣覺、權教菩薩是中級班,我們這些人帶業往生,生凡聖同居土的,是初級班。雖然是初級班,我們在那裏享受高級班的待遇,這個不得了,這是十方世界沒有的。你能夠享受高級班的待遇,這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,他老人家四十八願、五劫修行的功德加持你,你得到的,這個待遇不可思議。爲什麼?包括智慧、神通、道力同居土往生的居然跟法身菩薩平等,這世尊自己說的,十方世界沒有,只有極樂世界有。所以十方世界諸佛如來稱贊阿彌陀佛爲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。

  像我們中國古代夏商周叁代,成湯以七十裏,這小國,治得好。它的精神、它的文化、它的教學、它的政治都達到最高的標准,國泰民安,人民幸福,讓周圍幾千裏之外的一些小國家都仰慕他,向他學習,尊稱他爲天子,就像諸佛尊重阿彌陀佛爲佛中之王,一個意思。周文王、周武王以一百裏一個小國土,也是治理得非常好,史書裏記載八百諸侯,就是八百多個諸侯國都仰慕他、尊重他,稱他爲周天子。阿彌陀佛就彷佛是這個樣子,一切諸佛尊重,一切諸佛仰慕,一切諸佛贊歎。所以《法華經》上說,「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于世」。這一大事因緣就是教我們回歸自性,教我們仰信彌陀,發願求生,親近阿彌陀佛,一生證得究竟圓滿佛果,這是諸佛世尊的大願,諸佛世尊唯一的一樁大事。他沒有別的事情,就這一樁事情,勸導我們求生淨土,是爲這個出現于世的。我們學《法華經》不要迷在《法華經》裏頭,《法華經》的境界是什麼?是西方極樂世界。讀《華嚴經》一定要知道華藏世界最精華的一個區域就是西方極樂淨土。華藏是個大世界,阿彌陀佛在這個大世界裏建立一個校園,這個校園是這個大世界裏頭最精彩的部分,精華的部分,我們要有這個認識。

  「唯以佛之知見,示悟衆生。」這《法華經》上的話。佛之知見,示是表演給他看,悟是令衆生覺悟,衆生看見了、聽見了,明白了,覺悟了。「《華嚴經性起品》:如來、應供、等正覺性起正法不可思議」。如來、應供、等正覺這是佛十號之一,十號都是性德,自性的德號,從這十種德號你就了解自性功德無量無邊,不可思議。這是通號,我們有沒有?有,我們統統都有,只是迷了之後,現在做凡夫,這十種德號都隱了。說實在話,並沒有失去,你能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這十種德號就現前了,十種性德就現前了。性起正法,說明世出世間無量無邊的正法,正是什麼?與自性相應的,我們中國人稱爲善法,大乘教裏面稱爲正法,跟中國古人講那個善是一個意思。善不是善惡的善,純真純淨稱之爲善。善是贊美的詞,中國古人所謂「止于至善」,就是此地講的正法,不可思議。正法在什麼地方顯示?在佛世界,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爲我們顯示的全是正法,沒有絲毫偏邪。十法界,四聖法界偏,六道裏頭邪;一真,法身菩薩的報土正,不偏不邪,不可思議。「所以者何?非少因緣,成等正覺出興于世」。不是少因緣,換句話說,這個因緣是具足的。

  下面說,「以十種無量無數百千阿僧祇因緣,成等正覺出興于世。」這個因緣說不盡,《華嚴經》上說以無量因緣,不可思議,沒法子去計算的。成等正覺,等正覺就是正等正覺,上面還加個無上,這個地方省略掉了,等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,出興于世。無上正等正覺是佛,正等正覺是菩薩,單有一個正覺,沒有正等,只有正覺,稱阿羅漢、辟支佛,他們稱正覺,這出現在世間。這上面引用的是經文,下面這一句是念老的話,「乃至廣說如是等無量因緣。唯爲一大事因緣。大事因緣者何」,大事因緣是什麼?「唯欲衆生開示佛知見故。」《法華經》上講的。佛一生是搞教育的,他的身分,用我們的話來說是教師的身分,一生當老師,非常認真負責的一個好老師,老師當中的典範。這個老師沒有爲自己,都是爲學生,以他的智慧、以他的善巧方便幫助衆生覺悟,幫助衆生回頭,幫助衆生回歸自性,這個教學就功德圓滿了。回歸自性就是成究竟的佛果,他就只有這麼一個願望,出現在世間就爲這麼一樁大事。

  佛對我們,我們一定要知道,就是開示。開是啓發,是言教,示是表演,做給我們看,我們今天講身教,開是言教,身行言教就是開示兩個字的意思。不是只說不做,也不是只做不說,是又做又說。佛教給我們放下,他全放下了,從事上表演出來了,你看叁衣一缽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。中國古人還有「學不厭,教不倦」,他老人家的學是圓滿了,沒得學了,他只有教,真的是教不厭、教不倦,不厭、不倦。來者不拒,去者不留,平等心,你看不分國籍、不分族群、也不分信仰。當年在世,無論信仰什麼宗教,你跟他學,他都會很熱心教你,從來不會拒絕一個人,好老師,又不收學費。他生活很簡單,居無定所,過的是流浪生活。大家歡喜他、仰慕他,願意追隨他,經上記載的常隨衆,就是跟著他的,不離開他的,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這麼大的一個團體。所以要邀請這個團體到他那個地區去講經教學,不是簡單事情,不是請一、二個人,要請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加上釋迦牟尼佛,一千二百五十六個人,這麼大的團體。如果沒有勢力、沒有財力負擔不起,請這麼多客人來,不是請幾個、幾十個。所以當時能夠邀請的都是國王大臣、大富長者,有能力請得起,迎請佛陀。佛很隨緣,這些國王大臣的別墅花園來供養他,他也樂意,也能去住幾天,住幾個月,或者住個二、叁年,有,祇樹給孤獨園、竹林精舍佛都曾經在那裏住過幾年,一些重要的經論都在那個地方講的。這是世尊給我們示現表演的,你看他真放下了。

  「夫《華嚴經》乃世尊最初所創言」。這句話什麼意思?釋迦牟尼佛最初開悟的時候他的報告,說明他開悟的是什麼。就像現在拿到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,《華嚴經》是釋迦牟尼佛的博士論文,他成佛了,他做的報告,最初創言,說明他所悟入的境界。說出來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是他老人家所見所聞。在中國唐朝時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師,大家都知道,惠能大師一生活動的地方就是廣東這一帶,所以香港這邊人聽到六祖就特別親切。六祖大師也開悟了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他的最初創言,五句話,二十個字,開悟所說的,見性了。性是什麼樣子?他說了五句,「何期自性」,沒想到自性,自性什麼樣子?「本自清淨,本不生滅,本無動搖,本自具足,能生萬法」,二十個字。五祖忍和尚一聽,行了,博士學位就給他了,衣缽就傳給他。他這四句話跟釋迦牟尼佛的創言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有沒有差別?沒有差別,釋迦牟尼佛細說,能大師略說,言語有多寡不同,義理沒有兩樣。你就曉得《華嚴經》講什麼?就是講的本自清淨、本不生滅、本自具足、本無動搖、能生萬法,《華嚴經》就講這二十個字。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濃縮起來就二十個字,二十個字展開來《大方廣佛華嚴》,不增不減,不可思議。

  「《法華經》乃末後之垂教」。《法華經》是釋迦牟尼佛最後講的,做爲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的總結,《華嚴》是概論,後頭是總結。「自始至終,唯爲此大事因緣」,從開始到結束,終點,都是爲這一大事因緣。這一大事因緣,下面說了,「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」,就這八個字。開示是老師的事情,悟入是學生的事情。老師對于學生只能做到開示,就是身行言教。學生聽了,學生看了,要有領悟的能力,一聽就明白,一看就明白,要有這個能力。悟了之後怎麼樣?悟了之後要契入境界。入是什麼?證果。說開悟,開悟不證果沒用處。所以悟有兩種,一種叫解悟,一種叫證悟。證悟就是悟入;解悟,雖悟沒有入。入才有受用,沒入不得受用,所以你就想那個入是多重要。

  我們要用章嘉大師的話來說就很好懂,悟是什麼?悟是看破,這章嘉大師教我的,入是什麼?入是放下。看破沒放下不行,你不得受用。我用章嘉大師這兩句話來解釋,看破叫做悟,放下是入。你能夠看破這個世界,就是對這個世界的真相,諸法實相,完全明白、覺悟了,你肯定能夠把執著分別妄想,妄想是起心動念,統統放下,這一放下就成佛了,就入了佛位。放下執著,于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,能隨緣,那是阿羅漢;再放下分別,那就是菩薩;最後把起心動念放下,就成佛了。所以放下是入,看破是解,是悟,悟入兩個字境界有差別,不一樣。佛的教學爲這個。所以佛教學講究根性,根性分上中下叁等,上根、中根、下根;根性有利鈍之不同,利根能夠悟入,不是利根能悟不能入。

  佛在《仁王般若經疏》上曾經說過,爲我們解釋正法、像法、末法。什麼是正法?有說法的人,佛說法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佛說法,有聽經的人,有依照經教修行的人,有證果的人,這叫正法。有講的、有學的、有證果的,開示是佛的事情,有悟的、有入的,正法。如果說有開示的,有佛說法,有悟的,沒有入的,這叫像法,沒有證果的;換句話說,他悟性很高,他沒有放下,還是搞六道輪回。他也能夠修善積德,在六道輪回裏面生天道,欲界天、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出不了六道輪回,這像法。如果有人講經,也有人聽經,但是沒有開悟的,當然更沒有契入的,這叫末法。講經的人沒有,那就叫滅法,佛法就滅了。這個說得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