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十七集) 2011/10/17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017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淨土大經科注》第一百六十五面,第叁行第二句看起:
從「以喻離一切法虛妄之相,即見實相。離虛妄差別之相,故雲無相。于虛妄差別諸相之中,有真實平等之本體,故雲無不相」。上面念老爲我們舉出金跟器的比喻,這個比喻很古老,在經典裏面,我們所看到的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。古德就這兩句八個字點到爲止,大家都能夠體會到。現代人根性比從前要遲鈍很多,所以古人這個講法現在人聽不懂,必須要細說。離一切法虛妄之相,就見到實相,怎麼離?不執著就離了,不分別就離了。不執著離粗相,不分別離細相,不起心、不動念離極微之相。都是離相,叁個程度不相等,離粗相是阿羅漢,離細相是菩薩,離極微之微是如來,都是從離相上說的,你就見到真相。
離虛妄的差別相,這個比前面深,差別相是一切萬法,萬事萬物都不離自性。相有千差萬別,性沒有,性只有一個。這個性是決定是有,因爲一切幻相是依它而起,但是這個性我們的五根緣不到,第六意識也緣不到。緣不到的原因,前面跟諸位報告了,因爲它沒有現象。科學跟哲學都必須要有現象,能緣得到才行,這個東西緣不到。佛在大乘經上常說,「唯證方知」,你證得這個境界你就知道了。你沒有證得這個境界,怎麼說只能說個彷佛,爲什麼?它說不出來。下面這一段,南嶽禅師就說了,「說似一物即不中」,說不得,也沒有法子比喻,這是它難的地方。因爲,你必須不起心不動念你才見到,你恍然大悟,只要起心動念你就迷了,不起心、不動念你找到了。現在,近代的物理學家逐漸逐漸的跟佛法講的自性接近了,愈來愈接近。這叫無相。
「于虛妄差別諸相中,有真實平等的本體」,實在講體相用從來不分家的。《華嚴經》上講得好,就在經題上「大方廣」,大是本體,真實平等,方就是差別相,廣就是它起的作用,這個差別相起了作用。所以,這叁個字表的是體相用。「當相離相,相而無相,乃顯實相」。諸佛菩薩表演給我們看,當相,我們當著相,相就在面前,叁種現象都在面前,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,都在面前。離相是什麼?怎麼個離法?當相離相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就離了,你就見到實相。可是十法界的衆生當相見不到相,就是因爲有分別、有執著、有起心動念。十法界裏面的佛還起心動念,他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所以他沒有見性。見實相就是見性,此地講顯實相也是見性,我們講體會到了,實相沒有離當下。
下面第二段,「實相離言說」,這一句可以做爲科題。我們看念老的批注。「但實相離言說,正如南嶽懷讓雲」,懷讓禅師,他在開悟的時候,老師問他,你說一句來我聽聽,你說你見性了,你說一句來我聽聽,「說似一物即不中」。老師給他印可,給他做證明,他沒錯。「故實非任何世間譬喻所能深明」。譬喻是假設的,你可不能認真,認真就錯了。實相就像金一樣,境界相就像器一樣,那是比喻。實相是體,能生能現,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就這個意思,它能生能現。但是所生所現的是幻相,絕不是真實。這個現象被現在量子力學家發現了,確確實實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「如夢泡影」、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「若誤認爲實有一具體之金相可得,則仍在相中」,你還沒有離相,你還是著了相。著了相,「非無相之實相矣,故雲:凡有言說,皆無實義」。開經偈上說,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有言說都不是實義,實義在哪裏?實義在言語之外,你要會聽。聽什麼?聽弦外之音。
經典是文字,文字是語言的符號,這符號能不能把實相寫出來?不能,實相寫不出來的,實相說不出來的。要是能說、能表,佛菩薩慈悲,早就給我們說明白、表明白了,佛菩薩沒法子。佛菩薩怎麼證得的?他放下證得的。所以他告訴我們,只要放下起心動念你就證得了。可是起心動念這樁事情,八地以前都不知道,我們怎麼放下?我們只能放下很粗的念頭,分別執著,這粗念。起心動念是極其微細的念頭,誰能辦得到?上上根人。上根人還要經曆多年的熏修,達到上上根的境界,他行了。如果熏修達不到上上乘的境界,一生都不能證得,這樣的人太多太多。我們必須要知道,上上根不是天生的,是修成的。于是我們就知道修行很重要,修是修理、修正,行是行爲,我們的行爲錯了,要肯定我們錯了。我們想壞事,錯了,我們想善事也錯了,爲什麼?自性裏頭沒有念頭,有念就妄,所謂是一念不覺,這有念,念就是不覺。覺心無念,有念就不是覺心,就迷了。這一迷什麼?一迷阿賴耶就出現。這一念要是沒有了,阿賴耶就沒有了,就轉識成智。這極微細的念頭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,「一彈指叁十二億百千念」,就是那一個念。這極微細的念頭,這個念頭斷了,後面沒有念頭相續,就真斷了。我們今天這個念頭斷了,底下接著立刻出來,就是它不斷。如果下面一個念頭斷了,它沒有相續相,就覺悟了、就契入了。
懷讓禅師這是六祖的下兩代,他是第八代,我們中國人一般講六祖的徒孫。這句話,「說似一物即不中」,他說的。我們今天說「說似一物即不中」行不行?不行。爲什麼?這是鹦鹉學人講話,不是自己的,不是自己境界。他說,他的老師聽懂了,給他做證明,確實開悟了。今天我們找個老師給我們作證,老師也找不到。黃念老告訴我,我們這個時代,禅,開悟的人沒有了,密,叁密相應的人沒有了;往後學佛真正能成就,只有往生淨土,包括他自己,他自己臨終是念佛往生的。告訴我,他真難得,往生前半年,每天執持名號十四萬聲,這真學佛,別人不能成就,自己成就了。最後的結語結得好,「凡有言說,皆無實義」,這個我們要懂得。所以,日常生活當中可別認真,認真就錯了。
下面,「諸幻盡滅,覺心不動」,《圓覺經》上說的。「《圓覺經》雲:諸幻盡滅」,真心現前了。諸幻要沒有滅,真心不現前,是什麼?幻妄把真心障礙了。幻是假的,假的統統都滅了,真的就現前,你才發現。覺心是什麼?覺心就是實相,這事實真相。覺心是如如,覺心是自性,覺心是自己的真性。覺心也叫做菩提心,菩提心這個名詞要翻成中國就是覺心,菩提翻成覺。由此可知,自性本來是覺悟的,一點都不迷,起心動念之後迷了,覺心不見了。覺心起作用,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前面我們多次提到,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之感它全都知道。它是圓滿的,它是究竟的,它沒有空間,它沒有時間,時空都是幻相,都不是真的。「幻滅滅故,非幻不滅」,覺心不是幻的,所以它不滅。幻是什麼?阿賴耶,幻的根源是阿賴耶。阿賴耶滅了,阿賴耶變成大圓鏡智,這大乘教裏面所說的轉八識成四智。阿賴耶沒有了,變成大圓鏡智;末那沒有了,變成平等性智。你就要記住,末那沒有什麼?無我、無貪、無瞋、無癡,末那沒有了,這四個東西沒有,平等心現前。真平等,沒有先後,沒有遠近,這裏頭沒有今佛古佛,沒有大佛小佛。第六意識善于分別,第六識沒有了,轉成妙觀察智。有所分別,不妙,爲什麼?沒有看到平等。真的是什麼?真實平等。有分別看不出來,永遠看不到平等;分別沒有了,不再分別,平等看到了。我們這個經題後面有個「覺」,那個覺就是大圓鏡智。
下面又舉個比喻,這是經上的比喻,「譬如磨鏡,垢盡明現」。鏡子,古時候沒有玻璃,鏡子不是玻璃做的,銅做的,銅鏡。銅鏡時間久了,它就不明了,它上面什麼?上面有髒東西。一定把它磨磨得很幹淨,能照見人影子。古時候的鏡子,我們現在在故宮裏面可以看見,唐朝、宋朝都用銅鏡。「經中所雲幻滅後之覺心,與垢盡後之明現,均指離妄所顯平等一味之實相也」。這個要知道,覺心就是實相,明現就是實相,都比喻這個,要懂得。所以有垢、有幻都是障礙,都障礙自性,實相就是自性。你在一切法裏頭所看到的,看不到一味,看不到平等。「磨鏡實是磨垢」,是把垢磨掉,鏡子本來它有明,明不是磨出來的。這個照見、能照不是磨出來的,它本有的,是把它障礙去掉。所以「鏡性本明,非從外得」。我們的性德是本有的,不是從外得的。中國古人所講的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、仁愛和平,自性本有的,只要把我們的染汙放下,染汙都滅盡了,這個東西自然現前,這是性德。所以,它不是什麼人發明的,本來就是這樣的。只是這些聖賢人把它起個名字,它本來沒有名字相,起個名字便于教學,便于表達。可是你不能執著,你執著真有,真有孝悌忠信,真有禮義廉恥,這個真有就是什麼?就變成假的,就不是真的,你就把性德扭曲了。扭曲了就變成什麼?變成善德,不是性德。善德所感應的是叁善道,性德所感應的是實相,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你看這差多少?差太遠了。
于是我們就懂得了,修行人修什麼?就在日常生活當中修離相、修看破。我一生非常感激章嘉大師,我第一次第一天跟他見面的時候,他就把這個告訴我。看破、放下是要在生活當中磨煉的,見色、聞聲、嗅香、嘗味,即相離相。清清楚楚是看破,看破是明了;心裏頭如如不動,沒有分別執著,這就是功夫,這叫放下。這就是經裏頭說磨鏡,磨的意思,把它磨幹淨,離的意思,遠離了。一看到就起心動念,一聽到就起心動念,一接觸到就起心動念,這個麻煩大了,這是什麼?這是六道凡夫,無始無明習氣。現在社會對這種人還贊歎,這種人根很利,感觸非常靈敏,一看他就知道、就覺悟。旁邊有個老修行在那個地方看到是如如不動,沒有表情,沒有說話,說這個人愚癡,這個人根很鈍。其實我們完全搞錯了,那個沒有言語、沒有表情的人厲害,爲什麼?他了解實相。我們全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十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