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在虛幻上面做功夫,古人講做活計。垢除明就現,離妄即是真的,諸佛如來生活在一真法界。
「故雲:不用求真,唯須息見」,這古人說的話。要不要求真?求真就錯了,求真是個妄念,妄不能破妄。不求真?不求真也是個妄念。求與不求全是妄念。只要把妄念消除掉,本來就是真的,唯須息見。我們五種見解錯了,身見,這是佛教入門頭一個要破的,教你要放下的,你才入得了門。頭一個放下身見,再放下邊見,二邊對立的見解,那是分別,身見是執著。然後再教你放下成見,成見是什麼?是你的意思、你的想法、你的看法,只要有想、只要有看法,錯了。成見裏頭有戒取見、見取見,見取見是果上的看法,戒取見是因上的看法。最後一個邪見,包括所有一切見解,全是錯的。釋迦如來當年在世爲我們講經四十九年,他說的是真的是錯的?我剛才舉了例子,有個老人在那裏聽了看了,如如不動,沒有表情,佛所說的全是真的。如果看到佛的樣子,聽到佛所說的,有所領悟、有所見解,那都不是真的。這是佛法難就難在這個地方,難在即相離相,難在這裏。即相著相、分別這是凡夫;即相離相,他真了解事實真相,他又如如不動,這是聖人,這不是凡夫。如來說得好,「此事唯證方知」,證是什麼?放下,你能夠放下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你自然知道。怎麼說都不中,沒有辦法說到恰到好處。
下面第四個小段,「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。念老借蕅益大師《要解》裏頭一段話說,這段說得好,這一段也很長。「《要解》雲:吾人現前一念心性」,心性就是自性,一念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,一彈指叁十二億百千念,這一念的心性。「不在內,不在外,不在中間」,這是我們今天所講的非空間。「非過去,非現在,非未來」,這非時間,它沒有空間,它沒有時間。「非青黃赤白」,這是色法,顔色,它沒有這個東西。非「長短方圓」,長短方圓是形色,什麼樣子?長的、短的、方的、圓的。如果非時間、非空間,那就是眼識緣不到。眼識能緣的是內外、中間,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是青黃赤白、長短方圓,這是眼識能緣得到的,眼識緣不到。「非香非味」,非香,鼻識緣不到,非味,舌識緣不到,「非觸」是身識緣不到,「非法」是意識緣不到,六識都緣不到。「覓之了不可得」,這是我們用第六識,這功能最強的,第六意識覓之了不可得。「不可言其無」,六根統統緣不到,你不能說它沒有。爲什麼?它「具造百界千如,不可言其有」。具是具足,造就是能生能現,百界千如就是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,你不可以說它有。這就是《還源觀》上講的從一體起二用,賢首國師這一句話說了,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上用這麼多文字,就是描繪從一體起二用。
「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」,這是放下,教我們放下一切緣慮分別。緣慮是第六意識,分別言語文字相是講的,八識全部都包括在其中。「而緣慮分別言語文字,非離此別有自性」。自性沒有離開緣慮分別言語文字,你如何能夠在緣慮分別言語文字裏面見到真相,這叫功夫。也就是說,一切幻妄它沒有離開真實,它的背後是真實。離開真實哪來的幻妄?幻妄是依真實而生起的,永遠不離開真實。真實就是實相,而緣慮分別言語文字這都是幻相,妄不離真。他有個批注,如上面比喻當中「諸器皆不離金」。「要之,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,這是《般若經》上常講的,這句話非常重要。一切相是虛幻,一切法是自性,明心見性沒有別的,就是離相,你就見到法性了,法性就是自性。怎麼離法?不起心、不動念,在一切現象裏頭不起心、不動念,照見!觀自在菩薩,你們讀《心經》,《心經》一開端,「觀自在菩薩」,就是觀世音菩薩,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」,這個是什麼?他沒有間斷過,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就是見到五蘊的實相,那個空就是實相。五蘊皆空,沒有一法不空,爲什麼?一切法是五蘊變現出來的。
五蘊是什麼?今天所講的基本的粒子,大乘佛法裏面講極微之微,今天就稱之爲量子、光子、中微子這些名稱。中微子很小,科學家告訴我們,一百億個中微子聚在一起,它的大小跟一個電子一樣大。一百億個,我們無法想象。這一個中微子就是五蘊皆空,爲什麼?它有色法,它有受想行識,它的生滅時間很短。我們現在算的,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也就是說,一秒鍾它已經生滅一千六百兆次。這是實相,實相是事實真相。所以它的存在是虛幻的,不是真實的。真實是什麼?真實永遠存在,它不動的。它是剎那剎那剎那生滅,生滅不停。就像我們今天看電影、看電視這些畫面,這個畫面是生滅不停的,我們看到是個幻相,不是真相。「離故無相」,離,你就見到無相。即,你就見到無不相,你明白了,即是明白了。離,你明白什麼叫無相,真的無相,不可得,《大般若經》上所說的,「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」。「即」,就是,「故無不相」。這些虛幻的相就是實相,實相就是現在虛幻的相,它是一不是二。「不得已強名實相」,這不得已勉強說一個名詞叫實相。實相是什麼?真妄不二,真妄一如。這個意思很深,真的搞清楚,真的搞明白了。這一段話全是蕅益大師講的。
下面念老在此地給我們做個總結。「可見實相乃吾人當前一念心性之強名」,就是我們現前一念心性。這一念心性我們怎麼稱它?假設給它取個名字叫實相。一念心性,這個一念的意思是關鍵,就是一彈指叁十二億百千念當中的一念。「吾人一念心之性,強名爲自性」,這個一念心的性,就是本體,哲學裏頭所說的本體。哲學能不能真的把本體找到?找不到。爲什麼找不到?我們起心動念就找不到。什麼時候能找到?不起心不動念就找到了。這是哲學、科學爲什麼永遠不能解決的問題,就是他起心動念。科學家、哲學家只要不起心不動念,他們都成佛了。爲什麼?他們見到了,見到實相就叫做成佛。所以,佛就是見到實相人的名稱,他不是神仙,因爲神仙沒有見到。勉強建個名字、起個名字叫自性,所以自性也不是真的,不要執著有個自性,錯了。這是爲了教學方便起見,不得已假設個名詞,你要懂得這個名詞裏頭真正的意思,不能著相。言語相不能執著,文字相也不能執著,心緣相,我想想這個名字什麼意思,也不能執著,不是你想,你愈想愈錯。
「二祖覓心不可得,即是安心竟,但不可言其無」。二祖,禅宗慧可大師,《高僧傳》裏頭有他。這個故事,禅宗的承傳,達摩到中國來,把禅傳來了。沒人,要找一個學生找不到,在少林寺面壁九年。面壁是講他坐禅,他每天的功課就是打坐入定,九年才等到一個慧可。這一天下大雪,冬天,慧可知道這是從印度來的高僧,向他求法。他在裏面打坐,慧可在門外,門外下雪,雪下得很大,膝蓋都淹沒了。達摩祖師在那裏如如不動。這個時候慧可,從前出家人身上都帶戒刀,用戒刀把自己的左臂砍下來,右手拿著這個手臂供養達摩祖師,供養他。達摩祖師就問他:你何苦來?你有什麼事情找我?爲什麼把手臂砍斷了供養我?慧可說「我的心不安,求和尚給我安心」。提出這麼個要求。和尚伸出手來,「你把心拿來,我替你安」。所以你們看很多達摩祖師的塑像,一個手伸著,那就是說,你把心拿來,我替你安。在這一句話之下,慧可就反省:是!我心不安,心在哪裏?找了半天,回老師一句話,「我覓心了不可得」,我找不到我心在哪裏。達摩祖師回他一句話,「與汝安心竟」,我把你的心安好了,你沒事了。他在這一句話當中覺悟了,真的見性了,達摩把衣缽就傳給他。所以,覓心不可得,即是安心竟,但不可言其無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他是什麼?他見性了。他爲什麼會見性?我們還用印光老法師這句話,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。慧可對達摩是萬分誠敬,他得萬分利益,這一句話當中大徹大悟,把他的妄想分別執著一下打掉。
心爲什麼不安?還不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嗎?叫你去把心找來,不管是真心、是妄心,你找來我看看。找不到,找不到就是假的,沒事,給你安心竟。你的妄心全是妄想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惠能對五祖也是萬分誠敬得萬分利益,這個不假。神秀跟五祖多少年?二、叁十年,對五祖忍和尚百分恭敬,他只得百分利益;來了一個惠能,萬分恭敬,他得萬分利益。老師決定沒有偏心。求道到底是在老師還是在自己?關鍵還是在自己。所以,蕅益大師告訴我們,蕅益大師批注《阿彌陀經要解》,他就用叁個字,信、願、行,序分裏面信願行叁段,正宗分裏頭還是信願行,流通分裏面依舊是信願行。而信講了六個字,六個字統統具足,才叫真信,第一個信自,你不相信自己,信佛沒用處,佛沒辦法幫助你。頭一個相信自己,相信自己本來是佛,這個話太重要了,在東方才有這種教學,西方沒聽說過。我們老祖宗教導我們,第一句話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你要相信我本性本善。本善是什麼?是聖賢,所以人人都是聖賢。佛教裏頭,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,這就是什麼?頭一個要信自。你不相信你自己本善,你就不會學善;你不相信自己本來是佛,你決定成不了佛,你說這個多重要。第二個再信理、信事,理是實相,事是萬法;第叁個信因、信果。六個信,六信具足這叫信心,叫正信。所以佛法跟宗教不一樣,宗教第一個信什麼?信神。佛法第一個是信自己,第二個信他,他是誰?他是佛菩薩。這跟宗教不一樣。
這在二十多年前,一九八0年代,我住在美國達拉斯。道場建立不久,達拉斯一個基督教團體來訪問我,這個基督教教堂也是華人。牧師來訪問,很客氣,也很謙虛,說我們有相同的地方。我說難得,你說說看。他說我們信上帝,你們信阿彌陀佛,我們都是建立在信的基礎上。我就告訴他,我說我們的信跟你的不一樣。他說有什麼不一樣?我說你們第一個信神,對不對?對。我說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十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