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在虚幻上面做功夫,古人讲做活计。垢除明就现,离妄即是真的,诸佛如来生活在一真法界。
「故云:不用求真,唯须息见」,这古人说的话。要不要求真?求真就错了,求真是个妄念,妄不能破妄。不求真?不求真也是个妄念。求与不求全是妄念。只要把妄念消除掉,本来就是真的,唯须息见。我们五种见解错了,身见,这是佛教入门头一个要破的,教你要放下的,你才入得了门。头一个放下身见,再放下边见,二边对立的见解,那是分别,身见是执着。然后再教你放下成见,成见是什么?是你的意思、你的想法、你的看法,只要有想、只要有看法,错了。成见里头有戒取见、见取见,见取见是果上的看法,戒取见是因上的看法。最后一个邪见,包括所有一切见解,全是错的。释迦如来当年在世为我们讲经四十九年,他说的是真的是错的?我刚才举了例子,有个老人在那里听了看了,如如不动,没有表情,佛所说的全是真的。如果看到佛的样子,听到佛所说的,有所领悟、有所见解,那都不是真的。这是佛法难就难在这个地方,难在即相离相,难在这里。即相着相、分别这是凡夫;即相离相,他真了解事实真相,他又如如不动,这是圣人,这不是凡夫。如来说得好,「此事唯证方知」,证是什么?放下,你能够放下起心动念、分别执着,你自然知道。怎么说都不中,没有办法说到恰到好处。
下面第四个小段,「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。念老借蕅益大师《要解》里头一段话说,这段说得好,这一段也很长。「《要解》云:吾人现前一念心性」,心性就是自性,一念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,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,这一念的心性。「不在内,不在外,不在中间」,这是我们今天所讲的非空间。「非过去,非现在,非未来」,这非时间,它没有空间,它没有时间。「非青黄赤白」,这是色法,颜色,它没有这个东西。非「长短方圆」,长短方圆是形色,什么样子?长的、短的、方的、圆的。如果非时间、非空间,那就是眼识缘不到。眼识能缘的是内外、中间,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是青黄赤白、长短方圆,这是眼识能缘得到的,眼识缘不到。「非香非味」,非香,鼻识缘不到,非味,舌识缘不到,「非触」是身识缘不到,「非法」是意识缘不到,六识都缘不到。「觅之了不可得」,这是我们用第六识,这功能最强的,第六意识觅之了不可得。「不可言其无」,六根统统缘不到,你不能说它没有。为什么?它「具造百界千如,不可言其有」。具是具足,造就是能生能现,百界千如就是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,你不可以说它有。这就是《还源观》上讲的从一体起二用,贤首国师这一句话说了,蕅益大师在《要解》上用这么多文字,就是描绘从一体起二用。
「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」,这是放下,教我们放下一切缘虑分别。缘虑是第六意识,分别言语文字相是讲的,八识全部都包括在其中。「而缘虑分别言语文字,非离此别有自性」。自性没有离开缘虑分别言语文字,你如何能够在缘虑分别言语文字里面见到真相,这叫功夫。也就是说,一切幻妄它没有离开真实,它的背后是真实。离开真实哪来的幻妄?幻妄是依真实而生起的,永远不离开真实。真实就是实相,而缘虑分别言语文字这都是幻相,妄不离真。他有个批注,如上面比喻当中「诸器皆不离金」。「要之,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,这是《般若经》上常讲的,这句话非常重要。一切相是虚幻,一切法是自性,明心见性没有别的,就是离相,你就见到法性了,法性就是自性。怎么离法?不起心、不动念,在一切现象里头不起心、不动念,照见!观自在菩萨,你们读《心经》,《心经》一开端,「观自在菩萨」,就是观世音菩萨,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」,这个是什么?他没有间断过,「照见五蕴皆空」,就是见到五蕴的实相,那个空就是实相。五蕴皆空,没有一法不空,为什么?一切法是五蕴变现出来的。
五蕴是什么?今天所讲的基本的粒子,大乘佛法里面讲极微之微,今天就称之为量子、光子、中微子这些名称。中微子很小,科学家告诉我们,一百亿个中微子聚在一起,它的大小跟一个电子一样大。一百亿个,我们无法想象。这一个中微子就是五蕴皆空,为什么?它有色法,它有受想行识,它的生灭时间很短。我们现在算的,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也就是说,一秒钟它已经生灭一千六百兆次。这是实相,实相是事实真相。所以它的存在是虚幻的,不是真实的。真实是什么?真实永远存在,它不动的。它是剎那剎那剎那生灭,生灭不停。就像我们今天看电影、看电视这些画面,这个画面是生灭不停的,我们看到是个幻相,不是真相。「离故无相」,离,你就见到无相。即,你就见到无不相,你明白了,即是明白了。离,你明白什么叫无相,真的无相,不可得,《大般若经》上所说的,「一切法无所有、毕竟空、不可得」。「即」,就是,「故无不相」。这些虚幻的相就是实相,实相就是现在虚幻的相,它是一不是二。「不得已强名实相」,这不得已勉强说一个名词叫实相。实相是什么?真妄不二,真妄一如。这个意思很深,真的搞清楚,真的搞明白了。这一段话全是蕅益大师讲的。
下面念老在此地给我们做个总结。「可见实相乃吾人当前一念心性之强名」,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。这一念心性我们怎么称它?假设给它取个名字叫实相。一念心性,这个一念的意思是关键,就是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当中的一念。「吾人一念心之性,强名为自性」,这个一念心的性,就是本体,哲学里头所说的本体。哲学能不能真的把本体找到?找不到。为什么找不到?我们起心动念就找不到。什么时候能找到?不起心不动念就找到了。这是哲学、科学为什么永远不能解决的问题,就是他起心动念。科学家、哲学家只要不起心不动念,他们都成佛了。为什么?他们见到了,见到实相就叫做成佛。所以,佛就是见到实相人的名称,他不是神仙,因为神仙没有见到。勉强建个名字、起个名字叫自性,所以自性也不是真的,不要执着有个自性,错了。这是为了教学方便起见,不得已假设个名词,你要懂得这个名词里头真正的意思,不能着相。言语相不能执着,文字相也不能执着,心缘相,我想想这个名字什么意思,也不能执着,不是你想,你愈想愈错。
「二祖觅心不可得,即是安心竟,但不可言其无」。二祖,禅宗慧可大师,《高僧传》里头有他。这个故事,禅宗的承传,达摩到中国来,把禅传来了。没人,要找一个学生找不到,在少林寺面壁九年。面壁是讲他坐禅,他每天的功课就是打坐入定,九年才等到一个慧可。这一天下大雪,冬天,慧可知道这是从印度来的高僧,向他求法。他在里面打坐,慧可在门外,门外下雪,雪下得很大,膝盖都淹没了。达摩祖师在那里如如不动。这个时候慧可,从前出家人身上都带戒刀,用戒刀把自己的左臂砍下来,右手拿着这个手臂供养达摩祖师,供养他。达摩祖师就问他:你何苦来?你有什么事情找我?为什么把手臂砍断了供养我?慧可说「我的心不安,求和尚给我安心」。提出这么个要求。和尚伸出手来,「你把心拿来,我替你安」。所以你们看很多达摩祖师的塑像,一个手伸着,那就是说,你把心拿来,我替你安。在这一句话之下,慧可就反省:是!我心不安,心在哪里?找了半天,回老师一句话,「我觅心了不可得」,我找不到我心在哪里。达摩祖师回他一句话,「与汝安心竟」,我把你的心安好了,你没事了。他在这一句话当中觉悟了,真的见性了,达摩把衣钵就传给他。所以,觅心不可得,即是安心竟,但不可言其无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他是什么?他见性了。他为什么会见性?我们还用印光老法师这句话,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。慧可对达摩是万分诚敬,他得万分利益,这一句话当中大彻大悟,把他的妄想分别执着一下打掉。
心为什么不安?还不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吗?叫你去把心找来,不管是真心、是妄心,你找来我看看。找不到,找不到就是假的,没事,给你安心竟。你的妄心全是妄想,没有一样是真的。惠能对五祖也是万分诚敬得万分利益,这个不假。神秀跟五祖多少年?二、三十年,对五祖忍和尚百分恭敬,他只得百分利益;来了一个惠能,万分恭敬,他得万分利益。老师决定没有偏心。求道到底是在老师还是在自己?关键还是在自己。所以,蕅益大师告诉我们,蕅益大师批注《阿弥陀经要解》,他就用三个字,信、愿、行,序分里面信愿行三段,正宗分里头还是信愿行,流通分里面依旧是信愿行。而信讲了六个字,六个字统统具足,才叫真信,第一个信自,你不相信自己,信佛没用处,佛没办法帮助你。头一个相信自己,相信自己本来是佛,这个话太重要了,在东方才有这种教学,西方没听说过。我们老祖宗教导我们,第一句话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你要相信我本性本善。本善是什么?是圣贤,所以人人都是圣贤。佛教里头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这就是什么?头一个要信自。你不相信你自己本善,你就不会学善;你不相信自己本来是佛,你决定成不了佛,你说这个多重要。第二个再信理、信事,理是实相,事是万法;第三个信因、信果。六个信,六信具足这叫信心,叫正信。所以佛法跟宗教不一样,宗教第一个信什么?信神。佛法第一个是信自己,第二个信他,他是谁?他是佛菩萨。这跟宗教不一样。
这在二十多年前,一九八0年代,我住在美国达拉斯。道场建立不久,达拉斯一个基督教团体来访问我,这个基督教教堂也是华人。牧师来访问,很客气,也很谦虚,说我们有相同的地方。我说难得,你说说看。他说我们信上帝,你们信阿弥陀佛,我们都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。我就告诉他,我说我们的信跟你的不一样。他说有什么不一样?我说你们第一个信神,对不对?对。我说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十七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