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十七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我们第一个信自己,不相同,我们把阿弥陀佛、释迦牟尼佛摆在第二。这他才了解,不一样。不但相信自己是佛,要相信自己是阿弥陀佛,中峰禅师在系念法事上说,「我心即是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即是我心;此方即净土,净土即此方」。你没有这样的信心,佛菩萨的力量加持不上!

  我们学佛,为什么学了多年没感应?有些人,很少数、很少数,学佛不久他就有感应,这什么原因?第一个,善根福德不相同,宿世的;第二个,这一生当中经教的熏闻不相同。我的善根福德并不殊胜,你们诸位了解我过去的历史你就明白了。如果善根深厚的人,一接触他就真信。我遇到是大善知识是没错,我常说我的信心只有两成,把它算作十分,我只有两分,算成一百分,我只有二十分,不多。所以,老师劝我学净宗,我差不多到二十多年才接受,不是人家一说我就接受,这就是善根福德不足。真的是得上天保佑,寿命延长了,如果当年我真的是四十五岁就走了,我知道的不多。对于这些大道理我也都读过,我心里头有疑惑,我能信又不是真信,有疑。经过六十年这么长时期的熏习,才真搞清楚、真搞明白。我感谢佛菩萨,感谢寿命的延长,知道一个中等根性的人,没有长时间的熏修他不能成就。上上根人毕竟是少数又少数,不多见。尤其是古人那种做学问、修行的心态,是我们望尘莫及的。他们的心态是定的,不是浮动,他们的心思专一,不夹杂、不间断,这个很厉害。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,所以他很容易得三昧、很容易开悟。我们今天就缺乏这一点,其实我们很清楚,今人跟古人没有什么差别,古人能做到的,今人肯定能做到,就是不肯做。自以为是,也就是傲慢这个习气比古人深。古人这个习气浅,他很容易克服,我们自以为是、自以为能,那麻烦大了。

  孔夫子,后世称为大圣,人家能够做到「述而不作」,说明自己一生没有创造、没有发明,什么根性?中等根性。说明了他所学的、他所修的、他所教的、他所传给后世的,全是古人东西,述而不作。「信而好古」,他对古人东西诚信,一点怀疑没有,完全接受。好,好里面有欢喜心,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,在佛法讲他有法喜,我们得不到法喜。大乘教里面常讲法喜充满,那是一种真正的享受。我们对法喜也尝到,不多,尝到一点边缘而已。也正是这一点点的边缘,让我们能够继续努力,没有把这门东西放弃去改学别的,没有,这里面尝到法喜。法喜的浓淡各人不相同,我们相信根底深厚的、有善根福德的,他们得到多。我们能得到少分,这也是靠专心,这种专心是老师教的。学习跟缘分有很大关系,我们今天修学的缘,跟古人相比相差很大!古时候的缘好,家教好,根底扎得好。我们在这一生当中,古时候那种家教我们只沾了一点边缘,而且时间很短,不到两年。什么时候?六、七岁的时候,刚刚记事,看到这些现象,孝亲尊师,留下深刻的印象。十岁上小学,小学的教学跟私塾教学完全不一样,乡下人对老师那种尊重再也看不见了;不但看不见,听都没听说过。

  中国古人教学法里面,学问真的是大、真是深。今天整个社会动乱,地球上灾变频繁,原因是很多,第一个原因是什么?就是我们把传统教育丢掉了。中国古谚语有所谓「不听老人言,吃亏在眼前」,这句话百分之百的兑现了。今天的中国人就是不听老祖宗的话,认为老祖宗是落伍的,认为老祖宗的智慧比不上现在人,老祖宗的东西可以完全抛弃掉,跟着外国人学外国人的科学。可是现代量子力学家他们的报告,对于过去的科学已经提出质疑,认为二分法是错误的。二分是什么?把宇宙之间物质跟精神分开,就是物理、心理,叫二分法。他们发现这是错误的,不能分,心理跟物理是一桩事情,这是他们最新发现的。这个说法跟佛经上说法相同,佛法上心理跟物理不分的。他们今天提出以心控物,就是不能分,起心动念会影响物质现象,这以心控物,现在有很多科学的证明。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,二十年、三十年之后,大乘佛法就像汤恩比所说的,会被科学、哲学接纳。它不是宗教,它是高等科学、高等哲学,把哲学跟科学上不能解决的问题,全解决了。哲学上的本体,找不到的东西,找到了,大乘佛法找到了;科学里头不能解决的问题,佛法也帮它解决。

  我们再看下文。「六祖云,何期自性,能生万法」,这万法从哪来的?自性生的。「亦不能执为有」,一执着毛病就发生了,为什么?烦恼生起来,执着是见思烦恼。「盖离四句,绝百非」,什么是四句?什么是百非?这是佛学的专有名词。四句就是有、无、亦有亦无、非有非无,这四句。这四句是根本,再推演出去就变成一百句,这四句是根本。这些全都不是真的,不执着没事情,还有帮助,让你慢慢从当中去体会、去了解;一执着就错了,就全错了。所以马鸣菩萨在《起信论》里头告诉我们,学习大乘,给我们提出三个条件,第一个离言说相,你听讲经不要执着言语。文字是言语的符号,把言语写成了书本,这是经书。不能执着言语相,就不能执着文字相,执着就错了。第二个不执着名字相,名词术语,像一切相、一切法,这都是名字相。给你说实相,给你讲分别,给你讲妄想,给你讲执着,这都是名字相。名字相是假设的,让你从这个里面去体会,你一执着就错了,执着就是病,不执着它是药。所以决定不能执着。第三个条件是不可以心缘,心缘是不能自己想它什么意思,想它什么意思是你自己意思。

  开经偈上说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,你对如来真实义一无所解,你所解释的全是自己意思。你读《华严经》是你自己的《华严经》,不是释迦牟尼佛的《华严经》。你读《无量寿经》,是你自己的《无量寿经》,也不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。所以,愿解如来真实义多难?怎样才能得解?自己没有意思,就解了。自己有意思,把如来的意思堵住、障碍住了。这是学佛真正难处,真的不容易。所以自己要个诚敬,什么叫诚?没有意见叫诚。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里头将诚下了个定义,下得好,我相信他读过佛书,他讲的跟佛法一样,他说「一念不生是谓诚」。不诚是你有念头,你有你的看法,你有你的想法,你有你的说法,不诚。诚是什么?诚是统统没有,全盘接受。

  行吗?释迦牟尼佛没说错吗?我们就起了疑惑,疑是一切不善的根源,怀疑。我生活在这世界上,我处事待人接物我能不怀疑吗?如果你不怀疑你就生智慧,一怀疑就生烦恼。不怀疑你的心是清净的,清净心生智慧;怀疑,你的心是波动的,波动的心把智慧破坏了。人家骗我怎么样?随他骗吧,是假的,不是真的,何必认真!人家伤害我?也是假的,也不是真的,身体不是自己。凡夫念念是为自己身着想,唯恐自己吃了亏、上了当,受人害,唯恐这些。所以不敢用真心,不敢不怀疑,这就是彻底的失败。佛菩萨对一切众生真诚、恭敬、谦虚,对别人赞叹,他一点都没吃亏。所以佛教导我们,你想学佛,想提升自己境界,首先把我放下,把身见放下,把边见放下。边见是对立,我跟任何人都不对立。这个人欺负我,我不会跟他对立;这个人毁谤我,这个人陷害我,统统不对立。就像夏威夷古老医疗的方法,我们用真诚、恳切的心向他说,对不起,我爱你,我感谢你,请你原谅。毁谤我的人、陷害我的人他慢慢去想去。他毁谤,我没有接受他的毁谤;他陷害我,我没有接受他陷害;他欺骗我,我没有接受他欺骗。诸佛如来如是做,我们要这样学佛,把诸法实相找出来,因为这些全都是虚妄。总结《大般若经》,「一切法无所有、毕竟空、不可得」,我们才有真正的受用。

  这样学佛谁肯干?人家都害怕了。大乘根性的人他不怕,这是与实相相应,与性德相应。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,就是用这个教化众生。所以众生要会,譬如你能够体会得到,你才能学得到;如果处处怀疑,你永远学不到,甚至于连皮毛都学不到。我们看到曲解如来真实义的人有多少,误解如来真实义的人有多少,这里面包括我们自己。我们自己到底有几分诚敬?当然几十年长时熏修,诚敬心慢慢提升。初学的时候不过是百分之一、二十,这么多年的提升,大概提升到六、七十。如果我还有寿命,我这个十年,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,万缘放下,大概这个诚敬可以能够提升到八、九十,我就非常满足了。

  所以,「离四句,绝百非」,你的心多清净、多自在。「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」,思量是第七识,分别是第六识,这个,六、七识功能虽然大,它达不到。自性是什么样子?下面有几个字来形容,这都是大乘经上常常讲的,「灵明洞彻,湛寂常恒」。灵,灵巧到极处,你无法想象。今天人认为计算机灵,我们的真心计算机永远赶不上,差太远了。明是明了,洞则是深入,彻底,究竟圆满的灵明。湛是清净,像水一样,一丝毫染污都没有,没有波浪,从水面上看到水底。寂是寂静、寂灭,常是不变,恒是永恒。一切法都是无常的,一切现象,今天讲三种现象,物质现象、精神现象、自然现象,它都是无常的。只有自性,这个经上讲的实相,它是真常的,为什么?它永恒不变。「孤明历历」,孤是什么?只有它。无量无边、无尽无数的诸法全是动的,全是波动现象,只有它不动,所以称孤。动就迷了,不动它就照见,所以它明。历历是形容它清清楚楚,自性它什么都不是,它什么都知道。「炳赫虚空」,炳是光明、显著的意思,赫是盛大的意思,虚是无,空是不可得。它真有,但是决定不能够起心动念、分别执着,一起心动念、分别执着全没有了。所以,心确确实实能控制现象。这个物,我们就把它看作现象解,自然现象、精神现象、物质现象,念头能控制它。「灵光独耀,迥脱根尘」,这是禅宗里头常讲两句话。灵就是前面讲灵明,光就是洞彻,只有实相是灵光独耀,脱根脱尘。根尘是物质现象,根是有情众生的六根,尘是外面境界,叫六尘,色声香味触法。六根六尘都缘不到,迥是远离。

  「故莲池大师赞曰:大哉真体,不可得而思议者,其唯自性欤」!这是莲池大师在《弥陀经疏钞》里面对于自性的赞叹。大是称赞、是赞美,真体就是自性,真体就是实相。实相不可得而思议,你没有办法去想它,为什么?你的思想缘不到。你没有办法说它,议是议论,就是研究、讨论,你没办法。为什么?言语达不到,思惟达不到。怎样才能见到它?把思想、言语放下就见到了。言语是前五识的事情,思想是后面阿赖耶、第六、第七末那的事情。也就是说,你不用阿赖耶,就见到了,你就清清楚楚看到它,无处不在,无时不在。你要用八识五十一心所,它全不见了,八识五十一心所是障碍,障碍了自性。所以,转识成智就见到了,我们还用八识五十一心所,永远见不到它。所以佛经里头「不可思议」这一句,真不可思议,太妙了,不可思议就大彻大悟;用思、用议,向上一着永远得不到。向上就是见性,佛门常讲向上,就指的是明心见性,永远没分。

  我们在教学里头,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开了这个例子,做了榜样,讲经说法四十九年。这是什么?不能够思的也用思惟的方法,不能够说的也用言说的方法,这种示现、言说都叫它做善巧方便。跟你讲清楚、讲明白了,然后告诉你别执着,不能起心、不能动念你就证得了,你所证得的一定跟佛所说的一样。如果起心动念,你就不能证得,起心动念,一切法随你自己的念头在变。什么时候变?一秒钟一千六百兆的念头,念念都在变,从来没停止过。这个念头如果止住了,就见性了,见性之后叫无事不办。佛在大小乘经上都说,「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」,也有的地方说止心一处,停止的止。制是控制,《遗教经》上讲的是「制心一处」,大乘教里有「止心一处,无事不办」,见性了!见性,性德完全彰显,确实是宗教里头赞叹真神的全知全能,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。那是什么?性德。大乘教里头,佛说这样的性德人人都具足,为什么?你有自性,只要你见性你就都得到。

  我们再看下面第五段,「三种成就愿心庄严」。我们看批注。「实相之旨,如上粗明」,实相的宗旨上面说得很多,粗浅的、简单的说明白。「至于本经体性,何得称为实相耶?」本经的体性也称为实相,本经以实相为体。「下申其说」,向下我们再做说明。「世亲菩萨《往生论》云」,《往生论》是世亲菩萨作的,世亲是印度人,也翻作天亲,天亲跟他是一个人。他们三兄弟,老大无著菩萨,他好像是老二,老三是师子觉,三兄弟修得都不错,都修得很好。菩萨们他们不求西方净土,他们所求的是兜率天弥勒内院。希望亲近弥勒菩萨,将来弥勒菩萨到这个世间来成佛,他们是弥勒的大弟子,像舍利弗、目犍连这种身分一样,帮助弥勒菩萨度化娑婆世界众生,很难得。兄弟相约,谁要先到兜率天,赶快回来报个信。兜率天真有。师子觉先往生,往生之后没消息了。这样过了若干年之后,无著菩萨往生了,三年之后来给他报信。他就问,他说师子觉到哪里去了?无著菩萨告诉他,师子觉到了兜率天,在外院,那个天上乐,他乐不思蜀,他没有回到内院,他在外院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,这种财色名食睡的诱惑他受不了,把入兜率内院这桩事情忘掉了。他说,我让你去了之后马上回来报信,你怎么等了三年才来?他说时差不一样,我在那里跟弥勒菩萨见一面,马上就赶回来。这一见就是三年了,他一想没错,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。你想想看,他从他见面立刻回来,三年,一天等于我们地球上四百年。

  这个道心要不踏实,对于事实真相不是真透彻了解,我们相信师子觉比我们了解得深入,烦恼习气还是断不掉。我们境界没现前,境界现前行吗?真行吗?我们在这里修学,没经过考试。可是我们看到很多修行不错的,名闻利养一现前全迷了。我们敢不敢笑话人家?不敢。为什么?恐怕我们遇到这个境界,也会蹈他的覆辙,不敢批评别人。现在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到此地。下一堂课,我们还从这里学起。

  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十七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