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我們第一個信自己,不相同,我們把阿彌陀佛、釋迦牟尼佛擺在第二。這他才了解,不一樣。不但相信自己是佛,要相信自己是阿彌陀佛,中峰禅師在系念法事上說,「我心即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即是我心;此方即淨土,淨土即此方」。你沒有這樣的信心,佛菩薩的力量加持不上!
我們學佛,爲什麼學了多年沒感應?有些人,很少數、很少數,學佛不久他就有感應,這什麼原因?第一個,善根福德不相同,宿世的;第二個,這一生當中經教的熏聞不相同。我的善根福德並不殊勝,你們諸位了解我過去的曆史你就明白了。如果善根深厚的人,一接觸他就真信。我遇到是大善知識是沒錯,我常說我的信心只有兩成,把它算作十分,我只有兩分,算成一百分,我只有二十分,不多。所以,老師勸我學淨宗,我差不多到二十多年才接受,不是人家一說我就接受,這就是善根福德不足。真的是得上天保佑,壽命延長了,如果當年我真的是四十五歲就走了,我知道的不多。對于這些大道理我也都讀過,我心裏頭有疑惑,我能信又不是真信,有疑。經過六十年這麼長時期的熏習,才真搞清楚、真搞明白。我感謝佛菩薩,感謝壽命的延長,知道一個中等根性的人,沒有長時間的熏修他不能成就。上上根人畢竟是少數又少數,不多見。尤其是古人那種做學問、修行的心態,是我們望塵莫及的。他們的心態是定的,不是浮動,他們的心思專一,不夾雜、不間斷,這個很厲害。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,所以他很容易得叁昧、很容易開悟。我們今天就缺乏這一點,其實我們很清楚,今人跟古人沒有什麼差別,古人能做到的,今人肯定能做到,就是不肯做。自以爲是,也就是傲慢這個習氣比古人深。古人這個習氣淺,他很容易克服,我們自以爲是、自以爲能,那麻煩大了。
孔夫子,後世稱爲大聖,人家能夠做到「述而不作」,說明自己一生沒有創造、沒有發明,什麼根性?中等根性。說明了他所學的、他所修的、他所教的、他所傳給後世的,全是古人東西,述而不作。「信而好古」,他對古人東西誠信,一點懷疑沒有,完全接受。好,好裏面有歡喜心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在佛法講他有法喜,我們得不到法喜。大乘教裏面常講法喜充滿,那是一種真正的享受。我們對法喜也嘗到,不多,嘗到一點邊緣而已。也正是這一點點的邊緣,讓我們能夠繼續努力,沒有把這門東西放棄去改學別的,沒有,這裏面嘗到法喜。法喜的濃淡各人不相同,我們相信根底深厚的、有善根福德的,他們得到多。我們能得到少分,這也是靠專心,這種專心是老師教的。學習跟緣分有很大關系,我們今天修學的緣,跟古人相比相差很大!古時候的緣好,家教好,根底紮得好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古時候那種家教我們只沾了一點邊緣,而且時間很短,不到兩年。什麼時候?六、七歲的時候,剛剛記事,看到這些現象,孝親尊師,留下深刻的印象。十歲上小學,小學的教學跟私塾教學完全不一樣,鄉下人對老師那種尊重再也看不見了;不但看不見,聽都沒聽說過。
中國古人教學法裏面,學問真的是大、真是深。今天整個社會動亂,地球上災變頻繁,原因是很多,第一個原因是什麼?就是我們把傳統教育丟掉了。中國古諺語有所謂「不聽老人言,吃虧在眼前」,這句話百分之百的兌現了。今天的中國人就是不聽老祖宗的話,認爲老祖宗是落伍的,認爲老祖宗的智慧比不上現在人,老祖宗的東西可以完全抛棄掉,跟著外國人學外國人的科學。可是現代量子力學家他們的報告,對于過去的科學已經提出質疑,認爲二分法是錯誤的。二分是什麼?把宇宙之間物質跟精神分開,就是物理、心理,叫二分法。他們發現這是錯誤的,不能分,心理跟物理是一樁事情,這是他們最新發現的。這個說法跟佛經上說法相同,佛法上心理跟物理不分的。他們今天提出以心控物,就是不能分,起心動念會影響物質現象,這以心控物,現在有很多科學的證明。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,二十年、叁十年之後,大乘佛法就像湯恩比所說的,會被科學、哲學接納。它不是宗教,它是高等科學、高等哲學,把哲學跟科學上不能解決的問題,全解決了。哲學上的本體,找不到的東西,找到了,大乘佛法找到了;科學裏頭不能解決的問題,佛法也幫它解決。
我們再看下文。「六祖雲,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這萬法從哪來的?自性生的。「亦不能執爲有」,一執著毛病就發生了,爲什麼?煩惱生起來,執著是見思煩惱。「蓋離四句,絕百非」,什麼是四句?什麼是百非?這是佛學的專有名詞。四句就是有、無、亦有亦無、非有非無,這四句。這四句是根本,再推演出去就變成一百句,這四句是根本。這些全都不是真的,不執著沒事情,還有幫助,讓你慢慢從當中去體會、去了解;一執著就錯了,就全錯了。所以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裏頭告訴我們,學習大乘,給我們提出叁個條件,第一個離言說相,你聽講經不要執著言語。文字是言語的符號,把言語寫成了書本,這是經書。不能執著言語相,就不能執著文字相,執著就錯了。第二個不執著名字相,名詞術語,像一切相、一切法,這都是名字相。給你說實相,給你講分別,給你講妄想,給你講執著,這都是名字相。名字相是假設的,讓你從這個裏面去體會,你一執著就錯了,執著就是病,不執著它是藥。所以決定不能執著。第叁個條件是不可以心緣,心緣是不能自己想它什麼意思,想它什麼意思是你自己意思。
開經偈上說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你對如來真實義一無所解,你所解釋的全是自己意思。你讀《華嚴經》是你自己的《華嚴經》,不是釋迦牟尼佛的《華嚴經》。你讀《無量壽經》,是你自己的《無量壽經》,也不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。所以,願解如來真實義多難?怎樣才能得解?自己沒有意思,就解了。自己有意思,把如來的意思堵住、障礙住了。這是學佛真正難處,真的不容易。所以自己要個誠敬,什麼叫誠?沒有意見叫誠。曾國藩先生在讀書筆記裏頭將誠下了個定義,下得好,我相信他讀過佛書,他講的跟佛法一樣,他說「一念不生是謂誠」。不誠是你有念頭,你有你的看法,你有你的想法,你有你的說法,不誠。誠是什麼?誠是統統沒有,全盤接受。
行嗎?釋迦牟尼佛沒說錯嗎?我們就起了疑惑,疑是一切不善的根源,懷疑。我生活在這世界上,我處事待人接物我能不懷疑嗎?如果你不懷疑你就生智慧,一懷疑就生煩惱。不懷疑你的心是清淨的,清淨心生智慧;懷疑,你的心是波動的,波動的心把智慧破壞了。人家騙我怎麼樣?隨他騙吧,是假的,不是真的,何必認真!人家傷害我?也是假的,也不是真的,身體不是自己。凡夫念念是爲自己身著想,唯恐自己吃了虧、上了當,受人害,唯恐這些。所以不敢用真心,不敢不懷疑,這就是徹底的失敗。佛菩薩對一切衆生真誠、恭敬、謙虛,對別人贊歎,他一點都沒吃虧。所以佛教導我們,你想學佛,想提升自己境界,首先把我放下,把身見放下,把邊見放下。邊見是對立,我跟任何人都不對立。這個人欺負我,我不會跟他對立;這個人毀謗我,這個人陷害我,統統不對立。就像夏威夷古老醫療的方法,我們用真誠、懇切的心向他說,對不起,我愛你,我感謝你,請你原諒。毀謗我的人、陷害我的人他慢慢去想去。他毀謗,我沒有接受他的毀謗;他陷害我,我沒有接受他陷害;他欺騙我,我沒有接受他欺騙。諸佛如來如是做,我們要這樣學佛,把諸法實相找出來,因爲這些全都是虛妄。總結《大般若經》,「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」,我們才有真正的受用。
這樣學佛誰肯幹?人家都害怕了。大乘根性的人他不怕,這是與實相相應,與性德相應。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,就是用這個教化衆生。所以衆生要會,譬如你能夠體會得到,你才能學得到;如果處處懷疑,你永遠學不到,甚至于連皮毛都學不到。我們看到曲解如來真實義的人有多少,誤解如來真實義的人有多少,這裏面包括我們自己。我們自己到底有幾分誠敬?當然幾十年長時熏修,誠敬心慢慢提升。初學的時候不過是百分之一、二十,這麼多年的提升,大概提升到六、七十。如果我還有壽命,我這個十年,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,萬緣放下,大概這個誠敬可以能夠提升到八、九十,我就非常滿足了。
所以,「離四句,絕百非」,你的心多清淨、多自在。「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」,思量是第七識,分別是第六識,這個,六、七識功能雖然大,它達不到。自性是什麼樣子?下面有幾個字來形容,這都是大乘經上常常講的,「靈明洞徹,湛寂常恒」。靈,靈巧到極處,你無法想象。今天人認爲計算機靈,我們的真心計算機永遠趕不上,差太遠了。明是明了,洞則是深入,徹底,究竟圓滿的靈明。湛是清淨,像水一樣,一絲毫染汙都沒有,沒有波浪,從水面上看到水底。寂是寂靜、寂滅,常是不變,恒是永恒。一切法都是無常的,一切現象,今天講叁種現象,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,它都是無常的。只有自性,這個經上講的實相,它是真常的,爲什麼?它永恒不變。「孤明曆曆」,孤是什麼?只有它。無量無邊、無盡無數的諸法全是動的,全是波動現象,只有它不動,所以稱孤。動就迷了,不動它就照見,所以它明。曆曆是形容它清清楚楚,自性它什麼都不是,它什麼都知道。「炳赫虛空」,炳是光明、顯著的意思,赫是盛大的意思,虛是無,空是不可得。它真有,但是決定不能夠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一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全沒有了。所以,心確確實實能控製現象。這個物,我們就把它看作現象解,自然現象、精神現象、物質現象,念頭能控製它。「靈光獨耀,迥脫根塵」,這是禅宗裏頭常講兩句話。靈就是前面講靈明,光就是洞徹,只有實相是靈光獨耀,脫根脫塵。根塵是物質現象,根是有情衆生的六根,塵是外面境界,叫六塵,色聲香味觸法。六根六塵都緣不到,迥是遠離。
「故蓮池大師贊曰:大哉真體,不可得而思議者,其唯自性欤」!這是蓮池大師在《彌陀經疏鈔》裏面對于自性的贊歎。大是稱贊、是贊美,真體就是自性,真體就是實相。實相不可得而思議,你沒有辦法去想它,爲什麼?你的思想緣不到。你沒有辦法說它,議是議論,就是研究、討論,你沒辦法。爲什麼?言語達不到,思惟達不到。怎樣才能見到它?把思想、言語放下就見到了。言語是前五識的事情,思想是後面阿賴耶、第六、第七末那的事情。也就是說,你不用阿賴耶,就見到了,你就清清楚楚看到它,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。你要用八識五十一心所,它全不見了,八識五十一心所是障礙,障礙了自性。所以,轉識成智就見到了,我們還用八識五十一心所,永遠見不到它。所以佛經裏頭「不可思議」這一句,真不可思議,太妙了,不可思議就大徹大悟;用思、用議,向上一著永遠得不到。向上就是見性,佛門常講向上,就指的是明心見性,永遠沒分。
我們在教學裏頭,釋迦牟尼佛爲我們開了這個例子,做了榜樣,講經說法四十九年。這是什麼?不能夠思的也用思惟的方法,不能夠說的也用言說的方法,這種示現、言說都叫它做善巧方便。跟你講清楚、講明白了,然後告訴你別執著,不能起心、不能動念你就證得了,你所證得的一定跟佛所說的一樣。如果起心動念,你就不能證得,起心動念,一切法隨你自己的念頭在變。什麼時候變?一秒鍾一千六百兆的念頭,念念都在變,從來沒停止過。這個念頭如果止住了,就見性了,見性之後叫無事不辦。佛在大小乘經上都說,「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,也有的地方說止心一處,停止的止。製是控製,《遺教經》上講的是「製心一處」,大乘教裏有「止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,見性了!見性,性德完全彰顯,確實是宗教裏頭贊歎真神的全知全能,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。那是什麼?性德。大乘教裏頭,佛說這樣的性德人人都具足,爲什麼?你有自性,只要你見性你就都得到。
我們再看下面第五段,「叁種成就願心莊嚴」。我們看批注。「實相之旨,如上粗明」,實相的宗旨上面說得很多,粗淺的、簡單的說明白。「至于本經體性,何得稱爲實相耶?」本經的體性也稱爲實相,本經以實相爲體。「下申其說」,向下我們再做說明。「世親菩薩《往生論》雲」,《往生論》是世親菩薩作的,世親是印度人,也翻作天親,天親跟他是一個人。他們叁兄弟,老大無著菩薩,他好像是老二,老叁是師子覺,叁兄弟修得都不錯,都修得很好。菩薩們他們不求西方淨土,他們所求的是兜率天彌勒內院。希望親近彌勒菩薩,將來彌勒菩薩到這個世間來成佛,他們是彌勒的大弟子,像舍利弗、目犍連這種身分一樣,幫助彌勒菩薩度化娑婆世界衆生,很難得。兄弟相約,誰要先到兜率天,趕快回來報個信。兜率天真有。師子覺先往生,往生之後沒消息了。這樣過了若幹年之後,無著菩薩往生了,叁年之後來給他報信。他就問,他說師子覺到哪裏去了?無著菩薩告訴他,師子覺到了兜率天,在外院,那個天上樂,他樂不思蜀,他沒有回到內院,他在外院。這就是我們所說的,這種財色名食睡的誘惑他受不了,把入兜率內院這樁事情忘掉了。他說,我讓你去了之後馬上回來報信,你怎麼等了叁年才來?他說時差不一樣,我在那裏跟彌勒菩薩見一面,馬上就趕回來。這一見就是叁年了,他一想沒錯,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。你想想看,他從他見面立刻回來,叁年,一天等于我們地球上四百年。
這個道心要不踏實,對于事實真相不是真透徹了解,我們相信師子覺比我們了解得深入,煩惱習氣還是斷不掉。我們境界沒現前,境界現前行嗎?真行嗎?我們在這裏修學,沒經過考試。可是我們看到很多修行不錯的,名聞利養一現前全迷了。我們敢不敢笑話人家?不敢。爲什麼?恐怕我們遇到這個境界,也會蹈他的覆轍,不敢批評別人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下一堂課,我們還從這裏學起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十七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