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十九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性,我們從迷失自性,現在再回歸自性,從原點那個地方迷的,一念不覺迷了,現在我們再回歸原點。回歸原點就是妙覺如來,我們淨土宗講回歸常寂光了。科學家他那個概念,他講零極限,我們理解他的意思,就是大乘經裏面講的自性。因爲自性什麼都沒有,你看它沒有物質現象,沒有精神現象,也沒有自然現象,確實是零極限。所以淨宗你要曉得它的理,你要曉得方法,宗旨是方法,你要知道他所爲,你要知道他所求,要知道他最後歸到哪裏,清清楚楚明明白白。

  這是把宗趣這兩個字解釋清楚了,現在我們看本經,這第二段,「本經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爲宗,以圓生四土,徑登不退爲趣」,就把它解釋清楚了。我們看批注:「魏譯《無量壽經》之宗趣」,魏是康僧铠的譯本,這是叁國時代魏國,康僧铠住在魏。在五種原譯本裏頭,他的譯本確實比較容易讀,講得也很清楚,所以學《無量壽經》的人都用他的本子,特別是在日本,日本學《無量壽經》叁十多家,幾乎都是用他的本子。他裏面講的宗趣,你看這麼多人學習,講宗趣就有很多解釋,「其例非一。《嘉祥疏》雲:此經宗致凡有二例」,宗致就是宗趣。「一、彌陀修因,感淨土果。二者,勸物修因,往生彼土。」這是講他的譯經宗旨,這經裏講什麼?講阿彌陀佛修因,也就是阿彌陀佛修成了極樂世界。四十八願五劫修行,像《往生論》上所說的,叁種成就,佛國土成就、佛成就、菩薩成就,這就是成就了極樂世界。感淨土果就是極樂世界成就了。成就之後勸物,物是指衆生,不是說勸人,人,十法界裏頭的一法界,物,十法界全包括了;不但包括十法界,還包括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從等覺菩薩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全都包括在其中;一直到阿鼻地獄,一個法界都不漏失,都能往生西方淨土,往生之後都能不退成佛。

  「海東元曉師《宗要》」,海東是現在的韓國,元曉師,隋唐時候到中國來留學,以後回去建立淨土宗,成爲淨土宗的祖師。他的《無量壽經》批注叫《宗要》,這裏面說:「此經正以淨土因果爲其宗體」。淨土的因是什麼?當然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五劫修行,這是它的因,叁種成就殊勝莊嚴是極樂世界的果。「攝物」,攝物就是教化衆生,攝受一切衆生,「往生以爲意致」,這就是意趣。「昙鸾師雲:以佛名號爲經體。」這是說明,只要你能夠念佛,你就能往生。「善導師雲:念佛叁昧爲宗,一心回願往生淨土爲體。」這個體字,黃念老有個批注,「體字即指宗趣之趣」,那換句話說,一心回願往生淨土爲趣,全從方法上來說。念佛叁昧有上中下叁品,上品理一心不亂,中品事一心不亂,下品叫功夫成片。上中兩品現在凡夫都做不到,我們一生努力可以做到功夫成片,功夫成片不是一心,一心不帶業,功夫成片帶業。所以古大德說得很好,彌陀淨土的殊勝不是殊勝在實報土,也不是殊勝在方便土,殊勝在同居土,同居土帶業往生。同居土裏面的衆生,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等同阿惟越致菩薩,平等,跟阿惟越致菩薩一樣。這個不得了!這是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裏頭沒有的,只有極樂世界一處有。

  善導大師相傳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,這樁事情日本人很相信。我在日本講經,他們那邊的法師告訴我,天臺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,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,天臺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,所以他們對于這兩位祖師倍加崇敬,一般的寺院道場都看到善導的塑像跟智者大師的塑像,都能看到,他們祖堂裏面都供奉祖師。一心,回是回向,願是求願往生淨土,念念回向,願生淨土。日本觀徹大師,他有批注,這個批注叫《合贊》,《無量壽經合贊》。「此經念佛爲宗,往生爲體」,這個體就是趣的意思,古人這兩個字通用。「一經所尊專在念佛」,這一部經,經裏所說的方法,最尊重的就在念佛,一向專念。「故以念佛爲之宗也」,這個宗是什麼?最重要的修行方法,最主要的修行方法就是念佛,不能不念佛。「宗之所趣」,我念佛幹什麼?就在往生淨土。所以以往生爲經之趣,體就是趣,趣向,就是目的之所在,我往生目的在哪裏?目的在求生西方淨土。

  「淨宗稱《無量壽經》爲大經,《阿彌陀經》爲小經」,或者稱之爲大部小部,既然它是一部經,宗旨趣向一定是相同的。「蓋此二經僅有詳略之別」,《阿彌陀經》說得簡單,《無量壽經》說得詳細,它是同一部經。「故蓮池《疏鈔》稱大經爲大本,小經爲小本,良以二者實同一經也」,這屬于同一部的。「《阿彌陀經》之宗趣,亦有多說。茲擇其精要者,如《疏鈔》曰」,蓮池大師所說的,這是小本《彌陀經》。「依正清淨,信願往生,以爲宗趣」。極樂世界的依報是國土,正報是佛菩薩,都清淨!自性本自清淨。信,真信,真發願,這兩個字難,這兩個字我們做到了,往生容易,決定往生,你要真信,你要真願。真願了怎麼樣?你就能把這個世間放下了。爲什麼放不下?我對這個世間還有留戀。許許多多人有個錯誤觀念,我現在還沒離開這個世間,我對這個世間還要認真,我哪一天往生了,我才放下。這話講得是挺有道理,我們冷靜去想想它是不是真有道理?到最後一念你放不下怎麼辦?不就去不成了嗎?所以聰明人,沒去我就放下,這才算保險!所以真正念佛人他什麼都不計較,眼前一切活計,就是生活我們需要的這些,統統隨緣,得過且過。

  我們知道弘一大師沒有學佛之前,那個人是多麼愛挑剔的人,對人對事一絲毫不苟且。他在日本念書,跟同學約了明天早晨八點鍾你來見我。同學第二天來了,大概遲到了一、二分鍾,他不開門,把人家臭罵一頓,你不守時間,我叫你八點,八點准時來,早來也不行,晚來也不行,這麼樣一個人。到晚年學佛之後,一切都隨緣了。新加坡廣洽法師告訴我,他們兩個人是好朋友,弘一大師到新加坡是廣洽法師邀請的,住在薝葡院。薝葡院離我們淨宗學會很近,走路大概叁分鍾,拐彎就到了。我去參觀他住的地方,就是弘一大師到這兒來之後,出乎意料之外,什麼都隨緣,沒有一樣他執著的。主人對他很尊敬,總希望讓法師樣樣都歡喜,飲食起居怕這個東西不好吃,哪裏知道他什麼都好吃。鹹,鹹有鹹的味道,淡,淡有淡的味道,苦有苦的味道,他什麼執著都沒有,他真放下了,把以前那些老毛病統統都改掉了,對人非常和藹可親,什麼規矩都沒有了,這是廣洽法師告訴我的,那真好侍候。什麼事情不必問他,自己怎麼做他都歡喜,沒有一樣他說不好。他也是做榜樣給我們看的,爲什麼?真正契入般若境界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還有什麼不好?還有什麼好計較的?什麼都要隨我的意思,這個就麻煩了,這個你執著沒放下,頭一關,你入不了門。

  我在澳洲,早年在美國,都有人告訴我,同修當中特別是出家的,聽我講經不專心。不但不專心,還給人說,法師講經是講給信徒聽的,講給別人聽的,不是講給我們聽的。跟在我身邊十幾年、二叁十年,什麼都沒聽到。每堂課他都在聽,他爲什麼沒有聽到?不是爲我講的,是爲別人講的,心不在焉!聽一百年他也沒聽懂。所以我也曾經說過幾句,我過去在臺中那些年,李老師講經我一堂不缺,我是什麼心態?老師字字句句都是爲我講的,我聽懂了,我得到了。我離開臺中出家了,老師非常感歎,講經的時候跟大家說,你們跟我十年,什麼也沒聽懂,聽懂的人,學會的人,走了。老師雖然沒有指名,大家心裏有數,他們跑到臺北來找我,說老師講這個話,學到的人走了,你學到,你到底學到什麼?來問我。我說我學到的,你們比我學得更多,你們跟老師時間這麼長,學得比我更多,我才學幾天!他說老師說你學到了,走了。我說可能有一點,我聽東西認真聽,爲什麼?我在臺中是作客的,總得要離開的,老師的每一句話我都很重視。你們是臺中人,家住在那裏,今天學不會還有明天,今年不會還有明年,這一生學不會還有來生,大概是這個意思,所以你們學不到。我是作客,我一天時間不敢浪費掉,我說原因就在這裏。所以外面來的,臨時來的,到這兒來住幾天的,他那個精神會專注,真學到東西。你們在這兒常住的,家在這裏的,就難了,爲什麼?不稀奇了。外面來的人稀奇,真不容易遇到老師,真難,他珍惜。你看心不一樣,用心不一樣,一個是尊重心,一個是散漫心。我老師從來沒有特別教我,上課聽經大家都在一堂。

  下面我們再看《圓中鈔》,幽溪大師的,他說「以信願淨業爲一經宗要」,真信發願求生淨土。《彌陀要解》講得就更清楚,非常簡單,「以信願持名爲宗」,而且蕅益大師講信,講六個信。《彌陀經要解》就是這叁樁事情做爲總綱領,你看經開叁分,序分裏面他就講信願行,正宗分裏頭也是講信願行,最後流通分還是講信願行,《要解》特別強調信願持名。六個信,第一個信自己,這個了不起!第二個是信佛,信釋迦牟尼佛,信阿彌陀佛,這是信他。頭一個信自己,信自己什麼?信自己本來是佛,你才成得了佛,你要不相信你自己本來是佛,你怎麼用功也成不了佛。信他,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五劫修行,功德成就了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真的一點不假。難信,太難信了!我們這一代的衆生有福,爲什麼?這一樁事情被科學家證明了,現在的量子物理學家,以心控物,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是物,是阿彌陀佛的心願成就的。我們今天心同佛,願同佛,行同佛,我們的成就會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。這是近代物理學家幫我們的大忙,我們不再懷疑了,完全肯定了。

  信理、信事。理,前面跟我們講的,這一部經的理體,本經的體性是講理;事,我們這一部分講的,這一經宗趣,這是事。理事都清楚、都明了,你就不會懷疑了。我們今天信得不真,行得不徹底,主要是對于理跟事沒搞清楚。最後教我們信因、信果,信願持名是因,往生不退成佛是果。我們真的信了,真信就真幹。我真信,我還沒做到,這不行,這不是真的。真信一定做到,這李老師教給我的。你說你信了沒做到,你那個信是假的不是真的,自己千萬不要誤會。換句話說,信願行是一而叁,叁而一,信沒有發願,沒有念佛,信是假的;我念佛,我對淨宗的理不清楚,我有疑惑,這個行也不是真的,他容易動搖,容易被外面境界幹擾。正因爲這個原因,經不能不深入,不可以有疑惑,有疑惑一定要搞清楚,叫破迷起信。只要有迷在,對你的信心就産生障礙。所以這經要常讀,要常常去揣摩、去體會。真正沒有疑惑了,這信心真生起來了。有這個信心,一定有切願,巴不得趕快到極樂世界去,早一天去。雖然有切願,也不必著急,爲什麼?佛會給你安排。我發願我有壽命不要了,我提早去,行不行?行,但是佛還沒有來。爲什麼不來?希望你多給念佛的人做個好樣子,給大家表表法。這是什麼?這是你積功累德的好機會,往生你就不能表法了。你能幫助一個人建立信心,能幫助一個人誠心去念佛,這個都是很大的功德。如果你表法表錯了,你讓別人看到不相信,讓別人看到退心,或者去學別的法門,甚至于去學別的宗教,這個過失就太大太大了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,不能掉以輕心的。宗門大德常常勘驗學人的一句口頭禅,叫「會麼?」,提醒你這一句,你會麼?你會,你這一生就成就了,不會,你就退轉了,你就墮落了。這一句話的意思很深很深!

  後面這個結論,「綜上大小二本,中外諸家所明宗趣,皆以信願持名,往生淨土爲本。于是廣參諸家之說,據本經之文,標明本經宗趣曰:本經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爲宗,以圓生四土,徑登不退爲趣。」把總綱領說出來,下面再一條一條分別給你解釋。發菩提心重要!菩提心,我講得比古大德的清楚,容易懂,我用本經的經題。菩提心的體,真誠;菩提心的自受用,清淨平等正覺;菩提心的他受用,慈悲。這就是說我們用真誠的清淨心,真誠的平等心,真誠的覺悟心,對自己;真誠的慈悲心,對別人,這叫發菩提心。慈悲兩個字是拔苦與樂,我們要代衆生苦,要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,這個念頭,念念不舍,相續不斷。我們的行持,在事上要看破,看破就是明了,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清楚、都明白怎麼來的。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這部經上講得夠透徹、夠明白了,我們好好來學習。搞清楚之後,曉得這是假的,幻相,不再執著,執著放下;不再分別,分別放下;不再起心動念,我統統放下了。統統放下,你就得大自在,你就不會再受外頭境界影響了。用真實智慧,真實利益,對自己,對衆生。一個方向,一個目標,求生淨土。圓生四土,圓是圓滿,一生一切生,生同居土就是生方便土,就是生實報土,就是生寂光土,一即是四,四即是一,叫圓生四土,永遠不會退轉。

  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十九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