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十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二十集)  2011/10/19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020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淨土大經科注》,第一百七十一面倒數第叁行:

  「叁、明宗」,第一小段「叁輩往生,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爲因」。我們看念老的批注。「經中《叁輩往生品》中,所有上中下叁輩往生之人,莫不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爲因。」這一段將本經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說出來了,就是兩句話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。不僅僅是淨宗法門,實在說,佛門無論是宗門、教下、顯教、密教,無量法門,真正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這一句。世尊在淨業叁福裏面告訴我們,淨業叁福是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裏面說的,佛說了叁條,這太重要了。我們淨宗學會成立,那個時候在美國,韓館長要我寫個緣起,用她的名義發表的。裏面就提到淨宗修行五個科目,第一個就是淨業叁福,最高指導原則。第一條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由此可知,世出世間大聖大賢,從哪裏學出來的?從孝親尊師。我們細心去觀察,在這個世界上,每個國家、族群乃至于宗教,許許多多聖哲出現在世間,沒有一個不是孝親尊師,都從這個根上成就的。

  孝親怎麼個孝法?尊師,不是老師希望你尊重他,我們這樣想全錯了。孝親尊師是性德,一切衆生自性裏頭本來有的,連畜生裏頭都有孝道,你細心去觀察。中國傳統的文化從哪裏出生的?以什麼爲基礎?我這麼多年來學習觀察,我深深體會到,它是從「父子有親」那個親愛生出來。那是中國傳統文化教學的根,跟淨業叁福第一句「孝養父母」一個意思,天性,性德。所以中國傳統文化,教育的目的是什麼,我們就知道了。第一個目的,希望這個天性永遠保持下去,父子的親愛這一生不會改變,這第一個目標。第二個目標,把它發揚光大,頭一個就是五倫,從父子有親發展爲君臣有義、夫婦有別、長幼有序、朋友有信,都從這個根發生的。五倫是說關系,我們生到這人世間來,人與人是什麼關系?父子的關系、夫婦的關系、君臣的關系、長幼的關系、朋友的關系,不出這五大類,這五大類把我們的關系講盡了,統統包括在裏頭。做人根本的德行,就是五常,無不是從父子有親那個親愛裏頭衍生出來,那是個根,從那裏生出來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五常,常是永恒不變。《左傳》上有句話說得好,「人棄常則妖興」,這個常是什麼?是人道、天道,人天道。如果這五樣東西沒有了,不要、丟掉了,這個世間就是妖魔鬼怪,不是人了,《左傳》上這句話意思就這個。禮義廉恥四維,管仲提出來的。一般衆人知道的是八德,孝悌忠信、仁愛和平,全是從父子有親裏頭衍生出來。

  孝敬怎麼落實?《弟子規》就是孝敬的落實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。你把《弟子規》做到了,淨業叁福這兩句你就圓滿了。第叁句「慈心不殺」,培養你的慈悲心,落實在《感應篇》。你真正知道善有善果、惡有惡報,你慈悲心自然生出來,決定不再傷害衆生。衆生傷害我,我也不能傷害他,爲什麼?愛心。慈悲跟愛意思是一樣的,不同的是根不一樣,世間人講愛,它裏頭有親情在裏頭。慈悲沒有親情,慈悲是真實智慧,那是性德,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是自性裏頭本有的,性德。有這個基礎才能夠學大乘,大乘後頭有一句,「修十善業」。儒、道、佛第一句,根,你怎麼能不要!

  現在人不要《弟子規》,換句話說,不要孝順父母,不要尊敬師長,不要了。我們對這個事情,不能不深入的去研究、去觀察。你不要這個東西,你學佛就學不成,爲什麼?十善業你決定做不到。十善業是建立在因果的基礎上,因果的基礎是建立在孝親尊師的基礎上,就是《弟子規》的基礎上。我學佛六十年,教學五十叁年,深深體會,我們許許多多同學學佛功夫不得力,原因在哪裏?原因在沒有根。這個根,補,很難補得出來,今天大家學習儒釋道叁個根是從文字上學習的。古時候這叁個根是在童年時候學習的,尤其是《弟子規》的根,是嬰孩時候學的。你剛剛出生,你張開眼睛會看,豎起耳朵你會聽,你已經在學習了。而《弟子規》是你的父母把它做出來,做給你看,你的父母還很年輕,他的父母也還在,你看他怎樣孝順他的父母,他怎樣尊敬他的長輩。這個嬰兒天天在看,看了叁年,一千天,這個印象深刻,根深蒂固。所以《弟子規》不是教小朋友念的、背的,不是,是父母、大人在他面前做出來給他看,他是這麼學會的。到六、七歲上學了,父母對老師那種尊敬讓他看到,他就學會尊師重道。稍長,八、九歲慢慢懂事了,老師教這個學生爲什麼要孝順父母,把道理講給他聽,他已經做到了,道理講給他聽。父母教育兒女要尊師重道,把尊師重道的道理講給兒女聽。父母跟老師密切配合,把這個人教出來,叫根深蒂固。我們現在這個根都沒有了。

  我這個年齡算很幸運,生長在廬江,這個地區是明清兩代桐城派的發源地,桐城是個學派。所以文風鼎盛,就是讀書的風氣盛。農村裏面的小朋友都念書,家家祠堂都辦學,私塾,私塾是家學。中國古代的教育,家庭負最主要的使命,教育是你家裏辦的,你家不辦教育,你的家就不能夠存在。古時候是大家庭。我在出生的時候,家庭裏面人雖然很多,但是家敗了、衰了。所以,我叁歲搬到東鄉,老家在北面,在金牛鎮,搬到順港,我的姑媽嫁到那邊,她們的家族也挺旺的。我所記得的,我自己老家不記得了,叁歲離開不記得了,沒有印象。但是在順港的時候印象就很深,叁歲搬過去,我十歲離開的。我姑媽家裏面,十個兄弟沒有分家,大家庭,所以那個時候人口大概有一百人左右的樣子,是個旺族。祠堂是學校,從前小朋友是這樣學出來的。我們對于傳統的教學,大概是在六、七歲以前沾這麼一點邊。八、九歲的時候教育就改變了,鄉村裏頭有短期小學,兩年結業的,短期小學。不再念古書,像《千家詩》、《千字文》這些東西不念了,但是它還有一門「公民」的功課,還講一點倫理道德,新編的,不是古書。抗戰爆發之後,抗戰爆發那年我十一歲,好像到十二歲,「公民」就沒有了,改成「社會」。距離我們傳統東西愈來愈遠,沒有了。我弟弟小我六歲,他根本就不懂得有「修身」、「公民」這個,他連這個印象一點都沒有,因爲到他上學的時候已經沒有了!

  這是我們疏忽,把老祖宗的東西不要了,這心怎麼發得出來?孝親尊師的概念沒有了。所以我們東西學不好,怎麼學都不像。這是讓我深深的體會到,特別是印光老法師的一句話,我體會得很深,老人講的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,誠敬沒有了,誠敬到哪裏找?我們腦子裏誠敬的概念跟古人誠敬不一樣。字是一樣的,音是一樣的,意思不一樣。古人那種誠敬我們體會不到,作夢也想不出來,我們從來沒有經曆過,沒有看到過,沒有聽說到過。古書有人讀,他能不能體會到?很難。爲什麼?他如果讀的能消化,能夠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爲指導的原則,他會體會到。如果念書是念書,生活是生活,念書跟生活連不上來,那就他永遠體會不到。講解,依照古人的批注,依照古人批注沒錯,但是是自己的意思,不是古人的意思。這就像經典一樣,開經偈上說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我們永遠不知道如來真實義是什麼。可是古人有句話說得挺有道理的,說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能夠體會到古人真實義。這個千遍要怎麼念?要像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裏頭告訴我們那個原則,那是修行的綱宗,「離文字相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」,這樣的念一千遍、二千遍、叁千遍,你能夠體會到意思。

  如果你不能夠離一切相,這一切法你就得不到,所以這難。我們今天一看書,馬上自己就起心動念,就自己的意思就起來了,不是如來真實義。我們今天所讀的《無量壽經》,理解的是自己的《無量壽經》,不是釋迦牟尼佛的《無量壽經》。要把自己的意思完全放下,一心去讀,你才能發現如來真實義,只要有自己意思就不行,聖賢東西難就難在此地。李老師當年教導我們,經典,世出世間聖人東西都是意在言外,你得會聽,不能夠死在句下,要懂得弦外之音。這一點是真難,古人都難,現在這個難,難上加難,我們沒法子。我們今天所學習古聖先賢的東西,學的是皮毛,學的是常識,不開智慧。佛教傳到中國來,佛教修學的宗旨我們中國人接受了,儒接受,道也接受了。它的修行宗旨就叁個字戒、定、慧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這個概念儒接受,道接受了,它真有道理。戒就是守法、守規矩,誠敬,真誠恭敬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沒有例外的。中國古人講誠,至誠、至善,講這個東西,真誠、善良到極處,加個至,這是聖學的基礎,也是佛家講的基礎。我們要學,如果這個意思還含糊籠統,我們學一輩子都學不像。每天學習聖賢之道,天天還在造業,造業造得最嚴重叫意業。意是什麼?妄想,妄念不斷,連睡覺它還在相續,他作惡夢。你就知道這個東西有多難!

  我們如何來彌補?那就是絕不離開聖教。我自從接觸之後,知道這個好,六十年沒離開,每天跟人分享,我對于這個不疲不厭,因爲它對我有好處。分享當中有很多啓發,也就是所謂的悟處。不跟人分享,這個啓發就沒有了,這個能幫助自己提升境界,樂此不疲。中國古人教給我們,「學之道,貴以專」,你看佛教給我們的,以這裏爲例子,一向專念,這不就貴以專嗎?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一部經、一句佛號,這我們淨宗。你果然能夠專念,不雜,在淨宗裏面講,叁年就成功了。你打開《往生傳》、《淨土聖賢錄》,幾乎一半以上都沒有超過叁年,他就預知時至,自在往生。是不是他的壽命都是叁年就到了?我不相信,這講不通的。爲什麼到叁年就往生?叁年功夫成就了,跟阿彌陀佛通了,還有壽命不要了。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