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十一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二十一集)  2011/10/20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021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淨土大經科注》第一百七十二面倒數第四行,從第二句看起:

  「可見第十九願重在發菩提心,一心念我。第十八願重在至心信樂,一向專念」。這前面我們讀過,念老在概要裏面將第十八願、第十九願經文,全部抄在這個講義裏面,我們也很認真細心的去學過。所以第十九願、十八願是這部經裏頭修學最重要的指導原則,不但淨宗如是,學習一切聖賢教誨無不如是。首先要發心,菩提心是真心,因爲諸佛如來所說的經教,所示現的行誼,都是自性自然的流露,就是真心自然的流露,只有用真心,我們才能夠體會得到。如果用妄心,就是佛菩薩來教我們,我們也得不到。爲什麼?妄只能緣到妄(虛妄的境界),緣不到真心,緣不到自性。這經上講緣不到般若,般若是真實智慧。

  爲什麼緣不到?我們從經典裏面一個淺顯的比喻就能了解,佛常常把我們的心比喻作水,真心是什麼狀態?真心是不動,這個水沒有起波浪,是真心;這個水沒有染汙,清淨、不動是真心。這個水起作用就像一面鏡子一樣,外面的境界就照得清清楚楚,這就叫般若,自然就通達明了,不要學的。妄心?妄心是這個水有了染汙,肮髒了,又有波動現象,對外面照就照不清楚。這個比喻很淺顯,大家都知道。佛用這個來比喻真心、妄心,就告訴我們,妄心只能緣到妄境,水混濁、波動,照見外面的境界相全是虛幻的,沒有一樣是真實的。如果這個水平靜、幹淨、沒有汙染,照外面就照得清清楚楚,像一面鏡子一樣,那就叫諸法實相。

  從這個比喻當中,我們就有很深刻的體會,妄心是決定緣不到實相,決定緣不到般若,般若是智慧,一定要真心、要清淨心、要平等心、要覺心,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。換句話說,心要幹淨,沒有染汙。染汙的根源我們要知道,就是我見,是染汙的根源,第七識。第七識四大煩惱常相隨,第七識裏頭有四部分,第一個就是我見,第二個是我愛,第叁個是我癡,第四個是我慢,實際上就是貪瞋癡,愛就是貪,慢就是瞋恚,愚癡,貪瞋癡。貪瞋癡跟我見(執著有個我)同時發生的,也同時消失,同生同滅。只要我們有這四樣東西,有我見、我愛、我癡、我慢,真的東西就不見了。聽得再多,熏習的時間再長,全部是屬于知識,不是智能。智慧必須轉末那成平等性智,你把它轉變,清淨平等,清淨沒有汙染,平等沒有波動,末那是平等性智。轉第六意識叫妙觀察智,你看第七識清淨平等,第六意識就妙觀察了,阿賴耶就變成大圓鏡,前五識那就起妙作用,幫助一切衆生修因證果,成就佛事當中無量無邊的功德。

  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知道執著我是錯誤的,心裏要明白。事上,事上因爲大家都執著我。我要說我這個身體不是我,人家說你神經有問題,你怎麼連我都不承認了?所以要和光同塵,表現要跟他們一樣,他就不感覺得你奇怪,這是功夫!外表跟凡夫一樣,和光同塵,裏頭不一樣,裏面是住真實慧,真實利益,這樣才能度衆生。這就是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,他跟我們有哪些不同的地方,我們就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外表上看不出來,裏面不一樣。我們這樣才能夠成佛道,這一生當中將來往生決定沒有障礙,自在往生,到極樂世界不退成佛,功德就圓滿了。所以發菩提心比什麼都重要。菩提心一發,自然就一心念我。這個我是阿彌陀佛自稱,你就能一心專念阿彌陀佛。一心就是菩提心,二心就不是菩提心。一心一意,心裏頭常存的就是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。恒順衆生,做一切的事業都是幫助衆生、成就衆生,幫助衆生破迷開悟,成就衆生離苦得樂。當我們自己沒有成就的時候,要把成就自己當作主,幫助是附帶的;等我們自己成就了,真成佛了,證得妙覺果位了,那時幫助衆生是主。爲什麼?沒有我了,我沒有了,那個時候一心一意專門幫助衆生,無我了。慈悲到了極處!所以心不發不行。

  現在怎麼發,這種煩惱習氣無量劫來的熏修,時間太長,熏得太久,想斷斷不了;大乘教裏頭教給我們轉識成智,我們想轉,轉不過來?這個經上教給我們,你只要一向專念,不知不覺就轉了。千萬不要念別的,念別的東西都是念六道輪回,那你就轉不過來。必須把世出世間一切法放下,一心專念,心上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。只要心清淨平等,這個心充滿了智慧。清淨平等是修的,覺不是修的,覺是自然的,只要清淨平等,覺就現前。就像水一樣,只要它幹淨,只要它不動,它自然就照見,照見不是修來的。這個照見就是宗門裏面講的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心性在哪裏?遍法界虛空界,無有一法不是心性,無有一法不是實相,無有一法不是般若,你全見到了。這個境界很深!我們今天學習這部經,包括前面所學習的這是第十二遍,所以今天這個講法,我們同學多少都會有一點體會,如果沒有前面的基礎,這種話意思很深,很不容易聽懂。

  十八願著重在功夫,十九願著重在發心。功夫從哪裏見?就這四個字,至心信樂。至心,真誠到極處。印祖告訴我們,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,萬分誠敬,你就得萬分利益,很重要!我們今天誠敬心沒有。什麼叫誠?誠敬就是菩提心,誠是真誠,一點虛假都沒有。清朝末年曾國藩先生他在讀書筆記裏頭,將這個誠字下了一個定義,這個定義跟大乘經上講的完全相同。什麼叫誠?「一念不生是謂誠」。換句話說,誠是什麼意思?不起心、不動念。不起心、不動念是誰?成佛了。從阿羅漢,阿羅漢放下執著,不執著了,菩薩放下分別,佛放下起心動念,那不起心、不動念是佛!《華嚴經》上講的法身菩薩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們都是不起心、不動念,誠做到極處,叫至誠。我們要用大乘這叁個階段來說,我們可以說阿羅漢把誠找到了,他有一點誠意了,不圓滿,因爲他只放下執著,他還有分別、還有起心動念。六道凡夫比不上,六道凡夫都有執著,連非想非非想處天都還有執著。菩薩高了,菩薩這個真誠增長了,沒圓滿,還有欠缺,沒圓滿。到成佛,圓滿了,他不起心、不動念了。我們明白這個意思,就曉得自己有沒有誠意。這個誠意是不能沒有。

  你看聖人用真心、用真誠,凡夫用妄心。妄心是什麼?虛情假意,他連自己都不相信。所以這個地方講的,至心信樂,連自己都不相信,他怎麼會信別人?我們今天最重要的就是培養信心。至心,他真相信,至心就是菩提心,就是真心。真心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境界,完全相信,一點都不懷疑。我們做不到!我說這是壞人,他來騙我,他來害我,我們對他要提防,要小心謹慎。佛菩薩不是這樣的,佛菩薩相信他。爲什麼?佛菩薩把所有境界都歸零了,諸佛菩薩歸到零,五逆十惡也歸到零,餓鬼、地獄也歸到零,歸到零就什麼都沒有了,平等的。平等是真法界,叫一真法界,它歸零。用佛家的話說,全部回歸自性,回歸自性就回歸到零。

  現代科學家講到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議,我們爲別人介紹可以加個標題,「現代科學證明大乘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我們加上這個標題就很清楚、很明白。近代科學家講以心控物,大乘佛法裏面講「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,就是以心控物。叁千年前佛說的大乘教,現代科學家證明了,而且現在不斷在做實驗,做實驗的人愈來愈多。這一門新興的科學,如果被大家承認了,確實它有能力改造社會,有能力化解地球上所有的災難,真不可思議!我們要把這樁事情介紹給一切衆生,不分國家、不分族群、不分宗教、不分文化,普遍去介紹。爲什麼?這是真理,這是佛家講的實相,事實真相。事實真相明了叫看破,看破之後,一切起心動念統統放下,叫功夫,那叫修行,一個雜念都沒有。你看到這個世間,種善因的人得善果,造惡業的人得惡報,這個事情是真有。那我們問,佛菩薩怎麼個看法?佛菩薩一句話給你解答了,「法爾如是」,你懂嗎?這個法是一切法,它本來就是這樣的,一點都不稀奇。你明白了你決定不會去作惡,你知道作惡等于零,但是你不會去作惡,天堂等于零,地獄也等于零。所以在真正覺悟的人,就是用真心的人,這個宇宙是平等的,宇宙絲毫差別都沒有。

  爲什麼說不可得?那是幻相,幻相它生滅的時間很短暫,彌勒菩薩講的,一秒鍾多少個生滅?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。你以爲它是有嗎?一秒鍾一千六百兆,你數都數不過來,你一秒鍾能數到一千六百兆嗎?沒法子。所以彌勒菩薩後頭這句話很有味道,他說「識念極微細,不可執持」,你沒辦法執著它,你沒有辦法控製它,這是事實真相。天堂也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地獄也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不都等于零嗎?這也是近代科學裏頭所說的,零極限,達到終點站了。終點站就是我們起源的站,我們從這開始的,最後還歸到這個地方。好像很大的循環,一念不覺從這開始,最後大徹大悟,回歸到原點。學大乘對于這些原理原則不能不知道,你對于這個道理不知道,你肯定有疑惑。疑是菩薩最嚴重的障礙。

  這個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,你就不懷疑了。你就曉得如來、菩薩,下面十法界所有衆生,無論他們幹些什麼,想些什麼,造些什麼,果報是什麼,全都歸自性。這個理真的深,不是凡夫境界,說不出的。說不出,佛爲我們說出來了。我們今天很幸運,雖然沒有證得,我們聽大乘經的常常熏習,聽科學家的報告,我們知道有這個事情,我們這個悟叫解悟,我們真聽懂,承認了,不再懷疑了。下面,下面就是我們要幹的,幹什麼?放下。事上我們要斷惡修善,我們要破迷開悟,理上斷惡不著斷惡的相,修善不著修善的相,破迷不著破迷的相,開悟不著開悟的相,就對了,你真的入進去了。只要有絲毫起心動念就不行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十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