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十一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你記住,你的心水就起波動。所以心愈是定愈好,愈是靜愈好。

  諸佛菩薩,大乘經上有個比喻說,「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。那伽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是龍、是象。龍我們沒看見過,大象看見過。你看大象,無論站著也好,走著也好,牠都是很穩重,牠慢吞吞的,都好像在定中,行住坐臥牠都在定中。佛用這個比喻,要我們學牠,學牠那個樣子。我這一生看到一個人,章嘉大師,你看章嘉大師這張照片,他坐著的,穩如泰山;他走路的時候慢吞吞的,確實就跟大象一樣,一點都不急躁,看出那種穩重、清淨,那是智慧相。我們今天所謂敏捷,人一問,馬上就答上,那是一種什麼?浮躁相,那不是智慧,那是常識。你常識、學識豐富,你答得快,引經據典,反應很快。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反應慢,反應比我們還要快,但他太快了,我們發現不了,就好像一秒鍾一千六百兆的生滅,我們沒發現,真快!他沒有不知道的,他不需要考慮的,沒有思考的。應機施教,你是什麼樣的根性,就跟你說什麼,一樁事情,說深、說淺、說廣、說略,都是在一念之間就顯示出來,他不遲鈍。大乘的奧妙不可思議!

  所以至心難,至心才會信。首先要相信自己,特別是修淨土法門的同學。世尊在經上講的,淨土的原理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你要相信這兩句話,你這一生決定得生淨土。爲什麼?道理你透徹了。什麼是佛?心是佛。什麼樣的心是佛?信心是佛。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跟我們講得清楚明了,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、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這釋迦牟尼佛講的,我們要相信這些話,就是是心是佛。你要不相信這句話,你是心還是佛,只是你不相信你自己是佛,那就沒法子。淨宗的信,紮根在此地。然後相信是心作佛,怎麼作?我念阿彌陀佛就是作佛。我作佛,我還要作阿彌陀佛,我不作別的佛,我作阿彌陀佛。

  這經上有例子,阿阇王子他們這一個小團體,五百多個人,見釋迦牟尼佛,聽釋迦牟尼佛講《無量壽經》,聽得很歡喜,心裏頭都起了個念頭,我將來到極樂世界,我要作阿彌陀佛。他們起心動念,釋迦牟尼佛知道,不等到他們問話,就給他印證,他這個願將來一定會圓滿。人家相信!所以從信,至心信,下面一定有樂,這個樂是喜愛、愛好,佛法講的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。你真的,不要說入境界,挨到邊,你就歡喜得不得了,沒有進入,挨到邊,你就會好歡喜,你一天到晚都歡歡喜喜。這個歡喜從哪裏來?至心信樂,從至心、真信那裏生的。你真願意到極樂世界,有百分之百的把握,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去,到極樂世界常常跟隨在阿彌陀佛身邊,一點都不假。接受阿彌陀佛的熏陶、教誨,你很快就圓滿成就了。

  現前最重要的是一向專念,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。可是我們生活在現代的社會,這個社會遇到困難了,不是普通的困難,非常嚴重的困難。他們不能解決,我們功夫雖然還沒有完成,不能不照顧。怎麼照顧法?依教奉行,爲人演說,就是方法。我們看到夏威夷土著治病的方法,我們看到他是用念力,醫生不要跟病人見面,遠隔幾千裏都沒有關系,他能把他的病治好。夏威夷土著的方法震動了美國,震動了日本,很多人認真在研究、在學習。但是這樁事情有一個先決條件,要不具足你學不到。先決條件是什麼?生病的這個人跟我是一體,你才能治得了他。這個是在大乘經上佛說的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誰的心想?我的心想。換句話說,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一體,外面出了事情不是外頭,是我,我只要把我治好,外面的狀況都恢複正常了,這是大前提。你要不能肯定遍法界虛空界是我,你就沒辦法。我要治這個病人,這個病人腸胃有毛病,我觀想當中我的腸胃有毛病,跟他是同樣的病,我把我治好,他就好了,他就沒事了。病人跟醫生不要見面,只要知道你的姓名、知道你的病曆,你什麼地方有毛病,就能把你治好。妙極了!不要用醫藥,自己用意念調整自己的身心,對方就感應到了,他自然就好了,不知不覺他自然就好了。現在很多人在研究,不用醫藥,不要診斷,一點都不麻煩。它有道理,它不是沒有道理,這個道理大乘經裏面講得非常清楚。

  「故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是彌陀本願之心髓」。真心、骨髓,沒有比這個再重要的。我們一個方向,就是求生極樂世界;一個目標,親近阿彌陀佛,除此之外別無雜念。你製心一處,你決定成就,無事不辦。我們想想要給人看病,我把我的心放在阿彌陀佛上,他的病會不會好?我們想想,我整個身心都變成阿彌陀佛,我這一回向給他,肯定他好了。夏威夷土著的治法,他只是四句話。第一句話,他出了毛病,第一句話「對不起」,我解釋說,我沒把你照顧好,你怎麼會生毛病?第二句話,「我愛你」,第叁句話,「請你原諒我」,第四句,「謝謝你」,病就好了。你看看四句話。這四句話可以不斷重複的念,念到自己確實恢複正常,那邊就恢複正常。很簡單、很容易!關鍵在用心,你用的是什麼心。他跟我是一體,就産生效果;他是他,我是我,他不是我,我不是他,一點感應都沒有。中國古人有說「母子連心」,母親想她兒子跟自己是一體,兒子想他母親跟自己是一體,他有感應,我們今天講心電的感應。母親要是身體不好,有了狀況,兒子無論在多遠,他會身心不安,他著急,趕緊回來。

  所以這兩句是淨宗修行最高指導原則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是彌陀本願之心髓,「全部大經之宗要」。宗是宗旨,要是綱要,就是指導的最高原理原則。「往生必備之正因,方便度生之慈航」。我們自己把這兩句話做到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就能幫助一些人生起正信。我們回向,把這個目標定在有緣衆生。爲什麼?有緣衆生感應非常敏感,跟我們沒有緣的就遲鈍,感應緩慢,有緣的衆生感應很快。幫助他對大乘淨宗生起正信,幫助他對于經教能漸漸的攝入,能理解,會起到這種功效。「本經所崇,全在于此,修行要徑,唯斯捷要」。本經所崇的,崇是崇尚、尊崇,就在這兩句。修行的門路這是最快速的快捷方式,最直捷的。「故爲本經之宗也」。

  底下一段,「發心有二義」。「昙鸾大師《往生論注》曰:《無量壽經》叁輩往生中,雖行有優劣,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。此無上菩提心,即是願作佛心。願作佛心,即是度衆生心。度衆生心,即攝取衆生生有佛國土心」。《往生論》,天親菩薩著的,批注是昙鸾法師。昙鸾法師在批注上有這麼一段話,《無量壽經》裏頭講叁輩,上中下叁輩,叁輩往生當中,上輩往生的優,下輩往生的劣,功夫不一樣,但是都發菩提心。這我們在經上看到的,「叁輩往生品」裏頭講得很清楚,沒有不發菩提心的。菩提心雖發了,遇緣不同,所以修行功夫參差不齊。這個無上菩提心就是願作佛心。蕅益大師講得好,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裏頭說,真誠發願求生淨土,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。這句話印光大師贊歎備至,他講得太好了,講得簡單明了,人人都懂。

  自古以來的祖師大德講這個無上菩提心,講得很複雜,講得不好懂。《觀經》上說的,這佛說的,什麼叫菩提心?菩提心就是至誠心、深心、回向發願心,這不好懂。這一句話古大德有很多不同的解釋,我們依哪個?這難!《起信論》上講菩提心,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也不好懂。蕅益大師講得多簡單,直截了當,真正發願求生淨土,親近彌陀,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,好懂。所以我們才知道農村裏面的阿公阿婆,你問他什麼是菩提心?他不知道。你問他,你是不是真心想生極樂世界?真的,我真想去。那就是無上菩提心,他真發了,他一心專念。你看他《無量壽經》沒念過,也沒聽過,但是他所做的,《無量壽經》的核心他都掌握到了,所以他能往生。這往生一點也不稀奇,蕅益大師把這樁事情掀開了,大家都明白了,說我們要發心願作佛,這個很重要。我這一生沒有別的願望,就是願意作佛。

  佛,佛的事業是教化衆生,我們現在要學佛,不能不學佛度衆生。度衆生我現在能力不夠,心不能沒有,你要發度衆生的心,隨緣隨分,盡心盡力,《楞嚴經》上說,那就叫圓滿功德。度衆生的心,就是攝取衆生生到有佛國土的心。攝取是什麼?勸導,我們要勸導衆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爲什麼?那個世界上有佛,娑婆世界現在沒有佛,極樂世界有佛。你勸一個,一個往生,那個人作佛了,勸兩個,兩個往生,兩個作佛,勸得愈多愈好。勸到幾百個、幾千個,你能不往生嗎?不可能,你到臨命終時,那些人是受你勸告去往生的,他也拖著阿彌陀佛,「我們能往生都是他勸的,他現在快要命終了,我們去接引他。」阿彌陀佛會帶著你那些有緣的衆生,那都是菩薩,菩薩衆,統統來接引你。要有這個信心,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念念幫助衆生破迷開悟。迷什麼?不信淨土,不信佛法、不信淨土,要幫助他破這個迷關,讓他相信世間真有佛法、真有淨土。他能夠生起信心,能夠發願,我們自己要做榜樣給他看,他看到他就相信了,沒有看到他不相信。

  「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,要發無上菩提心也」,發心重要。「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,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,爲樂故願生,亦當不得往生也」。你聽說極樂世界那個地方沒有苦,那個地方只有樂沒有苦,你發的是什麼心往生?到極樂世界去享樂去,發這樣的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去不成。爲什麼?跟阿彌陀佛的願不相應,這一點要知道。到極樂世界不是去享福的,是去求學的。這個學校的環境太好了,貴族學校,阿彌陀佛辦的,所以你到這個學校去,你聽不到苦,看不到有苦,你所接觸到的全是自在快樂,所以稱之爲極樂世界。我們到極樂世界主目標要搞清楚,是去學習,去斷煩惱、證菩提。如果把目標搞錯了,我聽說那裏快樂,我到那裏享樂去的,不想學法門、斷煩惱,這個願心是障礙,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十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