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你记住,你的心水就起波动。所以心愈是定愈好,愈是静愈好。
诸佛菩萨,大乘经上有个比喻说,「那伽常在定,无有不定时」。那伽是梵语,翻成中国的意思是龙、是象。龙我们没看见过,大象看见过。你看大象,无论站着也好,走着也好,牠都是很稳重,牠慢吞吞的,都好像在定中,行住坐卧牠都在定中。佛用这个比喻,要我们学牠,学牠那个样子。我这一生看到一个人,章嘉大师,你看章嘉大师这张照片,他坐着的,稳如泰山;他走路的时候慢吞吞的,确实就跟大象一样,一点都不急躁,看出那种稳重、清净,那是智慧相。我们今天所谓敏捷,人一问,马上就答上,那是一种什么?浮躁相,那不是智慧,那是常识。你常识、学识丰富,你答得快,引经据典,反应很快。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反应慢,反应比我们还要快,但他太快了,我们发现不了,就好像一秒钟一千六百兆的生灭,我们没发现,真快!他没有不知道的,他不需要考虑的,没有思考的。应机施教,你是什么样的根性,就跟你说什么,一桩事情,说深、说浅、说广、说略,都是在一念之间就显示出来,他不迟钝。大乘的奥妙不可思议!
所以至心难,至心才会信。首先要相信自己,特别是修净土法门的同学。世尊在经上讲的,净土的原理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你要相信这两句话,你这一生决定得生净土。为什么?道理你透彻了。什么是佛?心是佛。什么样的心是佛?信心是佛。佛在《华严经》上跟我们讲得清楚明了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、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这释迦牟尼佛讲的,我们要相信这些话,就是是心是佛。你要不相信这句话,你是心还是佛,只是你不相信你自己是佛,那就没法子。净宗的信,扎根在此地。然后相信是心作佛,怎么作?我念阿弥陀佛就是作佛。我作佛,我还要作阿弥陀佛,我不作别的佛,我作阿弥陀佛。
这经上有例子,阿阇王子他们这一个小团体,五百多个人,见释迦牟尼佛,听释迦牟尼佛讲《无量寿经》,听得很欢喜,心里头都起了个念头,我将来到极乐世界,我要作阿弥陀佛。他们起心动念,释迦牟尼佛知道,不等到他们问话,就给他印证,他这个愿将来一定会圆满。人家相信!所以从信,至心信,下面一定有乐,这个乐是喜爱、爱好,佛法讲的法喜充满,常生欢喜心。你真的,不要说入境界,挨到边,你就欢喜得不得了,没有进入,挨到边,你就会好欢喜,你一天到晚都欢欢喜喜。这个欢喜从哪里来?至心信乐,从至心、真信那里生的。你真愿意到极乐世界,有百分之百的把握,阿弥陀佛来接引我去,到极乐世界常常跟随在阿弥陀佛身边,一点都不假。接受阿弥陀佛的熏陶、教诲,你很快就圆满成就了。
现前最重要的是一向专念,一个方向、一个目标。可是我们生活在现代的社会,这个社会遇到困难了,不是普通的困难,非常严重的困难。他们不能解决,我们功夫虽然还没有完成,不能不照顾。怎么照顾法?依教奉行,为人演说,就是方法。我们看到夏威夷土著治病的方法,我们看到他是用念力,医生不要跟病人见面,远隔几千里都没有关系,他能把他的病治好。夏威夷土著的方法震动了美国,震动了日本,很多人认真在研究、在学习。但是这桩事情有一个先决条件,要不具足你学不到。先决条件是什么?生病的这个人跟我是一体,你才能治得了他。这个是在大乘经上佛说的,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。谁的心想?我的心想。换句话说,遍法界虚空界跟我是一体,外面出了事情不是外头,是我,我只要把我治好,外面的状况都恢复正常了,这是大前提。你要不能肯定遍法界虚空界是我,你就没办法。我要治这个病人,这个病人肠胃有毛病,我观想当中我的肠胃有毛病,跟他是同样的病,我把我治好,他就好了,他就没事了。病人跟医生不要见面,只要知道你的姓名、知道你的病历,你什么地方有毛病,就能把你治好。妙极了!不要用医药,自己用意念调整自己的身心,对方就感应到了,他自然就好了,不知不觉他自然就好了。现在很多人在研究,不用医药,不要诊断,一点都不麻烦。它有道理,它不是没有道理,这个道理大乘经里面讲得非常清楚。
「故知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是弥陀本愿之心髓」。真心、骨髓,没有比这个再重要的。我们一个方向,就是求生极乐世界;一个目标,亲近阿弥陀佛,除此之外别无杂念。你制心一处,你决定成就,无事不办。我们想想要给人看病,我把我的心放在阿弥陀佛上,他的病会不会好?我们想想,我整个身心都变成阿弥陀佛,我这一回向给他,肯定他好了。夏威夷土著的治法,他只是四句话。第一句话,他出了毛病,第一句话「对不起」,我解释说,我没把你照顾好,你怎么会生毛病?第二句话,「我爱你」,第三句话,「请你原谅我」,第四句,「谢谢你」,病就好了。你看看四句话。这四句话可以不断重复的念,念到自己确实恢复正常,那边就恢复正常。很简单、很容易!关键在用心,你用的是什么心。他跟我是一体,就产生效果;他是他,我是我,他不是我,我不是他,一点感应都没有。中国古人有说「母子连心」,母亲想她儿子跟自己是一体,儿子想他母亲跟自己是一体,他有感应,我们今天讲心电的感应。母亲要是身体不好,有了状况,儿子无论在多远,他会身心不安,他着急,赶紧回来。
所以这两句是净宗修行最高指导原则,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这是弥陀本愿之心髓,「全部大经之宗要」。宗是宗旨,要是纲要,就是指导的最高原理原则。「往生必备之正因,方便度生之慈航」。我们自己把这两句话做到,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就能帮助一些人生起正信。我们回向,把这个目标定在有缘众生。为什么?有缘众生感应非常敏感,跟我们没有缘的就迟钝,感应缓慢,有缘的众生感应很快。帮助他对大乘净宗生起正信,帮助他对于经教能渐渐的摄入,能理解,会起到这种功效。「本经所崇,全在于此,修行要径,唯斯捷要」。本经所崇的,崇是崇尚、尊崇,就在这两句。修行的门路这是最快速的快捷方式,最直捷的。「故为本经之宗也」。
底下一段,「发心有二义」。「昙鸾大师《往生论注》曰:《无量寿经》三辈往生中,虽行有优劣,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。此无上菩提心,即是愿作佛心。愿作佛心,即是度众生心。度众生心,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」。《往生论》,天亲菩萨着的,批注是昙鸾法师。昙鸾法师在批注上有这么一段话,《无量寿经》里头讲三辈,上中下三辈,三辈往生当中,上辈往生的优,下辈往生的劣,功夫不一样,但是都发菩提心。这我们在经上看到的,「三辈往生品」里头讲得很清楚,没有不发菩提心的。菩提心虽发了,遇缘不同,所以修行功夫参差不齐。这个无上菩提心就是愿作佛心。蕅益大师讲得好,蕅益大师在《要解》里头说,真诚发愿求生净土,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。这句话印光大师赞叹备至,他讲得太好了,讲得简单明了,人人都懂。
自古以来的祖师大德讲这个无上菩提心,讲得很复杂,讲得不好懂。《观经》上说的,这佛说的,什么叫菩提心?菩提心就是至诚心、深心、回向发愿心,这不好懂。这一句话古大德有很多不同的解释,我们依哪个?这难!《起信论》上讲菩提心,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也不好懂。蕅益大师讲得多简单,直截了当,真正发愿求生净土,亲近弥陀,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,好懂。所以我们才知道农村里面的阿公阿婆,你问他什么是菩提心?他不知道。你问他,你是不是真心想生极乐世界?真的,我真想去。那就是无上菩提心,他真发了,他一心专念。你看他《无量寿经》没念过,也没听过,但是他所做的,《无量寿经》的核心他都掌握到了,所以他能往生。这往生一点也不稀奇,蕅益大师把这桩事情掀开了,大家都明白了,说我们要发心愿作佛,这个很重要。我这一生没有别的愿望,就是愿意作佛。
佛,佛的事业是教化众生,我们现在要学佛,不能不学佛度众生。度众生我现在能力不够,心不能没有,你要发度众生的心,随缘随分,尽心尽力,《楞严经》上说,那就叫圆满功德。度众生的心,就是摄取众生生到有佛国土的心。摄取是什么?劝导,我们要劝导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为什么?那个世界上有佛,娑婆世界现在没有佛,极乐世界有佛。你劝一个,一个往生,那个人作佛了,劝两个,两个往生,两个作佛,劝得愈多愈好。劝到几百个、几千个,你能不往生吗?不可能,你到临命终时,那些人是受你劝告去往生的,他也拖着阿弥陀佛,「我们能往生都是他劝的,他现在快要命终了,我们去接引他。」阿弥陀佛会带着你那些有缘的众生,那都是菩萨,菩萨众,统统来接引你。要有这个信心,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念念帮助众生破迷开悟。迷什么?不信净土,不信佛法、不信净土,要帮助他破这个迷关,让他相信世间真有佛法、真有净土。他能够生起信心,能够发愿,我们自己要做榜样给他看,他看到他就相信了,没有看到他不相信。
「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,要发无上菩提心也」,发心重要。「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,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,为乐故愿生,亦当不得往生也」。你听说极乐世界那个地方没有苦,那个地方只有乐没有苦,你发的是什么心往生?到极乐世界去享乐去,发这样的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你去不成。为什么?跟阿弥陀佛的愿不相应,这一点要知道。到极乐世界不是去享福的,是去求学的。这个学校的环境太好了,贵族学校,阿弥陀佛办的,所以你到这个学校去,你听不到苦,看不到有苦,你所接触到的全是自在快乐,所以称之为极乐世界。我们到极乐世界主目标要搞清楚,是去学习,去断烦恼、证菩提。如果把目标搞错了,我听说那里快乐,我到那里享乐去的,不想学法门、断烦恼,这个愿心是障碍,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十一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