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二十二集) 2011/10/20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022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净土大经科注》,第一百七十五面第五行,「发心正因」。请看批注:
「又海东元晓师《宗要》云」,这是现在的韩国人,元晓法师,他有一部《无量寿经》批注,叫《宗要》,里面说,「发菩提心,是明正因」,往生西方的正因。「又云发菩提心有二」,随事发心跟随理发心二种。第一种「随事发心。烦恼无边,愿悉断之」,这一条是断烦恼。「善法无量,愿悉修之」,这是学法门。「众生无边,愿悉度之」,这是度众生,这个愿就是大乘经论里头常讲的四弘誓愿。四弘誓愿第一句,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实际上这一愿是真正的愿,一切诸佛如来他的事业就是度众生。用什么方式来度众生?教学,身行言教,为众生做最好的示范、最好的榜样,所以一切诸佛他在世间示现都叫做八相成道。你看八相成道,那是一个教师,身分是老师的身分。让我们深深从这个地方去体会、去观察、去思惟,要想帮助众生离苦得乐,这是终极的目标。用什么方法帮他?首先要知道,苦从哪里来的?乐从哪里来的?佛在经教上告诉我们,苦从迷失自性而来的,乐,乐是觉悟自性。六道众生无量劫来就把自性迷失掉了,愈迷愈深,愈陷愈苦,从这来的。所以佛帮助众生离苦得乐,真正的帮助就是破迷开悟。迷破了,苦就离开,觉悟了,乐就得到。
人生的大乐与地位没有关系,与财富没有关系,我们可以从古人看到,颜回是一个好榜样。颜回无论在哪一方面来讲,物质生活是非常贫乏的。孔子一生也不过就能维持温饱而已,没有地位、没有财富。鲁司寇只当了三个月,就下台了,所以他是平民。他生活幸不幸福?幸福美满。《论语》第一句话,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,悦是快乐。从这句话当中我们就知道,夫子一生过的是幸福快乐的人生。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过的是圆满幸福的人生。圆满幸福是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三衣一钵,这是圆满快乐的人生。我们没有办法体会到!这个生活肯定比帝王快乐,他是王子,他不愿意做国王,他愿意做一个很负责任的老师。我们看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行谊,他不是神,他也不是仙。佛经里面,他说法当中承认有神,有天神、有鬼神、有各种神存在。但是神是什么身分?在佛法里都是凡夫身分,六道凡夫,十法界的众生。所以他是平等的。佛承认有,但并不崇拜你,并不听你的。而且这些天神几乎都是佛的弟子,皈依三宝,向佛学习,称佛为老师,本师。本师是根本的老师,是创教的老师,这个我们得先把它搞清楚。
现在沦入宗教,说它做迷信,你说给释迦牟尼佛是天大的冤枉!怎么会被社会人士这样的误会?有没有原因?有。什么原因?后世的佛弟子没有把佛陀教育做好,让人产生误会。佛教传到中国来不是这个样子,这样的佛教我们中国人不要。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好学,所以佛教来到中国是以教育传到中国的,佛陀教育,不是宗教,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。我们不知道我们就把路走错了,也走向迷信。佛教教的是什么东西?主要的是五个科目,附带的,所有的学科它统统都包括,八万四千法门。现在大学里头没有这么多课程,可见得他所教的东西无所不包。主要的,普世的教育,是伦理、道德、因果。这三样东西普遍推行,能叫一切众生离苦得乐,破迷开悟,这就是普度众生。另外二个,那是少数人学的,上根人学的,上上根人学的,是科学、是哲学,用现在的名词来讲。我在早年刚刚接触的时候,是方东美先生介绍给我的。他告诉我,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,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我学了六十年,最近这几年看到近代科学的报告,不仅仅是方老师所讲的,这是最高的哲学,我们现在发现,它是最高的科学。
佛经里面所讲宇宙的源起,万物的源起,生命的源起,跟现代这最近二、三十年量子力学家他们所发现的、他们所报告的几乎完全相同。那就证明佛教是科学,最高的科学。现在这个科学报告跟佛法来比较,佛法还超前。哲学里面所讲的本体,科学里面所讲的根源,没找到。物质现象知道了,是从意念产生的。意念怎么来的也发现了,无中生有,没有理由,突然出现,出现之后又突然的消失。这个话佛在经上讲过,叫「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」,被现在量子力学家看到了,很了不起!而且速度之快,科学家形容速度太快了,但是弥勒菩萨把这桩事情数字说出来了,快到什么程度?一秒钟有一千六百兆次的生灭。就是突然蹦出来,又消失了,突然冒出来,又消失了,一秒钟多少次?一千六百兆次。这个科学家没有说出来,科学家说速度极快。为什么会冒出来?没有理由,也能够这样讲法,但是佛经上讲得很具体,叫一念不觉而有无明。那一念不觉就是因,就是它冒出来了。它冒出来,它立刻就消灭了。这个东西现在称为能量,现在的名词称为能量,在佛法里面,阿赖耶的业相,佛讲得清楚。依什么而起的?依自性,自性是本体。
但是自性科学没有发现,哲学也没有发现,永远不会发现。佛在大乘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,他为什么不能发现?因为我们今天所用的是第六意识跟前五识。前五识能够接触到物质现象,眼耳鼻舌身,可以接触到物质现象,精神现象接触不到,心理接触不到,心理是第六、第七,六、七识它能够接触到心理现象。这都是从阿赖耶出生的,阿赖耶的业相就是能量,阿赖耶的转相就是现在科学家叫信息,就是末那识,阿赖耶的境界相就是物质。转相有二个,六、七都是转相,就是分别执着,心理现象。弥勒菩萨说得清楚,这都是三千年前的事情,佛说了,能缘能力最大的是第六识,第六识相应的心所五十一个,全都相应。佛说它对内可以缘到阿赖耶,对外可以缘到宇宙,虚空法界,就是缘不到自性。为什么?因为它是虚妄的,它是妄想,它是妄心,妄只能缘到妄。虚妄最大的是虚空法界,最小的就是阿赖耶,今天讲量子力学。佛说得很清楚,我们用思惟、思考、观察,极限就到此地。现在这个科学达到极限了,缘不到自性。
自性是真的,真的没有相,没有物质现象,我们前五根缘不到;没有精神现象,末那识也缘不到;没有自然现象,第六意识它再能干它也缘不到,所以没有办法。自性本体,不容易!佛说这桩事情,唯证方知。怎么样证得?你不用心意识,它就出现了,你就明白了。心是阿赖耶,意是末那,识是第六意识,这都不用它,换句话说,你不执着、不分别、不起心、不动念,就看到了。科学家、哲学家还是起心动念,还是分别执着,所以他就缘不到。他能把起心动念、分别执着放下,他就成佛了,他就缘到了,缘到就叫成佛。所以佛第一个愿望,希望一切众生回归自性。从迷失、一念不觉发生,你冒出来了,冒出来之后,虽然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,但是第二个念头接着来了,第一个念头是迷,第二个念头也是迷,第一念绝对不是第二念,决定没有相同的,所以它是假的不是真的。这个不同,像我们人不是一天一天的不一样,每一秒钟里头有一千六百兆个不一样,我们不知道。所以佛在《般若经》上说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没有一个是真实的。
近代科学所说的弦定律,全息现象,这个都跟大乘佛法愈来愈近,愈来愈接近,观察诸法实相,就是源头没有找到。源头,放下心意识就发现了,不放下,永远不会发现。所以佛是科学家、是哲学家,而且证得了究竟圆满,所以我们对佛称呼是「无上正等正觉」,他证得圆满了。所以佛法是平等的,佛法里头没有高下,人人都能证得圆满,绝不是释迦、弥陀专有的,一切众生个个都有,放下便是。这个事情在自己,不在别人。度众生的本愿是自性的性德,父母生育儿女,自自然然希望儿女受到最好的教育,将来长大成人光宗耀祖,这是中国人对儿女的期望。教育都希望儿女成圣成贤,这是中国古人,不是希望你将来做大官、赚大钱,不是的,这在古书上找不到的。中国古人希望下一代都是圣人、贤人,诸佛菩萨希望一切众生都作佛、作菩萨,一个道理。这是性德,性德圆满的透露。
要度众生必须得成就自己,自己没有成就怎么能度众生?所以四弘誓愿实际上讲就是这一愿,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。为了度众生,先成就自己,后头三条都是成就自己的。你用什么去度众生?第一个,有德行,把德行摆在第一。德行是什么?断烦恼。为什么?烦恼障碍了性德,烦恼断掉了,性德自然现前。烦恼多,佛把它归成三大类,第一类叫见思烦恼。见是见解,见解错了,思是思想,思想错了,你对于一切人事物,就是说你看错了,你想错了。看错、想错,当然你就说错、就做错,那就叫造业。造业就有果报,善业是三善道的果报,恶业是三恶道的果报,无不是自作自受。所以自己一定要断烦恼,成就自己的德行。烦恼这一断,性德就流露。哪些是性德?这不是古人发明的,不是古人想出来的、他所建立的制度,不是的。五伦是性德,天性的,父子有亲,父子的亲爱不是人制定的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这个别是不同的义务。夫妇组织一个家庭,这是社会基层的细胞,二个人组织一个家庭,有不同的任务。家庭里头二桩大事,一个是经济的生活,一个是教养后代。「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」。在古时候,维持家庭生计的是男子负责,教育下一代的,妇女承当。这二个哪个重要?妇女的承当比男人谋生活要重得多,这个要知道,你家里没有后代就完了,就灭了。所以妇女在中国古代,古人心目当中她非常崇高,这一般人不知道。她要生育、养育后代,你能不尊重她吗?小孩生下来的时候,对小孩要尊重、要爱护,好好教他。为什么?他是你们家的传人,他是你们家的希望。
小孩第一任的老师是母亲,扎根教育全靠母亲。母亲什么时候教?怀孕的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十二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