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二十二集) 2011/10/20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022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淨土大經科注》,第一百七十五面第五行,「發心正因」。請看批注:
「又海東元曉師《宗要》雲」,這是現在的韓國人,元曉法師,他有一部《無量壽經》批注,叫《宗要》,裏面說,「發菩提心,是明正因」,往生西方的正因。「又雲發菩提心有二」,隨事發心跟隨理發心二種。第一種「隨事發心。煩惱無邊,願悉斷之」,這一條是斷煩惱。「善法無量,願悉修之」,這是學法門。「衆生無邊,願悉度之」,這是度衆生,這個願就是大乘經論裏頭常講的四弘誓願。四弘誓願第一句,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,實際上這一願是真正的願,一切諸佛如來他的事業就是度衆生。用什麼方式來度衆生?教學,身行言教,爲衆生做最好的示範、最好的榜樣,所以一切諸佛他在世間示現都叫做八相成道。你看八相成道,那是一個教師,身分是老師的身分。讓我們深深從這個地方去體會、去觀察、去思惟,要想幫助衆生離苦得樂,這是終極的目標。用什麼方法幫他?首先要知道,苦從哪裏來的?樂從哪裏來的?佛在經教上告訴我們,苦從迷失自性而來的,樂,樂是覺悟自性。六道衆生無量劫來就把自性迷失掉了,愈迷愈深,愈陷愈苦,從這來的。所以佛幫助衆生離苦得樂,真正的幫助就是破迷開悟。迷破了,苦就離開,覺悟了,樂就得到。
人生的大樂與地位沒有關系,與財富沒有關系,我們可以從古人看到,顔回是一個好榜樣。顔回無論在哪一方面來講,物質生活是非常貧乏的。孔子一生也不過就能維持溫飽而已,沒有地位、沒有財富。魯司寇只當了叁個月,就下臺了,所以他是平民。他生活幸不幸福?幸福美滿。《論語》第一句話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悅是快樂。從這句話當中我們就知道,夫子一生過的是幸福快樂的人生。釋迦牟尼佛一生所過的是圓滿幸福的人生。圓滿幸福是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叁衣一缽,這是圓滿快樂的人生。我們沒有辦法體會到!這個生活肯定比帝王快樂,他是王子,他不願意做國王,他願意做一個很負責任的老師。我們看釋迦牟尼佛一生的行誼,他不是神,他也不是仙。佛經裏面,他說法當中承認有神,有天神、有鬼神、有各種神存在。但是神是什麼身分?在佛法裏都是凡夫身分,六道凡夫,十法界的衆生。所以他是平等的。佛承認有,但並不崇拜你,並不聽你的。而且這些天神幾乎都是佛的弟子,皈依叁寶,向佛學習,稱佛爲老師,本師。本師是根本的老師,是創教的老師,這個我們得先把它搞清楚。
現在淪入宗教,說它做迷信,你說給釋迦牟尼佛是天大的冤枉!怎麼會被社會人士這樣的誤會?有沒有原因?有。什麼原因?後世的佛弟子沒有把佛陀教育做好,讓人産生誤會。佛教傳到中國來不是這個樣子,這樣的佛教我們中國人不要。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好學,所以佛教來到中國是以教育傳到中國的,佛陀教育,不是宗教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我們不知道我們就把路走錯了,也走向迷信。佛教教的是什麼東西?主要的是五個科目,附帶的,所有的學科它統統都包括,八萬四千法門。現在大學裏頭沒有這麼多課程,可見得他所教的東西無所不包。主要的,普世的教育,是倫理、道德、因果。這叁樣東西普遍推行,能叫一切衆生離苦得樂,破迷開悟,這就是普度衆生。另外二個,那是少數人學的,上根人學的,上上根人學的,是科學、是哲學,用現在的名詞來講。我在早年剛剛接觸的時候,是方東美先生介紹給我的。他告訴我,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我學了六十年,最近這幾年看到近代科學的報告,不僅僅是方老師所講的,這是最高的哲學,我們現在發現,它是最高的科學。
佛經裏面所講宇宙的源起,萬物的源起,生命的源起,跟現代這最近二、叁十年量子力學家他們所發現的、他們所報告的幾乎完全相同。那就證明佛教是科學,最高的科學。現在這個科學報告跟佛法來比較,佛法還超前。哲學裏面所講的本體,科學裏面所講的根源,沒找到。物質現象知道了,是從意念産生的。意念怎麼來的也發現了,無中生有,沒有理由,突然出現,出現之後又突然的消失。這個話佛在經上講過,叫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被現在量子力學家看到了,很了不起!而且速度之快,科學家形容速度太快了,但是彌勒菩薩把這樁事情數字說出來了,快到什麼程度?一秒鍾有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。就是突然蹦出來,又消失了,突然冒出來,又消失了,一秒鍾多少次?一千六百兆次。這個科學家沒有說出來,科學家說速度極快。爲什麼會冒出來?沒有理由,也能夠這樣講法,但是佛經上講得很具體,叫一念不覺而有無明。那一念不覺就是因,就是它冒出來了。它冒出來,它立刻就消滅了。這個東西現在稱爲能量,現在的名詞稱爲能量,在佛法裏面,阿賴耶的業相,佛講得清楚。依什麼而起的?依自性,自性是本體。
但是自性科學沒有發現,哲學也沒有發現,永遠不會發現。佛在大乘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,他爲什麼不能發現?因爲我們今天所用的是第六意識跟前五識。前五識能夠接觸到物質現象,眼耳鼻舌身,可以接觸到物質現象,精神現象接觸不到,心理接觸不到,心理是第六、第七,六、七識它能夠接觸到心理現象。這都是從阿賴耶出生的,阿賴耶的業相就是能量,阿賴耶的轉相就是現在科學家叫信息,就是末那識,阿賴耶的境界相就是物質。轉相有二個,六、七都是轉相,就是分別執著,心理現象。彌勒菩薩說得清楚,這都是叁千年前的事情,佛說了,能緣能力最大的是第六識,第六識相應的心所五十一個,全都相應。佛說它對內可以緣到阿賴耶,對外可以緣到宇宙,虛空法界,就是緣不到自性。爲什麼?因爲它是虛妄的,它是妄想,它是妄心,妄只能緣到妄。虛妄最大的是虛空法界,最小的就是阿賴耶,今天講量子力學。佛說得很清楚,我們用思惟、思考、觀察,極限就到此地。現在這個科學達到極限了,緣不到自性。
自性是真的,真的沒有相,沒有物質現象,我們前五根緣不到;沒有精神現象,末那識也緣不到;沒有自然現象,第六意識它再能幹它也緣不到,所以沒有辦法。自性本體,不容易!佛說這樁事情,唯證方知。怎麼樣證得?你不用心意識,它就出現了,你就明白了。心是阿賴耶,意是末那,識是第六意識,這都不用它,換句話說,你不執著、不分別、不起心、不動念,就看到了。科學家、哲學家還是起心動念,還是分別執著,所以他就緣不到。他能把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放下,他就成佛了,他就緣到了,緣到就叫成佛。所以佛第一個願望,希望一切衆生回歸自性。從迷失、一念不覺發生,你冒出來了,冒出來之後,雖然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,但是第二個念頭接著來了,第一個念頭是迷,第二個念頭也是迷,第一念絕對不是第二念,決定沒有相同的,所以它是假的不是真的。這個不同,像我們人不是一天一天的不一樣,每一秒鍾裏頭有一千六百兆個不一樣,我們不知道。所以佛在《般若經》上說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沒有一個是真實的。
近代科學所說的弦定律,全息現象,這個都跟大乘佛法愈來愈近,愈來愈接近,觀察諸法實相,就是源頭沒有找到。源頭,放下心意識就發現了,不放下,永遠不會發現。所以佛是科學家、是哲學家,而且證得了究竟圓滿,所以我們對佛稱呼是「無上正等正覺」,他證得圓滿了。所以佛法是平等的,佛法裏頭沒有高下,人人都能證得圓滿,絕不是釋迦、彌陀專有的,一切衆生個個都有,放下便是。這個事情在自己,不在別人。度衆生的本願是自性的性德,父母生育兒女,自自然然希望兒女受到最好的教育,將來長大成人光宗耀祖,這是中國人對兒女的期望。教育都希望兒女成聖成賢,這是中國古人,不是希望你將來做大官、賺大錢,不是的,這在古書上找不到的。中國古人希望下一代都是聖人、賢人,諸佛菩薩希望一切衆生都作佛、作菩薩,一個道理。這是性德,性德圓滿的透露。
要度衆生必須得成就自己,自己沒有成就怎麼能度衆生?所以四弘誓願實際上講就是這一願,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。爲了度衆生,先成就自己,後頭叁條都是成就自己的。你用什麼去度衆生?第一個,有德行,把德行擺在第一。德行是什麼?斷煩惱。爲什麼?煩惱障礙了性德,煩惱斷掉了,性德自然現前。煩惱多,佛把它歸成叁大類,第一類叫見思煩惱。見是見解,見解錯了,思是思想,思想錯了,你對于一切人事物,就是說你看錯了,你想錯了。看錯、想錯,當然你就說錯、就做錯,那就叫造業。造業就有果報,善業是叁善道的果報,惡業是叁惡道的果報,無不是自作自受。所以自己一定要斷煩惱,成就自己的德行。煩惱這一斷,性德就流露。哪些是性德?這不是古人發明的,不是古人想出來的、他所建立的製度,不是的。五倫是性德,天性的,父子有親,父子的親愛不是人製定的,君臣有義,夫婦有別,這個別是不同的義務。夫婦組織一個家庭,這是社會基層的細胞,二個人組織一個家庭,有不同的任務。家庭裏頭二樁大事,一個是經濟的生活,一個是教養後代。「不孝有叁,無後爲大」。在古時候,維持家庭生計的是男子負責,教育下一代的,婦女承當。這二個哪個重要?婦女的承當比男人謀生活要重得多,這個要知道,你家裏沒有後代就完了,就滅了。所以婦女在中國古代,古人心目當中她非常崇高,這一般人不知道。她要生育、養育後代,你能不尊重她嗎?小孩生下來的時候,對小孩要尊重、要愛護,好好教他。爲什麼?他是你們家的傳人,他是你們家的希望。
小孩第一任的老師是母親,紮根教育全靠母親。母親什麼時候教?懷孕的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十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