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十二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尊佛像像美國人?這一問就呆了。從日本傳過去的,佛像全是日本人,從中國傳去的,是中國人的相,從西藏傳去,是西藏人的相,沒有一個面孔是美國人的相,他才明白了。佛隨類化身,不是一個面孔。所以在美國建道場,佛像要畫美國人。我們大概是開了一個端,我們在達拉斯有個道場,那不是我畫的,我們那個佛像是油畫像,別人送給我的,我還不曉得是誰送給我的。一卷,畫得很莊嚴,送到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,收到轉給我,不知道是什麼人送的。這張像畫的什麼?西方叁聖,阿彌陀佛是印度人,觀音菩薩是中國人,大勢至菩薩是美國人,叁個不同的面孔,你一看就明了。我說也好,總有一個是美國人。應當在美國的時候佛像、菩薩像統統畫美國人,那就是佛教到美國去了。多元文化在今天需要整合、需要圓融,對這個世界才會有幫助,讓大家知道一切衆生跟我是一體的,不但是一家,真正是一體,衆生才會有幸福、才會有圓滿。

  普世的教育就是倫理、道德、因果,每一個宗教都講。宗教一定要用中文的定義來解釋,中文的定義好,我們在世界許許多多的地方都跟大家做報告,聽了沒有人反對的,都歡喜。中國的宗這個意思是主要的、重要的、尊崇的,教是教育、教學、教化。宗教合起來,主要的教育,重要的教學,尊崇的教化,沒有一個宗教反對,大家都說這個意思說得好。這是中國人的智慧。重要的教學是什麼?普世的就這叁樣東西,倫理、道德、因果。大家都學,天下太平。往上再提升,最高的,確實就是哲學跟科學,都達到登峰造極。所以斷煩惱之後學法門,法門無量誓願學。初學的人看到這句話,我們要廣學多聞。爲什麼?衆生根性不一樣,你學一個法門不能普度衆生,你要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,那是門門都要通,門門都要懂,這就難了。可不可能?可能。有什麼方法?有,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。學一門,沒錯。一門通了,門門就通了。好像一個大講堂,四面開了很多門,都能夠進來的,外面看到很多門,無論從哪個門進來,全通了,就到了,一切就通了。古印度用這個方法,中國人也用這個方法。你要是門門都學,是門門都不通,你所學的是什麼?知識。一門呢?一門求的是智慧。

  所以佛法只用叁個字就把這樁事情說清楚、說明白,戒定慧。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智慧開了,門門都通了。一切法不離自性,你明心見性,所以一切法不要學,自然貫通。最明顯的例子擺在我們面前,惠能大師,沒有念過書,不認識字,在五祖會下,我們估計頂多聽二個小時《金剛經》。五祖肯定是講《金剛經》大意,沒有經本。講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就覺悟了,他就提出他的報告,說了五句話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,本不生滅,本自具足,本無動搖,能生萬法」。五祖一聽,不必說了,衣缽就給他,他真通了。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,你念給他聽,他就會講給你聽,沒有一樣他不通。佛法通了,其它的?其它都通了。你要問他世間法,你把四書五經念給他聽,他講給你聽,當時沒人幹。現在這些科學、哲學,你念給他聽,他講給你聽,他沒有一樣不通。這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,要這樣學法,圓滿了!世出世間法一法不漏,這個方法妙絕了。

  在中國用了幾千年,現在人不用,要學外國人,什麼都學,從小就把頭腦學成漿糊了。小朋友上學,書包一大堆,那麼重,什麼玩意都有。第一堂課還沒有吸收進去,馬上換題目,第二堂來了。這種學法全學的是知識,年歲小行,你強記,年歲大了,記憶力就衰退、不行了。這個方法糟蹋多少人!中國自古以來教學就是一門,這個我相信受佛教的影響。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,對中國這種理論與方法都産生影響。方法好,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。學習的目的是求開悟,悟了之後再學。爲什麼?很容易了,就像惠能大師一樣,一接觸就明白了。所以開悟之後,再法門無量誓願學。沒有開悟,前面那個,煩惱無盡誓願斷,你要斷煩惱,成就你的德行,成就你的定慧。開悟之後再學法門,那輕而易舉,一看就明白,不必看完,所以他那麼容易。

  我們在《壇經》裏也看到一個例子,法達禅師,這個人學《法華經》的,到曹溪去參訪,見到六祖,也禮拜叁拜,頭沒有著地。起來了,惠能大師就問他,你剛才禮拜頭沒有著地,你心裏一定有一樣東西值得驕傲,哪一樣東西值得驕傲?他說出來了,他誦《法華經》叁千部。《法華經》很長,一天誦一部,叁千多部要十年。六祖點頭,《法華經》講些什麼?六祖沒有聽人念過,你既然念得這麼熟了,你跟我說說《法華經》上講什麼?法達說不出來,反過頭來向惠能大師請教,惠能說你念給我聽。《法華經》總共二十八品,念到第二品,第二品還沒有念完,惠能大師說行了,我全明白了。你看多容易,看幾章就行了。給他講《法華經》大意,他開悟了。他爲什麼能開悟?他有叁千部的底子,他得法華叁昧,沒有開悟,惠能大師一點,他就通了,再拜頭就著地了。這個事實告訴你,不必要去學那麼多,一部成功一切就通了。以後有人向能大師請教《法華經》,他全部都能講,不是一品、二品,他全通了。

  然後我們就相信,古印度龍樹菩薩,那也是青年才俊,佛經上講他是初地菩薩,這個初地應該是別教初地,就是圓教初住,那就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年輕,可以承認,爲什麼?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二十四歲,年紀很輕,龍樹菩薩二十幾歲,那個地位跟惠能大師一樣。不過他是廣學多聞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他叁個月就學完了。我們講今天一部《大藏經》叁個月就學完了,這怎麼學的?像惠能那樣,真的,沒有問題,每一部經看幾頁,就通了,他不必把這部經從頭念到尾,不必。《法華經》只看二品就行了。這種方式,那這一部《大藏經》叁個月可以,沒問題。所以中國大乘常常說的悟後起修。沒有開悟的時候就一門,開悟之後你就廣學多聞。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開悟以後,善財在文殊菩薩那裏開悟的,文殊是他的老師,開悟之後就叫他參學,參學就是廣學多聞。五十叁參,五十叁位善知識,代表八萬四千法門,代表無量法門,所以他這一經曆,全通了,這才能度化衆生。可是善財給我們表演的,他最後到極樂世界去了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到極樂世界代表什麼?佛道無上誓願成,四弘誓願圓滿了,表這個意思,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這一點,文上一句話重要,「此心果報雖在菩提」,菩提就是明心見性,「而其華報,在于淨土」,還是勸你往生極樂世界。這句話正好應對了《華嚴經》善財五十叁參,普賢帶他到極樂世界,圓滿最後這一願,佛道無上誓願成。「所以然者,菩提心量,廣大無邊,長遠無限,故能感得廣大無際依報淨土,長遠無量正報壽命。除菩提心,無能當此。」這兩句話就是極樂世界。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上說的,在《往生論》上也講,《往生論》上講叁種莊嚴,國土莊嚴、佛莊嚴、菩薩莊嚴。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五劫修行功德之所成就,四十八願就是菩提心具體明顯的例子。菩提心是什麼樣子?什麼是菩提心?四十八願就是菩提心。

  下面第二個「順理發心」,前面是順事,這第二是順理。「信解諸法,皆如幻夢,非有非無,離言絕慮。依此信解,發廣大心。雖不見有煩惱、善法,而不撥無可斷可修」。不撥無就是不排除的意思,念老在這裏總結這個意思,「雖不見煩惱與善法,但仍有可修與可斷」。事上不能廢除,理上通達明了,事上一切還照做。對自己,空有二邊不住,給一切衆生做最好的榜樣,這慈悲到極處,這個意思深。「是故雖願悉斷悉修,而不違于無願叁昧」,這些地方修學大乘的不能疏忽。菩薩在這裏給我們做好榜樣,空有二邊都不住,才能夠利益一切衆生,圓修圓證。無願叁昧就是叁解脫門,空、無願、無作。「雖願皆度無量有情,而不存能度所度。故能隨順于空無相」。再加上前面這個無願,這叁解脫門。有沒有做?他真做,作而無作。爲什麼?心裏頭不落痕迹,這叫無願叁昧。不是不做,什麼都不做不行。什麼都不做你必定有住,不是住空就是住有。二乘多半住空,他不作,凡夫住有,只有菩薩空有二邊不住,這是我們要學的,這是真正大乘法。

  真學會了,受用不可思議。爲什麼?學會,他把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穿衣吃飯、工作待人接物,都是大叁空叁昧。爲什麼?與性德圓滿的相應。自性裏頭什麼都沒有,這前面我們說過幾次,自性沒有物質現象、沒有精神現象、也沒有自然現象。現在科學家提出的零極限,有這個味道。真正歸零了,歸零實在講就是明心見性。歸零起不起作用?起作用,全是利益衆生的作用,給衆生做最好的榜樣、最好的模範。所以它不是不起作用,真起作用,而且作用不是呆板的,千變萬化,活活潑潑。佛法裏講,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。記住,隨喜裏頭他不生煩惱,隨喜裏頭他成就功德。功德是什麼?功德就是利益衆生。有沒有利益自己?自己心裏幹幹淨淨,一塵不染,那就是利益自己。

  這部經裏面講叁個真實。真實之際,就是自性,換句話說,這個經上所說的,圓滿的性德,真實之際。真實智慧,是自性本有般若智慧之所流露。真實之利,真實利益,就是經題上清淨平等覺,在相上講,大乘無量壽莊嚴,大乘是般若智慧,無量壽是德。所有一切性德裏頭第一德就是壽命,如果壽命沒有了,再多的德都落空了,所以壽命是第一德,無量壽。莊嚴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真善美,純淨純善,盡善盡美,這就是極樂世界。在哪裏?就在現前,你全都享受到了,生到極樂世界你就享受到。現前呢?現前已經享受到了。所以中峰禅師在《系念佛事》裏頭講,「我心即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即是我心;此方即是淨土,淨土即是此方」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爲什麼我們見不到?現代這些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,他們見到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十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