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二十叁集) 2011/10/21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023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淨土大經科注》第一百七十六面第四行,宗趣的第五段:
「發菩提心爲正因,念佛爲助行」。前面我們學習到,菩薩們雖然知道萬法皆空,正如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,「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」,但是他還認真在那裏斷煩惱,在那個地方學法門。雖然他有斷有修、有行有證,而又不違背大叁空叁昧,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。你要問這裏頭什麼道理?這個道理太深了,是自性,佛經上有個名詞叫法爾如是,一切法自自然然它是這個樣子的。這個裏面的理很深,不是九法界衆生憑借他的意念能夠明白、能夠了知的。這個事情就像大乘經上所說的,「唯佛與佛,方能究竟」,即使等覺菩薩,對于這樁事情也是模模糊糊,不十分清楚。可見菩薩必須要把無始無明習氣斷幹淨,斷幹淨就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妙覺如來,才能對于這個事實真相徹底了解。
佛菩薩告訴我們事實真相如是,我們不必著急,一定要守住如來的教誨,他說的是一點都不錯,我們沒有辦法躐等。證得法身大士不難,圓教初住菩薩就證得了,而無始無明習氣斷得幹幹淨淨這個難,難在哪裏?在這個地方你不能用功,沒法子,因爲你已經在一切法裏頭不起心不動念了。諸位想想,不起心不動念,還用什麼功?你一用功就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你就退轉了。所以在這個境界當中,古大德說「無功用道」,什麼念頭都不能生。無始無明必須要等待足夠的時間,它自然消失了。好像一盆水,我們把它攪動了,現在讓它停止下來,你不攪它就行了,你隨它去,過個十幾二十分鍾它自然就靜了。我們的心就像水一樣,在十法界、在六道、在叁途叫大風大浪,十法界是微風細浪,叁善道是大浪,叁惡道是巨浪。現在要把它平息,那個余波讓它真正不動了,就是時間,時間長了自然不動。證到圓教初住菩薩,需要多長的時間這個微細波動就停止了?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,叁大阿僧祇劫,要這麼長的時間。所以叁大阿僧祇劫不是對普通人講的,不是對我們說的,對法身菩薩講的。我們現在斷煩惱、開智慧是有方法,爲什麼?有起心動念,那個是不起心不動念。實報莊嚴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無功用道,叁個阿僧祇劫之後自然就沒有了,就不動了。不動就回歸到零點,我們佛法叫回歸自性,自性就是常寂光。
淨土裏面講的四種淨土,究竟圓滿的,常寂光土。常寂光土裏頭什麼都沒有,叁種現象都沒有,沒有物質現象,沒有精神現象,也沒有自然現象,完全回歸自性。這樁事情,事實真相,圓教初住菩薩就知道了,我們也可以說他發現了。雖然發現,他沒有契入,爲什麼沒有契入?就是無始無明習氣還在。無始無明就是起心動念,他確確實實做到不起心不動念,但是不起心不動念那種殘余的習氣不好斷,斷不掉。見思煩惱有習氣,阿羅漢斷見思煩惱,沒斷習氣,辟支佛把習氣斷了。菩薩把分別斷了,塵沙煩惱,分別的習氣,就是塵沙煩惱的習氣沒斷;再進一步把塵沙習氣斷掉,他就成佛了,十法界裏面的佛。起心動念沒斷,起心動念斷了他就是法身大士,不住四聖法界的佛法界,他離開了,他到一真法界去了,就是實報莊嚴土。實際上從理上講,四土是一而四、四而一,從來沒有離開過的,完全是我們的意念。真正是外面境界隨著意念在變動,念頭無量無邊,世界無量無邊。這個世界剎那剎那都在那裏變,確確實實它像一個波浪形狀的,不同的頻率在振動,從來沒有停止。振動的頻率,高低緩急不相同,念念不相同。所以佛才說,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它波動它就産生現象。這叁種現象構成了法界虛空界,用科學家的名詞就是宇宙,宇宙萬物,全是波動裏頭出現的,出生無盡。
這個道理我們想不通,爲什麼會有這種現象?我想了很長的時間,忽然想到小時候玩萬花筒。萬花筒很簡單,現在萬花筒造得好,我們以前做小朋友玩的萬花筒,自己做的。叁片玻璃裏面放一點不同顔色的碎紙,轉起來就看到圖案變化,轉一天也看不到兩個是相同的。我從這個道理逐漸體會到佛在經上所說的,讀到世尊跟彌勒菩薩的對話,這是《菩薩處胎經》上的,這段經文跟萬花筒那個道理是一樣的。確實非常簡單,但是演變成這麼複雜。再複雜它都不是真的,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佛這兩句話說得好,講整個宇宙萬事萬物全是當處出生,就是那一念。科學家形容這樁事情,這個意念,他說憑空蹦出來,沒有理由,蹦出來了,馬上就消滅,下面一個念頭又蹦出來。生滅的速度非常快,他說非常快,彌勒菩薩說了個數字,快到什麼程度?一秒鍾一千六百兆,真不可思議。這是事實真相,事實真相就是在我們眼前,從來沒有離開我們,我們沒發現。這是我們心浮氣噪,就在當下就不能發現。
佛菩薩慈悲,菩薩是法身菩薩,遇到有緣衆生,有緣衆生他聽,聽不懂他也喜歡聽,這都算是有緣人。機緣成熟了,他可以聽,不反對、不排斥了。我們什麼樣根性佛知道,知道我們能聽、能接受、不反對,他就說。說了我們明白了,我們知道有這麼一樁事情,雖然不是自己境界,知道有這樁事情,這叫解悟,不是證悟。解悟對我們修學有好處,爲什麼?我們有方向、有目標,我們知道佛說這個境界是他的境界,我也要證得這個境界。如果我們不相信、不能接受,你永遠不能證得。證得沒有別的,要有耐心,先要放下,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然後心住在叁空叁昧,住在空、無相、無作而修菩薩行。這是法身菩薩的事,這不是普通人。你看同樣修,持戒、修定,同樣在修,法身菩薩跟十法界裏頭的人不一樣。十法界裏面是著相,真有修;法身菩薩雖然在修他不著相,他知道能所不可得,能修、所修不可得,能度、所度不可得。雖不可得,每天幹得很起勁;雖幹得很起勁,心地幹幹淨淨一塵不染,作而無作、無作而作。這是佛菩薩境界,這是不思議的境界,我們一般凡夫是無法理解。在這種情況之下,那就說一句老實話,不如念佛!要不要去理解?不需要。能理解,好,幫助你提升境界,不能理解不要緊,不知道也行,老實念佛,生到極樂世界就行了。阿彌陀佛的能量就可以加持你,這一加持,不但你理解了,你能契入。這個功德大,真正叫是第一等的福報。我們如果不求往生極樂世界,要想入如來的境界,真要無量劫,不是簡單事情。修行過程當中進進退退,這決定免不了。到極樂世界最大的好處,圓證叁不退,這是阿彌陀佛幫助你,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使你成就快。
雖然我們不能夠住在叁空叁昧,我們把叁空叁昧換成阿彌陀佛,這個方法好,我們住在阿彌陀佛上。那就是說,心裏頭只有佛號、只有阿彌陀佛,這個人是決定得生淨土,生到極樂世界他就圓滿了。好辦法!住叁空叁昧那是明心見性的菩薩,不是普通人,在我們這個世間,像惠能大師這樣的人行。過去老師告訴我,惠能大師之前沒有一個像惠能的,惠能大師之後到今天也沒有出現第二個惠能。這就是說,那是難行道,不是易行道,那真的要天才,上上根人。我們自己不是這樣的根性,學不來的。阿彌陀佛慈悲,告訴我們另外一個特別法門,下下根人也能夠有上上根人的成就,這就是持名念佛法門,你說這個法門多殊勝。這個法門難信,很容易修。能不能成就的關鍵就在信,信心太難了!我們要真正有足夠的信心,真信有極樂世界,真信有阿彌陀佛,就像我們眼前的事情一樣。如果承認我們眼前一切都是有,那我們就承認,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跟我們現在境界一樣,確實是有。蕅益大師在晚年,他有個別號叫「西有道人」,西是西方,西方真有,他用這個做他的別號。表示西方真有極樂世界、真有阿彌陀佛,他不再懷疑,完全相信。我們要有這個信心,心裏頭念念都有極樂世界,念念都有阿彌陀佛,這個人必生無疑,一生到極樂世界,問題就解決了。
我們現在看念老的批注。「元曉師等以發菩提心爲正因,念佛爲助因。我國善導、靈芝與日淨宗諸家則以持名爲正行,發心爲助行。」這兩個說的相反,到底哪個是正、哪個是助?說這些話的人都不是普通人,淨宗的祖師大德。元曉是韓國人,在中國留學的,親近善導大師。各人的見解不一樣,正與助,正中有助、助中有正,實際上很難分。善導、靈芝這是中國人,還有日本淨宗的大德,以持名爲正行,發心爲助行。蓮池大師在《疏鈔》裏頭把它和會,合起來了。「還以持名爲正行,複以持名爲發菩提心,則雙取兩家而和會其義。」諸位想想,發心他能不念佛嗎?念佛的人能不發心嗎?發心不念佛不能往生,念佛不發心也不能往生,一而二、二而一。「今崇」,這個今是這部經,現在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它崇尚的是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爲本經之宗」。這就是一部經修學最高的指導原理原則,稱之爲宗。「正是雙取兩家,複又攝歸名號,正與蓮池大師之意相契」,契合蓮池大師所說的意思。發心,蕅益大師說得好,真正發心求生淨土,親近彌陀,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。跟現代的科學家提倡的「以心控物」這個原理完全相同,跟佛在大小乘經上都說的「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,《佛遺教經》上說的。大乘經上也有講的「止心一處」,止是知止,知止而後有定,我們把心放在一個地方,無事不辦;心要散亂了,妄念多了,什麼事都辦不成。念頭聚成一個焦點,那個能量不可思議,科學家告訴我們,那個能量足以改變世界,這指我們地球,有這麼大的能量。
如何製心一處,那是功夫,一般講那是很高深的禅定,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。可是我們變一變,我們把心放在阿彌陀佛上,這似乎就容易多了,那個效果絕不亞于製心一處的。在我們想象當中,不但不亞于它,而且超過它,因爲這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。我們把心製于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十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