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十叁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阿彌陀佛這一處,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這個力量倍增,它怎麼會不起作用?對自己來說,我們曾經見過、曾經聽說過,有許多得絕症的人,醫生放棄治療,告訴他壽命只有二、叁個月。他也不怕死,他也不求存活,他就老實念佛求生淨土,念到二、叁個月沒事,再去檢查病沒有了。這什麼原因?不就是製心一處?製心于阿彌陀佛這一處。這是我們看到的,親眼所見、親耳所聞,我們看到的例子。這些人等于是現身說法,做出樣子讓我們看到,叁轉*輪裏頭叫「作證轉」,他給我們做證明。真有這種事,中國有外國也有,科學家報告裏舉了好多例子。得絕症的,沒有治療,過一個時期自然就好了,什麼原因?心態!如果一怕死那就完了,必死無疑。爲什麼?怕死他念死,念什麼就現什麼。不怕死他不念死,把死這個字給忘掉了,病也忘掉了,死也忘掉了,心裏只有阿彌陀佛,所以他病就沒有了。這就是製心一處無事不辦的例子,它有道理、有方法。關鍵就是要極度的專注,不能分心、不能疑惑,分心、疑惑,效果就沒有了;一點都不懷疑,極度的專注,專注在阿彌陀佛上,問題真能解決。

  阿彌陀佛這個名號,經上講得、批注講得很清楚,那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的總名號,叫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這一句是梵文音譯過來的,翻成中國字的意思就很容易理解,「阿」翻成中國字是無,「彌陀」翻作量,「佛」翻作覺,你看要用中國話說是「無量覺」。迷惑斷盡了就是無量覺,哪一尊佛不是無量覺?一切佛總名號不就叫無量覺嗎?西方極樂世界法藏菩薩修成佛了,他的名號就叫無量覺。我們念這句名號,念自己的無量覺,念一切諸佛如來的無量覺,自他是一不是二,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。這一體沒有染汙,這一體沒有生滅,這一體沒有去來,這一體無所不在、無時不在、無處不在,不生不滅,就是真如、就是實相、就是本性。中國老祖宗幾千年前就告訴我們,本性本善,本性是佛,怎能說不善?中國古老的教育,它的宗旨就是教人從不善的習性回歸到本善,本性本善,這教育就成功了。

  「且此八字」,這八個字就是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「展之則爲徹悟禅師之教」。徹悟禅師教給我們十六個字,「真爲生死,發菩提心,以深信願」,深信深願,「持佛名號」,念阿彌陀佛。「約之則爲蕅益大師所倡之」,四個字,「信願持名」。徹悟禅師說十六個字,蕅益大師說四個字,意思完全相同。這四個字是在《彌陀要解》裏頭說的,「《彌陀要解》以信願持名爲宗」,這個宗就是淨土宗修學最高的指導原理原則,叁樁事情,信、願、持名。大師在《要解》裏面給我們信講了六個,六個信。第一個信自己,這個太重要了!信自己什麼?信自己本來是佛。釋迦牟尼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,我們要相信,相信自己本來是佛,相信是心作佛。前面第一個相信「是心是佛」,現在我相信「是心作佛」,我現在發願求生,念阿彌陀佛,往生極樂世界,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,這個信是真信。中峰禅師講得更好,「我心就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是我心」,更貼切了,句句話都是真話。

  所以佛家講信心,第一個是講信自,第二個才是信他。跟宗教不一樣,宗教裏第一個要信神,第二個要相信神慈悲,愛我,他會幫助我,跟佛法講的不一樣。佛法裏講的,真的,自己跟一切諸佛菩薩是一不是二,這妙不可言。我們自己要認真想想,我們有沒有這個信心?有信心就有成就。我們今天修行,念佛功夫不得力,不得力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們信心有了問題。我們天天念,跟功夫得力的人念沒有兩樣,一字不差,爲什麼他功夫得力,我功夫不得力?他具足了六種信。信自、信他,他就是阿彌陀佛、釋迦如來,決定不欺騙我們。信理、信事,理、事今天量子力學家講得非常清楚,跟佛講的沒有兩樣。近代這些量子力學家沒學過佛,他們深入研究物質與精神,乃至于自然現象,發現這些現象的奧秘,提出報告,這個報告居然跟大乘經上講的一模一樣,我們看到非常驚訝。我們告訴他們,你們現在研究的成果,佛在大乘經上早就說過了,他們也覺得非常驚訝。這理事,我們不懷疑了,因果自然就相信了,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爲什麼?意念。製心一處那個心就是意念,我們意念集中在一點,事就成就了。我們集中在一點,在阿彌陀佛這一點,我們就成就跟阿彌陀佛同樣的成就。

  「並雲」,這也是《彌陀要解》上所說的,「信願持名爲一經要旨,信願爲慧行,持名爲行行」。慧行是智慧在指導,不是盲修瞎練。慧行就是章嘉大師當年給我講的看破;持名爲行行,行行就是放下。看得破,放得下。看破是什麼?明了,不迷惑,清清楚楚;放下是放下一切萬緣,專念阿彌陀佛,這叫行行。我念阿彌陀佛,裏面還有雜念滲透在裏面,把這句佛號破壞了,你的念不淨,不清淨、不純,有夾雜,那就功夫不得力。念頭要純淨,沒有絲毫夾雜,除阿彌陀佛這一念之外,什麼念頭都沒有。念念跟阿彌陀佛相應,而且念念加持遍法界虛空界,真實功德、真實利益。蕅益大師《要解》裏講的這些話好,印光大師佩服得五體投地。說「得生與否,全由信願之有無」,有真信切願,一念十念都能往生。所以,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。對這個世間、對十方佛剎沒有絲毫留戀,像我們在外面旅行住旅館一樣,住幾天就走了,住在這兒辦事或者觀光旅遊,看完了就走路了,沒有留戀。娑婆世界、十方剎土是我們的旅站、客棧,極樂世界是我們的老家,我們要回家去。阿彌陀佛是我們的父母、是我們的老師,我們要有這樣的願望。「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淺」。能不能往生是信願,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高下,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淺深,這兩句話說得好。我們功夫淺一點不怕,只要能往生,就像蕅益大師講的,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滿足了。何況你真幹,真幹肯定不是下下品,總在下下品之上,努力去爭取。

  心裏頭千萬不要搞拉雜東西,這是什麼?這是你在極樂世界不能提升品位,你應當放下。弘法的人放下容易,護法的人可不容易,護法有很多拉雜事情在你面前,你不能不處理。那怎麼樣?雖然處理一切雜務,心心念著阿彌陀佛,不要讓雜事、雜念幹擾你的彌陀心。你的心是彌陀,別讓這些拉雜幹擾彌陀的心,就成功了,那個功德等于大叁空叁昧。問題是你有沒有真心,有真心,我相信阿彌陀佛加持你。如果還有一點私心在裏頭,阿彌陀佛就加不上,你要知道,你那一點私心才是你真正的障礙。外頭人能不能障礙你?不能,外面善緣惡緣、順境逆境都不能障礙你,你一定要曉得,障礙你的是你自己。所以你要知道,不能成功是你自作自受,與什麼人都不相幹,你要怪這個、怪那個,你就大錯特錯。外緣如果能幹涉,十方諸佛如來一個都不能成就,這就說明一切外緣決定不能幹擾你。所以,你一心想成就,你這一生就會成就,不接受任何幹擾。順境善緣沒有貪愛的心,不受幹擾,逆境惡緣沒有絲毫瞋恚心。對一切人事物只有一個感恩的心,謝謝你,沒有留戀。像善財童子一樣,戀德禮辭,懷念你、感恩你,這個地方不留,走了。禮是向你禮拜,辭是告別,不接受。這是我們真正要學習的。

  「故慧行爲前導,行行爲正修」,慧行是看破,行行是放下,放下真的是真修。大乘教裏面佛告訴我們,放下,我們用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好懂,放下執著,我什麼都不執著了,你就證阿羅漢果,成正覺;放下分別,不但執著,分別心都沒有了,沒有分別就一如,就萬法歸一,你就成菩薩;放下妄想,妄想就是起心動念,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成佛了,法身大士,不住十法界,住實報莊嚴土,淨土經上說,你就成了阿惟越致菩薩。所以,真行就是放下。我向章嘉大師請教,有沒有什麼方法讓我們很快能契入佛境界?他把這個方法就教給我。看破幫助你放下,放下幫助你又看破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就是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。哪個排在第一?每個人根性不相同,有的人先放下就看破了,有的人先看破再放下,每個人不一樣。我們一般講知識分子,知識分子妄念比較多,應該先看破再放下。有一些真正是老實人,他心地很善良、很純樸,教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,可以讓他先放下,放下他就看破,看破再幫助放下。這是成功的秘訣,佛法從凡夫地一直到圓滿佛果,就用的這個方法。我修到這個境界,如果不放下就不能往上提升,像上高樓一樣,放下一層我就上第二層,放下二層我就上第叁層,放下第叁層我就上第四層,我這樣到樓頂。

  不放下不行,決定不可留戀,再好的境界,你一定要知道是虛妄的,不是真實的。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實報莊嚴土也不是真實的,也要放下,他才能真正回常寂光。他對實報土還要有留戀的話,他就入不了常寂光,知道有常寂光,他不能契入,放下就契入了。實報土的殊勝沒法子說出來,法性身、法性土,跟我們這個世界完全不一樣。人在這個境界裏頭,那就是無始無明的習氣,這個境界就是太不容易放下了。知道有常寂光,不想去,這個地方挺舒服的、挺自在快樂,不想去。住上叁大阿僧祇劫,換換地方吧,放下吧!他就入常寂光,就回歸自性了。所以,無始無明習氣真難斷。

  末後一句是比喻,「如目足並運也」,把眼睛比喻慧行,把足比喻正行。你能看得清楚,你才不會走錯路,不會走入歧途。「又深信發願,即無上菩提」,蕅益大師這句話說得好。不認識字的人,不懂經教、沒有學過經教、也沒有聽過經的人,你教他念佛求生淨土,他就相信,他真發願,一天到晚佛號不斷,念上幾年他真往生了,瑞相稀有。甚至于經都不會念,字也不認識,他怎麼往生的?深信發願,這就是無上菩提心。《要解》上這句話,印光大師是大大贊歎,他說「發古人之未發」,古人沒有把這個事情講得清楚。所以對于很多老太婆,阿公阿婆、不認識字的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十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