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十四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二十四集)  2011/10/21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024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淨土大經科注》第一百七十八面,從第二行看起,從「解」:

  「又《觀經》雲:欲生彼國者,當修叁福。叁者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。前面我們學習到這個地方。每次講到淨業叁福,我們都有很深的感觸,因爲這叁條不但是淨宗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,可以說是一切佛法,八萬四千法門都必須要遵守。叁福後面,此地沒有引到,《觀經》上記得很清楚,這叁條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「叁世諸佛淨業正因」。過去現在未來這些菩薩們要修行成佛,都必須要遵守這叁條,你說多重要!

  這叁條第一條就是儒釋道叁個根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落實在《弟子規》,「慈心不殺」落實在《感應篇》,後面「修十善業」。儒釋道的叁個根,少一個都不行,特別是前面根本的根本,就是孝親尊師。現在佛法衰了,傳統文化衰了,也就是儒釋道衰了,這叁家都衰了。衰在什麼地方?衰在沒有人才,學習的人沒有了。你說學習的人很多!表面上看是很多,幾個會有成就?他沒有具備修學的條件,條件就是孝親尊師,這個問題嚴重。沒有真正的「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」,就學不到東西,印光大師說得好,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,百分誠敬得百分利益」。現在到哪裏去找誠敬的人?不但誠敬的人沒有,誠是誠實,敬是尊敬,誠實、尊敬就是菩提心,沒有這種人,道統就傳不下去,就絕了。

  現在修學,學的人很多,如果沒有這樣的心,沒有這樣的行持,他所學的是學術,是儒學、佛學、道學,學的是知識,不是智能。所學就非所用,與他自己的生活、境界、行爲毫不相關;換句話說,學得再好,講得再好,著作等身,這個人依舊出不了六道輪回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甚至于還不如那些阿公阿婆,他們什麼都不懂,但是他們老實、聽話、真幹。教他念佛法門他就老老實實念,念了幾年他真往生了,瑞相稀有,他超越六道輪回了。那是什麼原因?過去生中的善根,就像佛在大乘經上講的,這種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。今天遇到這個善緣,無量諸佛加持他,他能信、能願、肯念佛,這人往生了,不是偶然的。知識分子很難生起信心,尤其在現前這個環境,我們把儒釋道的叁個根都丟失了,所以現在學習起來特別困難。現在所學的,那是搞學術性,把儒釋道叁家的典籍當作一種學術來研究,甚至于拿來做批判,現在有這種風氣,比較,搞這些。這都屬于知識,這是現代教學風氣。古時候不是這樣的,古時候學佛,釋迦牟尼佛是榜樣,要學跟他一樣,真的拿到佛陀、菩薩、阿羅漢的學位,真成就。學儒,聖人、賢人、君子,這也是叁個學位名稱;學道,成神仙。真有受用,真實利益,真實智慧,現在沒有了。

  這些典籍,我們真的能解它真實義嗎?像開經偈上講的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很難。所理解的是自己的意思,我認爲是這個說法,你認爲是那個說法,各有各的說法,不是如來真實義,是我們自己的意思,這就錯了。追究其根本原因,我們沒有遵守淨業叁福,把淨業叁福丟掉了。所以,世出世間聖賢之法,都要用這叁條做根,我們決定不能疏忽。前面我們把第一條學習了,第一條確確實實就是儒釋道的叁個根,尤其「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」是根之根,沒人教了。中國在從前,這個根是小孩從一出生就紮下去。中國諺語,那個意思非常深刻,「教兒嬰孩」,嬰孩是剛剛出生,這才能紮得下去根。叁歲、四歲他已經學壞了,紮根就難了,不聽了。所以現在這個社會,大家都知道,做父母的,子女不聽話,孩子不好教;在學校做老師的,學生不好教,特別是小學老師、初中的老師。什麼原因?他從小一出生誰教他?電視教他。那個小眼睛睜著就看電視,他全學會了,他雖然不會說話,不會走路,天天在熏習。長大上小學,中國小學我不太清楚,早年我在美國住,美國的小學我知道,小學一年級就開始用計算機,用計算機上課。計算機裏面就收了很多信息,做父母的:不錯,我小孩好用功,半夜在被窩裏頭還在讀書。知道他看些什麼?搜集計算機裏頭負面信息,愈學愈沒法子教。所以學校裏頭,美國常有,學生殺老師、殺同學,濫殺無辜。他從哪裏學來的?從電視學來的,從網絡上學來的,他不知道那是錯誤,他在玩遊戲。

  所以今天聖賢教育太難太難了!講,有人聽,聽了也很歡喜,不能落實,他做不到。要想真的産生效果,必須要劃一個小區來做實驗,像古老傳統那樣我們真幹,做出個模型,做出個樣子來給大家看,大家看了有所感動,慢慢認真來學習。我們錯了,希望下一代別錯,希望自己將來兒女結婚,懷孕的時候就要開始教。把胎教找回來,把紮根教育找回來,再下一代就可以有救了。如果不從這上下手的話就沒救,這一代不如一代。

  淨業叁福第二條,這個地方也沒引進去,第二條「受持叁皈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」,這才是佛弟子。前面一條不是的,前面一條是社會普通大衆,這是我們一般講普世教育。那學佛,學佛從這兒開始,就是沒有普世教育的根你就不能學佛。所以佛法是建立在第一條的基礎上,沒有第一條怎麼能學佛?第一條做到了再開始學佛。第一條是孝道,第二條是師道,佛法是老師。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孝沒有了,師就沒有了,像蓋樓房一樣,孝是第一層樓,師是第二層樓。這是講受教育,這是佛陀教育。佛陀教育從哪裏開始?從受持叁皈。受持叁皈是什麼意思?把佛陀教育的宗旨告訴你。古聖先賢的教育,第一句話一定是這個,爲什麼要教?教學目的何在?首先說清楚。

  中國這一套東西,就在《叁字經》上頭一句,《叁字經》上說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教育的宗旨就在這一句。教育跟受教育的人都要肯定、承認人性本善,那個善是什麼?聖賢,人人皆可以作聖賢。要用佛的意思來說,人人本來是聖賢。那他聖賢爲什麼變成這個樣子?第二句所說的,「性相近,習相遠」。性相近就是人人皆是聖賢,就跟佛法講的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,這教學頭一個,教學跟受教的都要承認。本性本善,習性不善,教學的目標就是如何把不善的習性,從不善的習性回歸到本善,教育就成功了。教育跟升官發財不相幹,跟貧富貴賤也不相幹,你學聖人。聖人是什麼?好人,好人當中最好的人就是聖人。所以讀書明理,他有智慧,他不會做錯事情,他不會害衆生。所以中國教育是聖賢教育。佛陀教育,從聖賢教育再跨上一步,走向出世間佛菩薩的教育,出世間的聖賢,究竟圓滿的聖賢教育。現在人都忘掉了。

  教育也是由這生起的,就是因爲有習性,所以「苟不教,性乃遷」,本善就變成不善。怎麼個教法?「教之道,貴以專」,就是佛家所主張的,「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」。佛家先「受持叁皈」,叁皈就是告訴你佛法修學的叁大綱領,第一個皈依佛,第二個皈依法,第叁個皈依僧,佛經上講的。可是六祖在《壇經》上不是這麼說法,他傳叁皈依是講皈依覺、皈依正、皈依淨,你去看《壇經》。六祖距離我們大概一千四百年,佛法傳到中國,從漢明帝到六祖唐朝這個時代大概是七百年。七百年不算短的時間,承傳肯定出了問題。不出問題,能大師怎麼會在《壇經》上這樣說法?出什麼問題?大家著相了。皈依佛,以爲佛像就是佛;皈依法,經典是法;皈依僧,這是出家人。這就錯了,普遍可能都犯了這個錯誤,所以他要糾正。他用皈依覺,然後給大家解釋,覺者佛也;皈依正,正者法也;皈依淨,淨者僧也。這就說明,自性叁寶是覺正淨,住持叁寶是佛法僧,我們要皈依自性叁寶。

  住持叁寶有沒有用?有用,它來天天提醒我們,我們看到佛像,聽到佛的名號,心裏就要生起覺而不迷。皈依覺,覺而不迷,覺而不迷才是真正皈依佛,皈依自性佛。正而不邪,那是真正皈依法;淨而不染,六根清淨一塵不染,這叫皈依僧。外面叁寶我們不要去管它,譬如出家人,這個出家人是好出家人,還是不好,不要去管他。看到他的形相,馬上提醒自己,六根清淨,一塵不染,這個意思。我們供佛像,通常供叁聖,修淨土的人供西方叁聖,阿彌陀佛是佛,觀音、勢至是僧寶,菩薩僧,每天你去念經,念《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,這是法寶,叁寶具足。你家裏一個小佛堂,你看叁寶具足。可是,把覺正淨忘掉了,完全搞的是形式。這是什麼?這就叫迷信,這把佛陀教育就變成了宗教,變成迷信。我們以爲這樣做目的何在?是希望升官發財,希望佛保平安,這不就是搞迷信了嗎?跟佛教的本意相去遠之遠矣。六祖能大師講得好,他這麼一說,我們就明白了。

  所以學,頭一個你學的是什麼?覺正淨全是性德,都是自性,就是中國儒家講的本善。你看《大學》的叁綱,「明德、親民、止于至善」,覺正淨是至善。起心動念止于至善,言語造作止于至善,那是什麼?那就是佛菩薩的行持,佛菩薩的境界,這真學佛。真學佛,覺正淨就是道,道者須臾不能離,念念不舍,念念相應,這是傳道。從哪裏開始?從持戒開始,「具足衆戒」。你已經修了十善,十善是世間善人,是你應該要做到的,現在拜老師,老師就教你具足衆戒。在家學佛從五戒下手,出家學佛從沙彌十戒入門,沙彌有十戒、二十四門威儀,從這兒開始。「不犯威儀」,威儀是什麼?規矩,我們中國人講禮,要守禮,威儀就是禮節,知道什麼應該做,什麼不應該做,從這兒開始。小乘,出家比丘有二百五十條戒,其實戒沒那麼多,戒只有十幾條,多半是講威儀;女衆出家有叁百條戒律,也是威儀多。如果擴展開,小乘有叁千威儀,大乘菩薩有八萬四千細行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起心動念都有規矩,保持正念,不能有邪思,這是什麼?這是學佛的根本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十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