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去不了的。
「又《安樂集》曰:依天親《淨土論》(即《往生論》)雲,凡欲發心會無上菩提者,有其二義」。這個會是體會、神會。你發心想真正體會到無上菩提,它有兩個義理,第一個是「先須離叁種與菩提門相違法。二者,須知叁種順菩提門法」。下面就給我們解了、說明了。第一個「依智慧門」,批注裏頭第一個,「一者依智慧門,不求自樂,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。」頭一條,小乘就是須陀洹,大乘是《華嚴經》上十信位初信菩薩。爲什麼?這個東西障礙發菩提心。這麼一說,菩提心不容易!那怎麼阿公阿婆他們就能夠往生?我們得認真觀察,仔細去思量,這些往生的阿公阿婆有沒有自私自利的心?有沒有是非人我那個執著的心?沒有。凡是我們遇到這個情形,這個人往生了,我們都會問問這個人生前他的生活、處事待人接物的心態,他生平的行誼,調查幾乎都具備了這人老實,心量很大,沒有驕慢、沒有嫉妒,喜歡幫助別人,都是這樣的。雖然他沒有學過,沒有念過書,沒有什麼文化標准,沒有,甚至于小學都沒有念過,不認識字的,厚道,符合標准。像劉素雲居士說的,很多人問她,妳怎麼成就的?她一生就六個字,你想想六個字的味道,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我沒有別的長處,就這六個字。我們仔細去思惟觀察,古今中外那些成就的人,幾乎個個人都具備這六個字,不老實行嗎?不聽話行嗎?後頭還是真幹,他真具足了。這六個字很簡單,只要具備,世出世間法沒有不成就的。所以我們頭一個要知道不求自樂。求自樂是什麼?貪瞋癡慢全起來了。只有不求自樂,才能轉煩惱爲菩提。釋迦牟尼佛爲我們示現,我們能體會得到嗎?這個老人家一生叁衣一缽,樹下一宿,日中一食,講經教學沒有一天中斷,這是世尊爲我們表演的就是這麼一句話!依智慧門,不求自樂,遠離我心貪著自身,世尊做出來了。
第二「依慈悲門,拔一切衆生苦,遠離無安衆生心故。」現在衆生苦,現在衆生心都不安,我們要怎麼教他?用什麼方法教他?要用佛法,要用大乘。大乘佛法確確實實,夏威夷土著這個療法就是大乘佛法,跟大乘所用的同一個道理,同一個方法。釋迦牟尼佛一生身行言教,他將他的身行言教回向給虛空法界,包括這個地球,肯定有感應。但是有感應的人他自己不知道,雖不知道,他得利益了。這是我們要學習的。我們今天對這部經典,必須要具足老實、聽話、真幹。每一天跟大家在一起分享,我們用衛星、網絡播出,有緣的衆生打開頻道他就看到,得利益了。每一天在一起學習,心清淨,不再受染汙了;心平等,自性般若智慧逐漸的現前,他自自然然會至心信樂,一向專念。我們自己要做好榜樣。
今天衆生困難多,最嚴重的是他沒有信心,信心完全喪失了,對自我沒有信心,所以自殺的人那麼多,有信心怎麼會自殺!退轉的非常多。講經教學第一個目標就是幫助他建立信心,有信心之後再幫助他生起願心,有願心之後再幫助他一向專念,有一向專念再幫助他往生淨土。我們自己一心一意向這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在努力,自己哪有不往生的道理!對于自己往生淨土是真有把握,一絲毫都不懷疑。無論在什麼境緣當中,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,都不會受到幹擾,法喜充滿,夫子《論語》裏面所說的「不亦說乎」。慈悲,那就是要幫助衆生離苦。苦從哪裏來的?苦從迷惑顛倒來的。你把大乘的道理講清楚、講明白,他聽懂了,他苦自然就離了。
第叁個,「依方便門,憐愍一切衆生心,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」。這第叁,憐愍一切衆生,遠離恭敬供養。菩薩在世間,衆生對菩薩的恭敬供養必然的,爲什麼?他來修福,你能拒絕嗎?老師告訴我們,衆生看到學佛的人,無論在家出家,真正學佛,那是衆生的福田,他對你恭敬供養是種福田。那我們自己想想,我們真的是福田嗎?他來恭敬供養,他真的會得福嗎?供養佛菩薩沒有問題,供養我就有問題了,又不能不接受,這怎麼辦?老師告訴我,學印光法師,印光法師接受四衆供養,自己沒有去享受一分錢。怎麼辦?幫助他們種福。印光大師種福也是非常專,真的是一向專念,他把所有的供養都去印法寶,經論善書。他自己搞了一個印刷廠,在蘇州報國寺,叫弘化社,自己印,印得真好,在現代可以說它是善本。爲什麼?校對好,錯字很少,這叫善本。字也很大,紙張、裝訂都很考究,讓人看到這個書生歡喜心。專門幹這一樁事情。
在現代科學技術發達了,除了印書之外,有光盤、有網絡、有衛星、媒體這些東西,都是好事,都能夠讓許許多多衆生得利益,這些錢要用在這些地方。如果有人問,真的會有一些人,拿到這些事業去謀自己的私利,去搞自己的享受,行不行?我說行,你要說不行,沒人搞了,衆生得不到利益。他雖然在這裏搞,他能夠用一半,賺一半,也有一半利益衆生,還是好事,我們不障礙他。但是他要是真正學經教,他就明白了,爲什麼?因果跑不掉,善有善果,惡有惡報,善惡不能抵消。不能說你看我搞了一半,一半錢我自己享受,一半錢我來做功德,我一半一半可以抵消。抵消不掉的,功德是功德的好報,造業是造業的果報,決定抵消不了的。如果他要是真明白這個道理,像印光大師一樣,點點滴滴的錢都做功德,他就成佛了,他就是菩薩了。如果在這裏面還造罪業,他還得受果報。苦報,叁途苦報受完了,他有享福,會到人天享福,爲什麼?他過去做的好事。善惡在理上講,在佛法裏面講是決定不能抵消的,各有各的報。真懂得各有各的報,我們起心動念就會謹慎,決定不敢貪著。所以對于自己生活愈簡單愈好,貪求過分都會出問題,營養要是過分了就變成不健康。佛菩薩對于這些事情非常重視,生活愈簡單,頭腦愈簡單,愈有福報。不善的都要放下,不要去想它,不要去說它,不要放在心上,心永遠保持清淨平等。心起的作用是智慧,覺就是智慧。遠離這叁種與菩提門相違背,貪求恭敬供養身心,這是違菩提法的。
再看下面,「須知叁種順菩提門」,跟前面反過來,相反。「順菩提門者,菩薩遠離如是叁種菩提門相違法,即得叁種隨順菩提門法」,這個要修。第一個順菩提門。這下面,「何等爲叁」,第一個無染清淨心,我們看批注,「一者無染清淨心,不爲自身求諸樂故」,這一點很重要。「菩提是無染清淨處,若爲自身求樂,即違菩提門」。菩提就是自性,菩提就是智慧,菩提就是實相。可見得這個問題是非常容易發生的,爲自己求安樂。特別在這個時代,哪一個不爲自己求安樂?爲自己求安樂而不顧別人的,甚至于損人利己的,我們知道果報都在叁途。學佛的人更重,爲什麼?你明知故犯,打著佛的招牌欺騙善良的信徒,你得到他們恭敬供養,果報在無間地獄,這個罪很重很重!所以只要有貪求自己身心安樂這個念頭就造業,無論在家出家。在家居士主持的道場很多,不能不知道。學佛的心稍稍有一點偏差,佛法常講偏邪,那就是叁途苦報。
第二「安清淨心,爲拔一切衆生苦故」。頭一個無染,要知道自私自利是染汙,名聞利養是染汙,貪瞋癡慢是染汙,七情五欲是染汙,要有高度的警覺遠離染汙。安清淨心,爲拔一切衆生苦故。這個安不是爲自己,希望一切衆生離苦,幫助一切衆生有一個安穩的生活、修學的環境,這個事情要隨分隨力,不要勉強。首先自己要得到安,自己沒有得到安,你怎麼能安別人?安從哪裏來的?中國人常講平安,心平你就安了。心不平,任何環境你都不會安,平安。怎樣才能平?公就平,私就不平;念念爲衆生就平,念念爲自己就不平。菩薩生活在這個世間就是爲拔一切衆生苦,自己苦一點無所謂,看到衆生苦。苦從哪裏來的?苦從迷惑顛倒。因爲迷惑顛倒,他把問題看錯了、想錯了,于是做錯了,這才帶來的苦報。拔苦與樂是從果上講的,釋迦牟尼佛用什麼方法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?他用講經教學,把宇宙人生真相講清楚、講明白,大家都清楚、都明白了,都知道斷惡修善,都知道改邪歸正,這問題就解決了!
今天社會問題非常複雜,衆生苦難比過去超過十倍、百倍都不止,真苦!用什麼方法幫助他?還是講經教學。我們想想,講經教學這個方法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幹的,十方叁世古往今來一切諸佛菩薩統統都搞這一樁,這個事情要沒有道理,諸佛菩薩都搞這個,爲什麼沒有看到有另外一個辦法?這個辦法一定是無上的妙法。建立極樂世界就是做一個示範點,一切衆生,你真搞明白了,你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斷煩惱,你就到這個示範區來住,這個地方幫助你斷煩惱、證菩提。每個宗教也都有示範點,它有天堂、它有天園,那就是示範點。特別是在現前的社會,沒有這一點,講的大家不相信。講的時候會鼓掌、會點頭,最後他會有疑問,你說得很好,這是理想,做不到,你說的等于零。
所以得真幹,真幹就要做個示範點,古聖先賢沒有一個不是這樣幹法的。很多就地取材,就把我自己住的這個地方做示範點。古時候做得最成功的,值得後代人念念不忘的,成湯,七十裏一個小國,他做示範點做成功了。周文王,稍微大一點,一百裏。中國的華裏,不是公裏,一公裏是二華裏,一百華裏是五十公裏。這麼一個小地方,他也做成示範點,讓當時八百多個諸侯國都向他學習,自動的,聽說你好都來看看,來向你學習、向你請教,尊稱你爲天子。那不是用武力、不是用侵略得到的,德行的感召,倫理道德的教化,産生這麼大的作用。今天這個世界迫切需要,需要倫理道德因果聖賢的教學,需要聖賢修學環境的示範點,在這個世間愈多愈好,幫助這個世界化解沖突,就是化解人禍,化解災難。災難是人心不善的心行所感召的,不是自然的,自然是最美好的,自然是最健康、最圓滿的。自然環境、自然現象還是受意念控製的,所以我們只要改正意念,端正我們的想法、看法、做法,問題統統都解決了。夏威夷古老的醫療方法,不但可以治人,可以治這個世界,同一個道理。我們把居住的這個小地方治好了,就把整個世界治好了,一個道理。我們要相信,不能懷疑。
第叁樂清淨心,我們看批注,「叁者樂清淨心,欲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故」,這真樂!「攝取衆生生彼國土故」。什麼是真樂?這說得好,「菩提是畢竟常樂處」,智慧,有智慧的人快樂,沒有智慧的人苦惱。有智慧的人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通達明了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業因果報沒有一樣不清楚,他怎麼會不樂?他怎麼會有煩惱?他怎麼會有雜念?不可能!我們看佛菩薩的造像,都在定中;阿羅漢的造像,都在樂中,你看他種種表情,那都是樂。樂什麼?度化衆生,衆生很現實,你入定在那裏,衆生不知道;你定中的享受,衆生看不出來,體會不到,表現在外面大家才知道,才會跟你學。菩薩度阿羅漢,阿羅漢度衆生,他們接近。
「若不令一切衆生得畢竟常樂者,則違菩提門」。換句話說,諸佛菩薩,這些覺悟的人,他們要不幫助衆生成佛,他就違菩提門。爲什麼?因爲衆生跟他是一體,我一半覺悟了,身體正常,還有一半有病,麻木了,我要不要把那一半麻木的趕快把它治好,讓我整個身體健康?宇宙就是這樣的,六道輪回是病態,四聖法界是從病態裏面好起來了,但是還沒有完全恢複健康;證得法身,法身大士那是完全恢複健康。所以六道苦難衆生不度那怎麼行!度衆生不著度衆生的相,爲什麼?是一體。只有法身菩薩知道,十法界裏面的佛菩薩不知道是一體。縱然說他知道,跟我們情形一樣,解悟不是證悟。我們聽佛說的,聽多了,有道理,不懷疑,相信了,但是自己沒證得,沒有入這個境界。沒有入這個境界,我們煩惱沒丟掉,煩惱統統放下就入境界了。
「此畢竟常樂,依何而得」,這句話重要!「要依大義門。大義門者,謂彼安樂國土是也」。大義門是什麼?極樂世界。這個畢竟常樂怎麼得到?往生極樂世界就得到了。極樂世界不單單是對我們說的,是對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而說的,由此可知,極樂世界是所有一切諸佛剎土裏面最圓滿、最究竟的,中國人講止于至善之處,是西方極樂世界。我們要去,我們要勸導一切衆生都要去。「故令一心專至」,專到極處。這個專是什麼?就是願生彼國。「欲使早會無上菩提也」,究竟圓滿無上菩提,我們只有到極樂世界才能證得。不是部分的證得,而是圓滿的證得。這個機會太難得了,要抓住。
這個世間什麼都是假的,千萬不要把它當真。這個世界的人、衆生迷得太深,執著非常嚴重,什麼方法才能真正幫助他覺悟?我們想來想去,美國那個「2012」的電影可以幫助他覺悟。他說電影是假的。假的會變成真的,他就覺悟了。所以現在日本人有一些覺悟了,叁月十一號那個地震醒了一些人,還有一些人沒有醒過來。科學家告訴我們,日本很可能在今年還會有一次超過叁一一的地震。那可能大多數的人會覺悟,好事,不是壞事,這都是上天的大慈大悲,不這樣搖晃一下,你永遠不會醒過來。醒過來之後,真正忏悔,改惡向善,改邪歸正,端正心念,他就有救了,他有救了世界就有救了。所以上天冥冥當中他有安排,所安排的,對一切衆生全是一片真誠慈悲,沒有一點的惡念。小孩做錯事情要懲罰,那是愛他,那是幫助他,那不是報複,不是懲罰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永遠存一個感恩的心,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十一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