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十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二十集)  2011/10/19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020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净土大经科注》,第一百七十一面倒数第三行:

  「三、明宗」,第一小段「三辈往生,以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为因」。我们看念老的批注。「经中《三辈往生品》中,所有上中下三辈往生之人,莫不以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为因。」这一段将本经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说出来了,就是两句话,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。不仅仅是净宗法门,实在说,佛门无论是宗门、教下、显教、密教,无量法门,真正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这一句。世尊在净业三福里面告诉我们,净业三福是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面说的,佛说了三条,这太重要了。我们净宗学会成立,那个时候在美国,韩馆长要我写个缘起,用她的名义发表的。里面就提到净宗修行五个科目,第一个就是净业三福,最高指导原则。第一条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。由此可知,世出世间大圣大贤,从哪里学出来的?从孝亲尊师。我们细心去观察,在这个世界上,每个国家、族群乃至于宗教,许许多多圣哲出现在世间,没有一个不是孝亲尊师,都从这个根上成就的。

  孝亲怎么个孝法?尊师,不是老师希望你尊重他,我们这样想全错了。孝亲尊师是性德,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来有的,连畜生里头都有孝道,你细心去观察。中国传统的文化从哪里出生的?以什么为基础?我这么多年来学习观察,我深深体会到,它是从「父子有亲」那个亲爱生出来。那是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根,跟净业三福第一句「孝养父母」一个意思,天性,性德。所以中国传统文化,教育的目的是什么,我们就知道了。第一个目的,希望这个天性永远保持下去,父子的亲爱这一生不会改变,这第一个目标。第二个目标,把它发扬光大,头一个就是五伦,从父子有亲发展为君臣有义、夫妇有别、长幼有序、朋友有信,都从这个根发生的。五伦是说关系,我们生到这人世间来,人与人是什么关系?父子的关系、夫妇的关系、君臣的关系、长幼的关系、朋友的关系,不出这五大类,这五大类把我们的关系讲尽了,统统包括在里头。做人根本的德行,就是五常,无不是从父子有亲那个亲爱里头衍生出来,那是个根,从那里生出来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五常,常是永恒不变。《左传》上有句话说得好,「人弃常则妖兴」,这个常是什么?是人道、天道,人天道。如果这五样东西没有了,不要、丢掉了,这个世间就是妖魔鬼怪,不是人了,《左传》上这句话意思就这个。礼义廉耻四维,管仲提出来的。一般众人知道的是八德,孝悌忠信、仁爱和平,全是从父子有亲里头衍生出来。

  孝敬怎么落实?《弟子规》就是孝敬的落实,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」。你把《弟子规》做到了,净业三福这两句你就圆满了。第三句「慈心不杀」,培养你的慈悲心,落实在《感应篇》。你真正知道善有善果、恶有恶报,你慈悲心自然生出来,决定不再伤害众生。众生伤害我,我也不能伤害他,为什么?爱心。慈悲跟爱意思是一样的,不同的是根不一样,世间人讲爱,它里头有亲情在里头。慈悲没有亲情,慈悲是真实智慧,那是性德,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」,是自性里头本有的,性德。有这个基础才能够学大乘,大乘后头有一句,「修十善业」。儒、道、佛第一句,根,你怎么能不要!

  现在人不要《弟子规》,换句话说,不要孝顺父母,不要尊敬师长,不要了。我们对这个事情,不能不深入的去研究、去观察。你不要这个东西,你学佛就学不成,为什么?十善业你决定做不到。十善业是建立在因果的基础上,因果的基础是建立在孝亲尊师的基础上,就是《弟子规》的基础上。我学佛六十年,教学五十三年,深深体会,我们许许多多同学学佛功夫不得力,原因在哪里?原因在没有根。这个根,补,很难补得出来,今天大家学习儒释道三个根是从文字上学习的。古时候这三个根是在童年时候学习的,尤其是《弟子规》的根,是婴孩时候学的。你刚刚出生,你张开眼睛会看,竖起耳朵你会听,你已经在学习了。而《弟子规》是你的父母把它做出来,做给你看,你的父母还很年轻,他的父母也还在,你看他怎样孝顺他的父母,他怎样尊敬他的长辈。这个婴儿天天在看,看了三年,一千天,这个印象深刻,根深蒂固。所以《弟子规》不是教小朋友念的、背的,不是,是父母、大人在他面前做出来给他看,他是这么学会的。到六、七岁上学了,父母对老师那种尊敬让他看到,他就学会尊师重道。稍长,八、九岁慢慢懂事了,老师教这个学生为什么要孝顺父母,把道理讲给他听,他已经做到了,道理讲给他听。父母教育儿女要尊师重道,把尊师重道的道理讲给儿女听。父母跟老师密切配合,把这个人教出来,叫根深蒂固。我们现在这个根都没有了。

  我这个年龄算很幸运,生长在庐江,这个地区是明清两代桐城派的发源地,桐城是个学派。所以文风鼎盛,就是读书的风气盛。农村里面的小朋友都念书,家家祠堂都办学,私塾,私塾是家学。中国古代的教育,家庭负最主要的使命,教育是你家里办的,你家不办教育,你的家就不能够存在。古时候是大家庭。我在出生的时候,家庭里面人虽然很多,但是家败了、衰了。所以,我三岁搬到东乡,老家在北面,在金牛镇,搬到顺港,我的姑妈嫁到那边,她们的家族也挺旺的。我所记得的,我自己老家不记得了,三岁离开不记得了,没有印象。但是在顺港的时候印象就很深,三岁搬过去,我十岁离开的。我姑妈家里面,十个兄弟没有分家,大家庭,所以那个时候人口大概有一百人左右的样子,是个旺族。祠堂是学校,从前小朋友是这样学出来的。我们对于传统的教学,大概是在六、七岁以前沾这么一点边。八、九岁的时候教育就改变了,乡村里头有短期小学,两年结业的,短期小学。不再念古书,像《千家诗》、《千字文》这些东西不念了,但是它还有一门「公民」的功课,还讲一点伦理道德,新编的,不是古书。抗战爆发之后,抗战爆发那年我十一岁,好像到十二岁,「公民」就没有了,改成「社会」。距离我们传统东西愈来愈远,没有了。我弟弟小我六岁,他根本就不懂得有「修身」、「公民」这个,他连这个印象一点都没有,因为到他上学的时候已经没有了!

  这是我们疏忽,把老祖宗的东西不要了,这心怎么发得出来?孝亲尊师的概念没有了。所以我们东西学不好,怎么学都不像。这是让我深深的体会到,特别是印光老法师的一句话,我体会得很深,老人讲的「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」,诚敬没有了,诚敬到哪里找?我们脑子里诚敬的概念跟古人诚敬不一样。字是一样的,音是一样的,意思不一样。古人那种诚敬我们体会不到,作梦也想不出来,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,没有看到过,没有听说到过。古书有人读,他能不能体会到?很难。为什么?他如果读的能消化,能够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指导的原则,他会体会到。如果念书是念书,生活是生活,念书跟生活连不上来,那就他永远体会不到。讲解,依照古人的批注,依照古人批注没错,但是是自己的意思,不是古人的意思。这就像经典一样,开经偈上说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,我们永远不知道如来真实义是什么。可是古人有句话说得挺有道理的,说「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」,能够体会到古人真实义。这个千遍要怎么念?要像马鸣菩萨在《起信论》里头告诉我们那个原则,那是修行的纲宗,「离文字相、离名字相、离心缘相」,这样的念一千遍、二千遍、三千遍,你能够体会到意思。

  如果你不能够离一切相,这一切法你就得不到,所以这难。我们今天一看书,马上自己就起心动念,就自己的意思就起来了,不是如来真实义。我们今天所读的《无量寿经》,理解的是自己的《无量寿经》,不是释迦牟尼佛的《无量寿经》。要把自己的意思完全放下,一心去读,你才能发现如来真实义,只要有自己意思就不行,圣贤东西难就难在此地。李老师当年教导我们,经典,世出世间圣人东西都是意在言外,你得会听,不能够死在句下,要懂得弦外之音。这一点是真难,古人都难,现在这个难,难上加难,我们没法子。我们今天所学习古圣先贤的东西,学的是皮毛,学的是常识,不开智慧。佛教传到中国来,佛教修学的宗旨我们中国人接受了,儒接受,道也接受了。它的修行宗旨就三个字戒、定、慧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这个概念儒接受,道接受了,它真有道理。戒就是守法、守规矩,诚敬,真诚恭敬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没有例外的。中国古人讲诚,至诚、至善,讲这个东西,真诚、善良到极处,加个至,这是圣学的基础,也是佛家讲的基础。我们要学,如果这个意思还含糊笼统,我们学一辈子都学不像。每天学习圣贤之道,天天还在造业,造业造得最严重叫意业。意是什么?妄想,妄念不断,连睡觉它还在相续,他作恶梦。你就知道这个东西有多难!

  我们如何来弥补?那就是绝不离开圣教。我自从接触之后,知道这个好,六十年没离开,每天跟人分享,我对于这个不疲不厌,因为它对我有好处。分享当中有很多启发,也就是所谓的悟处。不跟人分享,这个启发就没有了,这个能帮助自己提升境界,乐此不疲。中国古人教给我们,「学之道,贵以专」,你看佛教给我们的,以这里为例子,一向专念,这不就贵以专吗?一个方向、一个目标,一部经、一句佛号,这我们净宗。你果然能够专念,不杂,在净宗里面讲,三年就成功了。你打开《往生传》、《净土圣贤录》,几乎一半以上都没有超过三年,他就预知时至,自在往生。是不是他的寿命都是三年就到了?我不相信,这讲不通的。为什么到三年就往生?三年功夫成就了,跟阿弥陀佛通了,还有寿命不要了。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十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