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十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他想往生,阿彌陀佛就來了,就接他走,他不生病,預知時至。這個道理才能講得通。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,完全放下。還有少數,到這個境界還不能走,那是什麼?他跟這個世間有緣。你成就了,必須幫助跟你有緣的衆生,你要教他們,帶他們一起走,自己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不妨礙。這才是真理,我們一定要曉得。

  我過去這麼多年,確實跟這個地球上衆生是廣結善緣,結法緣結得多。但是一門深入、長時熏修我沒做到,那是沒有這個緣分去做。因爲跟衆生結緣,那就《楞嚴經》上的話,「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」。所以我就講了幾十部經論,隨衆生心,要求我講什麼我就給他講什麼,不隨自己。這是什麼?一生過著流浪生活,居無定所,哪個地方邀請就到哪裏去,過這種生活,跟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樣。世尊當年在世,這種遊化世間四十九年。我們到這個年歲了,也應該定下來,不應該再走動,所以我就想到,晚年我們來表個法。如果我還能有壽命,我願意用十年的時間,來表演一下一門深入、長時熏修。就這一部經、一句佛號,我在這上下十年工夫,做個樣子給淨宗同學看看。世出世間一切法全放下,就是這一部《無量壽經科注》,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。我們一個方向,西方極樂世界,一個目標,求生淨土,親近彌陀,我們的修學就圓滿了。總得要做出來,我自己成就了,大家相信了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,看批注。「又彌陀第十九願曰,聞我名號,發菩提心,修諸功德,奉行六波羅蜜,堅固不退,複以善根回向,願生我國,一心念我,晝夜不斷,臨壽終時,我與諸菩薩衆迎現其前,經須臾間,即生我剎,作阿惟越致菩薩」。第十九願,十九願跟第十八願最重要的,四十八願裏頭大願的根本,這是發心。第十八願是念佛,專念,一心專念;這是講發菩提心,聞我名號,發菩提心。菩提心的講法很多,古德有的時候講得很深不好懂,菩提心有體、有用,用裏面有自受用、有他受用。《觀經》裏面所講的,「至誠心、深心、回向發願心」,至誠心是體,深心是用,自受用,回向發願心是他受用。《大乘起信論》裏面講菩提心,是直心,直心是體。《觀經》上體是至誠心,《起信論》是直心,直心跟至誠心是一個心,直,沒有彎曲的相。自受用,《論》也講深心,跟經上是一樣的。但他受用不一樣,他受用講大悲心,大悲心是憐憫一切衆生的心。經、論合起來看,意思就比較圓滿。但是深心,什麼叫深心?古德的批注很多,批注裏面一般,多數的都講好善好德,這個話講得很籠統,好善好德。所以我看到經題,我就用經題上這五個字。什麼是善?什麼是德?清淨是善,平等、覺是德。我們把體加上去,體是真誠,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。清淨平等正覺是自受用,就是真誠心的自受用;真誠心的他受用就是大慈大悲。這樣講法大家很容易懂,也很踏實,我們好善好德總有了具體的目標、踏實的方向,就是清淨心、平等心,覺悟,正覺。

 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遵守的原則,這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,「看破」,看破是明了,一點不迷惑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叫看破,「放下」。放下,佛法裏頭,大乘佛法的標准,放下執著、放下分別、放下起心動念。真學,後頭得有真幹,不真幹放不下,說說好聽,自己其實沒放下,執著都沒放下。古人、今人做出很多榜樣,我們看到、聽到了要有所體悟。我在前面舉弘一大師的例子,弘一大師的青少年年代是最執著的人,容不得別人一絲毫的過失。可是學佛之後全變了,他真正學到六祖在《壇經》上的一句話,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。我覺得這句話弘一大師真的做到了,爲什麼?世間人沒有過失,過失從哪裏來的?過失從我們不善心去感應的。爲什麼佛菩薩見不到他的過失?佛菩薩是清淨心、平等心。再理上跟你講,爲什麼沒有過失?因爲它是虛假的,它不存在。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,「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」,過失在哪裏?你把這句話弄懂,他真的沒有過失。不是他有過失,是我們自己迷惑了,覺得他有過失。他真犯了過失,真犯了過失也不存在,問題在什麼?只要他有分別、有執著、有起心動念,他所做的一切就有業因果報。他的善心、善行就叁善道,感叁善道,惡念、惡行感叁惡道。

  六道是假的,六道存不存在?不存在。你只要想到彌勒菩薩所說的,一彈指叁十二億百千念,每個念頭都是獨立的。這麼微細的念頭,像現在的科學家說物質現象是從意念變現出來的,意念好像是無中蹦出來了,但是立刻就消失。意念消失,物質就消失了,因爲物質的基礎是意念。意念起來,物質現象起來;意念消失,物質現象消失。精神跟物質永遠是連在一起的。彌勒菩薩說得好,「念識極微細,不可執持」,你要是真正體會到這一點,你的心平氣和。你到什麼境界?你是菩薩境界,一切衆生的雜念你沒有了。衆生雜念你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看破;但是自己如如不動,放下。知道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,你怎麼還會有起心動念!別人向你請教,滔滔不絕的大道理說出來,不是你自己想的,沒想。沒有想就說出來了?沒錯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,從來沒有去通過思考。我去想一想,那是凡夫。沒有!就像敲鼓一樣,大叩則大鳴,小叩則小鳴,不叩則不鳴。我們凡夫有念頭,妄念,他有思考,想前想後、想東想西,都是些雜念,全是空的。這些雜念,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,我們現在用秒來計算,一秒鍾多少個雜念?一千六百兆。你一定要曉得,每個念頭都是一個獨立的,而這種獨立,獨立沒有相同的,沒有一個念頭是相同,叫幻妄。我們看到所有現象,就是這個念頭的相續相,一個接一個、一個接一個。真的像我們看舊式的電影,我們看到的畫面,是這個底片,幻燈片,一秒鍾二十四張,我們已經迷惑了。現在告訴你一秒鍾多少張?一千六百兆。張張都是假的,沒有一張是真的。

 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,叫看破。道理真的明白,再不起心動念,你就真放下了,放下你就證果了。不起心、不動念,恭喜你,你成佛了;還起心動念,我不執著了,你也很了不起,你成了阿羅漢;不分別,你成菩薩了。佛、菩薩、阿羅漢是假名,不要再執著,執著就錯了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佛、阿羅漢、菩薩都是虛妄的。從虛妄裏面帶你到真實,真實是你自己豁然大悟,就入真實。如何能契入?真的都在發心,一向專念,都是這個道理,決定不能雜,你這一門通了,任何一門都通。《金剛經》上佛說得好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這個法門不僅說的佛教的法門,通一切法門。世出世間所有法門全通的,只要你專一,它就通,你搞雜了它就不通。

  所以,我們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通了,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全通了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說無量無邊法門也通了。還包括這世間不同宗教,他們所有的典籍,世間所有一切衆生這些妄想雜念,全通了,沒有一樣不知道。爲什麼?不離自性,你這個通是見性,把自性找回來了。惠能大師說得很好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你把那個能生萬法的自性找到,所生的萬法全通了;不是學來的,學永遠學都不通。所以宗門的大德不說你學,他就問你會,會麼?會就通了,學不通。學是會最初的方便,最初我們從學入門,學了之後要會,妙就妙在這裏,會就通了。不會,不會再慢慢學,總有一天你會了,這通了。你看依照這個規矩,你得定,心專一就得定,心專一久了,豁然之間就開悟了。每個人開悟的緣不一樣,但是開悟的境界是一樣的,都入了自性。這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。

  十九願裏面「發菩提心,修諸功德」,什麼功德?這裏舉了個例子,六波羅蜜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。都在日常生活當中,點點滴滴都表演出來,這叫修諸功德。表演這些事情不是爲自己,是大慈大悲利益衆生,衆生對這些東西有情執,放不下,要做給人看。布施,叁種布施,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這裏頭的境界深廣無際,說不盡的,都在你能體會,在日常生活當中樣樣放得下,沒有一樣放不下的。一念、一舉、一動圓攝六度萬行,不是一樁一樁修的,你細心去體會。今天有苦難衆生他在受苦受難,我們布施他飲食,布施他醫藥,布施他錢財,哪怕是一點點,六度萬行全在裏頭,你的菩提心、你的一向專念也都在裏頭,真妙不可言。《華嚴經》上所說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你才真正能體會到。

  持戒是守規矩,這條很重要,對于如來的教誡我們要認真奉行。佛教我們修布施波羅蜜,我們真幹,這就是持戒;佛教我們忍辱,那是持戒,我樣樣都能忍耐。佛教我精進、佛教我禅定、佛教我般若,不是樣樣都是的!布施裏頭有持戒、有忍辱、有精進、有禅定、有般若,持戒裏頭有布施、有忍辱、有精進,統統有。一就一切,不是一樣一樣去學,那多笨,到哪一年才學會?甚至于我起個念頭、動一個心,裏面全部都包括。六度萬行、八萬四千法門統統在其中,在一念當中,在一行當中,一舉一動當中,圓滿具足。這修「奉行六波羅蜜,堅固不退」,以這個善根來回向,求生淨土。求生淨土是有善根,阿彌陀佛建立淨土,是四十八願、五劫修行,成就國土莊嚴、佛莊嚴、菩薩莊嚴,《往生論》上說的。

  我們要會了,把自己修學的功德念念回向,我就一個目的,我就是希望到極樂世界去,就希望親近阿彌陀佛,到極樂世界我的道業圓滿成就。成就之後教化衆生,你就有能力與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感應道交。確實,這個在佛家講法界虛空界,就像布萊登博士所講的「無量之網」,這個名詞用得好。遍法界虛空界是個電網,肉眼看不見的,聽不見的,六根都接觸不到的,它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,隨便碰一點,整個信息它都達到,這是自性。布萊登能發現,能說出來。所以我也有個想法,現代這些科學家是不是佛菩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