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十二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個不一樣。《妄盡還源觀》講的四德,那就是標准,真正契入境界,他內心裏流出來的決定是這四德;如果與四德相違背,假的,不是真的。隨緣沒有妙用,不能給社會大衆做好榜樣,對待一切人貢高我慢,末後不是代衆生苦,而是自私自利,這在佛法叫做狂慧,說得不好聽叫著魔,果報在叁途。

  下面舉個比喻,「譬如太末蟲處處能棲,而不能棲于火焰。喻衆生心,處處能緣,獨不能緣于般若」。太末蟲大概就是現在人所講的細菌,非常小,很小,確實牠處處都能夠棲,牠就怕火、怕高溫。所以醫院裏面消毒都用火焰,用酒精、酒精燈來消毒殺菌。用這個來比喻衆生心,衆生心就像太末蟲一樣,處處能緣,緣不到般若。般若是什麼?般若是自性起用,真實智慧。般若是自性裏本有的,不是從外來的,確確實實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,沒有一樣東西能瞞過它的。佛在經上用比喻,比喻得非常好,我們細心去體會,能了解大概。佛把自性比喻作水,叫性海,海是大,把性比喻作水,水第一個幹淨,一絲毫汙染沒有,第二個水平靜,沒有波動現象。這個水就像一面鏡子一樣,外面所有一切境界相它都照見,這個照見就叫做般若。所以心不清淨,照的能力失掉了,心要是動搖、生滅,你就照不見。

  六道衆生的心,既染汙又是波動現象。四聖法界還是染汙,還是波動現象,不過人家有定功,波動的幅度很小,染汙輕,所以他照見的能力比我們強。他還不是真正照見,但是照的作用比我們高明多了,我們智慧不能跟他相比。什麼時候才真正照見?證得法身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,真正做到了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他就照見。惠能大師明心見性說出來了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他看到清淨心了,從來沒有染汙過。染汙是什麼?染汙是假的不是真的。換句話說,我們染汙、我們波動的是妄心,不是真心。我們把阿賴耶放棄了,真心就現前,放棄阿賴耶的染汙,放棄阿賴耶的波動,真心現前,真心起作用。真心本來清淨、本不生滅、本無動搖、本自具足,能生萬法。能生萬法是隨緣,是恒順衆生,是隨緣妙用,但是決定不受阿賴耶的幹擾,所以轉八識成四智,這叫成佛,這叫法身大士。

  我們再接著看末後,「是以實相之佛,圓覺之性,雖然衆生本具」,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們有沒有?人人都有。「但因妄心念念生滅,而不能觀」。我們的性水現在怎麼樣?好像動了,起了波浪,有了染汙,對于事實真相你看不到了。「故《觀佛叁昧經》佛告父王,諸佛本德,真如實相等,非是凡夫所行境界。故勸父王念佛也。」諸佛如來的本德,真如實相,是我們一切衆生統統都具足的。所以從這個角度看,叫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。但是衆生迷失了本德,迷失了自性。雖然迷失並不是真的丟掉,它還在,一絲毫沒受染汙,一絲毫沒有欠缺,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。你用不用它?天天還是用它,你沒有辦法離開它。但是雖然用它,用它用錯了,你不是從正面用它,你是從負面用它,爲什麼?迷!哪些人從正面用它?四聖法界,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、佛(十法界裏面的佛),正面用它。爲什麼?他們才是真正的佛弟子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我們稱佛弟子不是真的,有名無實。我們如何能變成真佛弟子?信願持名,發菩提心一向專念,你就是真佛弟子。這是在六道凡夫裏頭取得真佛弟子身分必須具備的條件,不是這個條件的話你就是有名無實的。佛很客氣,話說得很溫和,叫名字弟子,天臺大師的六即佛,名字位中有名無實。你受的叁皈也有名無實,你受的五戒也是有名無實,你出家了受的比丘戒、菩薩戒還是有名無實,你都沒做到。你做不到,爲什麼做不到?你起心動念。什麼是真佛弟子?見思煩惱裏頭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,你是剛入門的弟子。小乘初果,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,別教初住菩薩,那是真佛弟子。不斷煩惱不行,不斷煩惱只有一個方法變成真佛弟子,就是真念阿彌陀佛。這得要特別著重強調的真念,不是假念,真心去念。真念,真念這佛號不能間斷,口裏可以間斷,心裏不能間斷,心一間斷就真斷了。口裏面斷了,心裏頭真有阿彌陀佛,這叫不間斷,因爲你決定往生,往生極樂世界是真弟子,真佛弟子,登堂入室了,不是普通弟子。一生到極樂世界,我們要記住,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」,阿惟越致是明心見性,那是如來入室弟子。你看進門、登堂、入室,這些我們不能不知道,我們看到這個情形。所以釋迦牟尼佛勸他父親念佛,求生淨土。

  「由上可見念佛法門于諸法中,稱爲徑路」。諸法是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都是成佛的大道,但是念佛是最近的一條路,很快你就能成就。「而四種念佛中,持名念佛更爲方便究竟,故稱爲徑中之徑」,近路裏面的近路。念佛是近路,有四種念佛,持名是近路裏頭的近路。

  下面這一段,「四種念佛,事理不二,淺深相即」。我們看批注,「又四種念佛,難易懸殊」。實相難,觀想也不容易,觀像沒有那麼大的福報,大富貴的人才能修,所以持名就方便。四種難易不一樣,深淺也不一樣,「實則事理不二,淺深相即。若是圓人看來,稱名暗合道妙,初步即是到家」。這兩句話說得太妙了,是真的不是假的,說得真好!圓人,圓教的菩薩,德行智慧圓滿,他們看來,稱名暗合道妙。道妙是指什麼?是指妙覺果位,最高的果位。爲什麼叫暗合?一般人看不見,他能看得見。初步即是到家,初步你剛剛開始念佛,到家是什麼?成佛了。淨業叁福第叁條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這四句是如來教導大乘菩薩們修學的最高原則,裏面沒有用信願持名,沒有用這個,沒有說發菩提心,信願持名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,但是那個深信因果裏頭暗含著就是信願持名,妙極了!爲什麼?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

  我初學佛的時候,這一句經文搞了我二、叁個星期,我想不通,不能解決。爲什麼?這叁條,第一條是人天果,第二條是小乘,第叁條是大乘,大乘還不相信因果嗎?爲什麼要叫他深信因果?如果他這句話放在第一條裏頭,我一點問題都沒有,佛教凡夫深信因果應該的,凡夫不知道因果,菩薩怎麼會不知道?想二、叁個星期想不通。最後豁然有一點領悟,那因果不是普通因果,普通因果說是善有善果、惡有惡報,我們都知道,菩薩能不知道嗎?這絕對不是一般的,最後就想到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,難信之法!許許多多菩薩不知道,所以才修其它法門。其它法門難修,不知道修到哪一劫,這個法門一生就成就。所以以後我講這一句的時候就完全講到淨土。淨業叁福也就是佛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裏頭所說的,真是說的淨土法門,不是說別的。

  大乘菩薩要真正能夠,前面第一句「發菩提心」,第二句,我們這個經上說的「一向專念」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,這真叫暗合道妙,初步就是到家。這是大乘,不是小乘,這是無上妙法,不是人天法。「故持念佛名又何異于念佛實相」,持名是念佛的初步,實相念佛是到家。持名跟佛實相相應,持名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相應,這不得了!與四十八願相應,就跟阿彌陀佛五劫修行相應,同時又跟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到現在十劫,這個十劫教化衆生功德相應,你說這還得了嗎?很少人知道。故持念佛名又何異于念佛實相,這個「于」,我們用現在的話說「就是」,又何異就是念佛實相,持名念佛就是念佛的實相,這個意思更清楚、更明顯。「《彌陀疏鈔》雲:實相雲者」,什麼是實相?實相是什麼?「非必滅除諸相」,不是說一切相都沒有了,「蓋即相而無相也」。相在面前,有沒有相?無相。相在面前怎麼看到它無相?你想到彌勒菩薩告訴你的真相,一秒鍾一千六百兆個現象,一個一個接著在發生的,眼睛看花了,以爲是真的。八地菩薩眼睛不花,他就看到一個相一個相生滅,他就能看出來。全是假的,遍法界虛空界沒有一樣是真的,六道是這麼回事情,十法界也是這回事情。六道不善的多,四聖法界善多惡少,全是幻相。所以佛在經上比喻說得好,「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」。這個比喻說得好,作夢,不是真的,夢中作夢,不知道自己作夢,以爲是真的。

  如果你能看到真相,這個真相就是一秒鍾一千六百兆的生滅,這種生滅的相續是我們看見的,你就知道佛所講的話是真實的,存不存在?不存在。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現象,而且這個現象裏頭包括叁種現象都存在,自然現象、精神現象、物質現象。叁種現象同時存在,但是這叁種現象佛告訴我們,有先後次第,從業相生轉相,從轉相生境界相;用現在科學話來講,從能量生信息,從信息生物質。這叁個轉變,都在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當中完成。現在科學家雖然發現了,沒有佛法講得這麼清楚,講得這麼明白。只發現了它是波動現象,是非常快速的波動,沒有說出來一秒鍾多少次,沒說出來,這是太快了。他的描寫也很有味道,這個心念好像無緣無故、沒有原因突然蹦出來,這一蹦出來立刻就消失,科學家這麼報告的。彌勒菩薩說得清楚。所以不是叫你把相滅除掉,實相現前,不是這個意思,要知道相即非相。有跟無是劃等號的,有相跟無相是平等的,是一樁事情,不是兩樁事情。所以有,佛家稱爲幻有,空稱爲真空,真空不空,幻有非有;也稱爲妙有,妙有非有,這是你真見到實相了。

  「經雲:治世語言皆與實相不相違背」。了解事實真相就叫見實相,不了解真相的,那叫妄相;了解事實真相這叫開悟,不了解事實真相叫迷失了自性。經上這句話,實際上它的用意是引起底下這句話,「雲何萬德洪名,不及治世一語」。萬德洪名是阿彌陀佛。世間言語,譬如我們說孝悌忠信,這是治世的一語,能夠安邦定國,能夠和諧世界,一句話,孝悌忠信,爲什麼這一句佛號,難道不及治世一語嗎?就這個意思。這一句名號它的功德,能安定遍法界虛空界,能安定一切諸佛剎土,能令一切衆生圓成佛道,功德不可思議。「又《圓中鈔》曰:四明雲:圓極之果,所有名字,一一不虛,究竟成就,蓋其所召,皆極真故」,真是真實。《圓中鈔》是幽溪大師所作的《彌陀經》的批注。學習《彌陀經》的大概都知道,《彌陀經》有叁部批注最重要的,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、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、幽溪大師的《圓中鈔》,《彌陀經》叁大批注,學《彌陀經》不能不學。《圓中鈔》裏面引用四明尊者一句話。四明尊者是知禮法師,宋朝時候人,現在的浙江甯波人,這是一位大德。四明是山的名字,四明延慶寺,後人對他尊重,不稱他的名字,用地名來稱呼他。這是這個地方出了這樣的高人,是這個地方的榮耀,用這個稱他,這中國古時候的習俗。像智者大師都不稱他,稱他爲天臺大師,他住在天臺山,這最尊敬的稱呼,天臺大師。世法也是如此,近代清朝的李鴻章,合肥人,大家稱他李合肥,不稱他的名諱,這特別尊敬;佛門對于大德的尊重,也用這種方式來稱呼他。他說圓極之果,阿彌陀佛證到圓極之果,所以他的名字一一不虛。彌陀名號不虛,諸佛名號也不虛。佛的名號是從果德上建立的,菩薩的名號是從修德上建立的,這是佛學常識,我們要知道。跟我們有沒有關系?有密切的關系,一切諸佛名號是我自性果德的名號,一切菩薩名號是我修德當中的名號,性修不二,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但是問題在哪裏?你不能執著,一執著就錯了。法法皆稱性,名號怎麼會不稱性!稱性就是圓滿的,那叫妙用,隨緣妙用。不稱性就錯用了,錯用就變成六道叁途,這就用錯了,用得正確就不會,不可以把它錯用。爲什麼會錯用?有分別、有執著就錯用了,不分別、不執著就正用、就妙用。所以四明尊者說,「所有名字,一一不虛,究竟成就,蓋其所召,皆極真故」。無論是性德,無論是修德,真實不虛。

  「故《大經》雲:世谛但有名,無實義。第一義谛,有名有實義。佛是究竟第一義谛。」這個地方有一個名詞術語叫第一義谛。佛說經,說一切經,根據什麼?就是憑什麼說的,佛是憑借什麼說法?憑借二谛,這個二谛就是真俗二谛。第一義谛是真谛,真谛是事實真相,根據這個說的;俗谛是根據一般人的見識,一般人怎麼看法,佛也跟著你們一樣看法,很好懂,你完全懂,說真谛的話你聽起來不懂。譬如剛才講的,這個經上所說的即相無相,這屬于真谛。現象看在面前怎麼說它是無相?這我們人聽不懂,明明在眼前你怎麼說它無?所以真谛是大徹大悟人他看到的。看到即相無相,大乘經教裏頭常說的,是什麼人的境界?八地以上,他看出真相了,他看出波動相續的現象。八地以前沒分,沒見到,只聽說而已,八地才見到。他所見到的給你說出來,你不懂,這是真谛。俗谛呢?俗谛就很好講,你們所肯定的,隨著衆生的見地來說,大家都聽懂,這叫俗谛。就是佛是依據真俗二谛爲一切衆生說法。于是我們就明白了,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,前面十二年講阿含,多半是講俗谛,很少講真谛。十二年講阿含只講到第六意識,第七、第八不講,人不懂,只講到第六意識。到方等的時候才講八識,到般若的時候真谛就愈來愈多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這真谛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十二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