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个不一样。《妄尽还源观》讲的四德,那就是标准,真正契入境界,他内心里流出来的决定是这四德;如果与四德相违背,假的,不是真的。随缘没有妙用,不能给社会大众做好榜样,对待一切人贡高我慢,末后不是代众生苦,而是自私自利,这在佛法叫做狂慧,说得不好听叫着魔,果报在三途。
下面举个比喻,「譬如太末虫处处能栖,而不能栖于火焰。喻众生心,处处能缘,独不能缘于般若」。太末虫大概就是现在人所讲的细菌,非常小,很小,确实牠处处都能够栖,牠就怕火、怕高温。所以医院里面消毒都用火焰,用酒精、酒精灯来消毒杀菌。用这个来比喻众生心,众生心就像太末虫一样,处处能缘,缘不到般若。般若是什么?般若是自性起用,真实智慧。般若是自性里本有的,不是从外来的,确确实实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,没有一样东西能瞒过它的。佛在经上用比喻,比喻得非常好,我们细心去体会,能了解大概。佛把自性比喻作水,叫性海,海是大,把性比喻作水,水第一个干净,一丝毫污染没有,第二个水平静,没有波动现象。这个水就像一面镜子一样,外面所有一切境界相它都照见,这个照见就叫做般若。所以心不清净,照的能力失掉了,心要是动摇、生灭,你就照不见。
六道众生的心,既染污又是波动现象。四圣法界还是染污,还是波动现象,不过人家有定功,波动的幅度很小,染污轻,所以他照见的能力比我们强。他还不是真正照见,但是照的作用比我们高明多了,我们智慧不能跟他相比。什么时候才真正照见?证得法身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,真正做到了不起心不动念、不分别不执着他就照见。惠能大师明心见性说出来了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他看到清净心了,从来没有染污过。染污是什么?染污是假的不是真的。换句话说,我们染污、我们波动的是妄心,不是真心。我们把阿赖耶放弃了,真心就现前,放弃阿赖耶的染污,放弃阿赖耶的波动,真心现前,真心起作用。真心本来清净、本不生灭、本无动摇、本自具足,能生万法。能生万法是随缘,是恒顺众生,是随缘妙用,但是决定不受阿赖耶的干扰,所以转八识成四智,这叫成佛,这叫法身大士。
我们再接着看末后,「是以实相之佛,圆觉之性,虽然众生本具」,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们有没有?人人都有。「但因妄心念念生灭,而不能观」。我们的性水现在怎么样?好像动了,起了波浪,有了染污,对于事实真相你看不到了。「故《观佛三昧经》佛告父王,诸佛本德,真如实相等,非是凡夫所行境界。故劝父王念佛也。」诸佛如来的本德,真如实相,是我们一切众生统统都具足的。所以从这个角度看,叫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。但是众生迷失了本德,迷失了自性。虽然迷失并不是真的丢掉,它还在,一丝毫没受染污,一丝毫没有欠缺,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。你用不用它?天天还是用它,你没有办法离开它。但是虽然用它,用它用错了,你不是从正面用它,你是从负面用它,为什么?迷!哪些人从正面用它?四圣法界,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、佛(十法界里面的佛),正面用它。为什么?他们才是真正的佛弟子,这个一定要知道。我们称佛弟子不是真的,有名无实。我们如何能变成真佛弟子?信愿持名,发菩提心一向专念,你就是真佛弟子。这是在六道凡夫里头取得真佛弟子身分必须具备的条件,不是这个条件的话你就是有名无实的。佛很客气,话说得很温和,叫名字弟子,天台大师的六即佛,名字位中有名无实。你受的三皈也有名无实,你受的五戒也是有名无实,你出家了受的比丘戒、菩萨戒还是有名无实,你都没做到。你做不到,为什么做不到?你起心动念。什么是真佛弟子?见思烦恼里头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,你是刚入门的弟子。小乘初果,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,别教初住菩萨,那是真佛弟子。不断烦恼不行,不断烦恼只有一个方法变成真佛弟子,就是真念阿弥陀佛。这得要特别着重强调的真念,不是假念,真心去念。真念,真念这佛号不能间断,口里可以间断,心里不能间断,心一间断就真断了。口里面断了,心里头真有阿弥陀佛,这叫不间断,因为你决定往生,往生极乐世界是真弟子,真佛弟子,登堂入室了,不是普通弟子。一生到极乐世界,我们要记住,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」,阿惟越致是明心见性,那是如来入室弟子。你看进门、登堂、入室,这些我们不能不知道,我们看到这个情形。所以释迦牟尼佛劝他父亲念佛,求生净土。
「由上可见念佛法门于诸法中,称为径路」。诸法是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,都是成佛的大道,但是念佛是最近的一条路,很快你就能成就。「而四种念佛中,持名念佛更为方便究竟,故称为径中之径」,近路里面的近路。念佛是近路,有四种念佛,持名是近路里头的近路。
下面这一段,「四种念佛,事理不二,浅深相即」。我们看批注,「又四种念佛,难易悬殊」。实相难,观想也不容易,观像没有那么大的福报,大富贵的人才能修,所以持名就方便。四种难易不一样,深浅也不一样,「实则事理不二,浅深相即。若是圆人看来,称名暗合道妙,初步即是到家」。这两句话说得太妙了,是真的不是假的,说得真好!圆人,圆教的菩萨,德行智慧圆满,他们看来,称名暗合道妙。道妙是指什么?是指妙觉果位,最高的果位。为什么叫暗合?一般人看不见,他能看得见。初步即是到家,初步你刚刚开始念佛,到家是什么?成佛了。净业三福第三条,「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」,这四句是如来教导大乘菩萨们修学的最高原则,里面没有用信愿持名,没有用这个,没有说发菩提心,信愿持名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,但是那个深信因果里头暗含着就是信愿持名,妙极了!为什么?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
我初学佛的时候,这一句经文搞了我二、三个星期,我想不通,不能解决。为什么?这三条,第一条是人天果,第二条是小乘,第三条是大乘,大乘还不相信因果吗?为什么要叫他深信因果?如果他这句话放在第一条里头,我一点问题都没有,佛教凡夫深信因果应该的,凡夫不知道因果,菩萨怎么会不知道?想二、三个星期想不通。最后豁然有一点领悟,那因果不是普通因果,普通因果说是善有善果、恶有恶报,我们都知道,菩萨能不知道吗?这绝对不是一般的,最后就想到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,难信之法!许许多多菩萨不知道,所以才修其它法门。其它法门难修,不知道修到哪一劫,这个法门一生就成就。所以以后我讲这一句的时候就完全讲到净土。净业三福也就是佛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头所说的,真是说的净土法门,不是说别的。
大乘菩萨要真正能够,前面第一句「发菩提心」,第二句,我们这个经上说的「一向专念」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,这真叫暗合道妙,初步就是到家。这是大乘,不是小乘,这是无上妙法,不是人天法。「故持念佛名又何异于念佛实相」,持名是念佛的初步,实相念佛是到家。持名跟佛实相相应,持名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,这不得了!与四十八愿相应,就跟阿弥陀佛五劫修行相应,同时又跟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到现在十劫,这个十劫教化众生功德相应,你说这还得了吗?很少人知道。故持念佛名又何异于念佛实相,这个「于」,我们用现在的话说「就是」,又何异就是念佛实相,持名念佛就是念佛的实相,这个意思更清楚、更明显。「《弥陀疏钞》云:实相云者」,什么是实相?实相是什么?「非必灭除诸相」,不是说一切相都没有了,「盖即相而无相也」。相在面前,有没有相?无相。相在面前怎么看到它无相?你想到弥勒菩萨告诉你的真相,一秒钟一千六百兆个现象,一个一个接着在发生的,眼睛看花了,以为是真的。八地菩萨眼睛不花,他就看到一个相一个相生灭,他就能看出来。全是假的,遍法界虚空界没有一样是真的,六道是这么回事情,十法界也是这回事情。六道不善的多,四圣法界善多恶少,全是幻相。所以佛在经上比喻说得好,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」。这个比喻说得好,作梦,不是真的,梦中作梦,不知道自己作梦,以为是真的。
如果你能看到真相,这个真相就是一秒钟一千六百兆的生灭,这种生灭的相续是我们看见的,你就知道佛所讲的话是真实的,存不存在?不存在。一个念头就是一个现象,而且这个现象里头包括三种现象都存在,自然现象、精神现象、物质现象。三种现象同时存在,但是这三种现象佛告诉我们,有先后次第,从业相生转相,从转相生境界相;用现在科学话来讲,从能量生信息,从信息生物质。这三个转变,都在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当中完成。现在科学家虽然发现了,没有佛法讲得这么清楚,讲得这么明白。只发现了它是波动现象,是非常快速的波动,没有说出来一秒钟多少次,没说出来,这是太快了。他的描写也很有味道,这个心念好像无缘无故、没有原因突然蹦出来,这一蹦出来立刻就消失,科学家这么报告的。弥勒菩萨说得清楚。所以不是叫你把相灭除掉,实相现前,不是这个意思,要知道相即非相。有跟无是划等号的,有相跟无相是平等的,是一桩事情,不是两桩事情。所以有,佛家称为幻有,空称为真空,真空不空,幻有非有;也称为妙有,妙有非有,这是你真见到实相了。
「经云:治世语言皆与实相不相违背」。了解事实真相就叫见实相,不了解真相的,那叫妄相;了解事实真相这叫开悟,不了解事实真相叫迷失了自性。经上这句话,实际上它的用意是引起底下这句话,「云何万德洪名,不及治世一语」。万德洪名是阿弥陀佛。世间言语,譬如我们说孝悌忠信,这是治世的一语,能够安邦定国,能够和谐世界,一句话,孝悌忠信,为什么这一句佛号,难道不及治世一语吗?就这个意思。这一句名号它的功德,能安定遍法界虚空界,能安定一切诸佛剎土,能令一切众生圆成佛道,功德不可思议。「又《圆中钞》曰:四明云:圆极之果,所有名字,一一不虚,究竟成就,盖其所召,皆极真故」,真是真实。《圆中钞》是幽溪大师所作的《弥陀经》的批注。学习《弥陀经》的大概都知道,《弥陀经》有三部批注最重要的,莲池大师的《疏钞》、蕅益大师的《要解》、幽溪大师的《圆中钞》,《弥陀经》三大批注,学《弥陀经》不能不学。《圆中钞》里面引用四明尊者一句话。四明尊者是知礼法师,宋朝时候人,现在的浙江宁波人,这是一位大德。四明是山的名字,四明延庆寺,后人对他尊重,不称他的名字,用地名来称呼他。这是这个地方出了这样的高人,是这个地方的荣耀,用这个称他,这中国古时候的习俗。像智者大师都不称他,称他为天台大师,他住在天台山,这最尊敬的称呼,天台大师。世法也是如此,近代清朝的李鸿章,合肥人,大家称他李合肥,不称他的名讳,这特别尊敬;佛门对于大德的尊重,也用这种方式来称呼他。他说圆极之果,阿弥陀佛证到圆极之果,所以他的名字一一不虚。弥陀名号不虚,诸佛名号也不虚。佛的名号是从果德上建立的,菩萨的名号是从修德上建立的,这是佛学常识,我们要知道。跟我们有没有关系?有密切的关系,一切诸佛名号是我自性果德的名号,一切菩萨名号是我修德当中的名号,性修不二,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。但是问题在哪里?你不能执着,一执着就错了。法法皆称性,名号怎么会不称性!称性就是圆满的,那叫妙用,随缘妙用。不称性就错用了,错用就变成六道三途,这就用错了,用得正确就不会,不可以把它错用。为什么会错用?有分别、有执着就错用了,不分别、不执着就正用、就妙用。所以四明尊者说,「所有名字,一一不虚,究竟成就,盖其所召,皆极真故」。无论是性德,无论是修德,真实不虚。
「故《大经》云:世谛但有名,无实义。第一义谛,有名有实义。佛是究竟第一义谛。」这个地方有一个名词术语叫第一义谛。佛说经,说一切经,根据什么?就是凭什么说的,佛是凭借什么说法?凭借二谛,这个二谛就是真俗二谛。第一义谛是真谛,真谛是事实真相,根据这个说的;俗谛是根据一般人的见识,一般人怎么看法,佛也跟着你们一样看法,很好懂,你完全懂,说真谛的话你听起来不懂。譬如刚才讲的,这个经上所说的即相无相,这属于真谛。现象看在面前怎么说它是无相?这我们人听不懂,明明在眼前你怎么说它无?所以真谛是大彻大悟人他看到的。看到即相无相,大乘经教里头常说的,是什么人的境界?八地以上,他看出真相了,他看出波动相续的现象。八地以前没分,没见到,只听说而已,八地才见到。他所见到的给你说出来,你不懂,这是真谛。俗谛呢?俗谛就很好讲,你们所肯定的,随着众生的见地来说,大家都听懂,这叫俗谛。就是佛是依据真俗二谛为一切众生说法。于是我们就明白了,释迦牟尼佛讲经教学,前面十二年讲阿含,多半是讲俗谛,很少讲真谛。十二年讲阿含只讲到第六意识,第七、第八不讲,人不懂,只讲到第六意识。到方等的时候才讲八识,到般若的时候真谛就愈来愈多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这真谛。现在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十二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