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十七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經滅之後(總會有那麼一天),但是「獨留此經」,這部經還多留一百年。一百年之後這個經沒有了,還有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再留一百年。再一百年之後,「阿彌陀佛」沒有了,沒有人念了,沒有人知道,滅法時期了。佛告訴我們,還有九千年。其它宗教都說世界有末日,佛教沒有,釋迦牟尼佛的法運還有九千年,怎麼會是末日?所以說「專爲凡夫」,這個法門、這部經典。

  「又密典」,這是密宗的經典,「《毘盧遮那經》」,上面有這麼一句話,「大悲爲根,菩提爲因,方便爲究竟」。大悲是心,是自性裏頭的第一德,自性裏頭本來具有的,叫慈悲心。孟子所謂「人皆有恻隱之心」就是說的這個。人有同情心,人有憐憫心,看到別人有困難,肯定他要伸出援手,這是性德,自性本有的。現在這個德沒有了,那就是真的迷到所以然,自性裏頭的性德痕迹都找不到了,人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!迷失了自性,又受現前這些不善的熏習,把人那一點點善良的念頭都熏沒有了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全是地獄業報,真的是連餓鬼、畜生都沒分,你說多可怕。

  我們看下面解釋,「蓋明必有究竟方便度生之法,方是如來果覺之究竟。故十念必生之究竟方便,實由于阿彌陀佛究竟成就之最極方便處,正是本經中如來定慧究暢無極處」。這是從密教經典上說的,來看《無量壽經》,必定有究竟方便度衆生的方法,簡單容易,人人都能學,不管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都不礙事,這才是如來果覺的究竟。成了佛,沒有這種方法,那不算究竟,不算是圓滿,所以十念必生那就是究竟方便。一點都不難,不妨礙你工作,不耽誤你時間,我們提倡的每天九次,一次只兩分鍾。只要你每天不間斷,持之有恒,它就産生作用,符合第十八願,你決定得生淨土。所以這是彌陀究竟成就最極方便處,也是本經當中釋迦牟尼佛贊歎彌陀定慧究暢無極。這裏「如來」就是稱的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的定慧達到究竟圓滿。所以他教給人的方法那麼簡單、那麼容易,成就跟法身菩薩是平等的,不斷煩惱,不要消業障。現在我們知道,不是不要消,不是不要斷,念這句阿彌陀佛,業障自然消,煩惱自然斷。爲什麼?煩惱跟業障跟阿彌陀佛不能夠同時並存,心裏有阿彌陀佛,業障跟煩惱自然就化解了。道理要懂,我們一點懷疑都沒有。

  「今人焉能因此法之易行,而鄙視之乎」。學佛的人瞧不起淨土,很多,我們自己早年也是這一分子。很不容易,我也很幸運的轉過來了,如果要不能轉過來,這一生叫白學了。確實就像黃念老所說的,我們要學禅、要學教、要學密,都是種一點善根而已,這一生毫無成就。參禅不要說開悟,得定都不可能;學密,叁密不能相應;學教不能大開圓解,不如老實念佛,老實念佛能夠消業障,能夠斷煩惱。這一樁事,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。

  下面,念老舉個例子,「例如彩色電視機、錄音機、電子計算器,必須安全易用」,很容易,人人拿到手都會用。「雖于科技無知之人」,我們對它的構造、原理不知道,可是你一按電鈕,就能夠享受最現代的科學成果,舉這個例子。念佛法門就是這樣的,它是高科技,念這句阿彌陀佛就像按這個按鈕,這鈕一按,你業障就消除了,煩惱就沒有了。這個不得了,這麼大的作用!對我們切身來講,我們身體很多病痛、毛病,這一念佛什麼毛病都沒有了,煩惱病沒有了,業障病也沒有了。冤親債主來不來找你?不來找你了。爲什麼?你有護法神保佑。到冤親債主來找你的時候,他是來求你超度的,他不是來報怨的,也不是來討債的,以前一切不愉快的事情都一筆勾消,現在來求幫忙、求超度,只要你有這個能力他就來了。你沒有能力他不來,他找你沒用處,你幫不上忙,你有這個能力他就來找你。「人必因其安全易用,而贊其科技之先進。依同理,又焉能因持名之易行,而輕此法門乎?」那就錯了。這個法門的德用太大太大了,但是非常簡單,真信切願,一向專念就成功了。

  末後一段,「從願起行」,發心專念,「正是當機」,我們有分。我們看念老的批注,「故知上之兩說」,這兩種說法,「各有所重」,各有它的重點。「乙」,就是第二段,「則贊淨法之普被,首在著眼于凡夫」,也就是這個法門的普及是普世的教育,人人都能得利益,特別是講的六道衆生。這第叁段,「顯持名之深妙,徹底承擔」,那是上根。我們雖然不知道是妙,也能夠徹底承擔,相信了,我真信,我真發願求生,一天到晚真念,這個人也是上根,他跟馬鳴、龍樹、智者、永明有什麼差別?都到極樂世界去了。智者、永明清楚,真懂,這些鄉下的阿公阿婆他不懂,念上叁年真往生了,到極樂世界去作阿惟越致菩薩去了。做了阿惟越致菩薩,就跟永明、智者差不多,就趕上了。所以「故應會通,莫死句下」,不要死在句下。怎麼講法?一定要把他講的義理搞清楚、搞明白。

  「蓋此法門巧被諸根」,非常善巧,所有根性個個有分。所以古人講,上中下叁根普攝,凡聖齊收。「如《要解》雲:上上根不能逾其阃」,阃是範圍,不能超越它的範圍,「下下根亦能臻其域」,域是區域,也能到達,這個法門到哪去找?上上根是法身菩薩、緣覺羅漢,下下根是地獄衆生。地獄衆生在人間學佛,對于佛法實在說半信半疑。爲什麼來學佛的?可能出家的動機不是爲正法久住、弘法利生,不是爲這個。爲什麼?遊手好閑,不必在社會上謀工作很辛苦,這一出家,一切享受現成。上一次我到日本去講經,日本出家人收入都不錯,又不要納稅,工作很輕松,真舒服。他不是爲佛法、弘揚佛法來出家,這個發心就錯誤了,出家之後貪圖名聞利養,造地獄罪業。他不是不知道,他知道,他怕不怕?他不怕;爲什麼不怕?他不相信。

  出家人不相信因果的人很多。我早年在臺灣出家,剛出家沒多久,聽一些老修的出家人,年歲大概大我十幾歲、二十歲的。我出家的時候叁十叁歲,四、五十歲這一批,就是長我們一輩的。在寺廟裏頭聊天,講到因果報應,他們提出來:你真相信?我那個時候聽了吃一驚,怎麼不相信?他怎麼說?那是佛騙在家信徒的,哪有因果報應,講經講因果報應,這是講給他們聽的。這還得了!所以佛法之衰,衰在哪裏?經教不講了,不研究了,根本不提了,出家人也走向享受的這種生活,所以犯規破戒的事情很普遍。這還得了?真不得了!所以如果我們自己,真的如果不是守住經教,一天也沒有離開,爲什麼?要講經,講經你一定要看經本,你要准備功課,否則的話你第二天上不了臺。我是用這個方法來規範自己,天天讀經、天天學習,六十年如一日。如果丟掉經教,你說我能不跟他們學嗎?能不跟他們一樣嗎?我不敢保險,我不敢說我能守得住,誘惑的力量太大了。只有天天在經教裏面,你才能活得下去,這裏頭有樂趣、有法喜充滿,才真正體會到古大德所說的「世味哪有法味濃」,濃厚的法味,我們才不至于變節、不至于墮落。不容易!

  除這個之外,你要說老師定下什麼規矩來教你,都是假的,定下規矩有人能守嗎?不可能。必須要你自己嘗到法味,真不一樣,你才活得快樂,歡歡喜喜;你要嘗不到法味,苦不堪言。這個法味,沒有十年你嘗不到,它是前面苦、後面甜,你那個十年的苦吃不到,後頭的甜味就嘗不到,至少要十年,你才能嘗到味道。前面這個十年很難過,什麼障礙都有,多少人來勸你別幹了,別幹傻事了,這迷信;你學佛不錯,怎麼會迷到這種程度?都罵我。我學佛那時候只有一個贊成的,方東美先生,只有他一個人贊成,他說你的路走對了。其它的,同學、長官、朋友,沒有一個不罵我:怎麼年紀輕輕變成這麼胡塗,迷到這種程度!可是二、叁十年之後他們退休了,碰到我的時候:你的路走對了。他才知道我這個路子對了,他們想跟我走來不及了,差距太遠了。所以我一生感謝老師,都是老師帶的。老師雖然沒有財力,老師有智慧,指出這個方向,指這一條路是正路。

  接著看下面,「聖凡齊收,利鈍悉被」,聖人,小聖是阿羅漢、辟支佛,大聖是地上菩薩,利根、鈍根全都有分。而且是一個方法,信、願、持名,等覺菩薩也用這個方法,下下鈍根還是用這個方法。方法相同,所以成就也相同,不可思議。爲什麼?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作阿惟越致菩薩,方法相同,果報相同。「《彌陀疏鈔》謂此法門爲盡攝利鈍諸根,悉皆度脫。並雲:諸余法門」,就像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「高之則下機絕分」,這法門高的,像達摩祖師傳到中國來的禅,《六祖壇經》能大師講得很清楚,這個法門只接上上根人,上中下叁根都沒有分,只有上上根人能得利益。這就是高的,下機絕分。「卑之則不被上根」,卑是下等,像《阿含經》,上上根學覺得這個太淺了,他提不起興趣。「是以《華嚴》如盲,熒光增結」,《華嚴》什麼人學的?法身菩薩,它的當機者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《華嚴》是釋迦牟尼佛在定中講的,你沒有證得法身,釋迦牟尼佛定中境界你進不去。你要想聽《華嚴經》,必須有法身菩薩這個條件,你才能夠入佛定中的法會。十法界裏頭人沒分,權教菩薩沒分,它的標准,別教初地、圓教初住,要證得這個果位才能參與華嚴法會。所以聲聞、緣覺、權教菩薩如盲,他看不見。熒光,那就像螢火蟲的光一樣。這是什麼?講權教以下,他們沒有這麼大的智慧,入不了這個境界。

  「唯此一法」,持名念佛這個方法,「上下兼收」。上根,像這些大菩薩們,文殊、普賢這些大菩薩,統統都發願求生,下面一直到地獄衆生,這還得了!「可謂萬病愈于阿伽,千器成于巨冶」,這兩句話是比喻。阿伽是藥名,叫阿伽陀藥,這個藥能治一切病,無論什麼病,你遇到這個藥就都能治好。所以把阿伽陀藥比喻作持名念佛。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這一種就夠了,其它的你都不必去問了。千器,器是器皿,千千萬萬種,成于巨冶,冶是冶煉。我們講的,一個很簡單的模型,能成就許許多多的器皿,我們看到陶器的製造,祖師大德也用這個做比喻。淨土持名念佛的方法就是巨冶,千器是比喻上中下叁根,無量無邊的修行人,只要遇到這個法門,沒有一個不成就。

  「又:但持佛名,必生彼國。則或高或下,或聖或凡,乃至或信或疑,或贊或毀,知有彼佛,便成善根。多劫多生,俱蒙解脫。」這個功德不得了,無與倫比!但持,就是這一門,沒有第二門,就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,真信真願他就必生彼國。無論是什麼人,或是高、或是下,這都講根性,根性高的人,根性卑下的人;或者你是聖人,初果以上都是聖人,或者你是六道凡夫;或者你相信,或者你懷疑。懷疑什麼?懷疑也念佛,他不是不念。懷疑真念佛,爲什麼真念佛?如果真有,那我就往生了,占便宜了,沒有就算了,抱著這種懷疑的心念佛求生淨土。如果真有那我就賺了便宜,沒有就算了。這種人往生都生邊地疑城。也不錯,邊地疑城也到了極樂世界,不過只耽誤一個短暫的時間,人間五百年,在極樂世界不算很長的時間。他那個疑心一斷掉他就入品了,下下品往生,或者下中品往生,很容易就入品。這是有信有疑。或者是贊,或者是毀謗。毀謗是什麼?先毀謗,以後明白了,忏悔、改過,認真念佛。像天親菩薩就是的,最初他學小乘,毀謗大乘。他哥哥無著菩薩幫助他,把大乘詳細講解介紹給他,他懂了,非常後悔,造那麼重的業,謗法。忏悔的心生起來了,跟他哥哥講:我忏罪,把舌頭割掉,舌頭造的業。他哥哥給他說:不必割舌頭,你過去用這個舌頭毀謗大乘,你現在可以用這個舌頭去贊歎大乘。他聽了以後依教奉行,從此以後贊歎大乘。這叫真忏悔,真正改過。他造《往生論》,叁經一論,這一論就是天親菩薩造的,他往生極樂世界了。

  知有彼佛,便成善根。不管他信不信,只要他知道有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的種子就種下去了。不信沒有關系,就怕他不知道,他知道了,善根就種下去了,便成善根。多劫多生,俱蒙解脫。多劫多生之後,遇緣這個善根起現行,他就能得度。所以沒有善根的人,我們有義務幫他種善根,他現在不相信沒有關系,一定要幫他種善根。我們今天能信,都是過去生中有善根,過去生中沒有善根你怎麼會相信?哪有這種道理!我們過去也有很深的善根,但是這一生當中迷了,人家勸我們,我們都不能相信、不能接受。李老師勸我學淨土,苦口婆心至少講了十幾次,我都沒有接受,以前排斥、反對,不反對了。他教我讀《印光大師文鈔》,我讀了,讀了之後對淨土再不反對,也很尊重,但是對這個産生不了興趣。所以我學淨土,跟同學們報告過,是講《華嚴經》講了一半,突然有這麼一天,起了個好奇的心,文殊、普賢怎麼成就的?善財童子修什麼法門?講經粗心大意,經講了一半不曉得善財修什麼法門,文殊、普賢修什麼法門成就的,不知道。到《華嚴經》後面去找,到《四十華嚴》第叁十九卷看到了,文殊、普賢都是求生淨土,我當時看到這個經文就呆了。再仔細觀察,善財童子徹始徹終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。然後我再回頭想想,《法華經》、《楞嚴經》,《楞嚴經》裏頭「二十五圓通」,我明白了,我看懂了。看到觀音、勢至修的念佛法門,而且看出這兩個法門在「二十五圓通章」裏頭是特別法門,不按照順序排列的,這看出來了。對這個法門才接受,完全相信,不再有懷疑。不容易轉過來,要不是講這些大經大論,我這一生跟淨土依舊有很嚴重的隔閡。沒有過去生中這個基礎、這種善根,這一生都不可能有這種緣分。所以真不容易,我承認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。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十七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