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叁十八集) 2011/11/5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038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淨土大經科注》,第二百一十一面第叁行,從第二句看起:
「至于當世,若問何人正是當機?則不論男女老少,富貴貧賤,上智下愚,久修初習,宿根利鈍,善惡差別,祇要于此法門,能生實信,因信發願,從願起行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如是之人,正是當機。」這是所被根機,念老在此地爲我們做了一個總結,結得非常好。不論男女老少,富貴貧賤,上智下愚,久修初習,宿根利鈍,善惡差別,統統都沒有關系、都不相幹。關鍵是只要于這個法能生「實信」,這兩個字是關鍵,真實,你相信,你沒有一絲毫懷疑。這兩個字說起來容易,而實際上它有很深密的意思存在。《華嚴》、《大智度論》都說「信爲道元功德母」,信是大道的根源,能生無量無邊的功德。真正做到圓滿的實信,我們在經上只看到一個人,法藏菩薩,就是阿彌陀佛,他才是實信,他做到了實信,把實信表演給我們看,是我們最好的榜樣。我們世間人講這個信是非常非常的脆弱,禁不起考驗,小小的風吹草動,信心就動搖、就失掉了。這也是爲什麼這個法門這麼容易、這樣方便,成就的人並不多,關鍵就在信心。
佛教沒傳到中國來之前,佛教正式接受國家禮請到中國來的是漢明帝永平十年,公元六十七年,正式傳到中國才兩千年。非正式的還要早一些,也早不了多少時候,大概是早一百多年,在秦始皇那個時代。我們中國老祖宗對這個信已經建立了,仁義禮智信,把信德做爲基礎,做爲最低的一個底限,信要沒有了,全都沒有了。仁義禮智都是建立在信德的基礎上,信沒有了就不仁、不義、無禮、無智。所以中國老祖宗也不是等閑人物,他們所見居然跟諸佛如來相同。所以《大學》開宗明義就說,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」,提出人性本善,這些都是在佛法沒傳到中國來之前說的,不是以後說的。《大學》裏面所講的明德就是佛法講的自性,本經上所說的真實之際,那就是明德,這是說的體。親民是相,親民的親是親愛,民是大衆,這個意思是大愛,就是佛法講的慈悲。止于至善就是究竟方便,我們想想是不是?究竟方便才叫至善。
在大乘教裏面,一切諸佛菩薩教學裏頭,「信願持名,求生淨土」,這是止于至善,沒有比這個更善巧,沒有比這個更方便的,人人能學,而且成就是平等的,因平等,果也平等,成就是無上菩提。而且一生成就,不要多生多劫,也不要在乎煩惱業障,都不必去想這些,只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無始劫來再嚴重的煩惱習氣,自然就消除、就沒有了。爲什麼?念頭轉過來了。念頭裏頭再也不想煩惱業障,你想一次就加深一次,這熏習!想兩遍就加深了兩遍,不想它,專想阿彌陀佛,我們要把阿彌陀佛這一念加強、加深,其它的全都忘掉,真忘掉,最後全都沒有了。這個前面都說過,我們要相信,這講實信,得真相信。真正相信明白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,這個萬不是數字,代表無量無邊、無數無盡,自性裏面圓滿的德行就在這一句名號裏頭全都包括了,一法不漏。
我看到這個信字,我就想到李老師的教誨,爲什麼?給我印象太深刻了。我出家兩年才受戒,有人一出家就受戒,我們沒有那個緣分,出家兩年才受戒。受戒,按照中國的老規矩一定要去拜老師,感謝老師教誨之恩。我的老師是李炳南老居士,出家之前跟他學,出家之後回到臺中還是跟他學,先後十年。到臺中去看他老人家,還沒有進門,在大門口看到了,他在裏面,我在門外,他在閱覽室就指著我,「你要信佛!」好大的聲音,說了五、六遍,「你要信佛、你要信佛」,當時我不了解,我學佛七年出家,出家兩年教佛學院,在外面講經也講了兩年,怎麼不信佛?現在受了叁壇大戒。我進去之後向他老人家頂禮,他叫我坐下,告訴我信佛不容易,多少老和尚八十、九十臨終的時候還不信。愈說我愈不懂了,怎麼老和尚八、九十歲臨終時候他還不信?那怎麼叫信?老師告訴我,佛所教你的叁皈五戒十善,你做到了沒有?沒做到,不信,信哪有做不到的道理!我們才明白,原來信願行是一體的。有信,沒有願行,那個信不算。同樣道理,你有願,你不是真信,你那個願靠不住,很容易退心。信願行決定是一,一而叁、叁而一,如鼎之叁足,缺一個就全倒了。由此可知,這個信難!
真信佛就得佛力加持,爲什麼?佛加得上你。不是佛有偏心,佛對一切衆生平等加持,問題你得到幾分加持那是你的信心,你一分信心只得到一分利益,你十分信心只得到十分利益,關鍵確實決定在這個字。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裏面講得特別好,他老人家解釋《阿彌陀經》就是用信願行叁個字,經開叁分,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。他在序分裏面就用信願行,把序分分成這叁段,正宗分也分叁段信願行,流通分還是分叁段信願行,他全講這個。而信講了六個信,那我們這六個信具不具足?首先信自,蕅益大師講得好,人要沒有自信,佛對你無可奈何,一點力量都加不上。所以頭一個要自信,要相信自己本來是佛,就像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,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。佛看一切衆生,一切衆生都是佛,衆生看佛菩薩都是衆生,爲什麼?相隨心轉,我是凡夫心看佛菩薩全是凡夫。凡夫著相,凡夫執著的法相;佛菩薩見性,要從性上來講,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一點都不錯。大經常說,「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,意思是離相就是不執著、不分別,你就能見到真相。真相是什麼?永恒不變的性德。
記住,性德是永恒不變的。我們要曉得,佛法教給我們十善,十善是性德,叁福是性德,六度是性德,普賢十願是性德,彌陀四十八願是性德,中國老祖宗所講的五常五倫、四維八德都是性德,性德是不變的,是真的。現在爲什麼沒有了?不是沒有了,佛都看出來,都在,一個也沒有丟掉,只是你不去用它。所以這個失掉叫迷失,不是真的失掉,你迷了。迷在什麼地方?迷在自私自利,迷在七情五欲,迷在這個裏頭,迷得很深,把自己本有的性德、永恒不變的性德忘掉了,是這麼個意思。佛菩薩看得清楚,你有,不是沒有,只是你現在不用它,你用錯了,不該用的你拼命在用它,該用的忘掉了,以爲自己沒有了。其實全都存在,一絲毫都沒有傷害到,那個可貴,那值得尊敬。所以諸佛菩薩對一切衆生尊重、對一切衆生禮敬,爲什麼?他清楚。你現在幹壞事就好像什麼?酒喝醉了,發酒瘋,你清醒的時候不是這樣的,你現在是受了刺激暫時失常,人家不放在心上,這是佛菩薩。凡夫像酒醉發酒瘋,看到佛菩薩也不是好人。一迷一切迷,一悟一切悟,就這麼個道理。所以我們要恢複自己的信心,相信自己,自己是佛、是菩薩、是聖賢,我才能恢複、才能回頭。對自己沒有信心,這個不行,這錯誤的。
第二,佛在《觀經》上講了兩句話,這是念佛成佛的原理,依據的道理,爲什麼念佛能成佛。這兩句話八個字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是心是佛是講自性、是講性德,是心作佛是講修德,你本來是佛,現在又想作佛,這能不成佛嗎?本來不是佛,現在要作佛,難!那做不到。本來是佛,現在又想作佛,很容易成就。這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。佛是究竟圓滿的凡夫,凡夫修得究竟圓滿就叫做佛,佛跟凡夫是一不是二。你要把性德迷失盡了,你就當凡夫,你一旦覺悟了就成佛。這個實信多麼重要,信上加一個實字,實實在在真實不虛的信心。信自之後信他,這個他就是指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,對這兩位世尊要真信,他們的話就是記載在這個經書上,經書是他們說的。真信的人依教奉行,要認真做到。
第叁信理,理是道理、原理。第四個是信事,有理當然有事,有事一定有理。理能貫通了,對這個事不懷疑;事要是清楚,理也明白了。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講的四土九品、依正莊嚴都是事,理是什麼?理是自性起用,像《華嚴經》上講的體、相、用,體是理,相、用是事。今天科學家所研究的是從事上去找理,行,是個好方法。佛門的性宗,它是從理上去找事,也行。那個難,那個要上上根人,不是普通人。普通人從事裏頭慢慢去明白理,這根性不相同。今天科學從事上找到理,也找到極限了,這個極限沒辦法突破;要突破,那得用佛的方法,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見到了,就見到理了。理見到之後,事完全通達明了。所以佛法初學的時候是從事上。事就是俗谛,理就是真谛,真俗二谛。到相當程度所謂向上一著,事上那一套東西完全用不上了,事上是科學,用不上。
我記得我有一年,道安老法師,臺灣的道安老法師,在臺北辦了一個大專佛學講座。新竹以北的大專院校來參加這個講座的學生,人數最多的時候八百多人,各個院校都有。每一個星期天好像是上六個小時課,上午叁個小時,下午叁個小時,每一個星期都上課。道安老法師找我去擔任這個講座的總主講,所以我每一個星期有叁個小時的課程。老法師非常慈悲、非常難得,真正愛護下一代、幫助下一代,在臺灣我就遇到這麼一個人。非常可惜他七十歲就走了,他走了,我也離開這個講座。在這個講座,我推薦方東美先生,請他跟我們講因明。因明是什麼?就是辯證法,就是邏輯,佛法裏叫因明,有這門課。道安法師也非常歡喜,方老師雖然不熟,他名氣很大,都知道他。我去找方老師,老師笑笑告訴我,你們現在佛學是高等哲學,這個東西用不上,這個東西教初學的。教初學,中下根性的人很管用,上上根的人沒用了。這話說得非常有道理。上上根人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不要這些東西了。遇到這樁事情。而實際上來說我們所學的,中下根性,對大乘的理確實不懂,方老師謙虛,但說的是實話,我們能夠理解。老師把我們的程度也估高了,我們還沒到那個程度。這就是說你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十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