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十八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說的,五教是賢首,華嚴宗的,都是屬于圓教。

  下面再分別說,先說藏。「經典能包含蘊積文義」,叫它做藏。藏是含藏的意思,就是收藏,我們一般人講倉庫。所以佛教稱爲叁藏經典,中國傳統典籍稱爲《四庫全書》,那個庫跟這個藏一個意思。藏有二,第一個就是叁藏。「藏者,《大乘義章》雲」,解釋這個字的意思,「包含蘊積名藏。經典能包含蘊積文義」,文是文字,義是義理,所以稱之爲藏。第一個是經藏,「梵語修多羅,此雲契經」,加上這個契字才是它的本義,因爲我們中國這個經字沒有契的這個意思在裏頭。因爲佛的經叫「上契諸佛所證之理,下契衆生可度之機」,叫契機契理,這是我們傳統經典裏面沒有這個意思,所以必須加這個字,稱之爲契經。

  第二叫律藏,梵語稱毘奈耶,它的意思是「調伏」。戒律的意思,明白這個,我們就很歡喜學習了。調是調心、調身、調行爲,調理行爲;伏是伏煩惱,降伏煩惱,降伏習氣。我們正因爲煩惱習氣太多、太嚴重,所以淪落在六道。最嚴重的,佛告訴我們,貪欲是餓鬼道的第一個因素,只要沾上這個貪就是餓鬼道,貪名、貪財、貪色,還有貪佛法。貪佛法到哪裏去?還到餓鬼道。爲什麼?貪心墮餓鬼,貪佛法也不行。所以佛警告我們,在《金剛經》上有明文,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」,佛法跟世間法都不可以貪,貪了就麻煩,要舍、要放下。善要放下,惡也要放下,爲什麼?出不了叁惡道。只要有貪戀麻煩就大,這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香港有個煜明法師,我跟他很熟,他也住在尖沙咀那邊,漆鹹道,往生了,走了。往生之前,他那個小道場要送給我們,我們去看了,看了幾次,他那個心不定,自己想送,他底下的信徒不答應。信心不夠堅決,貪戀沒放下。我在他的道場講過經,很多年前,他的道場裏面供的佛像很大、很莊嚴,佛像裏面是老鼠窩,那個老鼠很大像貓一樣,大老鼠,常常跑出來。如果學佛貪戀這個佛像,喜歡它、愛它、舍不得,死了以後什麼?那大概就到佛像裏頭那一窩老鼠去投胎去了,他不肯離開,很可怕!喜歡讀書的,收藏這些好的版本念念不忘,死了以後到哪裏往生?書裏頭有蛀蟲,喜歡書,離不開書,就投胎做蛀蟲去了。這個道場建得富麗堂皇,畢生心血都用在這上面,舍不得離開,這個道場裏頭也沒有男女婚配,怎麼辦?道場有老鼠、有蟑螂、有螞蟻,他就投胎去幹那個去了,舍不得離開。我們都要看清楚、都要看明白,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,不要活了一輩子來生去搞這些,那就錯了,大錯特錯了!阿賴耶,沒錯,有佛菩薩的種子,但是你那種強烈的欲望,業力是強者先牽先受報,你這個意念太強先受報。我們今天要把這個意念調整,求生淨土這個念力最強,絕不能有第二個念頭跟它平等而超過它,那你就麻煩大了,你這一生的機會就錯過了。所以戒律重要!我們持戒不生天,不想生天,我們要想求極樂世界。

  第叁個是論藏,「梵語阿毘達磨,此雲對治」。論藏裏面多半是問答,佛法裏面講的辯論。理愈辯愈明,佛法希望任何一個疑問你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。有一些宗教是不可以問的,佛教是可以問的,可以問到底的,佛歡迎你來辯論。「本經在經律論叁藏中,屬經藏」。

  下面講二藏,二藏是聲聞藏跟菩薩藏。「《智度論》曰:雖俱求一解脫門」,雖然大家求的是一個門,解脫門。解脫是脫離六道輪回,解開煩惱脫離六道,這是一個總目標。「而有自利利人之異」,人的願心不一樣,有人自利,有人利人。「故有大小乘差別。爲是二種人,故佛口所說,以文字語言分爲二種。即聲聞藏與菩薩藏。聖教雖衆,不出此二」。佛菩薩講經說法非常多,但是不出這個範圍。括號裏有個批注,「緣覺攝歸聲聞,故止二藏」。

  「《淨影疏》雲:龍樹雲」,這龍樹菩薩說的。「佛滅度後,迦葉、阿難,于王舍城,結集法藏,爲聲聞藏」。這些經典現在在亞洲東南亞盛傳的小乘佛教,現在多半用巴利文,巴利文的《大藏經》就是聲聞藏。我們中國的《大藏經》非常完整,中國《大藏經》裏面的小乘經叫《四阿含》。《四阿含》的分量大概有將近叁千多部的樣子,它經文不長,有的經文二、叁百個字。中國翻譯的聲聞藏相當完整,我們沒有用功夫去研究過,章嘉大師知道。他老人家告訴我,巴利文的《大藏經》所收的經文跟中國的《四阿含》對照,大概只比中國多五十幾部的樣子,可見得就非常完整,叁千部只差五十幾部,我們就相當完全了。巴利文這個經典我們在臺灣也替他們印過,我們佛陀教育基金會印這個本子贈送給南洋,泰國、緬甸這一帶。「文殊、阿難于鐵圍山,集摩诃衍爲菩薩藏」。文殊菩薩跟阿難尊者在鐵圍山結集大乘,這菩薩藏。這一段文是《淨影疏》裏頭引龍樹菩薩說的。

  「《地持》亦雲:佛爲聲聞、菩薩行出苦道」,出苦就是脫離六道輪回。「說修多羅」,這是說經。「結集經者,集爲二藏」,結集經的時候把它分作兩個部門。「以說聲聞所行,爲聲聞藏。說菩薩行,爲菩薩藏」。《地持經》也有這個說法。「今本經中,廣演大乘,詳陳信願往生,殊勝因果,淨佛國土,依正莊嚴」,爲菩薩藏。下面是念老做的總結。今本經中所說的是信願往生,無比殊勝的因果,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,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彌陀四十八願普度衆生,所以這一部經屬于菩薩藏攝。了解在叁藏、二藏裏面它的地位。

  下面說「五時」,是在什麼時候說的?我們把這個念一念。「天臺大師,依《涅槃經》」,判釋迦如來一代教法爲五個時期,第一是華嚴,最初叁七日,這叫華嚴時,小乘不承認的。第二,阿含時十二年,在鹿野苑說小乘經,《四阿含》,這叫阿含時。第叁個是方等,第叁方等次八年所說的。批注裏頭說的,「說《維摩》、《大集》、《楞嚴》並此經等,彈偏斥小,歎大褒圓。廣說藏通別圓四教,均被衆機」,均就是均等,這叫方等時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十八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