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么个东西我们知道,三天之后城隍庙被军队毁掉了。城隍提到这个事情,这个事情你知道!我说我知道,印象很深刻。他说他从搬出去之后也到处流浪,幸亏还好有个居士家里有个小房子供养他,他就在那里办公,苦不堪言。我就告诉他,我说我一生也在流浪。他说你流浪不错,你都有好房子住,你什么都没有,但是你出门都有好车坐。
我就问他,你找我干什么?希望我帮助他恢复城隍庙。我说这是国家政策,如果是佛的寺庙,旧庙可以恢复,新的不能盖,有国家政策,神庙大概一律都不准恢复,这怎么办?他就告诉我,城隍庙对世道人心最大的贡献就是阎王殿,十殿阎王表因果,因缘果报的教育,他说这个重要。那个时候我在新加坡,他在新加坡附体找我的,新加坡正好居士林在修外面的围墙,李木源找福建惠安的石雕,想雕佛菩萨的变相图,镶在这个墙上。我说我们把十王殿用这个方法把它放在围墙上,大家都能看得见,好不好?他想了一想,那这样不如画画?我说画画那就更容易了,我有个老朋友江逸子,我就可以找他画。他说画画好,他说希望画出来之后,在全世界净宗学会每一个学会都保存一张,每年拿出来展览个一、二次。这个好主意!所以我找江逸子画地狱变相图因缘是这么来的,我没有想到。
我去跟江逸子商量这个事情,他满口答应了。他告诉我,老师在世的时候曾经叫他画两幅画,一幅就是地狱变相图。他没有动手,我这么一说,他马上就想到老师也是这么说。另外画一幅西方极乐世界的变相图,正好对照,一个念佛的,一个造恶的。这两张图他都完成了。西方极乐世界的效果图它是一大张,完全是白描没有设色,这里有表法,极乐世界画不出来,所以要用白描不设色,地狱变相图是设色的。画地狱变相图主要是根据《玉历宝钞》。也是因这个因缘,我们在《大藏经》里面找释迦牟尼佛讲地狱状况的这些经文,把它找出来做成一本书。我们要去看二十多种不容易,也太麻烦,有这一本就方便了。这一本流通不少,应当大量流通,因果教育。
所以说到实信,关键就这两个字,不能不真信,真信你就得利益,信心不足,得的利益不多。因信,这就发愿,愿生净土,对于这个经上所讲的你完全能理解、完全能相信,你能不去吗?这不可能的,决定想去。想去就得真念,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这八个字就能做到。这八个字要是做到了,弥陀、释迦度众生的愿就圆满了,你真的就得度了。「如是之人,正是当机」,不论在什么时代,正法、末法不要去管这个,无论是在什么环境,太平盛世、社会动乱都没关系,只要你真相信、真发愿、真念佛,你就决定得生。正如同《仁王般若经疏》上所说的正法、像法、末法,此时此处有讲经的人、有听经的人、有依教修行的人、有证果的人,此时此处就是正法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证果,这有修有证,所以这就是正法。由此可知,所谓正法、像法、末法都在人,不在环境。我们的心正、信正、行为正就是正法。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,无论是在现场、在电视机面前、在网络面前,我们自己深信不疑,我们是生在正法当机。
现在请看下面第六段,第六大段,「藏教所摄」。藏教下面有说明,对于这一部经在三藏是属于哪一藏所摄的,在四教五教它是属于哪一个教,明了这些道理对于理解全经有帮助。我们看念老的批注,「凡体究经典」,现在人叫研究,佛门用参究,参究跟研究有区别。研究用第六意识、用心意识,换句话说,我们学教全是研究。如果要参究的话可能会开悟,研究不能开悟。参究它所得的是智慧,研究所得的是知识,这个地方不同。什么叫做参究?不用心意识叫参究。怎么个不用?第六意识是分别,不分别;第七识是执着,不执着;第八识是落印象,不落印象,你看看这不是容易事情!不分别、不执着、不落印象,这叫参究。读经不用心意识,听讲不用心意识,这就是禅宗里面说「会了」。你会不会听?会听;你会不会读?会读,会得定、会开悟。所以会听经的人,他不看经文,眼睛闭着,他入定,听得清清楚楚,决定没有分别执着。他在定中,句句法音在触动他,不定在什么时候,一下机缘巧合了,就豁然大悟。研究不行,研究一面听、一面看,一面分别、一面执着,这个不行,这个得到的是知识,是佛学常识,不能帮助你得定,不能帮助你开悟,这个道理要懂。
然后你就晓得,古人修学跟我们现在人心态完全不同,方法看起来好像是一样,实际上不一样。他们能够离心意识,我们现在决定离不了心意识,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人学东西比不上古人。古人大多数还是用心意识,我们还比不上他,他用的心意识淡薄,我们用心意识太浓了,甚至于许许多多地方把佛的意思解错了,是我们自己的意思,不是佛的意思。不用心意识就看到佛的意思,为什么?佛讲经不用心意识。不用心意识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,高明,智慧,真实智慧;用心意识是从知识里头,阿赖耶,识心里头流出来的,绝对不一样。所以今天我们讲知识、智能,我们今天接受佛法,是用心意识接受如来自性般若流出来的东西,到我这边来也变成知识。如果不用心意识,给诸位说,世间一切人跟我说话,到我这来都变成智慧,我是用自性、真心来接触他,来了全变成真的。明白这个道理,就知道明心见性的人高明,我们比不上,科学家、哲学家也比不上。我们对古圣先贤这么奥妙的地方完全不知道,不知道他的妙,反而批评他们愚昧,没有我们聪明,我们能发明这些电灯、发明汽车、发明科学技术,古人不行,错了!古人不需要这些东西。为什么?他自身放光,哪要这些东西!身放光。到远的地方去不要交通工具,才起心动念已经到了,决定没有交通事故,决定安全,那才叫高等科学。
极乐世界没有工程师设计,没有人去施工,用他的愿心、念力,功德自然成就。我们这个世界有没有?有,欲界天第五天、第六天就达到这个境界,那是福德、念力,因为他修定。欲界第三层天就修定,只修福不修定的,四王天跟忉利天,向上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乐天、他化自在天统统都修定。定就是制心一处,现在科学讲念力,我们能把念力集中专注在一点,会产生无比的能量。这个能量可以改变地球、可以改变外层空间的星球,有这么大的力量。可见得佛经上所说的不是假的,佛法里面的修学功夫完全用禅定,八万四千法门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,全是修禅定。我们念佛也是,念佛一心不乱就是禅定。事一心不乱相当阿罗汉的禅定,九次第定,《楞严经》上说的;理一心不乱相当于宗门,禅宗里头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。我们是用信、愿、持名的方法修定。所以佛在《大集经》上告诉我们,持名是甚深的深妙禅,比禅宗要求那些条件简单。它没有条件,只要求你真信、真愿,这一句佛号老老实实念下去,决定不要改变,决定不能怀疑,他就成功了。古大德说这个法门暗合道妙,真有道理。
我们看底下这段文,体究,不是研究,是属于参究。「宜先知此经属于何藏,说在何时,判属何教?于此了知,则有助于理解全经」。这是一种教学方法,是世间法,如果纯用出世间法,就不要用这些方法。但是对我们这个根器来说,特别是现在所说的知识分子,那这个很容易接受,知识分子听这个说法挺有道理。这下面说,「夫一代圣教之判分,诸家有异」。这是人分的,不是佛分的,佛没有这个分法,而是祖师大德为了教学方便起见,他办学。所以讲到藏,就有「三藏、二藏」,讲到时,就有「五时」,讲到教,有「二教与四教、五教」,这下面有解释。「凡释经者,须先判明」,解释经要把这个讲清楚。
「今本经三藏中属经藏」,三藏是经、律、论,这是把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分成这三个部分。其实很难分,为什么?佛跟大家讲一次开示里头都有经律论,你怎么个分法?经是什么?经是讲定、讲清净心的,律是讲戒律,论是跟你讲智慧。后人结集经藏给它分类,从多分,就是这部经讲定讲得多,就把它归到经藏,讲戒律讲得多,它都有,三分可能统统都有,哪一种讲得比较多,用这个来分。真的仔细分,那它全部都具足。像这部经上讲戒律,有,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就是讲戒律。这一共四十八品,讲戒律六品,占的分量少数,多半都是讲清净平等觉,所以分在经藏,这是属于经部,经藏。「二藏中」,二藏是小乘跟大乘,就是小乘声闻藏,大乘叫菩萨藏,这是属于菩萨,它不是小乘,是大乘。
「五时中主要属方等时」,五时是释迦牟尼佛教学分五个阶段,第一个阶段华严,世间人没分,《华严》是在定中讲的,当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所以小乘不承认,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。第二是阿含,阿含是小学,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出定之后,就是《华严经》讲圆满了,出定之后,要对这个世界地球上这些众生,怎么教他?从办小学教起,先教怎么做人,人都做不好怎么能成佛?讲阿含,阿含讲了十二年,这办小学。十二年之后,大家有这么好的基础,再讲方等,方等好比办中学,方等讲了八年。阿含是小乘,方等是大乘的开始,前面通小乘,后面接大乘,《无量寿经》在这个时候讲的。再向上提升般若,纯粹大乘,二十二年,佛说法四十九年,般若占二十二年,几乎占一半的时间,你就晓得,这是佛教最主要的一部分。般若是智慧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定是手段,不是目的。持戒帮助得定,持戒是手段里头的手段,用这个手段帮助我们得定,定下来之后才开智慧。最后法华八年,法华讲什么?法华就是讲的华严,也就是把《华严经》对我们这个世间人来讲称为法华,完全讲佛所证得的境界,一乘法。最后是一天一夜讲《涅槃经》,那是佛的遗教,就是佛的遗嘱。我们不能不知道。在五时这是第三方等时。在二教里面,二教是渐教跟顿教,它是顿教,它一生成就。「四教五教中属圆教」,四教是天台大师,智者大师他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十八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