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十九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三十九集)  2011/11/6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039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净土大经科注》第二百一十四面,「五时」的第三,第一行,「方等时」,我们看批注:

  「第三,于此后八年之中」。第二时是「阿含」,好比是小学,十二年。十二年圆满就提升到中学,「方等」好比是中学,八年。再下面这是大学,「般若时」,二十二年。最后「法华涅槃」,就好比是研究所。我们从这个地方能看得出来,佛教导众生是循序渐进。所以佛在《佛藏经》里面,《佛藏经》是一部经,小部经,这里面说了,「佛子」,就是佛弟子,「不先学小乘,后学大乘,非佛弟子」。这个意思是说,跟佛学教一定要循序渐进,由阿含、方等、般若、法华涅槃,一定从这里进去。如果不依这个次第,佛不承认是他的学生。佛教传到中国来,都是遵守这个教诲,到唐朝中叶,我们中国这些祖师大德才会商不学小乘了。为什么不学?小乘的教义跟中国的儒、道很相似,而且儒跟道比小乘还容易学,心量比它们还大,更有利于学习般若。这个看法是非常正确的,所以小乘在中国就放弃了。经典虽然很完全,《大藏经》上《四阿含》,就是小乘经典,学的人没有了。宋朝以后,成实、俱舍这两宗的名称都没有了。这一段历史我们要懂得,不是中国人好高骛远,中国本土的文化代替了小乘,是这个意思。

  代替正不正确?在这一千三百年当中,我们就看到了。唐朝中叶到现在一千三百年,成就的,这个成就是明心见性,教下是大开圆解,成就的人很多,我们概略估计肯定超过三千人,这个成绩太可观了。至于往生,往生就是成就,而且成就应该比他们还要高,比宗门、教下要高,那更多了!慧远大师在唐朝之前,在东晋的时候,距离我们现在应该是一千五百年。这一千五百年,念佛法门真正往生的,我们最保守的估计也超过十万人,这还得了吗?十万人去作阿惟越致菩萨,这个成绩太可观了。所以,佛教变成中国传统文化里头的一员,不能分割,讲中国文化一定是儒、释、道,如鼎之三足,缺一不可。佛到中国来就圆满了,儒、道都圆满了。

  方等时佛讲了不少经,举其显著的、明显的,《维摩经》、《大集经》、《楞严经》,《大集》里面就含着很多。「弹偏斥小,叹大褒圆」,小是小乘,偏也是讲小乘,他学的东西不圆满,人天佛法。最高的境界可以超越六道轮回,生到四圣法界里面的声闻,十法界声闻法界,不究竟,十法界没有超越。那是基础,大乘的基础,非学不可,但是不能止于这个境界,要知道不断向上提升。所以世尊在方等这个阶段,赞叹大乘,褒奖圆教,褒也是赞叹的意思,圆是究竟圆满。「广说藏通别圆四教」,这天台家所说的,藏通别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。「均被众机」,均是平等,普遍利益一切众生,这叫方等时;方是方法,等是平等,用平等的方法帮助众生成就。所以,这部经也是在方等时讲的。这个地方,「《楞严》并此经」,此经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净土三经都是这个时候讲的。

  第四个阶段「般若时」。「第四,又于后二十二年,说《大般若》诸经,名般若时。」二十二年,我们就晓得,释迦牟尼佛应化在世间,主要讲的是什么?就是般若。般若说什么?说诸法实相。你看《般若经》里头,这句话说得很多,般若部经典都能看到这句话,「诸法实相」。诸法是一切法,宇宙之间万事万物一切理事、性相、因果,统统包含在其中,说明它的真相。就是今天哲学跟科学主要研究的,就这个东西。你看佛教学,前面二十年的基础,阿含十二年,方等八年,二十年,学了二十年之后,才开始学般若,学诸法实相。这宇宙到底是什么?怎么回事情?要把它彻底搞清楚、搞明白。这不是宗教,宗教对这个事情不能谈,为什么?这是神的意思,人不可以随便讨论神的意思,人不可以随便质问神,神怎么说,只有去听、去奉行,不能过问。佛不是的,佛是打破砂锅问到底。所以方东美先生说,「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」,他是学哲学的。我们学了六十年,发现不但是哲学的最高峰,也是科学的最高峰。为什么?科学也探讨这个问题。哲学的探讨是从理论上,用思惟,科学是用实验,偏重在物质上,哲学偏重在心理上。那佛告诉我们,心理跟物理是一桩事情,是一不是二,不能分开的,一体的两面。心理可以影响物理,这最近的科学发现了,证明这个事情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
  最后,「法华涅槃时」,《法华》说了八年,《涅槃》是一天一夜,就是释迦牟尼佛的遗嘱。他要离开人间了,《涅槃经》是老人家的遗嘱。「说此法时」,此法是净土法门,「在第三方等时」。「又此经蒙世尊多次宣说」,所以不能限定一时。也就是,方等时说过,般若时也说过,法华时也说过,他说过很多次。专说的,专门介绍的是在方等,附带说的,一共有一百多部经典。可见得这个法门重要,不重要不会重复。我们看后面的批注。「第五,最后以八年说《法华经》,一日一夜说《涅槃经》,九界三乘」,九界是指九法界,十法界里除了佛,下面这个九法界。三乘是声闻乘,声闻是小乘,缘觉乘、菩萨乘,这叫三乘。「悉蒙授记」,这桩事情是在法华会上,授记就是佛给他们做证明、做见证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「一切众生皆当作佛」。什么时候你作佛?那是你的缘分,佛给你说你决定成佛。你的缘要是殊胜,成佛得快,成佛早;缘要不殊胜,这时间可能就晚一点,迟一点,决定成佛。为什么?因为你有佛性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既有佛性,所以他应当作佛。佛应化在世间,帮助大家,给大家做增上缘,帮助大家早一天回归自性,就这个意思。所以,「无论小大」,不管是大根性、是小根性,「皆令作佛,此时名曰法华涅槃时」,这是最后的。

  「说本经时在第三方等时,又此经蒙世尊多次宣说,故不应限于一时。」五时都讲了,连华严时,华严时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《华严》说了。五时都说,我们能体会到这个法门的殊胜,这个法门的必要,我们能遇到、能修学这个法门,这是畅佛本怀。善导大师讲过一句话,「诸佛所以兴出世」,一切诸佛如来他所以应化在世间,只有一桩事情,「唯说弥陀本愿海」,就是这个法门。为什么?这个法门普度,不像其它法门,它有特别的当机那一部分人。上中下根性不相同,唯独这个法门上中下统统都可以学,都可以成就,所以它是平等法门。平等的成就,你看一往生,往生确实三辈,上根人实报土,中根人方便土,下根人同居土,但是一往生,皆作阿惟越致菩萨,就平等了。平等的方法、平等的果报,这是一切经里头没有的。菩萨难信,我们要是信了,我们就是上上根人,选择这个法门。不是上上根,不是善根福德因缘统统具足,他遇不到,遇到他也不会选择;遇到能选择,上上根人。

  再看下面一段,「判教」,丁,这是第四段,判教。「四教与五教」,现在在中国佛教讲判教,都是说这两家。在中国判教有十二家,这两家是最值得大家尊重的、学习的,它判得好,就是天台跟贤首,天台是智者大师,贤首是华严宗第三代的贤首大师。「古今诸师判分教相者,凡有十二家,其中最著者乃天台所立之四教,与贤首宗之五教。」先说天台的四教,天台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教相分为四种,就是藏教、通教、别教、圆教。这里头有简单的介绍,「一者藏教,亦名小乘教」。这个藏从哪里来的?从经典来的。它有三藏经典,就是律藏、经藏、论藏,完全根据经典学习,称它为藏教。这就是《四阿含》,小乘三藏。

  「二者通教,谓大乘中通说三乘,通被三根。」通教是大乘,是大乘的开始,也就是大乘的初阶。前面通藏教,后面通别教、通圆教,所以称它为通,它上下都通。也就是说,大乘跟小乘当中的衔接,好像是预备班一样,预科。它的对象,上中下三根它都对。

  「三者别教,谓大乘经中所说教法,不通小乘等者是也。」这别是什么?小乘没分,佛对小乘从来不讲。譬如说讲心理现象,佛在《阿含》里面只讲到第六识,末那跟阿赖耶没说过。别教当中,讲阿赖耶、讲末那,讲了八识。所以,末那跟阿赖耶就是别教,前六识是通教,通小乘。这一类的开导、教学。

  「四者圆教,谓法界自在,具足圆满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无碍法门。」讲四种无碍,理无碍、事无碍、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,这个里头完全讲真实话,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。这个说法是圆教的,别教里头没有说,为什么?程度不够,说了之后你会提很多问题。没有达到这个境界,对这个还有怀疑,佛不说;慢慢把你提升,提升到你可以接受的时候,佛就给你讲。所以,藏通别圆是讲教义浅深上说的,愈往后头愈深,愈往后头的意思愈广。

  贤首宗是华严宗,华严宗立五教,比天台家多了一种。它有小乘教,相当于藏教;它有大乘始教,相当于通教;终教,大乘的终教,相当于别教;圆教它分了两种,一种顿教,一种圆教,顿也属于圆。顿是没有阶级,像禅宗属于顿教,它没有阶级的,这是一步登天的,没有次第的,这叫顿。最后也是圆教。「贤首宗判教云:圣教万差,要唯有五」,把它归纳为五类,第一小乘,第二大乘始教,第三终教,有始有终,这是大乘,第四是顿教,第五是圆教。第一个「小乘教,所说唯是人空,少说法空」。所以小乘人执着人空,无我,但是他执着有法。人为什么说空?因为人是法变现出来的,法是能变,人是所变,能变的不空,所变的是空的。

  就是四大五蕴变成人,四大是物质现象,五蕴是精神现象。五蕴里头,色就是四大,四大其实讲也不好懂,佛是讲了个比喻,地水火风,这叫四大。它的含义的确是非常深,物质现象。我们讲到物质现象,马上就能够想到弥勒菩萨所说的,「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十九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