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念」,那个里头的一念,你说多微细。现在我们用秒算,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就在这个时间里面产生了五蕴色受想行识,产生这个东西。要从这五个过程当中来讲,这么短时间里面,还要把它分成五段,因为它的发展不是同时现前的,它有次第。这个次第是先有受想行识,然后才有物质,太微细了!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再要乘五,这还得了吗?佛说,这个事实真相八地以上菩萨能见到,这个话的意思是什么?说明它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八地以上菩萨可以给你做证明,他见到了,你修到第八地,你也看到了。
色是物质现象,受想行识是精神现象,我们也可以说,受想行是精神现象,那个识是自然现象,识是阿赖耶。这三种现象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。观世音菩萨是等觉菩萨,八地上去第四个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、等觉,第四个,他看到五蕴皆空。也就是说,他看到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里头是些什么东西,色受想行识,他看到这个东西。这个东西要科学家讲,莫名其妙,没有理由,突然蹦出来,马上就消失。科学家这个话在《楞严经》上说得很文明,「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」,一出来马上就消失了。科学家所发现的,佛讲的一样。所以,小教人程度很浅,不讲法空,只讲人空,人空他要听懂了就很难得了,为什么?不再执着身是我。破身见,小乘须陀洹,须陀洹不执着这个身是我。但是他执着五蕴是有的,我没有,有五蕴,他执着法不空,人是空的。到大乘通教则给你讲法空,亦不明显,「纵少说法空,亦不明显」,含糊笼统的说,「未尽法源故」,对于一切诸法的根源没有说清楚。
「大乘始教,未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义」,这个没有说,这大乘开始,佛不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。所以佛讲,定性阐提不能成佛。阐提是没善根的人,我们讲五逆十恶,一点善根没有,这种人不能作佛。这是大乘始教所说,可是大乘终教就不是这样的,佛改变口气了,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」,这时候给你说真的,所以一切众生都能成佛。这里头的善巧、善意我们就明白了,他根基浅,他还造业,劝他造善业,别造恶业,不就这个意思吗?到他心地清净了,能够接受真实法,跟他讲了他不奇怪,他可以接受,说真实的。真实的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连蚊虫蚂蚁都有佛性,既有佛性,当然可以作佛。程度不到不能讲,讲了麻烦,你怎么跟他讲他都不懂,他不能接受。「未尽大乘极则之谈」,大乘是给你说一点点,说个开端,所以叫开始。
「终教,由中道妙有,定性阐提,皆当作佛。」造极重罪业的人堕阿鼻地狱,没多久他就出来了。我们通常一般学佛的人不能接受,说造极重罪业,他怎么可以出来?我们现在明白了,一切法都不是真实的,全都是假的,就像作梦一样。关键在什么地方?关键在迷悟,迷了就有善恶,就有天堂地狱;觉悟,善恶没有了,天堂地狱也没有了。这个堕地狱的人,真的他有善根,过去生中也修的福德,只是在这个阶段当中他突然迷了,造了极重的罪业堕地狱。堕地狱之后他就后悔,后悔是觉悟,他就能认错,他就能后悔,这个不容易。一认错、一后悔他就出来了,地狱就没有了。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这个明白道理要跟一般人讲,真的很难接受。因为一般人确实不知道罪性本空,不是真的。不空只有自性、本性,只有这个东西是真的,其它所有一切万事万法的自性都是了不可得,这叫无性,无自性,是对万物讲的。无自性的本性那是真的,本性里头三种现象都没有,讲得通,不是讲不通。没有,自己以为有,它就真出现这现象;你要知道这个现象没有自性,你就见到本性了。所以,不必要把这些相消灭了你才觉悟,不必消灭你就清清楚楚,你就了解它事实真相。这终教,定性阐提,皆当作佛,地狱众生不例外,「方尽大乘至极之说」,所以叫终。这大乘到最后最高层。
「顿教,唯说真性,一念不生,即名为佛。不依地位渐次而说,故名为顿。」地位渐次,像《华严经》上说的五十一个位次。顿教没有位次,你现在在凡夫,凡夫一下就成佛了。就像惠能大师一样,没有开悟的时候他是凡夫,一开悟了就是法身菩萨,他没有经过大乘小乘,没有按这个顺序。这是极少数极少数的人,《坛经》上说上上根人,没有阶级的。理上能讲得通吗?讲得通,因为自性根本就没有阶级。这阶级从哪来的?阶级是从我们妄想分别执着里头产生的。妄想分别执着统统一时断掉,就没有了,这叫顿教。所以他的成就快,成就特别高,接近圆教。「唯说真性,一念不生」,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,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方丈室里头豁然大悟,都是这个教相,非常特殊,这叫顿。「如《思益经》云:得诸法正性者,不从一地至于一地。」一地到二地,二地到三地,三地到四地,这是有阶级的,他没有阶级。「《楞伽经》云:初地即八地,乃至无所有何次等。」没有,这叫顿教。
最后叫「圆教」,圆是「统该前四,圆满具足」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这是圆教。也就是说,自性里头无所不包,无所不容,这叫圆满,圆满才叫事实真相。前面种种说法都是圆满里头某一个部分,这是从总体上来说,圆满具足。惠能大师说过,开悟的时候第三句讲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本自具足是圆满,后面「能生万法」是这个圆满的示现。如果自性里头没有,怎么能现万法?能现万法,自性里一定有,一样都不缺。遍法界虚空界就是自性现的相,自性是体,出现的现相,相不离体,体也不离相。你要真正搞清楚了,相就是体,体就在相中,性相不二,性相是一,这叫见性。见性在哪里见?知道一切现象就是真如本性,不再有妄想分别执着,这就见了,真见到了。有妄想分别执着,见不到,离开妄想分别执着,它就在现前,你的心清净平等觉,那就是你的真心。
「圆满具足。所说唯是无尽法界」,这些经典里面所讲的,像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、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性海圆融」,把我们的真性比喻作大海,无所不包,无所不容。「缘起无碍。相即相入」,这个缘起是性起,是从自性里面现出来无量的因缘,说不尽的。一切诸佛共同来说这个缘起,说无量劫都说不尽。这个道理我们懂,我们知道这个事实,这个事实真相是什么?就是念头。我们从早到晚多少个念头,自己不知道。现在弥勒菩萨告诉我们,一秒钟里头有一千六百兆个念头,我们怎么会知道?「唯佛与佛,方能究竟」,他们才真的明了。等觉菩萨还差一等,他也明了,没有佛那么清楚,那样的明朗,没有。相即相入,一体,自他不二,性相不二,理事不二,因果不二,就相即相入。
「帝网重重」,这是比喻,这个帝是忉利天主,中国人叫玉皇大帝,他的宫殿里面有罗网。这罗网非常庄严,每个网交叉的地方都有一颗明珠,宝珠。这个宝珠能放光,光能照一切,每个珠都能放光,每个珠的光在一切珠光中,而自己这个珠的光也在一切珠之中。相即相入,帝网重重。「主伴交参」,主不是独一,它是任一,我是主,宇宙之间万事万物都是伴;他是主,我也是他的伴。这个主就好比讲台,上讲台讲的人是主,他下台了,换一个人,又换了个主,他就变成伴。每个人都是主,每个人都是伴,平等,不是独一,任一;任何一个人都是主,任何一个人都是伴,这是真理。所以「无尽无尽,一位即一切位,一切位即一位。是故十信满心即摄一切位,圆成正觉」。十信心满是谁?初住菩萨,《华严经》上圆教初住菩萨,初住菩萨就成佛了。十信圆满,信心圆满就成佛了,你说信心多重要!经文里面会讲到十信。
「以上判教虽有不同,但顿渐二教,诸家同摄。」这底下还有二教,二教就是顿跟渐,我们看批注。「二教。以上判教虽有不同,但顿渐二教,诸家同摄」,都承认,都认为学习有顿根、有渐根。顿根是利根,非常聪明,他学习的进度很快;渐根是普通根性,要按部就班的学习,从小学、中学、大学。可是有很多根很利的,小学念个三、四年级,他就可以念研究所,他中学、大学都不需要念,真有这种人,太少了。「天台、贤首两家,亦皆以渐顿而分四教五教。《五教章》云:或分为二」,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教相分为两类,就是渐、顿。「以始终二教,所有解行,并在言说,阶位次第,因果相乘,从微至着,通名为渐。」就是依照修学进度慢慢向上提升,这叫渐。「言说顿绝,理性顿显,解行顿成,一念不生即是佛」,这是顿教。凡夫成佛,在理论上讲是顿,过去章嘉大师告诉我,放下便是。你放不下!放下什么?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妄想分别执着。大乘教里面,名相不一样,大乘教一般都说无明烦恼、尘沙烦恼、见思烦恼,说这三大类。《华严》所说的,妄想就是无明烦恼,分别就是尘沙烦恼,执着就是见思烦恼,这三大类的烦恼一下放下,就成佛了,这叫顿。我一下放不了,我每天放一点,每个月放一点,那叫渐教,慢慢来。渐,一切众生都有分;那个顿不是一切众生都有分,极少数的人有分。
我们以禅宗为例子,在一句话之下,三个统统都放下,在中国典籍记载里头只有惠能大师一个人。学了三年五载放下的,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,有不少人,也不太多,像永嘉大师他们这个就是属于这一类的,三、五年就成功。还有十几年、二十几年、三十几年,四、五十年放下的也有,都是了不起的人,为什么?一生当中成就了。宗门典籍里面所记载的,《五灯会元》一千七百人,《景德传灯录》也是记载这些事情的。我们再合天台、贤首、法相、三论这些教下,大开圆解的,应该超过三千人。比起念佛修净土,这叫难行道!他们那样的根性人行,我们学那个法门,一生不会成就。这两个一比你就晓得,净土法门念佛往生不可思议,简单容易,成就比他们还殊胜。净土是烦恼不断,自己没有了,业障不要消,自然没有了。什么原因?念头转了。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,除阿弥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十九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