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十九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念」,那個裏頭的一念,你說多微細。現在我們用秒算,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就在這個時間裏面産生了五蘊色受想行識,産生這個東西。要從這五個過程當中來講,這麼短時間裏面,還要把它分成五段,因爲它的發展不是同時現前的,它有次第。這個次第是先有受想行識,然後才有物質,太微細了!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再要乘五,這還得了嗎?佛說,這個事實真相八地以上菩薩能見到,這個話的意思是什麼?說明它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八地以上菩薩可以給你做證明,他見到了,你修到第八地,你也看到了。

  色是物質現象,受想行識是精神現象,我們也可以說,受想行是精神現象,那個識是自然現象,識是阿賴耶。這叁種現象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觀世音菩薩是等覺菩薩,八地上去第四個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、等覺,第四個,他看到五蘊皆空。也就是說,他看到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裏頭是些什麼東西,色受想行識,他看到這個東西。這個東西要科學家講,莫名其妙,沒有理由,突然蹦出來,馬上就消失。科學家這個話在《楞嚴經》上說得很文明,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一出來馬上就消失了。科學家所發現的,佛講的一樣。所以,小教人程度很淺,不講法空,只講人空,人空他要聽懂了就很難得了,爲什麼?不再執著身是我。破身見,小乘須陀洹,須陀洹不執著這個身是我。但是他執著五蘊是有的,我沒有,有五蘊,他執著法不空,人是空的。到大乘通教則給你講法空,亦不明顯,「縱少說法空,亦不明顯」,含糊籠統的說,「未盡法源故」,對于一切諸法的根源沒有說清楚。

  「大乘始教,未示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之義」,這個沒有說,這大乘開始,佛不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。所以佛講,定性闡提不能成佛。闡提是沒善根的人,我們講五逆十惡,一點善根沒有,這種人不能作佛。這是大乘始教所說,可是大乘終教就不是這樣的,佛改變口氣了,「一切衆生皆有佛性」,這時候給你說真的,所以一切衆生都能成佛。這裏頭的善巧、善意我們就明白了,他根基淺,他還造業,勸他造善業,別造惡業,不就這個意思嗎?到他心地清淨了,能夠接受真實法,跟他講了他不奇怪,他可以接受,說真實的。真實的是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連蚊蟲螞蟻都有佛性,既有佛性,當然可以作佛。程度不到不能講,講了麻煩,你怎麼跟他講他都不懂,他不能接受。「未盡大乘極則之談」,大乘是給你說一點點,說個開端,所以叫開始。

  「終教,由中道妙有,定性闡提,皆當作佛。」造極重罪業的人墮阿鼻地獄,沒多久他就出來了。我們通常一般學佛的人不能接受,說造極重罪業,他怎麼可以出來?我們現在明白了,一切法都不是真實的,全都是假的,就像作夢一樣。關鍵在什麼地方?關鍵在迷悟,迷了就有善惡,就有天堂地獄;覺悟,善惡沒有了,天堂地獄也沒有了。這個墮地獄的人,真的他有善根,過去生中也修的福德,只是在這個階段當中他突然迷了,造了極重的罪業墮地獄。墮地獄之後他就後悔,後悔是覺悟,他就能認錯,他就能後悔,這個不容易。一認錯、一後悔他就出來了,地獄就沒有了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這個明白道理要跟一般人講,真的很難接受。因爲一般人確實不知道罪性本空,不是真的。不空只有自性、本性,只有這個東西是真的,其它所有一切萬事萬法的自性都是了不可得,這叫無性,無自性,是對萬物講的。無自性的本性那是真的,本性裏頭叁種現象都沒有,講得通,不是講不通。沒有,自己以爲有,它就真出現這現象;你要知道這個現象沒有自性,你就見到本性了。所以,不必要把這些相消滅了你才覺悟,不必消滅你就清清楚楚,你就了解它事實真相。這終教,定性闡提,皆當作佛,地獄衆生不例外,「方盡大乘至極之說」,所以叫終。這大乘到最後最高層。

  「頓教,唯說真性,一念不生,即名爲佛。不依地位漸次而說,故名爲頓。」地位漸次,像《華嚴經》上說的五十一個位次。頓教沒有位次,你現在在凡夫,凡夫一下就成佛了。就像惠能大師一樣,沒有開悟的時候他是凡夫,一開悟了就是法身菩薩,他沒有經過大乘小乘,沒有按這個順序。這是極少數極少數的人,《壇經》上說上上根人,沒有階級的。理上能講得通嗎?講得通,因爲自性根本就沒有階級。這階級從哪來的?階級是從我們妄想分別執著裏頭産生的。妄想分別執著統統一時斷掉,就沒有了,這叫頓教。所以他的成就快,成就特別高,接近圓教。「唯說真性,一念不生」,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,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裏頭豁然大悟,都是這個教相,非常特殊,這叫頓。「如《思益經》雲:得諸法正性者,不從一地至于一地。」一地到二地,二地到叁地,叁地到四地,這是有階級的,他沒有階級。「《楞伽經》雲:初地即八地,乃至無所有何次等。」沒有,這叫頓教。

  最後叫「圓教」,圓是「統該前四,圓滿具足」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這是圓教。也就是說,自性裏頭無所不包,無所不容,這叫圓滿,圓滿才叫事實真相。前面種種說法都是圓滿裏頭某一個部分,這是從總體上來說,圓滿具足。惠能大師說過,開悟的時候第叁句講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本自具足是圓滿,後面「能生萬法」是這個圓滿的示現。如果自性裏頭沒有,怎麼能現萬法?能現萬法,自性裏一定有,一樣都不缺。遍法界虛空界就是自性現的相,自性是體,出現的現相,相不離體,體也不離相。你要真正搞清楚了,相就是體,體就在相中,性相不二,性相是一,這叫見性。見性在哪裏見?知道一切現象就是真如本性,不再有妄想分別執著,這就見了,真見到了。有妄想分別執著,見不到,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它就在現前,你的心清淨平等覺,那就是你的真心。

  「圓滿具足。所說唯是無盡法界」,這些經典裏面所講的,像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性海圓融」,把我們的真性比喻作大海,無所不包,無所不容。「緣起無礙。相即相入」,這個緣起是性起,是從自性裏面現出來無量的因緣,說不盡的。一切諸佛共同來說這個緣起,說無量劫都說不盡。這個道理我們懂,我們知道這個事實,這個事實真相是什麼?就是念頭。我們從早到晚多少個念頭,自己不知道。現在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一秒鍾裏頭有一千六百兆個念頭,我們怎麼會知道?「唯佛與佛,方能究竟」,他們才真的明了。等覺菩薩還差一等,他也明了,沒有佛那麼清楚,那樣的明朗,沒有。相即相入,一體,自他不二,性相不二,理事不二,因果不二,就相即相入。

  「帝網重重」,這是比喻,這個帝是忉利天主,中國人叫玉皇大帝,他的宮殿裏面有羅網。這羅網非常莊嚴,每個網交叉的地方都有一顆明珠,寶珠。這個寶珠能放光,光能照一切,每個珠都能放光,每個珠的光在一切珠光中,而自己這個珠的光也在一切珠之中。相即相入,帝網重重。「主伴交參」,主不是獨一,它是任一,我是主,宇宙之間萬事萬物都是伴;他是主,我也是他的伴。這個主就好比講臺,上講臺講的人是主,他下臺了,換一個人,又換了個主,他就變成伴。每個人都是主,每個人都是伴,平等,不是獨一,任一;任何一個人都是主,任何一個人都是伴,這是真理。所以「無盡無盡,一位即一切位,一切位即一位。是故十信滿心即攝一切位,圓成正覺」。十信心滿是誰?初住菩薩,《華嚴經》上圓教初住菩薩,初住菩薩就成佛了。十信圓滿,信心圓滿就成佛了,你說信心多重要!經文裏面會講到十信。

  「以上判教雖有不同,但頓漸二教,諸家同攝。」這底下還有二教,二教就是頓跟漸,我們看批注。「二教。以上判教雖有不同,但頓漸二教,諸家同攝」,都承認,都認爲學習有頓根、有漸根。頓根是利根,非常聰明,他學習的進度很快;漸根是普通根性,要按部就班的學習,從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。可是有很多根很利的,小學念個叁、四年級,他就可以念研究所,他中學、大學都不需要念,真有這種人,太少了。「天臺、賢首兩家,亦皆以漸頓而分四教五教。《五教章》雲:或分爲二」,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教相分爲兩類,就是漸、頓。「以始終二教,所有解行,並在言說,階位次第,因果相乘,從微至著,通名爲漸。」就是依照修學進度慢慢向上提升,這叫漸。「言說頓絕,理性頓顯,解行頓成,一念不生即是佛」,這是頓教。凡夫成佛,在理論上講是頓,過去章嘉大師告訴我,放下便是。你放不下!放下什麼?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妄想分別執著。大乘教裏面,名相不一樣,大乘教一般都說無明煩惱、塵沙煩惱、見思煩惱,說這叁大類。《華嚴》所說的,妄想就是無明煩惱,分別就是塵沙煩惱,執著就是見思煩惱,這叁大類的煩惱一下放下,就成佛了,這叫頓。我一下放不了,我每天放一點,每個月放一點,那叫漸教,慢慢來。漸,一切衆生都有分;那個頓不是一切衆生都有分,極少數的人有分。

  我們以禅宗爲例子,在一句話之下,叁個統統都放下,在中國典籍記載裏頭只有惠能大師一個人。學了叁年五載放下的,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有不少人,也不太多,像永嘉大師他們這個就是屬于這一類的,叁、五年就成功。還有十幾年、二十幾年、叁十幾年,四、五十年放下的也有,都是了不起的人,爲什麼?一生當中成就了。宗門典籍裏面所記載的,《五燈會元》一千七百人,《景德傳燈錄》也是記載這些事情的。我們再合天臺、賢首、法相、叁論這些教下,大開圓解的,應該超過叁千人。比起念佛修淨土,這叫難行道!他們那樣的根性人行,我們學那個法門,一生不會成就。這兩個一比你就曉得,淨土法門念佛往生不可思議,簡單容易,成就比他們還殊勝。淨土是煩惱不斷,自己沒有了,業障不要消,自然沒有了。什麼原因?念頭轉了。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十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