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四十集) 2011/11/12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040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淨土大經科注》第二百一十八面第二行,從頭看起:
「又日溪師雲:聖道諸教,理是圓融,益是隔偏,以其頓機難得也。是以教雖圓頓,望機自成漸。淨土言圓頓者,于圓滿速疾利益。」我們看這一段。日本日溪師在他的《無量壽經》批注裏面說到,聖教,聖道,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印度的教學。四十九年所說的經論很多,在理上講是圓融的,方法,世尊是隨機應變。因爲佛講經教學跟學校上課不一樣,學校上課的學生程度很整齊,所以很容易教。佛的講經,程度不整齊,裏面有菩薩、有聲聞,有水平很高的,還有初學的,還有不認識字的,所以程度參差不齊。佛如何教所有的人聽經都能得利益?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,但是佛能夠。
所以,「佛以一音而說法,衆生隨類各得解」。不但都能聽得懂佛所說的,我們知道,佛教這個團體它是多元文化,不同的國籍,不同的程度,不同的言語,不同的文化背景,大家都在一起上課。這是從前李老師講,這叫大講堂,不是很單純的,這個講演叫大講座,能令一切衆生都得利益。所以,「益是隔偏」,不是圓融的,理是圓融的。程度深的人聽得很深,程度淺的他聽的就很淺顯,他都能夠得利益。所以,聽衆不一樣,利益有隔有偏。「以其頓機難得」,圓頓根機才能夠聽到圓融之理,畢竟是少數。在會的這些菩薩衆沒有問題,聲聞以下的都得不到圓融。
「是以教雖圓頓」,頓是超越一切。「望機」,這個機是學生,要是從學生這邊來看,各人程度不一樣,頓就變成漸,圓就變成偏。這是八萬四千法門都是這個樣子。可是淨土是例外,這個很特別。淨土說圓頓,它是適合各種不同根性,理是圓的,方法也是圓的。方法非常簡單,就是真信,這個真信難。切願,念佛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,這個阿彌陀佛的意思前面說得很多,說得很詳細了。這一句佛號,實實在在的,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的總綱領,它同時又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經教的總綱、總名稱。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是梵語,翻成中國字的意思是無量覺,阿翻作無,彌陀翻作量,佛翻作覺悟的覺。我們想一想,哪一尊佛不是無量覺?因此阿彌陀這個名號,是一切諸佛共同的德號,是果德,不是因行,是果德。就像我們中國傳統文化,中國傳統文化,一個字,根,根就是一個字,「親」,父子有親,這個親是親愛。中國文化就從這個根生出來的,這是性德,這不是人教的,天性,自然就有的。我們的老祖宗知道。
如何讓這種親愛在一生當中都不會變質?這個父子的親愛,那就得要教學,要教育,靠教育。所以教育第一個目標,主要的宗旨,就是如何讓這種親愛在一生當中不會改變,能保住。第二個目標,如何讓這種親愛發揚光大?愛兄弟姐妹,愛家族、愛鄰裏鄉黨,愛民族、愛國家,到最後「凡是人,皆須愛」。所以中國這個教育是愛的教育,從這個愛字才流出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。我們看看儒家四書、五經、十叁經,哪一個篇章能離開這個標准?所以這是總綱領、總原則。乃至于包括後來的《四庫全書》,都不能離開這個宗旨。這是正法久住。佛法裏面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,無量覺,這個裏面的意思無量無邊無盡無數,一切法統統含攝在其中。所以它是圓中之圓,頓中之頓,這個地方說得很好,「圓滿速疾利益」。這是淨宗,淨宗代表的就是這部經。
下面這是念老的話,「蓋指其它聖教,雖具圓融之理,但衆生根機粗淺,莫明其旨,無由蹑解起行,而蒙法益」。這是說圓頓教它太高了,不是普通人學的。所以釋迦佛教學,我們看他這個時代,五時,華嚴不算,《華嚴》是定中講的,對法身菩薩講的。我們應該從釋迦牟尼佛出定,在鹿野苑開始教學,「阿含」。阿含是小乘,像辦小學,十二年,奠定佛法的根機。這十二年最重要的行門就是四禅八定,完全把婆羅門教的東西拿過來。方法是婆羅門的,但是裏面內容有大乘的意思在裏頭,那不是婆羅門教所有的,佛只取它四禅八定。小乘能證阿羅漢果,能入聖人的階位;婆羅門教沒有破身見,沒有破邊見,所以他不能出離六道輪回。佛教小乘人要斷見思煩惱,見惑斷了就證須陀洹的地位,須陀洹是聖人,叁種不退轉他證得了位不退。他不會退落到凡夫,換句話說,他雖然沒有出六道輪回,他決定不墮叁惡道。這個比婆羅門高,婆羅門這一點做不到,他會墮叁惡道。這也就是前面講的,講到斷惑難,不是個容易事情。
再進一步,把思惑斷掉。見惑是我們對于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,這個放下來了,你得到正知正見。思惑是錯誤的想法,是思想,我們想錯了。我們看今天的社會,今天社會絕大多數的人,他想的是什麼?我們用佛經上的術語,是貪瞋癡慢疑,他想的是這個。這個東西在佛法叫五毒,與生俱來的五毒,這不是學的,過去世世代代累積留下來的,每個人都有。我們的身心不健康,受這個影響。我們今天的環境,居住地球的環境,社會的混亂,地球上的災變,與這個都有影響,這是因。緣,佛家講因緣果,緣是講性情,浮躁,我們常講心浮氣躁。表現在外面,怨恨惱怒煩,于是跟因緣一合起來,它就現行,就造業。造的是什麼?殺盜淫妄,增長了自私自利。所以社會亂了,人心壞了,天災人禍降臨。多少人想拯救這個社會,希望恢複安定和平,有沒有方法?有,只要你明白這個道理。像美國布萊登博士所說的,他說的跟佛法講的是一樣的。只要我們地球上的居民真正能夠「棄惡揚善,改邪歸正,端正心念」,社會就安定了,災難就化解了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現代的科學家給我們做證明,他說出一句話,叫「以心控物」。我們用善心,就能控製物質現象,跟佛法講的一樣,佛法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科學家講「以心控物」,意思完全相同。一切法從心想生,因爲我們的心想不善,所以變成這個樣子。改變過來,心想都變成善的。五毒,我們中國老祖宗就有辦法把它解除掉,我們老祖宗講的五常,仁義禮智信,就把五毒破掉了。仁就是不殺生,義就是不偷盜,禮就是不邪行,智就是不愚癡,信是不疑惑,這五毒就破掉了。中國人講五常,在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前,不是在之後,我們老祖宗有佛菩薩的智慧。佛法傳到中國來,把我們老祖宗的話也證實了。所以,佛教到中國,立刻就被中國士大夫所接受。
我們今天要想拯救社會,拯救地球,靠什麼?教學,就是要靠文化,文化是人類的靈魂,教育是文化的生機。在全世界,這是湯恩比的話,只有中國古人懂得教育,他們有教育的智慧,有教育的方法,有教育的經驗,有教育的成果。這是外國人講的,講得一點都不錯。中國自古以來長治久安,靠什麼?靠教育。只是最近二百年,我們把教育疏忽了,接受西方的文化,對中國老祖宗東西産生懷疑,對民族自信心失掉了,我們遭這個難。現在靠外國人點醒,我們怎樣恢複民族自信心?再回歸到教育。
我們想到釋迦牟尼佛叁十歲開悟,開悟之後他就開始教學。他的教學,我們能看得到的,分四個階段,「阿含」好比小學,「方等」好比是中學,阿含十二年,方等八年,二十年。然後再講「般若」,般若是圓教,前面有二十年的基礎,這時候講般若,般若講了二十二年。般若是真實智慧,智慧從哪裏來的?從禅定來的。前面有二十年的定功,四禅八定是初級的,是最先十二年修的,方等的八年就超越了,這是菩薩的定功。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可以接受般若的教育,這二十二年。由此可知,它是釋迦牟尼佛教學最主要的一門功課。最後「法華」八年,那是研究所,幫助菩薩提升成佛,一乘佛法,等于說拿到最高的學。佛門裏面,佛陀是最高的學位,相當博士;菩薩是第二個學位,相當碩士;阿羅漢第叁個學位,相當學士。那就是阿含畢業了,學士就拿到了,稱阿羅漢。這是佛教學位的名稱,這個要知道,人人都可以得到的。所以大乘教上說,人人都可以成佛,《華嚴》佛說得更好,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,說得多好!大乘教佛常講,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既有佛性,皆當成佛。成佛就是成就圓滿的智慧、圓滿的福德,福慧雙修,圓滿就是佛。
方等、般若、法華都不是初學人能夠學習的,佛在《佛藏經》裏面說了一句話說得好,告訴初學的弟子,他說「佛子不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」。由此可知,佛不贊成躐等,一定循序漸進,這是釋迦牟尼佛教學的,一定是從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、研究所,這樣學習,不可以躐等。但是,我們中國最初完全遵守佛的教誨,唐朝中葉之後,我們的祖師大德改變方法,不學小乘,用儒跟道代替小乘。這個做法沒錯,唐朝中葉到今天,差不多一千四百年。這一千四百年當中,各個宗派裏面所出的人才不少,宗門明心見性的,教下大開圓解的,真有。這就是我們的老祖宗沒有做錯事情,用儒跟道代替小乘,格外親切。現在的麻煩在哪裏?小乘不學了,儒也不學,道也不學,直接要學大乘,問題出來了,學成四不像。
所以現在我們也希望佛法能夠再興旺起來,要怎麼做法?要用儒跟道做基礎。儒最低限度,儒家的戒律就是《弟子規》,儒家最重要的經典就是四書,四書裏面,「大學」、「中庸」是《禮記》的兩篇。《禮記》除這兩篇之外,還有幾篇必須要學習的,「曲禮」,「曲禮」是屬于戒,「內則」也是屬于戒,「學記」是儒家教育哲學的主要一部書,「樂記」,有幾篇東西一定要認真學習。道家至少《老子》、《莊子.內篇》的七篇。你有這個基礎,你再入大乘就沒有問題了。如果沒有這個基礎,那就要修小乘。小乘比較淩亂,份量又太多、太雜,經典翻譯得並不很流暢,不太好懂,那就是《四阿含》。古人教給我們這個方法是有道理的,這一千多年這個教學,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