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十一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四十一集)  2011/11/13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041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科注》第二百二十面,我們從第四行看起:

  「《要解》複雲:故當來經法滅盡,特留此經住世百年,廣度含識。阿伽陀藥,萬病總持。絕待圓融,不可思議。華嚴奧藏,法華秘髓,一切諸佛之心要,菩薩萬行之司南,皆不出于此矣。欲廣歎述,窮劫莫盡!」這是《要解》裏面很重要的一段開示,也確實只有蕅益大師能說得出來。說明這部經它的理論依據,圓滿的性德,它的效果、作用是能普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,上至等覺菩薩,下至地獄罪苦衆生,只要能信、能願,願生淨土,願意親近彌陀,一心專念名號就能往生。的確這是什麼人都能夠做到的。惡道衆生,他最大的障礙就是業障太重,信心生不起來,願心生不起來,念佛的心沒有誠敬,所以容易中斷,不能相續,這是他不能往生的原因。如果有人提醒他,在這個時刻讓他認真的忏悔,真信切願,臨命終時一念、十念都決定往生,這是彌陀的本願,無量真實功德的加持。人只要還有一口氣,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有機會。

  昨天我們看到悟梵師的忏悔文,她寫忏悔文是五月,她走的時候是十一月,這當中有五個多月的時間。她這個忏悔的心像忏悔文中所說的,五個月要堅持不退,她決定得生。如果這個忏悔心進進退退,那就很難講,爲什麼?關鍵決定在最後一念。最後一念雖然是很安詳,她沒有把這個事情跟大家說清楚,她是頭腦清醒走的,還是迷惑走的?清醒走的沒問題,如果是迷惑走的就有問題,就很難講,到底到哪一道我們不知道。但是可以斷定她不墮惡道,臨走的樣子不像是墮惡道的樣子,這是得力于大家將修學功德回向給她。

  我們在外國《念力的秘密》裏面看到,裏頭有一條很重要的,就是別人以念力來加持你,那個效果等于你自己集中一念,有這麼一條。這條很重要,就是我們能不能用念力幫助別人,這關系很大。如果不能,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加持就不可靠;如果這個事情是真的,那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加持是決定真實的,一絲毫虛妄都沒有。我們自己平常用功,最重要的是一心專注,這才能夠産生念力的能量。如果心散亂,能量就不能現前,一定要專注,非常的專注。而且它最後講的一條很好,有慈悲心的人,那個力量、能量比沒有慈悲心的要高出很多倍。佛法裏頭不僅是慈悲,它有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灌輸在慈悲裏頭,這是一般人慈悲心裏頭沒有的,所以那個能量不可思議。這在本經裏頭非常重視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還得了!世尊叁千年前給我們開示的,叁千年後的量子力學家把它證明了,我們能不相信嗎?相信的人有福。

  所以蕅益大師這幾句的開示,真是無量功德!這個開示是對我們的加持,我們要相信。「華嚴奧藏,法華秘髓,一切諸佛之心要,菩薩萬行之司南」,這就是把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,他們的智慧、他們的修持、他們的功德、他們教化衆生這些事業全都包括在裏頭,就一句名號裏頭,也在這部經裏頭。所以讀這部經,就是讀全部佛經,不只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,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都含攝在其中,這還得了!這個話不是黃念祖說的,蕅益大師講的,《要解》裏頭的。

  下面是念老給我們的解釋,「夫《法華》者,乃天臺宗崇爲純圓獨妙者也」。智者大師判這部經純圓獨妙。這意思是沒有任何經典能超過它,它是世尊教學達到了登峰造極。這最後一堂課,五時是第五時,最後。「《華嚴》乃賢首宗尊爲別教一乘,事事無礙,全圓之教也」,全圓就是純圓,別教當中的一乘,事事無礙,這在事相上達到究竟圓滿。《華嚴》講四種無礙,究竟圓滿的是事事無礙。「今蕅益大師指出,天臺之純圓,賢首之全圓,其秘髓與奧藏,皆不出此大經之外,可見此經正是全圓」。這些祖師大德、大乘經教,他們的作用其實就是幫助我們認識《無量壽經》。我們對這個經懷疑,對這個經沒有圓滿的信心,所以怎麼樣修都得不到真實利益。爲什麼?沒認真。這個真是真心,沒用真心,全用的是妄心,懷疑的心,甚至于批判的心、比較的心,這都錯了。印光大師教給我們,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你得十分利益,百分誠敬你得百分利益,萬分誠敬你得萬分利益,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大乘菩薩學習這個經典萬分誠敬,所以他得圓滿利益。我們爲什麼得不到?用心不一樣!世出世間一切法全在用心,你要是用真心,一真一切真,沒有一法不是真如;我們用妄心,一妄一切都是虛妄,沒有一法是真的,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這些事都在眼前,用真心就是法身報土,用妄心就是五濁惡世。境隨心轉,一切法從心想生,都在我們眼前表演、示現,可惜我們是粗心大意,沒能看出來,沒有覺察到,這不能怪人,要怪自己。「又爲法華之髓,複是純圓。故雲此經正是圓中之圓,此與日本諸大德之判教,異口同聲,正如宗門所謂,一鼻孔通氣者也」,舉出這麼多的證據。

  「近代淨宗大德印光法師贊《要解》」,他說「理事各臻其極」。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確實簡單扼要,文字不多,說理達到登峰造極,說事也達到登峰造極,「爲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批注」。印光大師一生歸心淨土,對于淨土的典籍,對于淨土的著述他非常用心。以他的真誠恭敬、清淨平等心爲我們講的公道話,沒有私心、沒有偏見,第一批注!「妙極確極」,妙是巧妙,確是正確,都達到極處。今天我們看到這個本子,這個本子印光大師沒見過,夏蓮老的會集,黃念老的集注。這不是自己的批注,集經論的批注,以經注經,集祖師大德的批注,集注!也是妙極確極。也可以說自佛說此經,《無量壽經》以來,這是第一批注,第一會集,第一集注。《要解》是蕅益大師自己批注的,這個不是自己批注的。在現前這個時代自己批注的沒人相信,現在人都是好高骛遠,心浮氣躁,都傲慢,喜歡批評人,對人不尊敬,念老要是自己批注,批評的人會太多。集注沒有話說,全是經典裏面,全是祖師大德的東西,這大家公認的,真是妙極確極!

  「縱令古佛出世,重注此經,亦不能高出其上矣」,這個話是印祖說的。我記得是一九九八年,我到新加坡,在新加坡講經一個月。老友演培法師請我吃飯,就向我提出這個問題,就這一句話,他說這印光大師對蕅益大師《要解》的贊歎是不是太過分了一點?演公法師他學唯識,他歸心的是彌勒淨土,他求生兜率內院,對于彌陀淨土他下的功夫不深,問我這句話。我回報他老人家說(他大我十歲),我說印祖說得恰到好處,真實不虛,這不是假話。應該在二十年前,我住在美國達拉斯,尹建維同學向我提出一個問題。那個時候達拉斯粗具規模。問我,他說:「淨空法師,如果只准許你在《大藏經》裏選一部經,你會選哪一部經?」我沒有考慮,我告訴他,我會選蕅益大師的《彌陀經要解》。

  確確實實我非常想一生專講《要解》,不搞第二部,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,但是自己身不由主,要聽命于別人。自己沒有道場,沒有固定的一個住處,過的是遊蕩生活,所以必須聽從別人的愛好,我們要去滿足他。如果我自己能做得了主,我是一門深入,我不會搞那麼多、那麼雜。這個是福報的關系,我這一生沒那麼大的福報。我樂天知命,能夠隨緣,普賢菩薩講的隨喜功德,恒順衆生。這樣子虛度了六十年。往後如果還有時間,我就來表法,表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。從去年清明我們開講《大經解演義》,今年九月十八圓滿。接著我們就一起來學習《大經科注》,我們重新編一個本子,把科判放進去,批注完全用念老的集注。他集得太好了,集得太圓滿了,全部用他的集注。我活在這個世間,活一年就講一年,活十年就講十年,其它的都不講。所有一切活動不參加了,國內、國外都不參加了。有人來看我,我歡迎,我不再去看別人,希望在一個地方住定了,不要動。這個地方雖然很小,可是我們有網絡,我們還有個衛星。我們講經現場沒有聽衆,真正符合古人所說的「阿蘭若」,小道場。清心寡欲,一心念佛。末後一句是念老的總結,「可見《要解》之判此經如佛親判也」。

  再看下面第六段,第六段說《疏鈔》深意苦心,明本經屬于圓教,即是中本《華嚴》。我們看批注,「又《疏鈔》雲:依賢首判教分五:謂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。今此經者頓教所攝,亦複兼通前後二教」,前是終教,後是圓教,也就是這部經。這部經的教義有終教、有頓教、有圓教。在這叁個裏面是以頓教爲主,它不是漸教,漸教一生成不了佛,這個法門一生決定成就。「圓全攝此,此分攝圓」。圓教完全包括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分攝圓教。這個就是跟《法華》、《華嚴》還是有區別,《華嚴》全圓,這個經分圓;《法華》純圓,這個教是分圓。「四法界者:一事法界,二理法界,叁事理無礙法界。此叁諸教所有」,理、事跟理事無礙,所有大乘教都有,都講到。「四事事無礙法界,唯華嚴一經有之。名爲別教一乘。以華嚴全圓,今得少分。圓教全攝此經,此經分攝圓教。故蓮池大師判小本爲分圓」。這個經跟小本是同部,小本是分圓,這個經也是分圓。「故列舉大小二本中事事無礙法界十例,以證《阿彌陀經》分屬圓教」,這個說法不是勉強的,有經文做證明。

  這個是蓮池大師深意苦心。我們要知道,蓮池大師那個時代淨土宗衰了,如何把淨土宗振興,這是了不起的一樁大事。那個時代的人多半都屬于禅,再有一部分屬于賢首跟天臺。你看純圓、全圓,對于知識分子有很大誘惑的力量。這叁樣,禅、賢首、天臺都難,一生不容易成就。什麼叫成就?證得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叫成就,小乘初果;也就是說,五十一個位次的菩薩,你已經入門了,你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,這叫成就。一生如果得不到,那你沒成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十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