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十一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就,沒有成就肯定隨業流轉,這都是事實,隨業流轉是叁途六道。所以叫難行道!蓮池大師用《華嚴》來批注小本《彌陀經》,就是《彌陀經疏鈔》,裏面引用《華嚴》引用得最多,來解釋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說明淨宗是屬于圓教,大家就喜歡學了。這是老人的苦心,是老人的深意,用十門開啓,就是《疏鈔》用十門開啓,用《華嚴經》的方式;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是采取天臺的方式,五重玄義,都把淨宗法門提升到跟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平等。其目的是希望初學對于淨宗能生起誠敬心,不敢輕視、不敢怠慢,他才能得到淨宗真實的利益。

  「可見蓮池大師亦判《阿彌陀經》爲圓頓之教,此則中日諸大德之所同也」。因爲日本那些高僧大德,回到日本之後建立日本的淨土宗,其中開山的祖師全都是善導大師的學生,在唐朝跟善導大師學的。尊善導爲日本淨土宗第一代祖師,他們成爲第二代、第叁代,第一代是善導大師。「所異者,或崇之爲圓中之圓」,這是尊崇,稱《無量壽經》圓中之圓。或者謙虛一點,稱它作「分屬于圓」,這是謙虛。「此蓋機緣之異,而善巧不同耳」。那到底是圓中之圓還是分屬圓教?各人根器不一樣。古大德所謂的「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」,如果他是圓頓根性,一遇到這個法門,那就是全圓全頓;他不是這樣的根機,那就是分圓,差異在這個地方,所以善巧不同。善巧不同不是從教理說的,不是從理論,不是從方法,而是機緣有異,從這個地方說的。「蓮池本懷與善導、蕅益暨日本諸大德何嘗稍異」。在他們,蓮池圓根,善導、蕅益、日本這些諸大德都是圓頓根性,所以在他們是一樣的,沒有差別。

  「蓋《疏鈔》之作」,這裏說出來了,「正當狂禅風靡之際,故不得不權宜善巧,俯就群機,而作方便之談」。這話說得好!我們讀《疏鈔》的時候看到這個意思,遷就當時佛教的門派。我們今天提倡會集本,也要遷就現前佛教的門派,批判的人很多,我們能忍,我們不必去辯論,我們認識很清楚,我們不是迷信,何況還有老師加持。《無量壽經》會集本是李老師親自傳給我的,把他自己當初在臺中講演的眉注給了我。我在臺中十年,老師傳給我什麼?就是這一部眉注,讓我對淨宗生起信心,一絲毫懷疑沒有了,發心專修專弘,自利利他。

  「正如沈善登居士之言曰:所謂大權菩薩,曲被當機。應病與藥,時節因緣應爾也。」這是我們學經教、弘揚經教不能不知道的。古大德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,我們今天的境遇跟他們相比,有過之而無不及,我們如何來應付?只有用阿彌陀佛的心、阿彌陀佛的願、阿彌陀佛的心量、阿彌陀佛的慈悲,看這一切毀謗我們的人、批判我們的人、侮辱我們的人,甚至于陷害我們的人,是誰?都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來考驗我們的功夫。我們對他一絲毫怨恨沒有,用世俗人的話,我們很愛他,他不愛我我愛他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所以我們就做得很穩,一絲毫沒有動搖,每天讀經念佛沒有受影響;不但沒有受影響,影響有,不是負面的,我們的境界天天向上提升,快樂無比,我們對他感恩無比。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,諸佛菩薩看到我們會點頭,我們真學到了,雖然沒有完全學到,學到了不少。就怕的是人家一批評、一毀謗馬上暴跳如雷就完了,那諸佛菩薩就搖頭歎氣,你怎麼學的!

  爲什麼我們會學得這麼自在?這就是事事無礙。我們真正明白萬法皆空,十法界依正莊嚴了不可得。尤其是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的對話,你要是真正明了,你就事事無礙。爲什麼?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無論是贊美,無論是毀謗,都不可得。你想想看,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裏頭有什麼東西?我們說一句話多少秒?說一句話,要罵人,罵了幾分鍾,你要把它一細分,每一秒鍾是一千六百兆次的波動,我們看到是個連續相,實際上每一個波動現象都不同。我們眼睛被欺騙了,耳朵被欺騙了,全看到的是一種相似相續相,不是真的,空無所有。但是空無所有你要能夠覺察,提升你的覺性,提升你的境界,好事不是壞事。修行在哪裏修?在境界裏頭修,境界裏頭最重要的人事境界,環境是次要的境界,最重要是人事境界。修什麼?這經題上擺在面前,「清淨平等覺」,就修這個。我的清淨心、平等心覺而不迷,還得禁得起考驗,順境善緣不迷,逆境惡緣也不迷,這叫真修行。怎麼不迷?不動心就不迷,動心就迷了,起念就迷了,不起心不動念他怎麼不歡喜?所以菩薩所在之處常生歡喜心,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,這是菩薩,不能叫衆生生煩惱。我們念頭正、思想正、言行正,我們周邊環境都生歡喜心。所以有情衆生生歡喜心,花草樹木生歡喜心,山河大地生歡喜心,這不是極樂世界是什麼!極樂世界在哪裏?沒有離開此地。我這一樂,一切都樂了,這叫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這麼來的。

  那我們就曉得,每一個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,他們的心態、他們的思惟、他們的言行跟阿彌陀佛一鼻孔出氣,同樣的,沒有兩樣。這就是彌陀淨土你真正得到、你真正學成了,你不到極樂世界到哪裏去?十法界無量無邊剎土,只有西方極樂世界跟你相應,其它都不相應,你就肯定去了。品位高下在于功夫的淺深,決定你的品位,所以我們在這個現實環境裏頭真修,就是提升品位,往生是信願。這都是蕅益大師講的,真信切願決定得生,品位高下是功夫的淺深。功夫就是我們在境界上,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,我們對于清淨平等覺能保持多少的深度。愈是大風大浪愈鎮靜,愈不爲它所動搖,不受它影響,那品位就高;受動搖、受影響時間不長,很快就恢複正常,這能保持你的品位,不至于往下墜落;如果境界風一動就受不了,順境起貪戀,逆境有怨恨,品位就降低了。由此可知,品位高下也是由意念在決定,意念決定一切,就是佛常講的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極樂世界品位高下是從心想生,不是別人的心想,是自己的心想,別人心想與我不相幹。我們的心想跟阿彌陀佛有聯系,我們的心想是正面的,阿彌陀佛加持我們;我們心想是負面的,阿彌陀佛的加持我們得不到,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懂。

  「至于蓮池大師于《疏鈔》中,廣引淨宗經中事事無礙之文,實寓深意,足證苦心」。蓮池大師的深意苦心到這個地方才說出來,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引《華嚴經》來證明,證明《彌陀經》就是中本《華嚴》,把淨宗的地位提升,讓大家容易明了,不再輕視淨土法門。特別是讀書人、知識分子,對于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宗門那種向往羨慕,而對于淨土輕視,認爲這是釋迦牟尼佛不得已接引初機的老太婆教,這個誤會很深,所以用《法華》、《華嚴》來做證明。「蓋事事無礙法界,唯《華嚴》一經所專有」。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沒有講到事事無礙,而《華嚴經》是世尊成佛最初所說的,定中講的。所以一直到今天南傳佛教不承認,你接觸到南傳法師,提《華嚴經》,他們都說那是龍樹菩薩造的,那不是佛說的,他們有這種執著。不是佛說的他們就不願意看,這個門是他自己封閉的,他自己不願意打開這道門,永遠不接觸經典,那就沒有法子,過失在自己不在別人。

  「故知大師于本經中廣作征引,以證本經正顯事事無礙法界,亦即證明本經屬于圓教,實不容或疑也」,引用《華嚴》來解釋淨土。《無量壽經》跟《彌陀經》是一部,同部,內容是一樣的,說的有詳細、簡略不同,它是同部。這樣的寶典,決定能幫助衆生一生圓滿成就,真正是佛度衆生第一法門。但是這個第一法門雖然容易,它難信,所以佛自己說難信之法,所有法門裏頭這是最難相信的。只要相信,他一生就得度。所以我們在前面讀到,也是古大德判斷,在機緣裏面說專接上根,念老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什麼是上根?真正相信就是上根。鄉下阿公阿婆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,你把這個法門介紹他,他不懷疑,他就相信,他就發心求生淨土,就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這個人是上根。中下根他有懷疑,有知識、很聰明也不管用,他這一生不能往生,還得繼續搞六道輪回,那當然不算上根;阿公阿婆他相信、他接受,往生的時候瑞相稀有,一般人比不上,那當然是上根。

  像倓虛法師,常常勸勉念佛同修,講鍋漏匠往生的故事,那是苦口婆心。真的事情,鍋漏匠他認識,鍋漏匠是谛閑法師的徒弟,倓老是谛閑法師的學生,同一輩分。谛閑法師有福報,從小念過書,以後出家爲講經教學的大法師,成爲天臺宗一代祖師。鍋漏匠是他從小時候的玩伴,人真不怎麼樣,從小沒念過書,不認識字,學了一個普通的手藝,補鍋、補碗。這種手藝現在沒有了,抗戰時候有,我們都親自見過,鍋碗打破了還可以補起來用。這個工作非常辛苦,挑一個小擔子到處去吆喝,真是苦不堪言。收入非常微薄,補一個碗幾個銅板。

  他也是太苦了,感到生活太苦了,找到谛閑法師,老朋友,他現在出家了。寺院裏面的生活很自在,沒有那麼辛苦,找到他只有一個目的,想出家。谛閑法師爲難,出家至少你要能夠背誦五堂功課,這是出家人必須具備的條件,他不可能,他不認識字,這就難了;那再講經,講經也沒念過書,所以都困難。他又非賴著不走,把谛閑法師搞得沒法子,最後談條件,他說:你出家可以,我有條件。他說:你什麼條件我都接受。他說:好,你得聽我的。「行!我聽你的,你怎麼教我就怎麼做。」這樣的條件就讓他出家,沒受戒,受戒功課做不出來,那怎麼行!出家,寺廟也不能住,什麼都不會,所以在甯波鄉下給他找個破廟,沒人住的。那個時候甯波很多小廟都沒人住。讓他住在裏面,就教他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跟他講,你就念這一句佛號,念累了你就休息,休息好了就接著念,將來你准定有好處。這個鍋漏匠很老實,他也不問什麼好處不好處,他不放在心上,反正就記住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接著念,就這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十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