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十一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就,没有成就肯定随业流转,这都是事实,随业流转是三途六道。所以叫难行道!莲池大师用《华严》来批注小本《弥陀经》,就是《弥陀经疏钞》,里面引用《华严》引用得最多,来解释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,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,说明净宗是属于圆教,大家就喜欢学了。这是老人的苦心,是老人的深意,用十门开启,就是《疏钞》用十门开启,用《华严经》的方式;蕅益大师的《要解》是采取天台的方式,五重玄义,都把净宗法门提升到跟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平等。其目的是希望初学对于净宗能生起诚敬心,不敢轻视、不敢怠慢,他才能得到净宗真实的利益。

  「可见莲池大师亦判《阿弥陀经》为圆顿之教,此则中日诸大德之所同也」。因为日本那些高僧大德,回到日本之后建立日本的净土宗,其中开山的祖师全都是善导大师的学生,在唐朝跟善导大师学的。尊善导为日本净土宗第一代祖师,他们成为第二代、第三代,第一代是善导大师。「所异者,或崇之为圆中之圆」,这是尊崇,称《无量寿经》圆中之圆。或者谦虚一点,称它作「分属于圆」,这是谦虚。「此盖机缘之异,而善巧不同耳」。那到底是圆中之圆还是分属圆教?各人根器不一样。古大德所谓的「圆人说法,无法不圆」,如果他是圆顿根性,一遇到这个法门,那就是全圆全顿;他不是这样的根机,那就是分圆,差异在这个地方,所以善巧不同。善巧不同不是从教理说的,不是从理论,不是从方法,而是机缘有异,从这个地方说的。「莲池本怀与善导、蕅益暨日本诸大德何尝稍异」。在他们,莲池圆根,善导、蕅益、日本这些诸大德都是圆顿根性,所以在他们是一样的,没有差别。

  「盖《疏钞》之作」,这里说出来了,「正当狂禅风靡之际,故不得不权宜善巧,俯就群机,而作方便之谈」。这话说得好!我们读《疏钞》的时候看到这个意思,迁就当时佛教的门派。我们今天提倡会集本,也要迁就现前佛教的门派,批判的人很多,我们能忍,我们不必去辩论,我们认识很清楚,我们不是迷信,何况还有老师加持。《无量寿经》会集本是李老师亲自传给我的,把他自己当初在台中讲演的眉注给了我。我在台中十年,老师传给我什么?就是这一部眉注,让我对净宗生起信心,一丝毫怀疑没有了,发心专修专弘,自利利他。

  「正如沈善登居士之言曰:所谓大权菩萨,曲被当机。应病与药,时节因缘应尔也。」这是我们学经教、弘扬经教不能不知道的。古大德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,我们今天的境遇跟他们相比,有过之而无不及,我们如何来应付?只有用阿弥陀佛的心、阿弥陀佛的愿、阿弥陀佛的心量、阿弥陀佛的慈悲,看这一切毁谤我们的人、批判我们的人、侮辱我们的人,甚至于陷害我们的人,是谁?都是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来考验我们的功夫。我们对他一丝毫怨恨没有,用世俗人的话,我们很爱他,他不爱我我爱他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所以我们就做得很稳,一丝毫没有动摇,每天读经念佛没有受影响;不但没有受影响,影响有,不是负面的,我们的境界天天向上提升,快乐无比,我们对他感恩无比。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,诸佛菩萨看到我们会点头,我们真学到了,虽然没有完全学到,学到了不少。就怕的是人家一批评、一毁谤马上暴跳如雷就完了,那诸佛菩萨就摇头叹气,你怎么学的!

  为什么我们会学得这么自在?这就是事事无碍。我们真正明白万法皆空,十法界依正庄严了不可得。尤其是弥勒菩萨跟释迦牟尼佛的对话,你要是真正明了,你就事事无碍。为什么?「一切法无所有,毕竟空,不可得」,无论是赞美,无论是毁谤,都不可得。你想想看,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里头有什么东西?我们说一句话多少秒?说一句话,要骂人,骂了几分钟,你要把它一细分,每一秒钟是一千六百兆次的波动,我们看到是个连续相,实际上每一个波动现象都不同。我们眼睛被欺骗了,耳朵被欺骗了,全看到的是一种相似相续相,不是真的,空无所有。但是空无所有你要能够觉察,提升你的觉性,提升你的境界,好事不是坏事。修行在哪里修?在境界里头修,境界里头最重要的人事境界,环境是次要的境界,最重要是人事境界。修什么?这经题上摆在面前,「清净平等觉」,就修这个。我的清净心、平等心觉而不迷,还得禁得起考验,顺境善缘不迷,逆境恶缘也不迷,这叫真修行。怎么不迷?不动心就不迷,动心就迷了,起念就迷了,不起心不动念他怎么不欢喜?所以菩萨所在之处常生欢喜心,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,这是菩萨,不能叫众生生烦恼。我们念头正、思想正、言行正,我们周边环境都生欢喜心。所以有情众生生欢喜心,花草树木生欢喜心,山河大地生欢喜心,这不是极乐世界是什么!极乐世界在哪里?没有离开此地。我这一乐,一切都乐了,这叫极乐世界,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这么来的。

  那我们就晓得,每一个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,他们的心态、他们的思惟、他们的言行跟阿弥陀佛一鼻孔出气,同样的,没有两样。这就是弥陀净土你真正得到、你真正学成了,你不到极乐世界到哪里去?十法界无量无边剎土,只有西方极乐世界跟你相应,其它都不相应,你就肯定去了。品位高下在于功夫的浅深,决定你的品位,所以我们在这个现实环境里头真修,就是提升品位,往生是信愿。这都是蕅益大师讲的,真信切愿决定得生,品位高下是功夫的浅深。功夫就是我们在境界上,人事环境、物质环境,我们对于清净平等觉能保持多少的深度。愈是大风大浪愈镇静,愈不为它所动摇,不受它影响,那品位就高;受动摇、受影响时间不长,很快就恢复正常,这能保持你的品位,不至于往下坠落;如果境界风一动就受不了,顺境起贪恋,逆境有怨恨,品位就降低了。由此可知,品位高下也是由意念在决定,意念决定一切,就是佛常讲的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。极乐世界品位高下是从心想生,不是别人的心想,是自己的心想,别人心想与我不相干。我们的心想跟阿弥陀佛有联系,我们的心想是正面的,阿弥陀佛加持我们;我们心想是负面的,阿弥陀佛的加持我们得不到,这个道理不可以不懂。

  「至于莲池大师于《疏钞》中,广引净宗经中事事无碍之文,实寓深意,足证苦心」。莲池大师的深意苦心到这个地方才说出来,真的,一点都不假。引《华严经》来证明,证明《弥陀经》就是中本《华严》,把净宗的地位提升,让大家容易明了,不再轻视净土法门。特别是读书人、知识分子,对于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、宗门那种向往羡慕,而对于净土轻视,认为这是释迦牟尼佛不得已接引初机的老太婆教,这个误会很深,所以用《法华》、《华严》来做证明。「盖事事无碍法界,唯《华严》一经所专有」。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没有讲到事事无碍,而《华严经》是世尊成佛最初所说的,定中讲的。所以一直到今天南传佛教不承认,你接触到南传法师,提《华严经》,他们都说那是龙树菩萨造的,那不是佛说的,他们有这种执着。不是佛说的他们就不愿意看,这个门是他自己封闭的,他自己不愿意打开这道门,永远不接触经典,那就没有法子,过失在自己不在别人。

  「故知大师于本经中广作征引,以证本经正显事事无碍法界,亦即证明本经属于圆教,实不容或疑也」,引用《华严》来解释净土。《无量寿经》跟《弥陀经》是一部,同部,内容是一样的,说的有详细、简略不同,它是同部。这样的宝典,决定能帮助众生一生圆满成就,真正是佛度众生第一法门。但是这个第一法门虽然容易,它难信,所以佛自己说难信之法,所有法门里头这是最难相信的。只要相信,他一生就得度。所以我们在前面读到,也是古大德判断,在机缘里面说专接上根,念老给我们讲得很清楚,什么是上根?真正相信就是上根。乡下阿公阿婆不认识字,没有念过书,你把这个法门介绍他,他不怀疑,他就相信,他就发心求生净土,就一心专念阿弥陀佛,这个人是上根。中下根他有怀疑,有知识、很聪明也不管用,他这一生不能往生,还得继续搞六道轮回,那当然不算上根;阿公阿婆他相信、他接受,往生的时候瑞相稀有,一般人比不上,那当然是上根。

  像倓虚法师,常常劝勉念佛同修,讲锅漏匠往生的故事,那是苦口婆心。真的事情,锅漏匠他认识,锅漏匠是谛闲法师的徒弟,倓老是谛闲法师的学生,同一辈分。谛闲法师有福报,从小念过书,以后出家为讲经教学的大法师,成为天台宗一代祖师。锅漏匠是他从小时候的玩伴,人真不怎么样,从小没念过书,不认识字,学了一个普通的手艺,补锅、补碗。这种手艺现在没有了,抗战时候有,我们都亲自见过,锅碗打破了还可以补起来用。这个工作非常辛苦,挑一个小担子到处去吆喝,真是苦不堪言。收入非常微薄,补一个碗几个铜板。

  他也是太苦了,感到生活太苦了,找到谛闲法师,老朋友,他现在出家了。寺院里面的生活很自在,没有那么辛苦,找到他只有一个目的,想出家。谛闲法师为难,出家至少你要能够背诵五堂功课,这是出家人必须具备的条件,他不可能,他不认识字,这就难了;那再讲经,讲经也没念过书,所以都困难。他又非赖着不走,把谛闲法师搞得没法子,最后谈条件,他说:你出家可以,我有条件。他说:你什么条件我都接受。他说:好,你得听我的。「行!我听你的,你怎么教我就怎么做。」这样的条件就让他出家,没受戒,受戒功课做不出来,那怎么行!出家,寺庙也不能住,什么都不会,所以在宁波乡下给他找个破庙,没人住的。那个时候宁波很多小庙都没人住。让他住在里面,就教他一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跟他讲,你就念这一句佛号,念累了你就休息,休息好了就接着念,将来你准定有好处。这个锅漏匠很老实,他也不问什么好处不好处,他不放在心上,反正就记住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接着念,就这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十一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