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四十集) 2011/11/12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040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净土大经科注》第二百一十八面第二行,从头看起:
「又日溪师云:圣道诸教,理是圆融,益是隔偏,以其顿机难得也。是以教虽圆顿,望机自成渐。净土言圆顿者,于圆满速疾利益。」我们看这一段。日本日溪师在他的《无量寿经》批注里面说到,圣教,圣道,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印度的教学。四十九年所说的经论很多,在理上讲是圆融的,方法,世尊是随机应变。因为佛讲经教学跟学校上课不一样,学校上课的学生程度很整齐,所以很容易教。佛的讲经,程度不整齐,里面有菩萨、有声闻,有水平很高的,还有初学的,还有不认识字的,所以程度参差不齐。佛如何教所有的人听经都能得利益?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,但是佛能够。
所以,「佛以一音而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」。不但都能听得懂佛所说的,我们知道,佛教这个团体它是多元文化,不同的国籍,不同的程度,不同的言语,不同的文化背景,大家都在一起上课。这是从前李老师讲,这叫大讲堂,不是很单纯的,这个讲演叫大讲座,能令一切众生都得利益。所以,「益是隔偏」,不是圆融的,理是圆融的。程度深的人听得很深,程度浅的他听的就很浅显,他都能够得利益。所以,听众不一样,利益有隔有偏。「以其顿机难得」,圆顿根机才能够听到圆融之理,毕竟是少数。在会的这些菩萨众没有问题,声闻以下的都得不到圆融。
「是以教虽圆顿」,顿是超越一切。「望机」,这个机是学生,要是从学生这边来看,各人程度不一样,顿就变成渐,圆就变成偏。这是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这个样子。可是净土是例外,这个很特别。净土说圆顿,它是适合各种不同根性,理是圆的,方法也是圆的。方法非常简单,就是真信,这个真信难。切愿,念佛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,这个阿弥陀佛的意思前面说得很多,说得很详细了。这一句佛号,实实在在的,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的总纲领,它同时又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一切经教的总纲、总名称。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是梵语,翻成中国字的意思是无量觉,阿翻作无,弥陀翻作量,佛翻作觉悟的觉。我们想一想,哪一尊佛不是无量觉?因此阿弥陀这个名号,是一切诸佛共同的德号,是果德,不是因行,是果德。就像我们中国传统文化,中国传统文化,一个字,根,根就是一个字,「亲」,父子有亲,这个亲是亲爱。中国文化就从这个根生出来的,这是性德,这不是人教的,天性,自然就有的。我们的老祖宗知道。
如何让这种亲爱在一生当中都不会变质?这个父子的亲爱,那就得要教学,要教育,靠教育。所以教育第一个目标,主要的宗旨,就是如何让这种亲爱在一生当中不会改变,能保住。第二个目标,如何让这种亲爱发扬光大?爱兄弟姐妹,爱家族、爱邻里乡党,爱民族、爱国家,到最后「凡是人,皆须爱」。所以中国这个教育是爱的教育,从这个爱字才流出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。我们看看儒家四书、五经、十三经,哪一个篇章能离开这个标准?所以这是总纲领、总原则。乃至于包括后来的《四库全书》,都不能离开这个宗旨。这是正法久住。佛法里面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,无量觉,这个里面的意思无量无边无尽无数,一切法统统含摄在其中。所以它是圆中之圆,顿中之顿,这个地方说得很好,「圆满速疾利益」。这是净宗,净宗代表的就是这部经。
下面这是念老的话,「盖指其它圣教,虽具圆融之理,但众生根机粗浅,莫明其旨,无由蹑解起行,而蒙法益」。这是说圆顿教它太高了,不是普通人学的。所以释迦佛教学,我们看他这个时代,五时,华严不算,《华严》是定中讲的,对法身菩萨讲的。我们应该从释迦牟尼佛出定,在鹿野苑开始教学,「阿含」。阿含是小乘,像办小学,十二年,奠定佛法的根机。这十二年最重要的行门就是四禅八定,完全把婆罗门教的东西拿过来。方法是婆罗门的,但是里面内容有大乘的意思在里头,那不是婆罗门教所有的,佛只取它四禅八定。小乘能证阿罗汉果,能入圣人的阶位;婆罗门教没有破身见,没有破边见,所以他不能出离六道轮回。佛教小乘人要断见思烦恼,见惑断了就证须陀洹的地位,须陀洹是圣人,三种不退转他证得了位不退。他不会退落到凡夫,换句话说,他虽然没有出六道轮回,他决定不堕三恶道。这个比婆罗门高,婆罗门这一点做不到,他会堕三恶道。这也就是前面讲的,讲到断惑难,不是个容易事情。
再进一步,把思惑断掉。见惑是我们对于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,这个放下来了,你得到正知正见。思惑是错误的想法,是思想,我们想错了。我们看今天的社会,今天社会绝大多数的人,他想的是什么?我们用佛经上的术语,是贪瞋痴慢疑,他想的是这个。这个东西在佛法叫五毒,与生俱来的五毒,这不是学的,过去世世代代累积留下来的,每个人都有。我们的身心不健康,受这个影响。我们今天的环境,居住地球的环境,社会的混乱,地球上的灾变,与这个都有影响,这是因。缘,佛家讲因缘果,缘是讲性情,浮躁,我们常讲心浮气躁。表现在外面,怨恨恼怒烦,于是跟因缘一合起来,它就现行,就造业。造的是什么?杀盗淫妄,增长了自私自利。所以社会乱了,人心坏了,天灾人祸降临。多少人想拯救这个社会,希望恢复安定和平,有没有方法?有,只要你明白这个道理。像美国布莱登博士所说的,他说的跟佛法讲的是一样的。只要我们地球上的居民真正能够「弃恶扬善,改邪归正,端正心念」,社会就安定了,灾难就化解了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现代的科学家给我们做证明,他说出一句话,叫「以心控物」。我们用善心,就能控制物质现象,跟佛法讲的一样,佛法说「一切法从心想生」,科学家讲「以心控物」,意思完全相同。一切法从心想生,因为我们的心想不善,所以变成这个样子。改变过来,心想都变成善的。五毒,我们中国老祖宗就有办法把它解除掉,我们老祖宗讲的五常,仁义礼智信,就把五毒破掉了。仁就是不杀生,义就是不偷盗,礼就是不邪行,智就是不愚痴,信是不疑惑,这五毒就破掉了。中国人讲五常,在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前,不是在之后,我们老祖宗有佛菩萨的智慧。佛法传到中国来,把我们老祖宗的话也证实了。所以,佛教到中国,立刻就被中国士大夫所接受。
我们今天要想拯救社会,拯救地球,靠什么?教学,就是要靠文化,文化是人类的灵魂,教育是文化的生机。在全世界,这是汤恩比的话,只有中国古人懂得教育,他们有教育的智慧,有教育的方法,有教育的经验,有教育的成果。这是外国人讲的,讲得一点都不错。中国自古以来长治久安,靠什么?靠教育。只是最近二百年,我们把教育疏忽了,接受西方的文化,对中国老祖宗东西产生怀疑,对民族自信心失掉了,我们遭这个难。现在靠外国人点醒,我们怎样恢复民族自信心?再回归到教育。
我们想到释迦牟尼佛三十岁开悟,开悟之后他就开始教学。他的教学,我们能看得到的,分四个阶段,「阿含」好比小学,「方等」好比是中学,阿含十二年,方等八年,二十年。然后再讲「般若」,般若是圆教,前面有二十年的基础,这时候讲般若,般若讲了二十二年。般若是真实智慧,智慧从哪里来的?从禅定来的。前面有二十年的定功,四禅八定是初级的,是最先十二年修的,方等的八年就超越了,这是菩萨的定功。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可以接受般若的教育,这二十二年。由此可知,它是释迦牟尼佛教学最主要的一门功课。最后「法华」八年,那是研究所,帮助菩萨提升成佛,一乘佛法,等于说拿到最高的学。佛门里面,佛陀是最高的学位,相当博士;菩萨是第二个学位,相当硕士;阿罗汉第三个学位,相当学士。那就是阿含毕业了,学士就拿到了,称阿罗汉。这是佛教学位的名称,这个要知道,人人都可以得到的。所以大乘教上说,人人都可以成佛,《华严》佛说得更好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说得多好!大乘教佛常讲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既有佛性,皆当成佛。成佛就是成就圆满的智慧、圆满的福德,福慧双修,圆满就是佛。
方等、般若、法华都不是初学人能够学习的,佛在《佛藏经》里面说了一句话说得好,告诉初学的弟子,他说「佛子不先学小乘,后学大乘,非佛弟子」。由此可知,佛不赞成躐等,一定循序渐进,这是释迦牟尼佛教学的,一定是从小学、中学、大学、研究所,这样学习,不可以躐等。但是,我们中国最初完全遵守佛的教诲,唐朝中叶之后,我们的祖师大德改变方法,不学小乘,用儒跟道代替小乘。这个做法没错,唐朝中叶到今天,差不多一千四百年。这一千四百年当中,各个宗派里面所出的人才不少,宗门明心见性的,教下大开圆解的,真有。这就是我们的老祖宗没有做错事情,用儒跟道代替小乘,格外亲切。现在的麻烦在哪里?小乘不学了,儒也不学,道也不学,直接要学大乘,问题出来了,学成四不像。
所以现在我们也希望佛法能够再兴旺起来,要怎么做法?要用儒跟道做基础。儒最低限度,儒家的戒律就是《弟子规》,儒家最重要的经典就是四书,四书里面,「大学」、「中庸」是《礼记》的两篇。《礼记》除这两篇之外,还有几篇必须要学习的,「曲礼」,「曲礼」是属于戒,「内则」也是属于戒,「学记」是儒家教育哲学的主要一部书,「乐记」,有几篇东西一定要认真学习。道家至少《老子》、《庄子.内篇》的七篇。你有这个基础,你再入大乘就没有问题了。如果没有这个基础,那就要修小乘。小乘比较凌乱,份量又太多、太杂,经典翻译得并不很流畅,不太好懂,那就是《四阿含》。古人教给我们这个方法是有道理的,这一千多年这个教学,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十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