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三十八集) 2011/11/5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038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净土大经科注》,第二百一十一面第三行,从第二句看起:
「至于当世,若问何人正是当机?则不论男女老少,富贵贫贱,上智下愚,久修初习,宿根利钝,善恶差别,祇要于此法门,能生实信,因信发愿,从愿起行,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如是之人,正是当机。」这是所被根机,念老在此地为我们做了一个总结,结得非常好。不论男女老少,富贵贫贱,上智下愚,久修初习,宿根利钝,善恶差别,统统都没有关系、都不相干。关键是只要于这个法能生「实信」,这两个字是关键,真实,你相信,你没有一丝毫怀疑。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,而实际上它有很深密的意思存在。《华严》、《大智度论》都说「信为道元功德母」,信是大道的根源,能生无量无边的功德。真正做到圆满的实信,我们在经上只看到一个人,法藏菩萨,就是阿弥陀佛,他才是实信,他做到了实信,把实信表演给我们看,是我们最好的榜样。我们世间人讲这个信是非常非常的脆弱,禁不起考验,小小的风吹草动,信心就动摇、就失掉了。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法门这么容易、这样方便,成就的人并不多,关键就在信心。
佛教没传到中国来之前,佛教正式接受国家礼请到中国来的是汉明帝永平十年,公元六十七年,正式传到中国才两千年。非正式的还要早一些,也早不了多少时候,大概是早一百多年,在秦始皇那个时代。我们中国老祖宗对这个信已经建立了,仁义礼智信,把信德做为基础,做为最低的一个底限,信要没有了,全都没有了。仁义礼智都是建立在信德的基础上,信没有了就不仁、不义、无礼、无智。所以中国老祖宗也不是等闲人物,他们所见居然跟诸佛如来相同。所以《大学》开宗明义就说,「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」,提出人性本善,这些都是在佛法没传到中国来之前说的,不是以后说的。《大学》里面所讲的明德就是佛法讲的自性,本经上所说的真实之际,那就是明德,这是说的体。亲民是相,亲民的亲是亲爱,民是大众,这个意思是大爱,就是佛法讲的慈悲。止于至善就是究竟方便,我们想想是不是?究竟方便才叫至善。
在大乘教里面,一切诸佛菩萨教学里头,「信愿持名,求生净土」,这是止于至善,没有比这个更善巧,没有比这个更方便的,人人能学,而且成就是平等的,因平等,果也平等,成就是无上菩提。而且一生成就,不要多生多劫,也不要在乎烦恼业障,都不必去想这些,只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,无始劫来再严重的烦恼习气,自然就消除、就没有了。为什么?念头转过来了。念头里头再也不想烦恼业障,你想一次就加深一次,这熏习!想两遍就加深了两遍,不想它,专想阿弥陀佛,我们要把阿弥陀佛这一念加强、加深,其它的全都忘掉,真忘掉,最后全都没有了。这个前面都说过,我们要相信,这讲实信,得真相信。真正相信明白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,这个万不是数字,代表无量无边、无数无尽,自性里面圆满的德行就在这一句名号里头全都包括了,一法不漏。
我看到这个信字,我就想到李老师的教诲,为什么?给我印象太深刻了。我出家两年才受戒,有人一出家就受戒,我们没有那个缘分,出家两年才受戒。受戒,按照中国的老规矩一定要去拜老师,感谢老师教诲之恩。我的老师是李炳南老居士,出家之前跟他学,出家之后回到台中还是跟他学,先后十年。到台中去看他老人家,还没有进门,在大门口看到了,他在里面,我在门外,他在阅览室就指着我,「你要信佛!」好大的声音,说了五、六遍,「你要信佛、你要信佛」,当时我不了解,我学佛七年出家,出家两年教佛学院,在外面讲经也讲了两年,怎么不信佛?现在受了三坛大戒。我进去之后向他老人家顶礼,他叫我坐下,告诉我信佛不容易,多少老和尚八十、九十临终的时候还不信。愈说我愈不懂了,怎么老和尚八、九十岁临终时候他还不信?那怎么叫信?老师告诉我,佛所教你的三皈五戒十善,你做到了没有?没做到,不信,信哪有做不到的道理!我们才明白,原来信愿行是一体的。有信,没有愿行,那个信不算。同样道理,你有愿,你不是真信,你那个愿靠不住,很容易退心。信愿行决定是一,一而三、三而一,如鼎之三足,缺一个就全倒了。由此可知,这个信难!
真信佛就得佛力加持,为什么?佛加得上你。不是佛有偏心,佛对一切众生平等加持,问题你得到几分加持那是你的信心,你一分信心只得到一分利益,你十分信心只得到十分利益,关键确实决定在这个字。蕅益大师在《要解》里面讲得特别好,他老人家解释《阿弥陀经》就是用信愿行三个字,经开三分,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。他在序分里面就用信愿行,把序分分成这三段,正宗分也分三段信愿行,流通分还是分三段信愿行,他全讲这个。而信讲了六个信,那我们这六个信具不具足?首先信自,蕅益大师讲得好,人要没有自信,佛对你无可奈何,一点力量都加不上。所以头一个要自信,要相信自己本来是佛,就像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,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。佛看一切众生,一切众生都是佛,众生看佛菩萨都是众生,为什么?相随心转,我是凡夫心看佛菩萨全是凡夫。凡夫着相,凡夫执着的法相;佛菩萨见性,要从性上来讲,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一点都不错。大经常说,「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,意思是离相就是不执着、不分别,你就能见到真相。真相是什么?永恒不变的性德。
记住,性德是永恒不变的。我们要晓得,佛法教给我们十善,十善是性德,三福是性德,六度是性德,普贤十愿是性德,弥陀四十八愿是性德,中国老祖宗所讲的五常五伦、四维八德都是性德,性德是不变的,是真的。现在为什么没有了?不是没有了,佛都看出来,都在,一个也没有丢掉,只是你不去用它。所以这个失掉叫迷失,不是真的失掉,你迷了。迷在什么地方?迷在自私自利,迷在七情五欲,迷在这个里头,迷得很深,把自己本有的性德、永恒不变的性德忘掉了,是这么个意思。佛菩萨看得清楚,你有,不是没有,只是你现在不用它,你用错了,不该用的你拼命在用它,该用的忘掉了,以为自己没有了。其实全都存在,一丝毫都没有伤害到,那个可贵,那值得尊敬。所以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尊重、对一切众生礼敬,为什么?他清楚。你现在干坏事就好像什么?酒喝醉了,发酒疯,你清醒的时候不是这样的,你现在是受了刺激暂时失常,人家不放在心上,这是佛菩萨。凡夫像酒醉发酒疯,看到佛菩萨也不是好人。一迷一切迷,一悟一切悟,就这么个道理。所以我们要恢复自己的信心,相信自己,自己是佛、是菩萨、是圣贤,我才能恢复、才能回头。对自己没有信心,这个不行,这错误的。
第二,佛在《观经》上讲了两句话,这是念佛成佛的原理,依据的道理,为什么念佛能成佛。这两句话八个字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是心是佛是讲自性、是讲性德,是心作佛是讲修德,你本来是佛,现在又想作佛,这能不成佛吗?本来不是佛,现在要作佛,难!那做不到。本来是佛,现在又想作佛,很容易成就。这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。佛是究竟圆满的凡夫,凡夫修得究竟圆满就叫做佛,佛跟凡夫是一不是二。你要把性德迷失尽了,你就当凡夫,你一旦觉悟了就成佛。这个实信多么重要,信上加一个实字,实实在在真实不虚的信心。信自之后信他,这个他就是指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,对这两位世尊要真信,他们的话就是记载在这个经书上,经书是他们说的。真信的人依教奉行,要认真做到。
第三信理,理是道理、原理。第四个是信事,有理当然有事,有事一定有理。理能贯通了,对这个事不怀疑;事要是清楚,理也明白了。西方极乐世界跟我们讲的四土九品、依正庄严都是事,理是什么?理是自性起用,像《华严经》上讲的体、相、用,体是理,相、用是事。今天科学家所研究的是从事上去找理,行,是个好方法。佛门的性宗,它是从理上去找事,也行。那个难,那个要上上根人,不是普通人。普通人从事里头慢慢去明白理,这根性不相同。今天科学从事上找到理,也找到极限了,这个极限没办法突破;要突破,那得用佛的方法,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就见到了,就见到理了。理见到之后,事完全通达明了。所以佛法初学的时候是从事上。事就是俗谛,理就是真谛,真俗二谛。到相当程度所谓向上一着,事上那一套东西完全用不上了,事上是科学,用不上。
我记得我有一年,道安老法师,台湾的道安老法师,在台北办了一个大专佛学讲座。新竹以北的大专院校来参加这个讲座的学生,人数最多的时候八百多人,各个院校都有。每一个星期天好像是上六个小时课,上午三个小时,下午三个小时,每一个星期都上课。道安老法师找我去担任这个讲座的总主讲,所以我每一个星期有三个小时的课程。老法师非常慈悲、非常难得,真正爱护下一代、帮助下一代,在台湾我就遇到这么一个人。非常可惜他七十岁就走了,他走了,我也离开这个讲座。在这个讲座,我推荐方东美先生,请他跟我们讲因明。因明是什么?就是辩证法,就是逻辑,佛法里叫因明,有这门课。道安法师也非常欢喜,方老师虽然不熟,他名气很大,都知道他。我去找方老师,老师笑笑告诉我,你们现在佛学是高等哲学,这个东西用不上,这个东西教初学的。教初学,中下根性的人很管用,上上根的人没用了。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。上上根人是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不要这些东西了。遇到这桩事情。而实际上来说我们所学的,中下根性,对大乘的理确实不懂,方老师谦虚,但说的是实话,我们能够理解。老师把我们的程度也估高了,我们还没到那个程度。这就是说你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十八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