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明白了,耳聽明白了,還有鼻嗅香開悟了,舌嘗味開悟了,身接觸開悟了。這些完全顯示在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當中,那叫真會修行!外面的境界,無論什麼境界,逆境順境、善緣惡緣統統都幫助你提升,問題確實在你自己會不會。宗門的祖師大德常常測驗學生,「你會麼!」就問這句話。會,你得到是圓滿的。怎樣才會?清淨平等覺的心態就會了。我們見色聞聲,跟善財一樣,他見色聞聲開悟了,我們見色聞聲迷惑了。怎麼迷了?見色聞聲起了貪心、起了瞋恚心。合自己意思起貪心,不順自己意思起瞋恚心、怨恨心,你看起這個東西糟不糟糕!那個會的人,見色聞聲成就自己的定慧,這叁種忍是定慧;也就是清淨平等心提升了,覺心提升了,覺是慧,清淨平等是定,定慧不斷向上提升,那不是煩惱。爲什麼人家能提升定慧,我們提升煩惱?這個事情不能不好好去研究研究它。我們每天頭腦裏想的就是那些煩惱,就是貪瞋癡慢疑、怨恨惱怒煩,所以我們見色聞聲一定起這個東西,就這個。人家修行功夫深,把這個玩意兒放下了,心裏頭貪瞋癡慢疑放下,情緒裏面怨恨惱怒煩也放下,所以他每天造作的決定是仁義禮智信,決定不是殺盜淫妄,不幹這個事情。所以他所接觸的境界提升他的。我們所學的不一樣,心態不相同,因此端正心態就非常重要。要端正心態,你想想貪瞋癡慢疑能不放下嗎?這些菩薩給我們做示現,他們見到樹能夠獲叁種忍,不可思議。我們見到這個樹,如果樹長得很好,愈看愈歡喜,又起貪戀,貪戀的心增長了;如果這個樹長得不好討厭它,把它砍掉,或者把它移走。不一樣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反應的不相同。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教學太重要了。
中國老祖宗懂得教育,把這門事情看得特重。在一個家庭裏,家庭裏頭什麼是大事?把小孩教好是大事,頭等大事,其它都擺在第二、第叁。爲什麼?小孩教好了,代代都有人才出來,這個家庭會興旺。家庭的興旺要靠人才,能不重視嗎?國家的希望也是在人才。人才怎麼培養出來的?教出來的,「苟不教,性乃遷;教之道,貴以專」,祖宗千萬年前就這樣教導我們,我們把這些話沒聽懂。不懂,所以不重視它,甚至于把它忘得幹幹淨淨,還以爲自己做得對,做得比祖宗還高明,現在災難來了。我們祖宗沒有遇到過這樣的災難,曆史可以做證明。今天社會的混亂,在中國曆史上找不到,任何一個朝代,即使在中國春秋戰國,那個時代是五百年的動亂,也不像今天。孔子、孟子、老子、諸子百家都出現在那個時代,講倫理、道德、因果的人多,學習的人多,相信的人多,所以雖然是動亂,它還是有個限度,沒有越軌。今天社會動亂,是倫理道德因果聖賢教育完全不相信了,所以這個動亂回不了頭來。春秋戰國的動亂,你看,到漢朝有文景之治,它能恢複。唐朝有貞觀、開元,乃至于到清朝都還有乾隆、康熙。出現過盛世,那是什麼?老祖宗東西沒有丟失。我們這一代是把老祖宗的東西全丟掉了,統統不要了,所以災難比從前不知道要嚴重多少。
下面說,「佛告阿難,如是佛剎,華果樹木,與諸衆生而作佛事」。佛事是什麼?幫助衆生覺悟,這就叫佛事;幫助衆生回頭,這是佛事。「一見彼樹,可證無生」,爲什麼?極樂世界的樹,實報莊嚴土裏面的樹,永遠不會凋謝。那個世界的一切法是化生的,確確實實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五劫修行功德之所成就。它只是心現,它沒有識變,識是什麼?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它沒有,所以它只現不變。實報土的壽命是叁個阿僧祇劫,真叫長壽。這麼長的壽命,人的身體、容貌沒有變化,不會像有衰老,那個地方沒有衰老,絕不是健康出狀況,永遠年輕,叁個阿僧祇劫看起來是年輕人。沒有變化,所以叫一真。它那裏頭有真常,「常樂我淨」這四樣東西在那裏看到了。「常」是永恒不變。「樂」是沒有煩惱,什麼煩惱都沒有,煩心的事情都沒有。「我」是自己做得了主宰,得大自在。我們這個地方沒有我,做不了主,如果做得了主,我希望我的身體長命百歲,年年十八。做不到,你做不了主。極樂世界能做得了主,各個都是年年十八,一點沒錯,活了叁大阿僧祇劫還是年年十八,沒有變化。「淨」是清淨,一塵不染。所以常樂我淨四淨德,在實報土就看到了,十法界裏頭有名無實,一真法界真的是這樣的。
「一見彼樹,可證無生,是正爲托事顯法生解之玄旨。」你看到萬事萬物都會覺悟,爲什麼?看到它的真相。事是事物,見色聞聲,生解就是開悟。所以,「華果樹木,皆作佛事,亦複如是」。我們這個世間,花果樹木有沒有做佛事?有,是我們自己煩惱習氣太重了,我們看到只生煩惱,不生覺悟,不能說沒有。爲什麼?前面我們學過相即相入,相即相入是一不是二。我們這個世界花草樹木,跟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也是相即相入,重重無盡,沒有例外的。只是我們粗心大意,看不出來,聽不出來,聞不出來,接觸也沒有感覺。什麼時候我們真正能夠接受、肯定了,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一體,我對于一切法都有親身感觸,那就不一樣了。還是從經教上下手,我們經教不熟,要熟透;熟透,自己的心性就顯現出來。經教是個工具,它能把我們自性智慧、德相引發出來,所以它稱之爲寶,叫法寶。沒有這種功能,怎麼能稱爲法寶?佛不在世,經典是無上的法寶,一切要靠經典,佛在世可以靠他,他不在世,要靠他的遺教。
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十五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