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十七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在就說明它波動現象存在。而波動的速度,我們從彌勒菩薩問對裏面看到的,一秒鍾一千六百兆,這個速度在波動所産生的物質幻相。

  物質有固體、有液體、有氣體,這是什麼原因?是它的頻率不相同,頻率慢的就變成固體,快一點的變成液體,再快的就變成氣體,再快的就變成電波、光波。所以物質現象千差萬別是頻率不一樣,這是科學家跟我們解釋的。這個波動就像賢首大師在《還源觀》上所說的,《還源觀》裏面所說的完全根據《華嚴經》,所以他這篇論文題目最上面是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,這是它題目,標示得非常清楚,全是華嚴境界。《華嚴》具足十玄門,說明一切法相即相入,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波動,這個裏頭信息、物質現象都周遍法界,而且跟遍法界虛空界所有的一切現象相融相即,真的是一體,不是假的。

  道理明白了,我們怎麼樣能夠融入?融入不是物質問題,是意念的問題,意念融了,物質自然就融了。本來是融的,現在我們認爲各個獨立、各個不相幹,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,你根本不了解事實真相。好比《楞嚴經》上佛的比喻,佛把我們自性比作大海,把我們每一個人比作大海起的水泡,水泡不大,大海起個水泡。迷了的時候,水泡迷了,就認爲水泡是我自己,大海與我不相幹,水泡跟水泡互相就獨立了,不知道是一體。什麼時候水泡破了,破了是已經開悟、明白了,原來是一體。而且水泡的存在是無常的,大海是永恒不變的。佛用這個比喻,比喻得很巧妙。大乘經終極的目標是教我們認識大海,認識什麼?認識自己。大海是自己的本性,是禅宗裏面所說的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惠能大師見性就是見的這個,他見到了,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成道,證得的也就是這個。

  所以慈心作善,天經地義,一切諸佛、一切菩薩沒有一個不是這樣。佛說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你慈心作善那還有什麼話好說,你本來是這樣的。今天我們把這樁事情忘掉、迷失了,迷到什麼程度?迷到不肯作善,沒有慈心。慈心有,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了,障礙到你完全不知道你有慈心,完全不知道你有智慧,變成完全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,不知道煩惱習氣自性裏頭本來沒有。自性裏頭本來有的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,本來有的,這是真心,菩提心是真心。而且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確確實實是一體,像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大海,那不知道有多少水泡,沒有離開大海。大海是自己,哪一個水泡不是自己?所以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全是自己,全是真心、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幻相。覺悟了這些幻相沒有,迷了就有,覺了就沒有。迷的心是動的,覺心不動。惠能大師所說的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,這就是覺心不動。所以大乘法裏頭有兩句話說得很好,叫「開口便錯,動念即乖」。開口是言說,說不出來;動念是思想,想不到的。自性、真心裏面沒有念頭、沒有言語、沒有任何造作,這自性清淨心。

  再看下面,「波揚無量微妙音聲,得聞如是種種聲已,其心清淨,無諸分別,正直平等,成熟善根」。這是講極樂世界的七寶池,寶池德水,八功德水,微風吹動,波浪裏頭自自然然有微妙的音聲。這種音聲我們這個世界也有,我們能看到波濤,小的是波,大的是濤,我們也能聽到流水的音聲。但是它的妙音我們聽不到,妙音要聽到你就會開悟。妙音爲什麼聽不到?障礙不在它那一邊,它沒障礙,我們自己有障礙,我們自己用的是妄心,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,把這個妙音變質、扭曲了,也能聽,也能去欣賞,開不了智慧,見不了性。如果我們用真心去聽,聽流水的音聲可以大徹大悟,可以明心見性。不但聽其音聲,鼻聞到的香味,聞它的香,舌去嘗它的味,都可以明心見性。六根六塵六識沒障礙,障礙全在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所以麻煩出在這個地方。我們如果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這個世界跟極樂世界就沒有兩樣,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報土就完全相同。這叫諸法實相,事實真相,真能解決問題,妄永遠不能解決問題。

  我們今天在經上,文字上看到,音聲上聽到,我們如何能契入境界?這是真的,不契入,解悟,解悟永遠得不到受用,真正受用得不到,受用必須要證悟。證悟要像它經上所講的,我們有沒有得到安樂?有沒有真正慈心作善?有沒有生起來?這邊這段講到的是,我們聽到這些音聲心清不清淨?還有沒有分別?還有沒有執著?有沒有得到正直平等?有沒有成熟自己的善根?這都是自己來考驗的。如果經上講的這些都能夠兌現,就契入境界了。

  「流布萬種溫雅德香,其有聞者」,這是鼻根,你看聞到了。「塵勞垢習,自然不起」,塵勞是煩惱,垢是染汙,習是習氣,自然就沒有了。說明在極樂世界最大的利益、無比殊勝的利益就是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讓我們在極樂世界這個環境,五根對待外面的色聲香味觸的境界,你看它的作用都能夠轉煩惱爲菩提,自自然然化解業障習氣,自自然然幫助我們五根接觸外面境界都能生智慧。煩惱不斷自己沒有了,業障不要消自然化解了,這是極樂世界。其有聞者,這是聞香,鼻根,塵勞垢習,自然不起。「風觸其身」,這是觸覺,講到身。「安和調適,猶如比丘得滅盡定」,比丘在滅盡定裏面他得到享受。滅盡是什麼?見思煩惱斷掉了,這是阿羅漢。

  「又若有衆生,睹菩提樹」,你看到菩提樹,你聽到音聲,這個樹,寶樹,風吹動這些樹葉就像風鈴一樣,你聽到聲音。「嗅香」,菩提樹的香。「嘗其果味、觸其光影、念樹功德,皆得六根清徹,無諸惱患,住不退轉,至成佛道」,六根統統起作用,就在這一棵菩提樹上,起這麼大的作用,有這樣殊勝的成就。這種境界確實很迷人!我們最重要的,相信經上的話,字字句句真的,絕不是假設的,絕不是我在想象的,不是,事實真相。我們要修行,我們想成就,我們要選擇一個好的修學環境,極樂世界擺在第一。真正肯定了,你向往的心就生起來了,信心、願心、一心持名,你這一生決定能得到,決定我們融入《無量壽經》的境界,相即相融。今天時間到了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十七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