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功德。柔顺的反面是刚强、顽固。佛在经上所教的,我们要认真把它落实,在生活上做到,工作、处事待人接物都能做到,这叫柔顺,柔顺之德。贤首国师《还源观》提倡四德,这是最重要的,第三句就是柔顺。这个四德,学习大乘,尤其修学净土,必须要学习的。第一个是随缘妙用,没有柔顺忍你就不肯随缘,柔顺忍才能做到随缘,恒顺众生,我随顺他,不要求他随顺我。妙用是什么?妙用是不着相,那叫真妙。外面完全随顺,里头如如不动,里面是清净平等觉,这是什么?这是诸佛菩萨的境界,至少是法身菩萨他才能做到。
第二个是威仪有则,就现在讲的,一定做个好榜样给人看。好榜样是什么?十善、三福、六和、六度、普贤十愿,最好的样子,我们要做出来、表现出来给人看,佛法才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,大家才愿意学佛,学佛真好。胡小林学到了,他父亲晚年,他觉悟了,以前不懂得孝养父母,全心全意来弥补这个缺陷,尽孝。他父亲欢喜、赞叹,没有想到中国传统文化这么好,在他的老朋友当中大力宣传,儿子学了传统文化变得这么好,完全变了一个人。所以一定要落实。第三句柔和质直,外面要柔和、要柔顺、要和睦,里面质直就是真诚,内里面的心有诚敬,表现在外面柔和。第四条是代众生苦,我们能做出最好的榜样,目的是什么?让众生明白、觉悟、回头就能离苦得乐,成就自己的功德,成就一切众生的福德。这个好事情,世间好事无过于此,我们要真的会修,我们遇到的缘非常殊胜。
第三个这就高了,无生法忍,「证无生之实性而离诸相者,是悟道之至极」。无生法忍,在大乘里面讲七地菩萨证得的。这是个什么境界?真正觉悟、明白了,一切法不生,一切法不灭。这不是普通人能证得,我们看一切法有生有灭。大乘经上常说七地以上,无生忍,七地是下品,八地是中品,九地是上品,它有上中下三品。无生忍上面叫「寂灭忍」,那是如来果地上的,寂灭忍也有三品,下品是十地菩萨,法云地的菩萨,中品是等觉,上品是妙觉,妙觉如来这是究竟的果位,没有比这个更上的了。妙觉不住实报土,他回归常寂光了。所以等觉你能见到他,妙觉见不到,除非他现相,他不现相你见不到他。这三种忍,以后讲到第十五品的时候会详细介绍。
他说,你看「他方菩萨以闻名故」,注意这个地方是菩萨不是普通人,菩萨没有指阶位,也就是说,最低层的菩萨,那就是十信位。十信位的菩萨从初信到六信还没有离开六道轮回,七信是证阿罗汉果,超越六道轮回了,初信到六信他们要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,应时也能得一二三忍。当然我们知道得第一个音响忍的最多,音响忍纵然不能证悟,解悟。我们今天属于解悟,从经教里头明白了,从科学报告里头证明了,我们不再怀疑了,我们真的相信、真的接受、真的依教奉行,这都属于音响忍的范围。柔顺忍那是有功夫了,能够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,这个在我们世间法来说这是相当高的修养,一般人谁肯随顺人?都是自以为是。能够放下自己自以为是这个念头随顺别人。无生当然这是大菩萨的境界。所以这三种忍闻名能得到这些好处,终极是证不退转,这个不退转是圆证三不退。
「可证弥陀名号,妙德难思」,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。「如东密《阿字观》」,所以批注里头密宗经论念老引用很多,说明这部经这个批注里头有小乘、有大乘,藏通别圆统统都有,有显教、有密教,有禅宗、有教下,在这部经里头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教统统包含着。《华严》全圆,《法华》纯圆,本经跟这两部经性质完全相同,也是全圆,也是纯圆。那两部经的分量都太大了,这个经的分量是现在人最欢喜的,不是很长,它也不是太短,非常适中。有这么好的集注,集经论的批注,集祖师大德的批注,这能不相信吗?我们可以怀疑吗?信的人有福报。
东密《阿字观》里头说,「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。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」。这是什么意思?阿是第一个元音,在言语里头它是第一个元音,这一开口阿,由这头一个元音变成无量的音,这是元音。我们看这个世界上,许多国家的文字元音不多,西方英语里头五个音元音,梵文跟藏文也是的,中国用的注音符号韵母第一个都是用阿,所以它是元音里面之母。陀罗尼是梵语,翻成中国意思叫总持,总一切义,持一切法。所以从阿字出一切总持的法门,由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。佛是怎么产生的?与陀罗尼分不开。在大乘教里头这一切陀罗尼是什么?现在我们知道就是南无阿弥陀佛,你看这一句里头总一切法,持一切义。
这一桩事情,本经后面附的有梅光羲老居士的原序,序文里头就讲得很清楚。为什么阿弥陀佛是一切陀罗尼?梅老告诉我们,隋唐时代中国、外国这些高僧大德,确实他们曾经在一起讨论过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哪一部经能够代表,佛一生所讲的东西精华这部经上都有,那就是一切经的陀罗尼?大家公认的就是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所以《华严经》方东美先生把它说成「大乘佛经哲学概论」,它包括一切法。这是古大德承认的,一切经都是《华严》的枝叶,好像一棵大树,《华严》是根、是本,所有一切经是《华严》的枝枝叶叶。根本找到,这一切陀罗尼就是根本。《华严经》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那就是《华严》到最后它归到哪里?它归到《无量寿》,《法华》最后也归《无量寿》,《楞严》最后还是归《无量寿》,「二十五圆通」里面大势至跟观世音菩萨做了总结。那这么一说,《无量寿经》它的价值就显示出来了,真的是变成如来一生所说的第一经,难怪他多次宣讲。佛讲经一部经只讲一次,没有重复的,只有这部经讲了很多次。所以会集本是有必要的,佛不是一次讲的。
现在夏莲居会集五种原译本,把它分为四十八品,四十八品里面最重要的是哪一品?我们追,一步一步去追,最重要当然第六品,第六品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四十八愿。这四十八愿哪一愿是最重要的?古来的大德都肯定了第十八愿。十八愿是什么?十念必生,这叫大愿的核心,十念必生就是持名念佛。所以名号功德就显殊胜,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经到最后是归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,一句名号展开来,无量诸佛所说的一切经都从这展出来的。所以从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,这一切陀罗尼就是南无阿弥陀佛,这还得了!你念这一句佛号就是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经全念到了,一字不漏。没有人认识,没有人把它讲明白,我们是看到梅光羲老居士这篇序文才知道这个说法,才真正明了弥陀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。
可是虽然读了他这一篇序文,那序文很长,我们还是半信半疑。为什么半信半疑?没有真去念,真相信的人那他的名号就不绝口了,他真干了,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。我们要想消业障、要想断烦恼、要想灭罪业,什么法子最有效果?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最有效果。这里讲「一念净心,发一念心,念于彼佛」,这个功德不可思议,他就能往生,就看你心地真诚到什么样的程度,你的品位马上就提升。证实说明一切法从心想生,实报土上上品从心想生。我们信不信?我们肯不肯想、愿不愿意去想?这个世界上,真正明了了,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念佛的人多了,这世界灾难就减轻,非常有效。世界上造罪业的人多,念佛的人不多,但是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,叫邪不胜正。一个真正念佛人就能够抵得千万人造作罪孽,能抵得过。相信这个话的人不多,为什么?我没见过,找不到证据。什么样的人真修?就是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,具足圆满的信心,没有丝毫疑惑,这样的人。当然这样的人很难找,真修行人。理上讲得通,所以事上我们就相信,我们就不会怀疑。接着往底下看,「阿字主也,一切陀罗尼与一切诸佛皆伴也」,主伴圆融!「一字之中,主伴功德无量无边,是即圆明具德之玄意」。
我们再看下面这段,「又彼国土,色声香味触,一一圆明具德」。这是讲在极乐世界,眼见色,耳闻声,鼻嗅香,舌尝味,身体接触,这是说五根接触外面五尘境界,一一圆明具德,任何一种它都是圆满光明具足无量无边功德。这是什么原因?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人的心统统都转过来了,大乘教里面讲的转识成智。识是什么?妄想分别执着,这个没有了,这个东西没有了,自性里面的智慧现前了。对第八识来说,阿赖耶转成了大圆镜智,无所不知;末那识,第七意识,转成平等性智,因为它没有执着了;第六意识转成为妙观察智,末那是没有执着,第六意识是没有分别,跟这个经题上完全相应,清净平等觉现前了,那个觉就是阿赖耶大圆镜智。前五识转变成成所作智,那就是眼见色就开悟,耳闻声开悟,鼻嗅香开悟,舌尝味开悟,身体无论接触什么境界都开悟。为什么?见色闻声一一境界纯是自性。所以一一圆明具德,样样是圆满,样样都是般若智慧,样样都是具足一切妙德。所以「见光、见树、闻声、嗅香,莫不增益善根」,只要你所接触的,决定增长善根、增长智慧。从反面来说,消除业障,化解烦恼,断尽所有的罪业,全消除了,你回归自性了。
经上说的这几句话,「若有众生,见我光明,照触其身,莫不安乐,慈心作善」,这是佛光照你,你见到佛光了,自自然然。这是什么?性德流露。弥陀佛光是性德,接触性德这是香光,极乐世界妙香普熏,那是鼻根所闻到的。无论是哪一种,或者是五种全具足,都帮助你灭罪,帮助你圆满福慧。这不是增长,是圆满,所以你得到的是安乐。慈心作善,慈心作善落实在普度一切苦难众生。在这个境界里面,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,他们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你全都知道。起心动念是三心,阿赖耶、末那、意识,起心动念是它们,这个就是我们讲的精神现象。物质现象这身体,身体是物质,物质虽然没有起心动念,但是物质一样传递信息。物质我们现在知道是意念波动产生的,没有意念就没有物质,所以物质存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十七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