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十九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們今天講不同的空間維次,那就是界限,極樂世界沒有空間維次,所以四土在一起,沒有兩樣,只是境界不同而已。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境界實際上也是相同的,這是極樂世界特別殊勝之處,十方世界所沒有。「持名法門妙用,和盤托出。足證會本實大有功于聖教」,這個會本就是會集本,小本會集本如是,大本亦如是。大本在中國流通不廣,小本在中國普遍流通,普遍流通要改過來不太容易,流通不廣的本子普遍流通容易。今天就是這個本子流通容易,夏蓮老的那個小本會集本流通不容易,願意接受的人會很少,羅什的本子用慣了,成習慣了。所以講解的時候應當把它講清楚、講明白,用的時候還是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,用羅什的本子就好。

  「二、同類:凡倡導憶念彌陀,願生極樂之經典,均屬同類」,這屬于同類的。同類的,我們看批注,二百叁十四面,看批注,「同類。凡倡導憶念彌陀,願生極樂之經典,均屬同類。其中亦有親疏,以持名念佛爲親,其它爲疏」。這裏面一共舉了九種,第一個,「《佛說觀無量壽經》是經與以上大小二本,合稱淨土叁經。乃淨宗基本經典,具談十六妙門,勸導觀想念佛與持名念佛」。這就是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,這是淨土叁經之一。《觀經》裏面所講的特別強調兩樁事情,第一個是理論,第二個是方法,所以都非常重要。理論是什麼?兩句話就代表了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。爲什麼念佛能成佛,道理在此地。佛是什麼?佛就是真心,心就是佛,佛是覺的意思。惠能大師開悟的報告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。具足什麼?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說過,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本自具足就是說的這一句,具足智慧、具足德能、具足相好。

  佛經上用的,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用這叁個名詞。科學家講宇宙當中只有叁個東西,能量、信息、物質,講這叁樣東西。佛法跟科學家這個合起來是一樁事情,智慧就是能量,德能就是信息,相好是物質。科學家也發現了,但是沒有證得,他不得其用。佛是親證,所以得到受用。所以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,一切法心現識變。所以無量的智慧(般若智慧)是自己本有的,不是外頭來的,智慧不能向外求。所以佛法稱之爲內典,向內求,經典稱爲內經、內典,它不向外的,外面沒有東西。向外求的,知識;向內求的,智慧。內裏面一定要用清淨心、平等心,這個心,智慧就起來了,後面是覺,覺就是智慧,清淨平等是定,清淨是二乘的定,平等是大乘的定,後面智慧就開了。所以智慧不是從廣學多聞,廣學多聞是知識,廣學多聞是解悟,佛法叫解悟。證悟是真實智慧,你自性的智慧透出來了,解悟沒透出,你知道有這回事情,你的障礙沒去掉,透不出來,所以你不得其用。這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、搞明白,千萬不要把解悟當作證悟,那你這一生將來還是搞六道輪回。

  最怕的是你起了一個不善的念頭,佛欺騙我,我已經開悟了,爲什麼還墮叁途?這叫謗佛、謗法、謗僧,造地獄罪,這墮地獄去了。佛沒有欺騙你,你自己誤會了,怎麼可以把解悟當作證悟?解悟是聽說的,我們讀經讀多,是聽佛說的,聽祖師說的,不是自己親證的。像惠能大師那種聽經,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一句話當中就徹悟,那是證悟,那不是解悟,那個得受用,那真的成佛了。凡夫成佛確實一念之間,一念覺就成佛了,一念迷就是凡夫,就是當下一念,沒有過去、未來,沒有虛空法界,全是假相,這些假相統統都從阿賴耶裏頭變現出來的,阿賴耶真正是造物主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從它出來的,沒有它,只有一真法界,就是只有實報莊嚴土,沒有十法界。十法界是識變的,阿賴耶變現的,阿賴耶是假的,妄心,變現的境界是妄境,所以佛說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,都講清楚了。真心,你見到真的,妄心,你見到全是虛妄的。那我們現在是用真心還是用妄心,自己清楚。這個清楚也是覺悟,覺悟之後,這就是章嘉大師說看破了,看破之後要放下,不放下沒用處,不放下沒進步,你停留在此地。放下什麼?放下分別執著。轉識成智,分別執著是因上轉,分別是第六意識,執著是末那識。日常生活當中盡量不要用這個東西,用這兩個東西你所造的叫輪回業。你爲什麼出離不了六道輪回?天天在造輪回業。沒有執著就沒有見思煩惱,沒有分別就沒有塵沙煩惱,這兩個一轉,阿賴耶就轉成大圓鏡,前五識就轉成成所作,自己真得受用。《觀經》裏面講理論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一切衆生平等的,同一個真心,同一個自性。真心現前,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現前,它就起作用了,真誠就現前。方法,淨宗修學的方法,《觀經》裏面講了十六種,這十六妙門。十六種,前面的十五種都是觀想、觀像念佛,當中有個觀像,最後第十六是持名念佛,講方法。

  第二種,「《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》勸導持名兼主持咒」,這是我們講淨密雙修。第叁種,「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》十大願王,導歸極樂」,這用的是持名。「《後出阿彌陀佛偈經》始終唯偈,共五十六句。中雲:發願喻諸佛,誓二十四章,與本經漢吳兩譯中彌陀廿四願相同」。所以五種原譯本裏頭,有兩種是二十四願,有兩種是四十八願,還有一種是叁十六願。古大德認爲這絕不是翻譯上的錯誤,決定是梵文原本不一樣。那就證明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至少《無量壽經》講過叁次。佛講經沒有這個例子,一生講經只講一遍,沒有重複講第二遍的,唯獨《無量壽經》,有這個證據,至少是叁遍。在中國十二種翻譯,七種失傳,如果這七種還能夠看到的話,可能還有別的不一樣。這就是說明佛當年在世這個經是多次宣講,重要!不是最重要的不會多次宣講。爲什麼?這個經能普度一切衆生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、貧富貴賤、智愚賢不肖,統統都可以學,全都能成佛,這還得了!在中國古來祖師,是第二祖道綽是哪一個,我記不清楚了,一生專講《阿彌陀經》,講兩百多遍,真的叫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,念佛求生淨土。

  第五種「《首楞嚴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勸導衆生,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必定見佛,以念佛心,入無生忍」。楞嚴會上的,大勢至菩薩特別提倡這個法門。第六種,「《般舟叁昧經》後漢月支叁藏支婁迦谶譯。另《大方等大集賢護經》乃此經之異譯」,此經就是《般舟叁昧經》。「經主九十日爲一期,不坐不臥,修佛立叁昧,天臺稱之爲常行叁昧,唱名觀念阿彌陀佛」,這也叫做《般舟叁昧經》。《華嚴經》吉祥雲比丘,就是善財童子參訪的第一個善知識,他就修這個。這個法門也很辛苦,九十天不能睡覺、不能坐下來,只可以走動、站著,所以叫佛立叁昧。一期九十天,不容易!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。這個修學法等于閉關一樣,護持的人非常重要。這個法門修學,一個人發願一個人可以修,兩個人發願兩個人可以修。大概發願真修的人都不多,九十天,時間相當長,不是短時間。一個人一天不睡覺就不行了,九十天不睡覺,要靠佛力加持,要不是真心的話做不到。

  第七個,「《往生論》天親菩薩造。倡五念法門,求生淨土。」淨土宗叁經一論,即此論。淨土宗它常說的叁經一論,叁經是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、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一論就是《往生論》。第八個,「《往生論注》北魏昙鸾大師造」,念老這個批注引《往生論》引得很多。第九個,「《遊心安樂集》唐道綽大師造」,我們這個批注裏頭也引用得很多,這是屬于同類的。下面這帶說的,帶說的就多了,「帶說淨土經論」有二百四十余種。由此可知,世尊當年在世講經,真的善導大師說的這句話,說「諸佛所以興出世,唯說彌陀本願海」,這個話說得不錯,確實有根據。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常常就提到淨土,經文裏頭有記載的就有二百四十多種,真是常說。

  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十九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