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搞明白了,跟一切法门做个比较,跟十方诸佛剎土做个比较,极乐世界殊胜太多了,你自己决定会选择这个法门。夏莲老会经,黄念老会注,用心良苦!他们在这个年代出现在世间,也知道这个世间今天到了紧急关头。在这个关头上,这部经典比什么都重要,好比一服特效药,能帮助这些苦难众生离苦得乐,帮助学佛的众生在一生当中得到圆满成就。
我们看下面批注,看念老的注子,在二百三十二面。「甲、同部。本经与小本弥陀,是同部经典。本经吴译本,曾亦名《阿弥陀经》」,本子后面会介绍。「与秦罗什所译之小本同名。故世称本经为大本,秦译之《阿弥陀经》为小本」,秦译就是姚秦时代鸠摩罗什大师译的。「《疏钞》谓,大小二本,文有繁简,义无胜劣,判属同部。现小本弥陀,共有三种:一、《阿弥陀经》」,上面还有个「佛说」,《佛说阿弥陀经》,「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」,流通非常之广,一般修净土都用它做早晚课诵。第二种「《称赞净土佛摄受经》」,是唐朝三藏法师玄奘翻译的。罗什大师翻译的是义译,遵照原经的意思,完全用中国的文法、语气来翻译,所以很像是中国人写的,看起来很舒服、很流畅,所以大家欢喜。玄奘大师翻译的《阿弥陀经》是照梵文直译的,所以读起来总觉得怪怪的,好像不是很通畅,外国文法,直译的,保持梵文本原来的样子,没有人念他的,这个经在《大藏经》里头。
第三种是「《阿弥陀经秦唐两译会集本》」,这是夏莲居老居士把它会集的。会集得好,可是流通不广,是因为罗什大师的本子大家念惯了,念成习惯,不愿意再改本子。所以现在虽有三种,那两种没有人学习,也很少流通。「秦唐两译,大体相同,稍有出入。秦译精要流畅,众所宗向」,大家都依靠这部经,都向它学习。「唐译则准确详备,力保原面」,保持它梵文原本的面貌。譬如六方佛,罗什大师翻译是六方,实际上原本是十方,玄奘大师翻的本就是十方。我们就晓得,罗什法师知道中国人喜欢简单,不喜欢麻烦,十方只说东、南、西、北、上、下,把四维省掉了,所以秦译是精要流畅。「先师」,这是黄念祖老居士的老师,老师过世了称先师,就是夏莲居老居士。「会集两译,撷其精要,更据六朝石经,补足秦译」,秦译还漏掉了二十一个字。可能是过去,过去的本子都是手写的,手写的本子漏掉一段,漏掉几句,这是很常见的事情,所以曾经漏掉二十一个字,现在经本上没有,但是在六朝石经里头有,这个后头都会有详细报告。它这里讲,「按襄阳石经乃六朝人手书而刻石者,于一心不乱之下」,它有二十一个字,接着一心不乱,「尚有专持名号,以称名故,诸罪消灭,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廿一字」。现在《阿弥陀经》里头没有这几个字。「宋代元照师,载入《灵芝疏》」,元照有《阿弥陀经》批注,他的批注叫《灵芝疏》,这个批注的本子有,把这二十一个字补进去了。
「明蘧庵师亦推崇石本」,也推崇六朝石经的刻本。「幽溪大师于《圆中钞》大声疾呼:今传讹说」,今传就是罗什大师的翻译本,「凡读习者,应依古本,而增正之」,会本依古大德的意思,把这二十一个字补进去了。「于是会本,既备两译之长,复补秦译之佚。圣意备显,易启正解。于是秦译原文应是一心不乱专持名号」。这四个字非常重要,跟《无量寿经》里面,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意思就完全相同。「一心不乱专持名号」这八个字要一气念下去,「正同于唐译之系念不乱」,这个容易,一心不乱难,本经里面一向专念容易。所以确实有一些人,少数,不是多数,看到《弥陀经》上讲的「一心不乱」,他不敢学了。为什么?做不到。这个经上教我们「一向专念」,可以,我一个方向、一个目标,专念阿弥陀佛,这个行,他衡量自己可以做得到。所以《弥陀经》梵文原本,佛的说法是「一心不乱,专持名号,以称名故,诸罪消灭」。它不是一心不乱,好像是一心系念,唐译是「系念不乱」,不是一心不乱,系念不乱,这个意思不一样。
「弥显持名妙法,从果起修,果觉因心,他力冥加,不可思议」。名号我们现在大致上可以清楚、可以明了,名号功德确实不可思议,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的总纲领,实际上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所说一切法门的总纲领,也就是说,从阿弥陀佛生一切法。我们不要想阿弥陀佛那个人,想阿弥陀佛的意思,阿弥陀佛是梵语,翻成意思是无量觉。哪一个成佛的人不是无量觉?所以无量觉是一切佛的总名、同名,只要成佛都是无量觉,那一切法都是从无量觉里头流出来的。西方法藏比丘成佛了,就用这个做佛名,就用阿弥陀做名字。阿弥陀同时是一切诸佛如来的共名,总的名称,所以念一句阿弥陀佛是一切诸佛都念到,一个都不会漏,念一句阿弥陀佛一切法都念到,一切诸佛所说之法都是从无量觉流露出来的,道理在此地,你这才真正把总纲领抓到了。所以这句佛号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威力!
台湾大学现在的校长,李校长,他有一个报告,有一个光盘我看过,我相信有的同学看过。他实验小朋友手指识字,不要用眼睛看的,我们写一个字,用纸把它包,包很多层,包在里头,根本他就不知道,让他用手去摸,不管他认不认识,他知道那个字的样子,他就照那个样子写出来,然后拆开来核对,果然是一样。只有这个「佛」字,小孩摸不到。你写个佛字,小孩摸的时候,他告诉你,他说完全放光,只看到一片光明,里头的笔划看不到。那个佛字把人字边去掉,一个弗字,行不行?行,他一样把它写得很清楚。所以他觉得神圣的东西不可思议。连名号功德都产生这样作用,你写个「阿弥陀佛」,他摸不到,一片光明。做了很多实验,最成功的小朋友,他说九岁到十二岁能力最强,有的小朋友五、六岁都有,大概到十五、六岁以后,慢慢他能力就消失掉了,手能看。佛法里面讲六根互用,不就是这么个道理吗?他那个光盘我们这里有,找个时间可以看看他的报告。他最近这些年来专门研究这些东西,从这些里面得到很多信息。他也研究催眠,催眠里面得的信息有的时候很可靠。
我们从二百三十三面第三行当中看起,「于是秦译原文应是一心不乱专持名号,正同于唐译之系念不乱,亦复与本经一向专念同旨。弥显持名妙法,从果起修,果觉因心」。这两句非常重要,因为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是果德,是果号,用佛的果号做我们现在的因地心,因中有果,果中有因,因果不二,这个道理不难懂。所以「他力冥加」,你就能得到阿弥陀佛加持,不但阿弥陀佛加持,我们能够想象得到,也能够相信,不会怀疑,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加持,就这句名号。你念其它的名号,我们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,得到释迦牟尼佛的加持,不一定得别的佛加持,因为他跟别的佛没有关系,阿弥陀佛是跟每一尊佛都有关系,他无量觉。释迦牟尼佛的名号,能仁寂默,它不是无量觉,所以它有局限;阿弥陀佛名号是普遍,没有局限,遍法界虚空界。统统都是果德,一个是果德的圆满,一个是果德的局部。所以名号功德你要认识,你才真正相信它的加持,你就能感受到加持的功德。你对它怀疑,你对它不认识,它虽然加持,你一点都感觉不到;真正认识,真正能够得到加持。现在国内、国外常常有附体这种现象出现,什么样的冤亲债主也不敢附你的身,为什么?有阿弥陀佛加持你,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得阿弥陀佛加持就是得一切诸佛加持,一切诸佛既然加持,龙天善神哪有不保佑的道理,不可能,这便宜占大了,自己一定要知道,所以这不可思议。
「《要解》云:若执持名号,未断见思」,见思烦恼没断,「随其或散或定」,定是定课,像早晚功课,定课,散是定课之外,念佛。定课不要替自己定得太多,定得太多做不完生烦恼。无论学什么,世出世间法一个道理,由少而多,由简而繁,不要一下搞那么多。开始念佛,早晚课定一千声佛号就很好了,不要定得太多,然后慢慢增加,这是进步。如果一下就定得很多,一天定个三万声,念不了,再打对折,这个不是精进,这是往下退。所以循序渐进的好。「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」,这是往生到极乐世界,执持名号,未断见思,生凡圣同居土。「可见众生但能信愿持名」,条件就这么简单,你要真信,你要真愿意往生极乐世界,要真愿、要真念佛。不论念多少声,那个心要真心,不夹杂妄想分别执着,这就是真心,所以定课就不在多少。祖师大德教人早晚课诵用十念法,时间短,容易摄心。十念也有好几种,印光大师教导我们也是用十念法,他的十念就是十声佛号。提倡三个清楚,念得清楚,念不要快;听得清楚,自己念自己听;记得清楚,记数,每一声佛号知道是在这十声里头的第几声。这样用心,妄想杂念不容易起来,对治妄想杂念的。
胡小林居士告诉我,他说初学的人还是不行,那就加一个方法,加什么?把数字加上去,阿弥陀佛一,阿弥陀佛二,阿弥陀佛三,这样子加上去,行不行?他打电话告诉我。我说可以,但是这是什么?这是初级,慢慢念熟了之后就把这个数字不要念,心里记住,不要再记这个数字。我想应该三个月到半年之后就可以了,完全用心里头默念,没有数字,只有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只有这个,里头再没有数字,但是第几句真的清清楚楚,容易摄心。前面用这个方法可以,这个方法是有阶段性的,帮助我们功夫纯熟,纯熟数字就没有了,可是依然清清楚楚,像印光大师的方法,他老人家念了一辈子。
「决可往生彼国凡圣同居土」,生到凡圣同居土也就等于生到实报庄严土。所以底下说,「实」,就是实实在在,「不待持至事一心不乱或理一心不乱」。这个都是很不容易的,事一心不乱是见思烦恼断了,理一心不乱是无明破了;无明破了生实报庄严土,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。但是西方极乐世界四土都在一起,没有界限,我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十九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