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搞明白了,跟一切法門做個比較,跟十方諸佛剎土做個比較,極樂世界殊勝太多了,你自己決定會選擇這個法門。夏蓮老會經,黃念老會注,用心良苦!他們在這個年代出現在世間,也知道這個世間今天到了緊急關頭。在這個關頭上,這部經典比什麼都重要,好比一服特效藥,能幫助這些苦難衆生離苦得樂,幫助學佛的衆生在一生當中得到圓滿成就。
我們看下面批注,看念老的注子,在二百叁十二面。「甲、同部。本經與小本彌陀,是同部經典。本經吳譯本,曾亦名《阿彌陀經》」,本子後面會介紹。「與秦羅什所譯之小本同名。故世稱本經爲大本,秦譯之《阿彌陀經》爲小本」,秦譯就是姚秦時代鸠摩羅什大師譯的。「《疏鈔》謂,大小二本,文有繁簡,義無勝劣,判屬同部。現小本彌陀,共有叁種:一、《阿彌陀經》」,上面還有個「佛說」,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「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」,流通非常之廣,一般修淨土都用它做早晚課誦。第二種「《稱贊淨土佛攝受經》」,是唐朝叁藏法師玄奘翻譯的。羅什大師翻譯的是義譯,遵照原經的意思,完全用中國的文法、語氣來翻譯,所以很像是中國人寫的,看起來很舒服、很流暢,所以大家歡喜。玄奘大師翻譯的《阿彌陀經》是照梵文直譯的,所以讀起來總覺得怪怪的,好像不是很通暢,外國文法,直譯的,保持梵文本原來的樣子,沒有人念他的,這個經在《大藏經》裏頭。
第叁種是「《阿彌陀經秦唐兩譯會集本》」,這是夏蓮居老居士把它會集的。會集得好,可是流通不廣,是因爲羅什大師的本子大家念慣了,念成習慣,不願意再改本子。所以現在雖有叁種,那兩種沒有人學習,也很少流通。「秦唐兩譯,大體相同,稍有出入。秦譯精要流暢,衆所宗向」,大家都依靠這部經,都向它學習。「唐譯則准確詳備,力保原面」,保持它梵文原本的面貌。譬如六方佛,羅什大師翻譯是六方,實際上原本是十方,玄奘大師翻的本就是十方。我們就曉得,羅什法師知道中國人喜歡簡單,不喜歡麻煩,十方只說東、南、西、北、上、下,把四維省掉了,所以秦譯是精要流暢。「先師」,這是黃念祖老居士的老師,老師過世了稱先師,就是夏蓮居老居士。「會集兩譯,撷其精要,更據六朝石經,補足秦譯」,秦譯還漏掉了二十一個字。可能是過去,過去的本子都是手寫的,手寫的本子漏掉一段,漏掉幾句,這是很常見的事情,所以曾經漏掉二十一個字,現在經本上沒有,但是在六朝石經裏頭有,這個後頭都會有詳細報告。它這裏講,「按襄陽石經乃六朝人手書而刻石者,于一心不亂之下」,它有二十一個字,接著一心不亂,「尚有專持名號,以稱名故,諸罪消滅,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廿一字」。現在《阿彌陀經》裏頭沒有這幾個字。「宋代元照師,載入《靈芝疏》」,元照有《阿彌陀經》批注,他的批注叫《靈芝疏》,這個批注的本子有,把這二十一個字補進去了。
「明蘧庵師亦推崇石本」,也推崇六朝石經的刻本。「幽溪大師于《圓中鈔》大聲疾呼:今傳訛說」,今傳就是羅什大師的翻譯本,「凡讀習者,應依古本,而增正之」,會本依古大德的意思,把這二十一個字補進去了。「于是會本,既備兩譯之長,複補秦譯之佚。聖意備顯,易啓正解。于是秦譯原文應是一心不亂專持名號」。這四個字非常重要,跟《無量壽經》裏面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意思就完全相同。「一心不亂專持名號」這八個字要一氣念下去,「正同于唐譯之系念不亂」,這個容易,一心不亂難,本經裏面一向專念容易。所以確實有一些人,少數,不是多數,看到《彌陀經》上講的「一心不亂」,他不敢學了。爲什麼?做不到。這個經上教我們「一向專念」,可以,我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專念阿彌陀佛,這個行,他衡量自己可以做得到。所以《彌陀經》梵文原本,佛的說法是「一心不亂,專持名號,以稱名故,諸罪消滅」。它不是一心不亂,好像是一心系念,唐譯是「系念不亂」,不是一心不亂,系念不亂,這個意思不一樣。
「彌顯持名妙法,從果起修,果覺因心,他力冥加,不可思議」。名號我們現在大致上可以清楚、可以明了,名號功德確實不可思議,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的總綱領,實際上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所說一切法門的總綱領,也就是說,從阿彌陀佛生一切法。我們不要想阿彌陀佛那個人,想阿彌陀佛的意思,阿彌陀佛是梵語,翻成意思是無量覺。哪一個成佛的人不是無量覺?所以無量覺是一切佛的總名、同名,只要成佛都是無量覺,那一切法都是從無量覺裏頭流出來的。西方法藏比丘成佛了,就用這個做佛名,就用阿彌陀做名字。阿彌陀同時是一切諸佛如來的共名,總的名稱,所以念一句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都念到,一個都不會漏,念一句阿彌陀佛一切法都念到,一切諸佛所說之法都是從無量覺流露出來的,道理在此地,你這才真正把總綱領抓到了。所以這句佛號爲什麼有那麼大的威力!
臺灣大學現在的校長,李校長,他有一個報告,有一個光盤我看過,我相信有的同學看過。他實驗小朋友手指識字,不要用眼睛看的,我們寫一個字,用紙把它包,包很多層,包在裏頭,根本他就不知道,讓他用手去摸,不管他認不認識,他知道那個字的樣子,他就照那個樣子寫出來,然後拆開來核對,果然是一樣。只有這個「佛」字,小孩摸不到。你寫個佛字,小孩摸的時候,他告訴你,他說完全放光,只看到一片光明,裏頭的筆劃看不到。那個佛字把人字邊去掉,一個弗字,行不行?行,他一樣把它寫得很清楚。所以他覺得神聖的東西不可思議。連名號功德都産生這樣作用,你寫個「阿彌陀佛」,他摸不到,一片光明。做了很多實驗,最成功的小朋友,他說九歲到十二歲能力最強,有的小朋友五、六歲都有,大概到十五、六歲以後,慢慢他能力就消失掉了,手能看。佛法裏面講六根互用,不就是這麼個道理嗎?他那個光盤我們這裏有,找個時間可以看看他的報告。他最近這些年來專門研究這些東西,從這些裏面得到很多信息。他也研究催眠,催眠裏面得的信息有的時候很可靠。
我們從二百叁十叁面第叁行當中看起,「于是秦譯原文應是一心不亂專持名號,正同于唐譯之系念不亂,亦複與本經一向專念同旨。彌顯持名妙法,從果起修,果覺因心」。這兩句非常重要,因爲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果德,是果號,用佛的果號做我們現在的因地心,因中有果,果中有因,因果不二,這個道理不難懂。所以「他力冥加」,你就能得到阿彌陀佛加持,不但阿彌陀佛加持,我們能夠想象得到,也能夠相信,不會懷疑,得到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的加持,就這句名號。你念其它的名號,我們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,得到釋迦牟尼佛的加持,不一定得別的佛加持,因爲他跟別的佛沒有關系,阿彌陀佛是跟每一尊佛都有關系,他無量覺。釋迦牟尼佛的名號,能仁寂默,它不是無量覺,所以它有局限;阿彌陀佛名號是普遍,沒有局限,遍法界虛空界。統統都是果德,一個是果德的圓滿,一個是果德的局部。所以名號功德你要認識,你才真正相信它的加持,你就能感受到加持的功德。你對它懷疑,你對它不認識,它雖然加持,你一點都感覺不到;真正認識,真正能夠得到加持。現在國內、國外常常有附體這種現象出現,什麼樣的冤親債主也不敢附你的身,爲什麼?有阿彌陀佛加持你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得阿彌陀佛加持就是得一切諸佛加持,一切諸佛既然加持,龍天善神哪有不保佑的道理,不可能,這便宜占大了,自己一定要知道,所以這不可思議。
「《要解》雲:若執持名號,未斷見思」,見思煩惱沒斷,「隨其或散或定」,定是定課,像早晚功課,定課,散是定課之外,念佛。定課不要替自己定得太多,定得太多做不完生煩惱。無論學什麼,世出世間法一個道理,由少而多,由簡而繁,不要一下搞那麼多。開始念佛,早晚課定一千聲佛號就很好了,不要定得太多,然後慢慢增加,這是進步。如果一下就定得很多,一天定個叁萬聲,念不了,再打對折,這個不是精進,這是往下退。所以循序漸進的好。「于同居土分叁輩九品」,這是往生到極樂世界,執持名號,未斷見思,生凡聖同居土。「可見衆生但能信願持名」,條件就這麼簡單,你要真信,你要真願意往生極樂世界,要真願、要真念佛。不論念多少聲,那個心要真心,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,這就是真心,所以定課就不在多少。祖師大德教人早晚課誦用十念法,時間短,容易攝心。十念也有好幾種,印光大師教導我們也是用十念法,他的十念就是十聲佛號。提倡叁個清楚,念得清楚,念不要快;聽得清楚,自己念自己聽;記得清楚,記數,每一聲佛號知道是在這十聲裏頭的第幾聲。這樣用心,妄想雜念不容易起來,對治妄想雜念的。
胡小林居士告訴我,他說初學的人還是不行,那就加一個方法,加什麼?把數字加上去,阿彌陀佛一,阿彌陀佛二,阿彌陀佛叁,這樣子加上去,行不行?他打電話告訴我。我說可以,但是這是什麼?這是初級,慢慢念熟了之後就把這個數字不要念,心裏記住,不要再記這個數字。我想應該叁個月到半年之後就可以了,完全用心裏頭默念,沒有數字,只有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只有這個,裏頭再沒有數字,但是第幾句真的清清楚楚,容易攝心。前面用這個方法可以,這個方法是有階段性的,幫助我們功夫純熟,純熟數字就沒有了,可是依然清清楚楚,像印光大師的方法,他老人家念了一輩子。
「決可往生彼國凡聖同居土」,生到凡聖同居土也就等于生到實報莊嚴土。所以底下說,「實」,就是實實在在,「不待持至事一心不亂或理一心不亂」。這個都是很不容易的,事一心不亂是見思煩惱斷了,理一心不亂是無明破了;無明破了生實報莊嚴土,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余土。但是西方極樂世界四土都在一起,沒有界限,我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十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