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就是放下。当中讲了一段,第四段,第四段是讲的性德,自性本有的大德大行,随缘妙用。诸佛菩萨契入境界之后,他们在这个世间什么样的心态住世,帮助这个世间人觉悟?这四德。威仪有则,起心动念、言行举止都要做出最好的榜样给众生看。最好的榜样没有一定,活的。众生所做的,错误的,你能反其道而行之,就是最好的方法。现在的众生不孝父母,我们做出孝顺父母;不敬师长,我们做出尊敬师长,做样子给人看;不忠不义,我们都要把忠义做出来;现在众生普遍心浮气躁,那我们要示现一个稳重、聪明智慧,所以这个没有一定的方法。众生把戒律都丢掉了,我们示现持戒,给他做好样子。众生有时候持戒死在戒条之下,那菩萨对他示现什么?菩萨对他示现戒都开了,示现什么?开戒。告诉他戒律是活的,不是死的,运用自在,普利众生。所以这善巧方便因人、因时、因地、因事不同,它不是一个死的方法,活活泼泼。
佛经里面有个故事,有一个证得阿罗汉的比丘,跟着一艘船到国外去弘法利生。罗汉有神通,知道里面有一个人怀了恶意,因为这艘船装的都是金银财宝。五百个商主,带着这些金银财宝,其中有一个人想把这四百九十九个人都害死,他想独占这个财产。这个罗汉知道了,罗汉就把这个人杀掉了,这开了杀戒,一般持戒的人决定不肯干,杀掉了。杀掉什么?救他,因为他做这种事情,杀人、夺取人的财产,他要堕阿鼻地狱,阿罗汉杀掉他,他就不堕地狱,你看从地狱里救出来了。五百商主生命财产没有受到损失,杀这个人是救他,两面都救了。如果说不杀生的戒一定要坚持,不能做,你就看这一场因果报应,非常凄惨,那能有慈悲心吗?戒律是活的。所以你不要看到好像他破戒了,你不晓得他目的在哪里。如果他是救人的话,救一切众生的话,那不是破戒,那叫开戒。经典上也有这个故事,佛举的是猎人打猎,看到这只兔子,走到三岔路口之后不晓得从哪条路走了。正好那里有个人,就问他,你有没有看见一只兔子?他说看到了。牠从哪里走了?他就指一个方向,从那边走了,实际上兔子往这边走。这不是打妄语吗?救一条命!你要说老实话,从那边,这兔子肯定被他杀掉。杀生的人有罪,被杀的人有怨恨,你这一个妄语,两面都救了。这不叫妄语,这是智慧。每一条戒都有开缘,没有一条戒律是死的。
所以很多人持戒持得不如法,持戒最后还堕地狱。为什么?造孽,造地狱业,自己持戒很清净,看到别人不持戒,就骂别人、责备别人,造这个口业。是有不持戒的人,但是不持戒里头的人,你知不知道有菩萨、有罗汉在里头?你就不认识了。济公当年在世,济公这个人真有,《高僧传》里头有他的传记,而且传记还特别丰富,济公好像有一卷多,占那么大的篇幅。真有其人,真有其事。近代的,抗战期间,金山活佛,他老人家一生的形象跟济公差不多,也是邋邋遢遢的,一天到晚是嘻嘻哈哈、疯疯颠颠,那个人,那不是普通人。你看他,他什么戒也不持,他根本什么都无所谓,可是他身心清净一尘不染,所作所为都是帮助人,解决人的灾难、病苦,没有人知道。学佛的人明白这个道理,了解事实真相,不敢轻慢任何一个众生,连蚊虫蚂蚁都不敢轻慢,怎么敢轻慢一个人!
「一切诸佛之心要」,诸佛的心要是什么?是度一切众生。而且诸佛的心要,说老老实实一句话,就是希望众生能信净土,能修这个法门,他一生决定成就。如果不是这个法门,诸佛菩萨要操心,这个法门诸佛菩萨不操心,稳稳当当毕业了、成就了。其它的法门,进进退退,特别是在初学,进得少,退得多,内有烦恼,外有诱惑,成就真难!它要断烦恼,它要消业障。这个法门不要断烦恼,也不要消业障,一句弥陀念得熟了,业障、烦恼自然不见了。所以诸佛菩萨不操心,修学这个法门诸佛菩萨没有不欢喜的。「菩萨万行之司南」,司南是指南,这什么意思?正确的方向。菩萨万行终极的目的是成佛,是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这个法门直奔这个方向,一丝毫弯曲都没有,直路。「皆不出于此」,这个我们要认识,认识就是章嘉大师所说的看破;放下,那就是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,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」。佛法、世法统统放下,我就这一部经典,就这一个方法,老实念佛,就这个方法。这什么?这对净土真信,真搞清楚、真搞明白,真的彻底放下了。
「且极乐不离华藏世界,弥陀即是毘卢遮那,故判本经为圆教,谁曰不宜」。黄念老在概要,概要就是古人讲的玄义,贤首宗的,就是华严宗的十门开启,天台宗的五重玄义,这个概论就是玄义,就是十门开启。如果黄念老自己编一套,或是依天台五玄,或是依贤首十门,自己来做这个批注,没人相信。不是说他注得不好,注得再好,现在人不接受。他用这个方法,叫高等智慧,里面你看全是佛说的,全是祖师大德的注疏,就像现成的宝珠,用一条线把它穿起来,穿一串念珠,现成的,没话说,没人敢说话的,真妙!这玄义编得太好了。「但此判教亦只是平等中之差别相」。为什么?「若是圆人则法法俱圆」。什么是圆人?真正体会到十玄,契入十玄的境界就是圆人,十玄这个十门,一门即是十门,他说互融互入。「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。则是差别中之平等相」。差别就是平等,平等就是差别,是一不是二,这才是真正圆满具足。「藏教所摄」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现在看第七段,「部类差别」。「为深究本经」,究,一般讲研究,但是佛法不叫研究,佛法叫参究。参跟研有什么差别?研究是用第六意识,就是还是用分别心,分别执着,这是研究。参究呢?参究不用心意识,心是阿赖耶,意是末那,识是第六意识,不用它,就叫参究。不用第六识就是不用分别,不用末那识就是不用执着,不用阿赖耶就是不落印象。所以真正会参的人,用参的人,他会开悟,他得定。只要用心意识,这就是凡夫,六道凡夫没有离开心意识。用心意识得到的是什么?解悟,不是开悟。为什么?你听得多了,你研究得多了,时间长了,佛所说的你能够理解,你入不了他的境界。为什么入不了?因为你有障碍,障碍就是妄想分别执着。如果这个东西能放下,舍掉了,你就入进去了,那就是参,就不是研究了。究是追根究柢,研不行,要用参,这是佛法跟世法用的方法不一样。换句话说,我们用参究来对一切世间法,世间法全是佛法;如果用研究,研究《华严经》、研究大乘教,全是世间法。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佛法、世间法,看你用什么心态对它;世间的心对它,它就变成世间法,境随心转,出世间的心对它,世间法都变成佛法,没有一法不是佛法,总在用心不同。所以一切法从心想生,离开妄,样样都是真的。
八识五十一心所是妄,你不用它,一切法全是真的,你用它,佛说一切法都是虚妄的。所以法相宗修行的方法,转八识成四智,不用八识,不用八识就是四智,八识舍掉了,四智就现前,就这么个道理。现在人他最大的麻烦,他不晓得事实真相,用八识来批评四智,用妄心批评那些用真心修行的人,说他们是迷信,说他们不符合科学。什么地方不符合科学?怀疑是科学,不怀疑不符合科学,麻烦就大了。不怀疑,能往生净土,怀疑的时候,搞六道轮回,还要搞三途地狱。你看看这个结果,你是诚信的好,还是怀疑的好?宿世善根深厚的人,在这一生当中迷得很重,他有佛菩萨慈悲照应他,在必要的时候佛菩萨现身给他看一看,他相信了,真的不是假的。那是什么?马上叫他回头,断疑生信,破迷开悟。时节因缘不成熟的时候佛不现身,为什么?现身你还是回不了头。虽然看,我是不是眼睛看花了?是不是个幻相在我面前,不是真的?他会怀疑这些,始终怀疑,他不相信,所以示现没用处,示现他还造口业,他愈陷愈深。所以一定到相当程度的时候,佛菩萨知道时节因缘,什么时候来给你示现你相信了,你真的断疑生信了,不在这个时候往往不可能给你示现的。但是我们看过去这些典籍上所记载的,一般大概都是在临终前几天,这个时候像这种奇迹常常能发现,临终前一个星期,二、三个星期,或临终前几天。为什么选在这个时候?他自己晓得他不行了,这世间一切不放下也得放下,真带不去。在这种难分难舍的时候,佛给你示现一下,真的,不是假的,过去所学的这些印象一下提起来,才完全肯定佛法是真的,这个世间东西是假的。
下面,部类差别,为深究本经,「应知同部」,佛说一切经里头,哪些经跟这个是同一部的,「同类」,这些经论。「傍及带说净土之典籍,以便参研」,你都能够了解,便于参考。第一个说「同部:本经与小本弥陀,是同部经典」,跟《阿弥陀经》是同一部经。「疏钞谓大小二本,文有繁简,义无胜劣,判属同部」。莲池大师的《疏钞》,大本是《无量寿经》,小本是《阿弥陀经》,这两本的内容完全相同,只是一个说得详细,一个说得简单。大本便于学习,它说得详细,帮助你认识极乐世界、认识阿弥陀佛,这个很重要。我们看到科学报告,讲念力能量不可思议,他们也特别使用念力,你念念念什么东西,最好先把那个对象多认识它、多了解它,那个念力的效果更大,这个意思跟佛经说的意思相同。所以你要认识极乐世界,要了解极乐世界,你对它不认识、不了解,信心、愿力都不容易生起,所以多半都是半信半疑,道理在此地。
黄念祖老居士这个批注,中国古人批注《无量寿经》的不多,只有两种,没有这么详细。日本的批注大概有三十多种,他们所依靠的统统是康僧铠的译本,但是也没有念老这个详细。念老这个内容太丰富了,集经论、祖师大德批注的大成,这集大成,非常丰富。这是什么?普度末法九千年众生,大家读到这个经,清楚了、明白了,知道这个法门的殊胜,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是最好的修学环境,真正想成佛,到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成就。真搞清楚、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十九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